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的引言部分读完,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入精神层面的洗礼。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独特,他似乎总能找到一种别具一格的角度切入事物,将那些看似寻常的景象描绘得富有哲思。比如,他对“闲暇时光的价值”的探讨,跳脱出了传统的说教窠臼,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还原,引导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内敛而深沉的情感表达,他从不直抒胸臆,而是将复杂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之中,让读者在品读山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波澜。这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也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期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探险。它不像一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令人望而却步,反而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引导你探索知识的深邃。书中的那些“游艺”片段,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它们不仅仅是对某种技艺或爱好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创造力与生命热情的赞美。我感觉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了每一个字里行间,读完之后,我甚至萌生了重新拾起一些被遗忘的兴趣爱好的念头。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如何过好生活”的重新思考,它提供了一种范本,告诉我们如何在忙碌的尘世中,为自己保留一方精神的净土,去追求那些纯粹而美好的事物。
评分这本《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卮言》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流,简洁却又不失古典韵味。装帧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都恰到好处,让人有一种想要珍藏的冲动。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排版的设计感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图,无论是勾勒山川的笔触还是描摹人物的细腻,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细细品味每一幅画作的意境。我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考究,那种信手拈来的雅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织在一起,读起来仿佛身处一个宁静的古代文人雅集之中,与古人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整体来说,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的初印象就给人一种高品质的享受,完全符合我对一本优秀文化书籍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一条单向的河流,而更像是一个多层次的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风景。那些关于“观画”的论述,并非枯燥的鉴赏指南,而是作者对图像背后所蕴含的哲学观念的深度挖掘。他总能从一笔一划中洞察出古人的心境与时代的变迁,这种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将艺术鉴赏与思想史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再满足于事物的外在表象,而是开始探究其深层的结构与意义。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简直像是一场文字的变奏曲。有时是如春风拂面的婉约,细腻得让人心头一软;有时又是如洪钟大吕般的磅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这种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史哲思辨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了阅读的乐趣。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古代典故的运用,他并非简单地堆砌辞藻,而是将这些典故信手拈来,与现代的思考进行巧妙的碰撞与融合,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这种融古汇今的笔法,使得全书的文化厚度骤增,同时也拉近了与当代读者的距离,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评分“观画”有两个含义,一是观赏自己或他人的藏画,一是在购画时对作品的鉴赏,故在《观画百咏》中有许多此方面的掌故轶事。在此不妨转述其中一个故事如下:乾隆年间,苏州人王月轩以四百金从平湖高氏处购得元人高克恭《春云晓霭图》真迹,此图曾著录于清初高士奇《江村消夏录》中,图上有高氏题签。有一张姓裱工以白金五两购侧理纸半张,一裁为二,再以十金求画家翟云屏临摹两幅,又以十金属郑雪桥摹刻图上印鉴。然后再将摹本精心“做旧”,从而使得笔墨宛似真迹,但缺少原作的沉静之气和笔墨神韵。再将原画上的装裱绫缣和高士奇题签卸下装于一摹本之上。求售于大收藏家毕涧飞,时毕氏正卧病在床,故未及细鉴,遂以八百金购藏。等病愈后再谛视,方知“走眼”,但为时已晚。另一幅摹本又以五百金售于江西一藏家。但真本却仍在苏州,竟无人过问。此事曾著录于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中。清末年间,上海一江西籍收藏家以一千二金购得毕涧飞旧藏《春云晓霭图》。叶德辉的友人知道此事就奔告于他,以为神物。叶德辉随即询问该图的一些情况,即告诉友人是伪物,并举《青霞馆论画绝句》示人,众皆哑然,叹为神奇。叶德辉曾对他的弟子说过:“鉴赏之事,人人头上有眼,吾则腹中有眼。”其读书多也。
评分潘恭寿画作(39张)用笔之道授之,其画日进,既而王宸以[宿雨初收,晓烟未泮]八字真言授之,复取古迹证仿,画日进。能诗,故画多含诗意。山水得董其昌、米友仁墨晕,清腴妍冷,又善没骨法。林峦秀逸,花卉取法恽寿平,兼工写生。濯濯如迎风凝露。佛像则出入丁云鹏、吴文中之间。人物、仕女、竹石亦秀韵。其画时得王文治题,人称“潘画王题”,世尤宝之。晚年喜刻印章。卒年五十四,著《龟仙精舍集》。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多宝塔)碑,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专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人处,徒守格辙耳。以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譬如香岩和尚,一经洞山问倒,愿一生做粥饭僧,余亦愿焚笔研矣。然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况学道乎?”。董其昌书 前赤壁赋 董其昌书 前赤壁赋
评分叶德辉还有个特征,即满脸麻子,人们多呼之为“叶麻子”。他藏书多而且精,善本书秘藏一室,不轻易示人,也不肯出借,在书房门口贴上一条大标语曰:“老婆不借书不借。”
评分叶德辉有关书画的文字。
评分春宜读诗,冬宜读史。 黄昏宜读情书,清晨宜读外语。 月下宜读西厢,半夜宜读聊斋。 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 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
评分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卮言《消夏百一诗·观画百咏·游艺卮言(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叶德辉字焕彬,号直山、郎园,亦署空灵渔隐、避兵先生、朱亭山民等,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生于长沙,先世居吴县洞庭东山,清道咸间迁湖南,籍湘潭。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成进士,官吏部主事,旋乞瞽归里,家居三十余载,卒于一九二七年。所著所刻书凡敷十百种,身后由子侄辈汇辑为《郎园先生全书》行世。潘恭寿 (1741-1794),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山水初无师承,王文治以书家潘恭寿画作
评分叶德辉先生的诗,最喜欢他的书林清话
评分叶德辉藏书刻书印书多,但自己写的并不多,不过大都称得上精品,这本收的三种,内容都不多,但因为收藏多且精,见识也广,即使不是目录文献类的老本行,也有不少真知灼见,值得一看。
评分“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徽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若使当其合处,便无能追踪晋、宋,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