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現代漢語描寫語法》的讀者應該是具有基本的漢語語言知識的人,包括有誌於鑽研漢語語法的大學生、攻讀現代漢語語法專業的研究生、從事漢語語法教學的中外學者。《現代漢語描寫語法》的編寫目的是擴大讀者的眼界,加深他們對漢語語法的認識,以利於理解和分析。通常認為,描寫語法是斷代的,而非曆代的;係統的,而非局部的;記述的,而非解釋的。我們是遵循這樣的框架來進行編寫的。
現代漢語有廣狹兩種含義。廣義的包括各地方言,狹義的指全國通用的語言,即普通話。我們指的是後者。
係統的描寫要求說明語言中大小單位的特點以及各種結構之間的聯係。《現代漢語描寫語法》采取的是分專題論述的方式。每個專題自成係統,綜閤起來是整個語言的語法係統。這樣安排多少帶有“語法手冊”的性質,便於讀者根據需求查閱。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漢語和現代漢語
第二節 漢語語法的特點
一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
二虛詞的使用有一定的靈活性
三語句的結構與單雙音節的選擇有關
四名詞直接修飾動詞
第三節 形式和意義
一詞匯形式和詞匯意義
二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
三語序
四詞綴和虛詞
五重讀和停頓
第四節 語法學種種
一幾種不同的語法學
二描寫語法
第五節 語法分析和語法教學
一語法係統
二語法教學係統
三術語問題
第一章 語素
第一節 語素是最小的語言單位
一語素與詞素
二語素是最小的音義結閤體
第二節 漢語語素的特點與漢語的結構
一漢語語素的特點與漢語的類型特點
二漢語語素的特點與漢語的形態
第三節 語素的識彆
一語素的定義與語素的識彆
二剩餘音節、剩餘語素與彆義語素
三形式與意義
第四節 漢語語素的語法分類
一實素與虛素
二自由語素與黏著語素
三定位語素與不定位語素
四實素的功能分類
五虛素分類:構形虛素與構詞虛素
六漢語語素的語法分類係統
第五節 語素義與語素功能
一語素多義與語素多功能類彆
二語素義與語素的自由、黏著
三語素義與語素的組閤功能
四與結構有關的語素義及語素功能分析
五與語素義有關的語素功能分析
第六節 語素的組閤
一語素組閤的手段
二語素組閤的結構關係
三語素組閤的層次分析
第二章 構詞法與造詞法
第一節 構詞法
一詞匯詞、韻律詞與語法詞
二單純詞與閤成詞
第二節 造詞法
一擬音造詞
二翻譯造詞
三緊縮造詞
四重疊造詞
五類推造詞
六音變造詞
七轉類造詞
八字母造詞
九變序造詞
十派生造詞
十一組閤造詞
第三章 實詞
第一節 實詞概說
一詞類是詞的語法分類
二劃分詞類的標準與漢語詞類係統
三實詞與虛詞的再分類
第二節 名詞
一名詞的性質與類彆
二名詞的類彆特徵
三名詞的句法功能
四名詞的空間性
五名詞的重疊和連用
六名詞的配價性質
七名詞的篇章功能
八名詞的附屬類彆
第三節 動詞
一動詞的基本功能
二動詞的基本分類
三動詞的相關小類
四動詞的及物屬性
五動詞的語義特徵
六動詞的配價分析
第四節 形容詞
一性質形容詞的類彆
二狀態形容詞的類彆
三性質形容詞的語法特點
四狀態形容詞的語法特點
第五節 數詞
一數詞及其類彆
二數目的錶示法
三數詞的語法功能
第六節 量詞
一量詞及其類彆
二量詞及量詞短語的重疊
三量詞的語法功能
第七節 副詞
一時間副詞
二程度副詞
三範圍副詞
四語氣副詞
五否定副詞
六情態副詞
第八節 區彆詞
一區彆詞的語法特點
二區彆詞的類彆
三區彆詞的範圍與區彆詞功能的遊移
第九節 代詞
一代詞及其類彆
二人稱代詞
三指示代詞
四疑問代詞
第四章 虛詞與特殊詞
第一節 虛詞概說
一語文學時期對虛詞的認識
二劃分虛詞和實詞的標準
三現代漢語虛詞的範圍與類彆
第二節 連詞
一連詞的性質、特徵與類彆
二連詞在復句中的功用
三連詞在單句中的功用
第三節 介詞
一介詞的性質與特點
二介詞的範圍與分類
三介詞與其他詞類的區彆及分化
四單雙音節的差彆對介詞功能的限製
五介詞的隱現及同義介詞的辨析
第四節 助詞
……
第五章 短語
第六章 句子分析
第七章 名型
第八章 句類
第九章 句式
第十章 復句
第十一章 空間範疇
第十二章 時間範疇
第十三章 指稱範疇
第十四章 數量範疇
第十五章 語氣範疇
第十六章 重疊
第十七章 語序
第十八章 句子的語義分析
第十九章 組閤與銜接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前者涉及說話人對命題的認識和信仰、態度和觀點等,後者涉及說話人的指令和承諾、願望和評價等。在漢語中,使用語氣副詞無疑是錶示情態的一條重要的途徑。據考察,語氣副詞所錶的情態大緻包括強調與婉轉、深究與比附、意外與僥幸、逆轉與契閤、意願與將就等方麵。如“幸好”可以錶示僥幸的情態和語氣:
又停瞭兩天,連裏全部考核完瞭,幸好,還有三個班也齣現瞭不及格。
由此可見,語氣副詞最為重要的功能是傳遞信息和錶示情態;錶示各種語氣隻是語氣副詞的輔助性功能。而且,傳信和情態本來就是緊密相關的,漢語語氣副詞在錶達傳信功能時,必然也會顯示各種相關的主觀情態,兩者之間隻是側重點各有不同而已。
(三)語氣副詞的語用功能與篇章功能
將語氣副詞放人篇章之中進行語用考察,就會發現語氣副詞無論在信息結構還是在交際功用,抑或在篇章連貫中,都具有獨特作用。
1.信息結構
從語用功能看,語氣副詞最明顯的功用主要有三個方麵:突齣焦點的作用,指明預設的作用,限定指稱的作用。
(1)所謂突齣焦點,就是指一部分含有語氣副詞的句子或句段,由於語氣副詞的齣現,使整個錶述的重點顯得明確而突齣。如“張三昨天去瞭外灘”這個句子就可以根據錶達的需要用語氣副詞“是”分彆標示、突齣其焦點:
是張三昨天去瞭外灘。
張三是昨天去瞭外灘。
張三昨天是去瞭外灘。
(2)所謂指明預設,就是指一部分含有語氣副詞的句子和句段,由於語氣副詞的齣現,使得整個錶述的“預設”更加顯豁而明晰。這裏所說的預設涉及交際者所處的語言環境及交際雙方的相互關係,與交際對象在具體語境中所關注的特定信息有關。如:
大傢順著“老肥”的手指看,果然,遠處有一簇黑森森的樹棵子,旁邊還有一條河。
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之列。“果然”和“居然”都可以用來指明說話人的預期信息,但是“果然”所指明的信息與說話人的預期完全相符,“居然”所指明的信息與說話人的預期正好相反。 前言/序言
這不是一部學習漢語語法的教科書,而是一部研討漢語語法的參考書。本書的讀者應該是具有基本的漢語語言知識的人,包括有誌於鑽研漢語語法的大學生、攻讀現代漢語語法專業的研究生、從事漢語語法教學的中外學者。本書的編寫目的是擴大讀者的眼界,加深他們對漢語語法的認識,以利於理解和分析。
通常認為,描寫語法是斷代的,而非曆代的;係統的,而非局部的;記述的,而非解釋的。我們是遵循這樣的框架來進行編寫的。
現代漢語有廣狹兩種含義。廣義的包括各地方言,狹義的指全國通用的語言,即普通話。我們指的是後者。
係統的描寫要求說明語言中大小單位的特點以及各種結構之間的聯係。本書采取的是分專題論述的方式。每個專題自成係統,綜閤起來是整個語言的語法係統。這樣安排多少帶有“語法手冊”的性質,便於讀者根據需求查閱。
對於同一語法現象,如某種句型或某種句式,常常齣現不同的描寫。這正如同畫傢對同一個人物進行寫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他們各有所見,但是並不矛盾。我們采取的角度是正麵的描寫,不可能麵麵俱到。比較不同的著作,如果僅僅是術語的使用不相同,我們認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恰當地反映客觀的語法規律。對規律的正確描寫也往往是各有所見,所以我們提供的材料並非是唯一的。
為什麼對規律的說明會齣現差異?原因在於收集的資料有不同的範圍,進行分析有不同的依據,包括理論上的和方法上的。一般地說,人們研究同一個課題,總是在前人積纍的基礎上進行的。資料不斷地豐富,方法不斷地更新,對已有的成果或補充,或修正,很少另起爐竈。前人的研究往往是學術前進的階梯。我們在編寫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影響的論述,佐以典型的例證,無非想把漢語語法研究的一些成果加以整理,便於人們踏上這個學術的階梯。既然是階梯,當然不是終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需要補充或修正。
《漢語語音學基礎與實踐》 內容簡介 《漢語語音學基礎與實踐》是一部深入淺齣、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漢語語音學著作。本書旨在為廣大漢語學習者、對外漢語教師、語言研究者以及對漢語語音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係統、全麵的學習平颱。全書共分為十四章,從語音學的基本概念齣發,循序漸進地介紹瞭漢語語音的各個層麵,並結閤大量實際案例,引導讀者深入理解和掌握漢語語音的奧秘。 第一章 導論 本章首先闡述瞭語音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地位和作用,強調瞭語音研究在語言學中的重要性。接著,簡要迴顧瞭漢語語音學研究的曆史沿革,梳理瞭曆代學者在這一領域的重要貢獻。隨後,明確瞭本書的研究對象——現代漢語的標準普通話語音係統,並界定瞭本書的範圍,即側重於語音的生成、感知以及語音在實際交流中的應用,而非深究語音演變的語音史。最後,提齣瞭學習漢語語音學應有的態度和方法,鼓勵讀者帶著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積極參與到語音的實踐活動中來。 第二章 語音的物理基礎 本章從物理學的角度切入,為理解語音的産生和傳播奠定基礎。首先,詳細介紹瞭聲音産生的物理機製,包括聲源(如聲帶振動)、振動體的介質(空氣)以及聲音的傳播方式(聲波)。接著,深入講解瞭聲波的三個基本屬性:頻率(音高)、振幅(響度)和波形(音色),並解釋瞭這些物理參數如何與我們感知的語音特徵相關聯。特彆地,本書運用圖示和生動的比喻,幫助讀者理解聲波的復雜性,例如將聲波類比為水麵上的漣漪,將不同的音色比作不同樂器的演奏,從而化抽象為具體。 第三章 語音器官的生理構造與工作原理 本章將焦點從物理世界轉嚮人體,詳細描繪瞭人類發聲器官的精妙構造。首先,係統介紹瞭呼吸係統(肺、氣管、喉)作為動力源的作用,解釋瞭氣流的産生和控製如何影響聲音的性質。接著,重點闡述瞭喉部發聲機製,包括聲帶的振動模式(清音、濁音的産生)、聲門裂隙的寬窄變化等。最後,詳細介紹瞭口腔、鼻腔這兩個共鳴腔的發聲作用,以及舌、唇、齒、齶等發音器官(調音器官)在形成不同語音中的協同工作。本書配有精細的解剖圖,並結閤動作演示,使讀者能夠直觀地瞭解語音器官的生理結構和運動規律。 第四章 漢語語音的分類與符號係統 本章進入漢語語音的具體介紹。首先,對語音進行瞭宏觀的分類,區分瞭語音的三個主要分支:聲學語音學、生理語音學和聽覺語音學,並闡述瞭本書側重於生理和聲學語音學。接著,詳細介紹瞭國際音標(IPA)係統,強調其作為一套精確、通用的語音記錄工具的重要性。本書提供瞭完整的漢語IPA錶,並對每個符號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進行瞭解釋。此外,本章還介紹瞭漢語拼音方案,闡述瞭其在中國推廣應用的曆史背景和重要意義,並說明瞭漢語拼音與IPA在記錄漢語語音時可能存在的異同。 第五章 漢語的聲母 本章係統地分析瞭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母係統。首先,根據發音部位(雙唇、唇齒、舌尖、舌麵、舌根)和發音方法(清塞音、濁塞音、鼻音、擦音、邊音、閃音)對聲母進行瞭分類,並提供瞭清晰的發音圖示。書中對每個聲母的發音要點進行瞭細緻的講解,特彆是那些容易混淆的聲母(如b/p, d/t, g/k, zh/z, ch/c, sh/s, j/g, q/k, x/h等),通過比較分析和大量的實例,幫助讀者準確掌握它們的區彆。此外,本章還探討瞭聲母的濁阻類型,以及聲母在不同聲調和韻母組閤下的語音變化。 第六章 漢語的韻母 本章深入探討瞭漢語普通話的韻母係統。首先,對韻母進行瞭分類,包括單韻母(a, o, e, i, u, ü)、復韻母(ai, ei, ao, ou, ia, ie, ua, uo, üe, iao, iou, uai, uei, üan, in, un, ün)和鼻韻母(an, en, ang, eng, iang, ing, iong, uang, ueng)。本書對每個韻母的發音舌位、口型進行瞭詳細描述,並配有直觀的示意圖。重點分析瞭復韻母的組成元素以及它們結閤時的語音特點,特彆是那些容易發錯的復韻母,如ei/ie, ou/uo等。此外,本章還深入講解瞭鼻韻母的構成,包括鼻音韻尾的産生機製,以及前鼻音和後鼻音的區彆。 第七章 漢語的聲調 聲調是漢語的顯著特徵之一,本章將對此進行全麵而深入的分析。首先,闡釋瞭聲調的定義及其在區分語意上的重要作用。接著,詳細描述瞭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個基本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以及輕聲。本書通過聲調麯綫圖,直觀地展示瞭每個聲調的調型(高平、低升、高降、全降)和調值,並結閤聲調變化規律,如“上聲的變調”、“二聲三聲的連讀”等,進行瞭詳細講解。此外,本章還探討瞭聲調與韻律、語流、情感錶達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方言聲調的差異。 第八章 漢語的音節結構 本章聚焦於漢語音節的基本構成。首先,介紹瞭音節的普遍構成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分析瞭漢語音節的獨特結構,即“聲母+韻母”以及“零聲母+韻母”等形式。重點講解瞭漢語音節中聲母、韻母以及聲調的組閤規則,以及哪些組閤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此外,本章還探討瞭音節的長度、強弱以及它們在語流中的變化,並介紹瞭漢語的“輕聲”現象,分析其語音特徵和功能。 第九章 漢語的語音變化與規律 語音在實際語流中並非一成不變,本章將揭示漢語語音的動態變化。首先,係統地介紹瞭漢語語音變化的主要類型,包括“連讀”、“變調”、“語音弱化”、“語音融閤”等。重點分析瞭“上聲的變調”(如二三連讀、三三連讀)、“不送氣音的送氣化”、“平翹舌音的混淆”等常見的語音變化現象,並提供瞭大量的例詞和例句,讓讀者在實際應用中體會這些變化。此外,本章還探討瞭語音變化的原因,包括經濟原則、方便性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等。 第十章 漢語的音位與音素 本章引入瞭語言學中的核心概念——音位和音素。首先,清晰界定瞭音素(phone)和音位(phoneme)的區彆,解釋瞭音素是語音的最小單位,而音位是具有區分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接著,以漢語為例,分析瞭構成漢語語音係統的基本音素,包括輔音音素和元音音素,並說明瞭這些音素如何通過組閤形成音位。書中通過“最小對立詞”的方法,幫助讀者識彆哪些語音差異是音位性的(即能區分意義),哪些是非音位性的(如自由變異)。 第十一章 漢語的語音感知與辨彆 本章將焦點轉嚮語音的感知過程。首先,介紹瞭人類聽覺係統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大腦如何處理和解析語音信號。接著,深入分析瞭漢語語音的感知特點,特彆是如何辨彆聲母、韻母和聲調的細微差彆。書中提供瞭一係列感知訓練方法和練習,例如聽辨容易混淆的聲母(如l/n, zh/ch)、韻母(如an/ang, in/ing)以及聲調(如二聲和三聲的細微區彆)。此外,本章還探討瞭影響語音感知的因素,如聽者的母語背景、語音疲勞以及注意力集中程度等。 第十二章 漢語的語音語調 本章將語音與語調相結閤,探討語言的韻律美。首先,解釋瞭語調(intonation)的概念,包括語調的起伏、節奏、停頓等。接著,詳細分析瞭漢語普通話的語調模式,例如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的語調特點。本書通過大量的語篇實例,展示瞭語調在傳遞說話人情感、意圖和信息結構方麵的作用。此外,本章還探討瞭語調的地域差異和文化含義。 第十三章 漢語語音的實際應用與訓練 本章緻力於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首先,針對對外漢語教學,提齣瞭有效的語音教學方法和策略,強調瞭示範、模仿、糾正等環節的重要性。接著,為漢語學習者設計瞭一係列循序漸進的語音訓練計劃,包括基礎發音練習、聲母韻母組閤練習、聲調變化練習、語流朗讀練習等。書中提供瞭豐富的練習材料,並針對常見錯誤給齣瞭具體的糾正建議。此外,本章還探討瞭語音在播音、主持、錶演等專業領域的應用。 第十四章 漢語語音研究的未來展望 本章對漢語語音學研究的未來方嚮進行瞭展望。首先,梳理瞭當前漢語語音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如語音閤成與識彆技術、神經語音學、跨文化語音研究等。接著,探討瞭人工智能在語音研究中的應用前景,包括更精準的語音識彆、更自然的語音閤成以及更個性化的語音學習係統。最後,鼓勵讀者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到漢語語音的研究和實踐中,為推動漢語語音學的發展貢獻力量。 《漢語語音學基礎與實踐》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清晰的邏輯結構、生動有趣的講解方式以及豐富的實踐指導,力求成為讀者學習漢語語音學的理想之選。本書不僅是漢語語音學理論的係統梳理,更是培養讀者紮實語音功底、提升漢語錶達能力的實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