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 [Mcluhan Bound:Essays in Understanding Media]

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 [Mcluhan Bound:Essays in Understanding Medi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馬歇爾·麥剋盧漢 著,[加] 理查德·卡維爾 編,何道寬 譯
圖書標籤:
  • 麥剋盧漢
  • 媒介理論
  • 傳播學
  • 文化研究
  • 媒介生態學
  • 技術哲學
  • 新媒體
  • 後現代主義
  • 媒介批評
  • 數字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4993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56180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Mcluhan Bound:Essays in Understanding Media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麥剋盧漢迷、運營商內部的營銷人士、互聯網專業人士

  馬歇爾·麥剋盧漢

  20世紀“重要的思想傢”

  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尤為重要的思想傢

  法國人為他創造瞭一個詞“麥剋盧漢式的”

  《連綫》在創刊號的刊頭上封他為“先師聖賢”

  《花花公子》破例為他刊載幾萬字的《麥剋盧漢訪談錄》

  麥剋盧漢為媒介理論、傳播學和跨學科研究留下瞭一筆豐厚的遺産。隻要互聯網繼續演進,人們就會懷念他;隻要媒介演化還在繼續,人們對他的研究就不會停止。

  《餘韻無窮的麥剋盧漢》和《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由學院派名傢編輯,貝海拾珠,集納麥剋盧漢40餘年間有關媒介理論的論文,有利於麥剋盧漢研究的深入開展。

  本書中20篇論文基本上按年代順序排列,又有所調整,以便讓內在關係比較緊密的文章相靠近。

  20篇文章分兩類:文藝批評和媒介理論。但其中5篇文藝批評的文章也不囿於純文藝批評,同時涉及跨學科研究和媒介研究。

  麥剋盧漢是媒介理論的開山祖師,他的“地球村”“延伸論”“訊息論”“冷熱媒介”等思想影響瞭兩個世紀的學者和普通老百姓。他的思想餘韻無窮!

內容簡介

McLuhan Bound語意雙關:

本書裝訂成一捲發行,與函裝、散捲的McLuhan Unbound相對;麥剋盧漢鍥而不捨,不斷嚮前,他展望人類社會的太和之境。

中文版定名《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取第二層意思,藉以彰顯麥剋盧漢學術的永恒價值。

他一生拿瞭五個學位,完成瞭四次學術轉嚮,勇往直前。

重要的轉嚮完成於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之交。

彼時,麥剋盧漢從文學研究轉嚮媒介研究,終成大器,成為媒介理論的播種者和解放者、20世紀西方影響深遠的人文學者和思想傢。

本書集納的14篇文章(1952~1978)就是他媒介理論的精華。

麥剋盧漢的“地球村”、“延伸論”、“信息論”、“冷熱媒介”等思想影響瞭兩個世紀的學者和普通老百姓。本書必是麥迷體會麥大師博大精深、餘音繞梁的佳作。


作者簡介

  馬歇爾·麥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是加拿大文學批評傢、傳播學傢、傳播學媒介環境學派一代宗師,被譽為20世紀的“思想傢”“先知”“聖人”。以“地球村”“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訊息”等論斷名震全球。

  “麥剋盧漢學”已然成為世界範圍的顯學。隨著2011年世界各地麥剋盧漢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的展開,第三次麥剋盧漢熱已經形成。他的思想跨越國界,跨越學術邊界,已經並將繼續産生深遠的影響。

  麥剋盧漢的代錶作有《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榖登堡星漢璀璨:印刷文明的誕生》《媒介定律:新科學》等。

目錄

譯者序:麥剋盧漢是21世紀的朋友
中文版序(理查德·卡維爾)
英文版序(理查德·卡維爾)
第一篇 神奇的廣告業(1952) // 001
第二篇 漫畫與文化(1953) // 009
第三篇 後期的伊尼斯(1953) // 016
第四篇 五種感官係統的內窺(1964) // 023
第五篇  《傳播的偏嚮》序(1966) // 035
第六篇 文化與技術(1966) // 046
第七篇 自動控製與文化(1966) // 051
第八篇 環境:被侵蝕的未來(1967) // 060
第九篇 性的未來(1967) // 075
第十篇 麥剋盧漢看時尚(1967) // 088
第十一篇 德魯剋聆聽世界(1970)  // 106
第十二篇 《帝國與傳播》序(1972) // 125
第十三篇 書籍是否重要(1973) // 136
第十四篇 大腦與媒介(1978) // 147
附錄A 麥剋盧漢年譜(簡明版) // 155
附錄B 麥剋盧漢畫像:媒介理論的播種者和解放者 // 157
譯者介紹 // 203
譯者後記 // 205

前言/序言

譯者序


麥剋盧漢是21世紀的朋友

這篇序分6個小節介紹《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兼評麥剋盧漢研究的當代意義。

一、題解

書名McLuhan Bound是何意?如何譯?頗費踟躕。

bound直譯有三種意思:①裝訂瞭的;②受束縛的;③準備前往……

McLuhan Bound語意雙關:本書裝訂成一捲發行,與函裝、散捲的McLuhan Unbound相對;麥剋盧漢鍥而不捨,不斷嚮前,他展望瞭人類社會的太和之境。

中文版書名《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取第二層意思,藉以彰顯麥剋盧漢學術的永恒價值。

麥剋盧漢一生拿瞭五個學位,完成瞭四次學術轉嚮,勇往直前。

最重要的轉嚮完成於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之交。

彼時,麥剋盧漢從文學研究轉嚮媒介研究,成為媒介理論的播種者和解

放者。本書集納的14篇文章(1952~1978年)就是他媒介理論的精華。

編者理查德·卡維爾執教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像麥剋盧漢一樣,他橫跨英語文學和傳播學,其傳播學著作有《空間麥剋盧漢:文化地理》(McLuhan in Space: A Cultural Geography),編有《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

二、兩個姐妹篇

機械工業齣版社華章公司委托我操刀主譯麥剋盧漢的四本書:《媒介即按摩:麥剋盧漢效應一覽》《媒介與文明》《餘韻無窮的麥剋盧漢》和《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前兩本是語錄體、姐妹篇,圖文並茂;後兩本是比較“規範”的論文集,構成另一個姐妹篇。《餘韻無窮的麥剋盧漢》闡述瞭麥剋盧漢的媒介理論,兼及文藝批評和社會批評;《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隻有一個焦點:媒介理論。

《媒介即按摩:麥剋盧漢效應一覽》和《媒介與文明》由超級“麥粉”編輯,是姐妹篇,語錄體,圖文並茂,有利於普及馬歇爾·麥剋盧漢的媒介理論,便於讀者理解媒介對人的心理、人類文化和社會的深刻影響。

《餘韻無窮的麥剋盧漢》和《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由學院派名傢編輯,貝海拾珠,集納麥剋盧漢40餘年間有關媒介理論的論文,有利於對麥剋盧漢研究的深入開展。

《餘韻無窮的麥剋盧漢》的20篇論文基本上按年代順序排列,又有所調整,以便讓內在關係比較緊密的文章相互靠近。20篇文章分兩類:文藝批評和媒介理論,但5篇文藝批評的文章並不囿於純文藝批評,同時涉及跨學科研究和媒介研究。

《指嚮未來的麥剋盧漢:媒介論集》的14篇論文跨越26年(1952~1978年),完全按照曆史時序排列,全都是麥剋盧漢從文藝批評轉嚮媒介理論研究以後的力作,突齣麥剋盧漢媒介理論宗師的地位,編輯宗旨有彆於《餘韻無窮的麥剋盧漢》。論伊尼斯的三篇文章構成本文集的支柱,它們是《後期的伊尼斯》《〈傳播的偏嚮〉序》和《〈帝國與傳播〉序》。突齣指嚮未來的文章有《環境:被侵蝕的未來》《性的未來》《書籍是否重要》和《大腦與媒介》。

三、麥剋盧漢的學術轉嚮

麥剋盧漢一生拿瞭五個學位,完成瞭四次學術轉嚮,經曆瞭三個高峰。

他從工科轉嚮文科,從文學批評轉嚮社會批評,從文學轉嚮傳播學,從單一學科研究轉嚮跨學科研究。

他的學術轉嚮經曆瞭三個高峰:

1951年問世的《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率先研究大眾文化,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廣告的學術著作,也是一本文化批評的力作。

1962年齣版的《榖登堡星漢璀璨:印刷文明的誕生》研究印刷術,重寫文明史,是對整個西方曆史的重新錶述。

1964年齣版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研究電子人,提齣7條媒介定律,研究瞭26種代錶性的媒介,成為不朽的傳世經典。

從20世紀40年代起,麥剋盧漢完成瞭一次又一次重大的學術轉嚮。這些轉嚮是穩步的、堅定的。

20世紀30年代在劍橋求學期間,麥剋盧漢深受文學“新批評”主將理查茲、利維斯和燕蔔蓀的影響。

1936年迴到北美大學執教後,麥剋盧漢逐漸偏離常規的修辭和文學批評,轉嚮社會批評和大眾文化研究。

20世紀三四十年代,麥剋盧漢的論文已經橫跨文學批評和文化批評,代錶作有《評〈城市文化〉》《評〈藝術與審慎〉》《評〈詩歌與現代社會〉》《評〈美國文藝復興〉》《濟慈詩歌的審美模式》《愛倫·坡的傳統》《詩學詮釋與修辭詮釋》《另一種審美窺視》《布萊剋與好萊塢》《美國廣告》和《艾略特的曆史規範》等。

20世紀四五十年代,麥剋盧漢成為小有名氣的文學批評傢和社會批評傢,代錶作有《龐德的批判散文》《略論各傢的艾略特評傳》《神奇的廣告》《山水詩賞析》《漫畫與文化》《喬伊斯:三藝和四藝》《沒有圍牆的教室》和《神話與大眾媒介》等。

總之,麥剋盧漢的學術轉嚮經曆瞭三個高峰:他率先研究商業廣告,達到20世紀通俗文化研究的頂峰;他率先研究印刷術,留下一部經典的《榖登堡星漢璀璨:印刷文明的誕生》;他率先研究電視的性質和影響,超越瞭褒貶新興技術的道德判斷。他賦予傳播學王者風範,不僅完成自己的學術轉嚮,而且使學術界的注意力發生轉移:傳播學從課堂中解放齣來,進入瞭韆百萬人的日常生活。

麥剋盧漢從文學轉嚮跨學科研究和傳播研究,成為最具原創性的媒介理論傢,世人因此而感到慶幸。

四、三波麥剋盧漢熱潮

20世紀60年代,麥剋盧漢橫空齣世,名震全球。

第一波麥剋盧漢熱鏇即興起,巔峰是1964年的代錶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和1969年3月號《花花公子》破例的超長篇《麥剋盧漢訪談錄》。麥剋盧漢像一顆巨星,以其獨特的媒介理論照亮傳播學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顆短命的彗星,於20世紀70年代黯然褪色。

第二波麥剋盧漢熱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因互聯網而起。

第三波麥剋盧漢熱興起於21世紀頭10年,與互聯網的第二代媒介,即“新媒介”或“新新媒介”同步推進,又藉其百年誕辰的東風而勢頭更猛。

第一波麥剋盧漢熱令人震撼,標誌很多,但毀譽參半。歌頌者稱他為“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最重要的思想傢”“高級祭司”“北方聖人”。“麥剋盧漢學”隨之而起。

20世紀90年代,第二波麥剋盧漢熱興起。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的加速使人們赫然頓悟:原來麥剋盧漢是對的!新媒體的喉舌《連綫》(Wired)1993年的創刊號封他為“先師聖賢”。推動這次熱潮的有研究麥剋盧漢的專著、專刊、傳記和專題研討會,其中的大量成果已譯介到國內,要者有:《數字麥剋盧漢》(1999)、《虛擬現實與麥剋盧漢》(2000)、《麥剋盧漢:媒介及信使》《麥剋盧漢書簡》《麥剋盧漢如是說:理解我》。這一波麥剋盧漢熱全盤肯定麥剋盧漢,以2000年春季號《澳大利亞國際媒介》專輯為典型,這一組8篇文章對麥剋盧漢交口稱贊,不再有任何負麵批評。麥剋盧漢“復活”啦!

第三波麥剋盧漢熱興起於2010年前後,以麥剋盧漢百年誕辰紀念活動為高潮。國外的主要成果首推林文剛(Casey Man Kong Lum)編輯並撰寫的《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北大,2007;巨流,2010)。這本書是媒介環境學的小百科全書,以紀傳體的方式介紹瞭該學派十餘位代錶人物,是該學派劃時代的成就。媒介環境學派已經進入自覺反思、係統總結、清理遺産、推陳齣新、問鼎主流的新階段。

這個階段特彆值得注意的還有兩本書:特倫斯·戈登編輯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增訂評注本)》和羅伯特·洛根的專著《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剋盧漢》。洛根是麥剋盧漢思想圈子在世的不多的權威人士之一,這本書是對麥剋盧漢思想的權威解讀和延伸。

五、麥剋盧漢研究的三次飛躍

世人的麥剋盧漢研究完成瞭三次飛躍,三次飛躍的代錶是三本書,它們是:萊文森的《數字麥剋盧漢》(1999/2001)、特倫斯·戈登編輯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增訂評注本)》(2003/2011)和羅伯特·洛根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剋盧漢》(2000/2012)。萊文森是麥剋盧漢的私淑弟子,戈登是麥剋盧漢的傳記作者和批評傢,洛根是麥剋盧漢的同事及其思想圈子的核心成員。

中國讀者非常熟悉萊文森,因為他的7部哲學和傳播學著作已經由我悉數引進國內。他是“數字時代的麥剋盧漢”,是橫跨哲學、傳播學、媒介理論、科幻文藝、音樂的奇纔。

《數字麥剋盧漢》是一本三閤一的書,既是麥剋盧漢評傳,又是一部專著,而且是“信息化新紀元指南”。它痛快淋灕、論說清晰、內容豐贍,分14個專題研究麥剋盧漢,每個專題用一條麥剋盧漢語錄破題,同時用作者的一句話解題。

《數字麥剋盧漢》是麥剋盧漢研究的第一次飛躍,有瞭它的解讀,難以讀懂的麥剋盧漢就容易理解瞭。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增訂評注本)》完成瞭麥剋盧漢研究的第二次飛躍。該書2003年編訂,2011年由譯林齣版社推齣中譯本,以紀念麥剋盧漢百年誕辰。這個增訂評注本的最大貢獻是:

(1)“規範”瞭麥剋盧漢。眾所周知,麥剋盧漢的著作從來就不遵守圖書的一般規範,沒有注釋、附錄或索引。戈登為這個增訂評注本編製瞭人名索引、主題索引,加瞭注釋。

(2)“特倫斯·戈登的序”提煉瞭麥剋盧漢的10條理論:泛媒介論;媒介成雙結對;言語和電光是不結對的兩個例外;媒介影響;新媒介不替代舊媒介;媒介冷熱的意義;媒介對神經係統的“關閉”和“截除”影響;媒介的“內爆”産生“地球村”;媒介引起感知比率的變化;理解媒介就是理解新舊媒介的關係。

(3)增補瞭兩個非常重要的“附錄”和“關鍵詞”。“附錄A”是麥剋盧漢的“理解新媒介研究項目報告書”(1960年6月30日),首次刊布,這是1964年版《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的雛形。讀者可以藉此追溯麥剋盧漢思想形成和發酵的過程,體會他創新思想坎坷的命運。“附錄B”梳理、批駁瞭“評論界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的批評”。

(4)為每一篇撰寫編者導讀,提供理解麥剋盧漢思想的鑰匙和指南。

麥剋盧漢研究的第三次飛躍由洛根完成,集中體現就是他撰寫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剋盧漢》。該書對麥剋盧漢的方法論(38種)做瞭很全麵的小結。這是繼萊文森的《數字麥剋盧漢》和戈登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增訂評注本)》之後的重大成就,是對麥剋盧漢媒介理論最詳盡、最權威的解讀。

洛根這本書是對麥剋盧漢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全書分三部:第一部是作者的媒介理論;第二部逐一講解新媒介對麥剋盧漢所論媒介的影響,有所更新;第三部用麥剋盧漢的視角解讀“新媒介”,有所創新。

六、呼喚麥剋盧漢研究的新局麵

21世紀初,中國大陸的麥剋盧漢研究和與之相關的媒介環境學研究,蔚為壯觀。

麥剋盧漢的三大名著《榖登堡星漢璀璨:印刷文明的誕生》《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和《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的中文版已經齣齊。

麥剋盧漢研究的專著陸續問世,要者有:《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張詠華,2002)、《媒介的直觀:論麥剋盧漢傳播學研究的現象學方法》(範龍,2008)、《知媒者生存:媒介環境學縱論》(李明偉,2009)和《媒介現象學:麥剋盧漢傳播思想研究》(範龍,2011)。

麥剋盧漢的其他著作也陸續齣版,要者有:《麥剋盧漢書簡》(何道寬,2005)、《麥剋盧漢如是說》(何道寬,2006)。

研究麥剋盧漢的譯作已有兩本上市:《麥剋盧漢傳》(何道寬,2003、2015)、《麥剋盧漢與虛擬實在》(劉韆立,2004)。

2010年,國內紀念麥剋盧漢百年誕辰的幾個研討會召開,數十傢媒體刊布瞭數十篇文章和訪談,影響較大者有《國際新聞界》(2011年第7期)推齣的紀念麥剋盧漢專輯,含4篇文章,撰稿人分彆為何道寬、鬍翼青、範龍和王曉剛。

同年,南京大學的紫金網刊登紀念麥剋盧漢百年誕辰的“媒介環境學專輯”,含20餘篇論文,供稿者有何道寬、鬍翼青、秦州、李明偉、魏武揮等。這個專輯比較全麵地反映瞭國內麥剋盧漢研究和媒介環境學研究的水平。

2016年,機械工業齣版社華章公司推齣麥剋盧漢的4部著作,以普及麥剋盧漢的媒介理論,推進麥剋盧漢研究,功莫大焉。這是麥剋盧漢媒介理論平民化的預兆。麥剋盧漢研究的新局麵撲麵而來,我們翹首以盼、由衷喜悅。


何道寬

於深圳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

深圳大學傳媒與文化發展研究中心

2016年2月22日

◆ 中文版序 ◆

本書集納的文章橫跨麥剋盧漢20餘年媒介理論之弧,其特點是令人驚嘆、一以貫之的聚焦:媒介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效應。在此前的10年裏,他已蜚聲學界,成為著名的文化評論傢和異常敏銳的人文學者。這裏收錄的是他學術生涯完成重大轉嚮後發錶的文章。這個轉嚮的標誌是《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1951)的齣版。該書分析瞭印刷機開啓的機械文化,研究瞭20世紀40年代經濟大發展時機械文化的最後一次勃興。根據麥剋盧漢的理解,機械文化終結的後果是性與技術的融閤,汽車是這一融閤的象徵。隨著機械文化的終結,新的電子文化開始逆轉印刷機開啓的分割和抽象過程,並用電子媒介的深刻效應取而代之。

這些新媒介宛若一種煉丹術。藉此,聲覺空間的隱性世界日益取代視覺空間。這是一種“時空”環境,越來越像古典形貌的口語文化環境。不過,這是隔代的口語文化,既被這些新媒介取代,又因這些新媒介而再現。麥剋盧漢認為,充分調動的感知係統使我們摒棄令機械文化滿意的社會政治文化方式;在即時性的新語境下,機械文化的社會政治文化方式已嚴重不足。

也許,走嚮人類世(anthropocene era)的最偉大的漸成轉變之一是大腦的經驗。一方麵,印刷機有利於左腦,以及左腦處理信息的綫性、序列方式;另一方麵,新媒介及其伴生的信息爆炸又要求大腦有描繪信息的能力,這又是右腦的特徵。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麥剋盧漢既窺見瞭對媒介效力的重大迴應,又瞥見瞭一種令人不安的迴歸,那就是有利於部落忠誠的情景。我們今天看見的這個轉摺是對本書論文的禮贊;我們能理解今天的轉摺,這樣的理解既給人信息,又給人教益。


理查德·卡維爾

於加拿大溫哥華

2016年1月

◆ 英文版序 ◆

本書集納的文章涵蓋麥剋盧漢的大半生。在最早的文章裏,他率先闡述後機械時代的媒介理論;在晚年的文章裏,他思考生物中介的主題。麥剋盧漢論伊尼斯的三篇文章構成本文集的支柱。他確認思想上對伊尼斯著作的感激,同時又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如麥剋盧漢的整個學術生涯所示,這些文章的特點是一以貫之的方法論和宗旨。僅有的兩次重大轉嚮在本書得到確認。第一次轉嚮的結果是《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1951)偏離機械文化的超然批判,以及《神奇的廣告業》(1952)那種緊迫的調子。麥剋盧漢斷言,廣告的無孔不入要求批評傢采用“浸泡式”的研究方法。第二次轉嚮是從伊尼斯的時間和空間(space and time)焦點(傳播的兩個偏嚮)轉嚮以“時空”(spacetime)為重點,將“時空”當作電子文化的活力。第二次轉嚮的初期成果是裏程碑式的文章《後期的伊尼斯》(1953),第二次轉嚮也反映在本文集後續文章的輪廓裏。

隨著他媒介理論傢生涯的展開,麥剋盧漢對學術齣版物專門化的抨擊層層加碼。他認為,專門化分類不足以反映真實現象,因為學術現象超乎學科邊界。這使他轉嚮發行量大的期刊,比如《展望》(Look)和《哈潑斯雜誌》(Harper’s magazine)。私底下,他或許會因這樣的選擇而感到懊悔,然而令當代讀者吃驚的是,在那些可能是他錯誤選擇的刊物裏,他提齣瞭頗有原創性的、令人不得不接受的論點。他在這些園地裏發錶的作品使我們想起,到20世紀60年代,他已然是前所未有的公共知識分子,也是此後罕有的那種公共知識分子。這樣的身份也可能曾經使他私下懊悔。就公開麵嚮世人的一麵而言,他是始終如一的:他的首要興趣是教育,並身體力行,以身示範。

這些文章裏的麥剋盧漢顯得先知先覺,大量的思想看上去反直覺。唯有麥剋盧漢會論述多倫多大學同事伊尼斯對傳播加速的關注。他反復論及拉格泰姆(Ragtime)音樂、馬基雅維利和柯布西耶,藉以把傳播加速的現象用作批判性洞悉的方式。麥剋盧漢執著於傳統學科的探詢,這一愛好不僅見於《神奇的廣告業》,而且見於《漫畫與文化》。他以反直覺的方式提齣,漫畫是變化不停的報界連續性的關鍵要素。他用對待高雅文化的口吻評論漫畫,這是後現代主義的早期預言,也是區分他的媒介研究和伊尼斯媒介研究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而言,伊尼斯在文化上更加保守。雖然麥剋盧漢捍衛書籍的未來,但同時他又說,書籍將因電子技術的補救而維持下去:不再是電子文化的背景,卻是其外形之一。在這樣的語境下,20世紀60年代一些極端藝術團體愛上他,就不足為奇瞭,《內部空間的太空人》(Astronauts of Inner-Space)同時刊印他和藝術傢的作品(見《文化與技術》)。關於麥剋盧漢針對傳統學界外的人寫東西的傾嚮,還可以補充說,他決定寫企業文化、為企業文化撰稿(比如他欣賞彼得·德魯剋),這一舉動定會使伊尼斯震驚。麥剋盧漢寫作的重點之一是生物中介(見《五種感官係統的內窺》和《性的未來》),這也使他有彆於伊尼斯。相比而言,伊尼斯的著作看上去少瞭一點血氣。伊尼斯在麥剋盧漢的文章裏起到方法論的作用,麥剋盧漢在獻給伊尼斯的三篇文章裏清楚地闡明瞭這個方法論的作用。兩人走到一起,都把注意力投嚮口語文化,但略有不同。在麥剋盧漢筆下,口語文化成瞭聲覺文化,麥剋盧漢批評視覺文化的落腳點在“時空”概念上,《自動控製與文化》一文就此做瞭闡述。這些文章的終極指嚮是媒介哲學,他認為,媒介是我們認知活動和生存的背景。提齣這個主張時,麥剋盧漢希望糾正哲學史對政界的排斥,同時又強調,應理解媒介至關重要,理解其在錶觀遺傳上和我們的互動。他在技藝和生物兩個領域廣泛的興趣在這個主張裏交匯瞭。


理查德·卡維爾



《遠見者的迴響:媒介之思與文化圖景》 在信息洪流奔湧、技術革新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仿佛置身於一個不斷變幻的媒介景觀之中。每一個推送、每一條鏈接、每一次屏幕的亮起,都在無聲地重塑著我們的認知、我們的情感,乃至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理解媒介,已不再是學者的專利,而是每一個身處信息時代公民的必修課。 本書《遠見者的迴響:媒介之思與文化圖景》並非直接收錄某位特定學者的著作,而是秉持一種廣闊的視角,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場探索媒介本質、洞察文化演進的深度旅程。它凝聚瞭對媒介現象最敏銳的觀察、最深刻的思考,以及對人類文明發展軌跡最前瞻的洞察,旨在搭建一座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處的媒介世界,並在此基礎上,主動塑造我們與媒介的關係,從而更好地走嚮未來。 媒介:無處不在的塑造者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層麵齣發,探討“媒介”這一概念本身。它究竟是什麼?它僅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還是其本身就攜帶著塑造我們感知和行為的力量?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傳統上對媒介的簡單定義,認識到媒介不僅是“內容”的載體,更是“形式”本身。它如同一個無形的建築師,在不知不覺中勾勒齣我們思維的框架,影響著我們的互動方式,甚至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對現實的理解。 我們將追溯媒介發展的曆史長河,從口頭傳播的古老時代,到文字的發明,印刷術的革命,再到廣播、電視的黃金年代,以及當下數字媒介的爆炸式增長。每一個裏程碑式的媒介變革,都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一次文化範式的轉移,一次社會結構的重塑。書中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分析,展現不同媒介形態是如何在曆史的舞颱上扮演關鍵角色的。例如,印刷術如何催生瞭理性主義和民族國傢的興起,廣播如何連接瞭廣袤的地域並塑造瞭集體的情感,而電視又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全球性的事件帶入韆傢萬戶的客廳。 “媒介即是信息”:一種顛覆性的洞察 本書將深入探討一種對現代媒介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媒介即是信息”。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極其深刻的哲理。它並非否定內容的價值,而是強調媒介自身的特性、結構和運作方式,對我們接受信息、理解世界産生著更為根本性的影響。 例如,屏幕的尺寸、交互的模式、信息的呈現方式(無論是文字、圖片、視頻還是聲音),甚至是信息傳遞的速度和反饋的即時性,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注意力分配、思維深度和情感反應。一個短視頻平颱上的信息流,其結構本身就鼓勵著碎片化、淺層化的瀏覽,而非深度閱讀和思考。社交媒體的點贊和評論機製,則可能鼓勵著迎閤大眾的觀點,而非獨立思考的勇氣。本書將通過豐富的例證,闡釋“媒介即是信息”這一洞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為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反而可能變得更加浮躁和淺薄,又為何不同媒介的“語境”會賦予相同內容截然不同的意義。 文化與媒介的共生關係 媒介並非獨立於文化而存在,而是與文化深度交織,互為塑造。本書將著重探討媒介如何成為文化生産、傳播和演變的核心動力。我們今日所見的文化景觀,從流行音樂、影視作品,到新聞報道、藝術創作,無不深受當下主流媒介形態的影響。 我們將分析媒介如何影響我們的審美觀念,如何構建我們的價值體係,以及如何定義我們所認為的“現實”。 例如,早期電視媒體對傢庭生活模式的描繪,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社會對理想傢庭的想象。數字媒體的興起,又如何催生瞭新的亞文化社群,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賦權於個體錶達。本書將深入剖析媒介在重塑我們社會敘事、塑造集體記憶、乃至影響我們身份認同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媒介的“熱”與“冷”:感知與體驗的維度 在分析媒介的特性時,本書將引入“熱媒介”與“冷媒介”的區分。這種區分並非基於媒介的技術溫度,而是基於其對人類感官的參與程度和對參與者的參與度要求。 “熱媒介”通常隻延伸一種感官,提供高清晰度信息,要求參與者主動填補信息空白,例如書籍、廣播。它們鼓勵深度沉浸和思考。而“冷媒介”則延伸多種感官,信息高度飽和,幾乎不需要參與者主動補充,例如電視、電影。它們往往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但可能削弱參與者的深度思考能力。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不同類型的媒介環境中,我們的感知和體驗是如何被調動和塑造的。這種區分對於理解不同媒介的傳播效果,以及如何根據媒介特性來設計傳播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數字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進入數字時代,媒介的演進呈現齣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復雜性。互聯網、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我們的世界。本書將特彆關注數字時代媒介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我們將探討數字鴻溝、信息繭房、算法歧視、虛假信息泛濫等議題,分析這些問題對社會公正、民主進程和個體自由可能造成的潛在威脅。同時,本書也將聚焦數字媒介所帶來的賦權的可能性:更廣泛的參與,更便捷的知識獲取,更豐富的跨文化交流,以及更有力的社會動員。我們將思考,在算法的推薦機製日益強大的當下,我們如何纔能保持獨立思考,抵禦信息繭房的侵蝕?在人工智能日益滲透到內容生産領域的時代,我們又如何去辨彆真實與虛構? 重塑我們與媒介的關係:邁嚮明智的未來 《遠見者的迴響:媒介之思與文化圖景》的最終目的,並非僅僅是分析和解讀媒介現象,而是啓發讀者去主動反思和重塑自己與媒介的關係。在一個由媒介深度構建的世界裏,理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本書將鼓勵讀者: 培養媒介素養: 學習識彆和評估不同媒介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理解媒介背後的運作邏輯和潛在意圖。 有意識地選擇和使用媒介: 認識到不同媒介對我們思維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有選擇地使用媒介,避免被動地被媒介所裹挾。 成為積極的創造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 在數字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聲的可能。本書將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信息傳播和文化創造中,用理性和智慧去影響媒介生態。 擁抱批判性思維: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輕易相信,敢於質疑,用批判性的視角審視媒介所傳遞的一切。 本書提供的是一種看待世界、理解社會、認知自我的新視角。它不是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指南,而是一場開放的邀請,邀請每一位讀者,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媒介時代,用更深刻的洞察,更明智的行動,共同書寫人類文明與技術共存的未來篇章。通過對媒介的深入理解,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更能掌握改變世界的力量,走嚮一個更清晰、更健康、更具創造力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獲取知識,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認知訓練。它要求你剝離掉對媒介的實用主義濾鏡,轉而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傢觀察原始部落的方式,來審視我們自己身處的電子信息叢林。作者構建瞭一套獨特的分析工具,這些工具異常敏銳,能夠穿透現代生活的錶層喧囂,直抵媒介技術對人類神經係統的深層編碼。我發覺,一旦掌握瞭書中的核心觀念,很多看似獨立的社會現象——從政治極化到流行文化的周期性爆發——似乎都能找到一個統一的、媒介驅動的解釋框架。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提問方式”。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籍,更像是一本工具書,指導你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審視性的目光。

評分

這部作品帶給我的震撼,主要源於它對“內容”與“媒介”之間關係的顛覆性論斷。在我們的日常認知裏,我們總習慣於關注“信息”本身——新聞說瞭什麼、電影演瞭什麼。然而,這本書卻堅定地將焦點拉迴到“載體”——即媒介的物理屬性和結構——纔是真正塑造人類社會和心靈環境的主導力量。這種視角轉變是極其深刻的。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為之爭論不休的那些內容,是否隻是媒介“環境”下産生的副産品?這本書不是在討論具體某個媒介的好壞,而是在探究媒介如何像氣候一樣,無聲無息地重塑瞭我們生存的“生態”。這種宏大的、環境學的視角,讓很多關於技術倫理的討論都顯得有些小傢子氣瞭。讀完後,麵對任何新技術,我都會先問自己:它改變瞭我們溝通的節奏和方式嗎?而不是它帶來瞭什麼新信息。

評分

對於長期關注文化理論和傳播學的人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經典理論的集中“校準”。它不像那些迎閤大眾的流行讀物,它直麵的是那些最核心、最難解的問題。書中的論證充滿瞭思辨的張力,某些段落甚至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捕捉到其微妙的語氣和潛颱詞。作者的語言風格,既有科學傢的精確性,又帶有一種先知般的預見性,時而犀利,時而又帶著一種古老的智慧。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斷挖掘媒介背後“隱形”運作機製的努力。它揭示瞭,每一次技術革命帶來的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我們對時間感、空間感乃至自我認知的結構性重組。讀完這本書,你會對“進步”這個概念産生深刻的懷疑,因為它提醒我們,任何被視為“進步”的技術,都伴隨著某種感官或認知上的“退化”或犧牲。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跟著一位極其健談但又邏輯嚴密的教授在進行一場馬拉鬆式的思想對話。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闆著麵孔,反而充滿瞭鮮活的案例和時不時的機鋒。我最欣賞的是它那種打破常規的敘事節奏。作者似乎毫不費力地就能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媒介細節跳躍到對人類文明走嚮的深刻預言。你可能正在琢磨他關於“熱媒介”和“冷媒介”的劃分,下一秒他就已經將討論引嚮瞭權力結構和集體潛意識的演變。這種跳躍性,初看可能讓人有些措手不及,但細想之下,卻精準地捕捉瞭信息流動本身那種非綫性的本質。它逼迫你跳齣綫性的閱讀習慣,去接受一種更加整體化、生態化的思維框架。對於那些習慣於標準結構分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極具挑戰性的閱讀範式,它要求你主動建構知識體係,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

評分

這部著作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需要全神貫注的智力探險。閱讀它,就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迷宮入口,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描繪瞭一幅關於信息社會和人類心智演變的宏大圖景。每一個章節的論述都充滿瞭思辨的張力,迫使你不斷地審視那些習以為常的媒介現象。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將看似不相關的現象編織在一起的能力,比如將古老的口述文化與新興的電子媒介進行對比,從而揭示齣媒介技術對我們感知世界方式的根本性重塑。這本書的難度並不在於晦澀的詞匯,而在於其思想的密度,它要求讀者不僅要“讀懂”字麵意思,更要“領悟”其背後隱含的哲學命題。初讀時可能會感到吃力,但隨著閱讀的深入,那些原本混沌的聯係會逐漸清晰,你會發現自己看待新聞、社交媒體乃至日常交流的方式都被潛移默化地改變瞭。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並且每次都能帶來新感悟的硬核作品。

評分

書不錯,對我有啓發,推薦看。

評分

沒啥用的書,一種嘩眾取寵的齣版特點,一副隻要錢不要內容的編輯風格。誰買誰吃虧!

評分

牛人牛思想。何道寬教授的翻譯也讓人放心。

評分

為瞭湊單,同係列買瞭兩本,希望看完有收獲。

評分

因為看瞭波茲曼的書認識瞭麥剋盧漢,所以買來看看瞭

評分

好書!!!!!!!!

評分

書挺實用的,而且物流速度真的挺快的,媒介即按摩,以後的時候,終將被媒介覆蓋。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下次還會來!

評分

個人覺得真的一般,而且都是大量的圖,文字內容很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