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长孺 编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史
  • 历史研究
  • 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魏晋南北朝
  • 学术专著
  • 历史论文集
  • 隋唐史
  • 中古史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4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462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一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本由唐长孺所著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所收论文,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课题。唐师在上述诸领域纵横驰骋,均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卓然成一家之言。

目录

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
一、宗部的意义
二、宗部与山越的关系
三、孙吴的建国
四、孙吴的领兵制度
五、结论
《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西晋田制试释
一、曹魏屯田制度的意义及其破坏
二、占田与课田的解释
三、户调式中的田租问题
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
一、户调制的起源
二、户调与户赀的关系
三、南朝的布与调
四、南朝的折变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一、九品中正制创立的原因与曹魏政治
二、中正的职权、组织及品第
三、九品中正制与门阀的配合
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一、魏晋北境各族的内迁及其所受待遇
二、晋末各族“变乱”的经过
三、人口的掠夺和占有
四、固有封建势力之保存及其发展
五、后论
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一、拓跋国家的建立
二、草地上的牧人和授田制度下的农民
三、隶户、杂户的阶级关系
四、结论
魏周府兵制度辨疑
一、府兵名称的起源
二、府兵组织系统之建立
三、郎将主府说质疑
四、乡兵与乡团
五、隋代宿卫制度溯源
六、后论
清谈与清议
魏晋才性论的政治意义
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
一、名教之治的动摇
二、名理学
三、玄学的形成
四、由贵无到崇有
五、东晋以后的余波
六、佛教与名教的关系
七、后论
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
一、《抱朴子讥惑篇》中所论四事
二、魏晋期间江南的学风
三、东晋以后南方土著与侨入学风的差异
魏晋杂胡考
一、屠各
二、卢水胡
三、羯胡
四、乌丸
五、乞伏
六、稽胡
七、后论
跋语
唐长孺先生和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精彩书摘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但以后却成为“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沈约的说法是有理由的。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并非专以血统为评定的根据,只是它促使门阀制度的巩固,而巩固了的门阀制度又掌握了这个工具。就当时人的说法,九品中正制度的创立,是由于经过黄巾大起义之后,人士流移,政府选举无法查考乡间的批评。我们知道东汉的选举是以道德行为作为评量标准的,而这种道德行为乃是儒家理论的实践,即所谓“经明行修”。儒家所提倡的伦理秩序为由内向外,由亲及疏的扩展,将起点放在作为一个家族成员的道德行为上,然后推及乡党。东汉人认为这是人物观察的基础。这一类的行为不是可以用临时的测验来评量,而要有经常的观察,特别是道德行为所施之对方所作的论断,因此宗族乡党的批评成为选举上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凭借,失去了这个环节,选举就无法进行。三国时期的选举制度表面上仍然沿袭东汉之旧,以察举征辟为入仕大道。可是问题就发生了,根据什么来决定呢?人士的移动使本籍的宗族乡里不能掌握其成员的具体情况,甚至有些人的本土不在魏国领域以内,这样,要依靠乡间的评定就成为不可能;同时却还不能完全放弃人所熟习的老办法,因为大家还是承认乡间评定是可靠的,这是经久的制度,过去办得不好,问题只在于名实不符或是人物批评的标准不对,而非制度的本身问题,因此一方面顾全乡间评定的旧传统,另一方面适应人士流移的新环境,就本乡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人来主持评定的任务。
  ……
《大唐风云录: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文化转型》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时代——唐朝(618年—907年)。我们不再关注魏晋南北朝那段分裂动荡、士族更迭的早期历史,而是将目光投向大唐帝国由兴盛到衰亡的近三百年历程。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和精微的史料考证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唐朝在政治制度、军事扩张、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融合等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最终的内在危机。 第一部分:帝国的奠基与初唐气象(约350字) 本书开篇追溯了隋末的混乱局面如何为李唐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契机。我们详尽梳理了唐高祖李渊的起事过程,以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如何塑造了早期唐朝的政治权力运作模式。重点章节将集中探讨“贞观之治”的成功密码。这并非简单的盛世赞歌,而是对唐太宗本人政治哲学、用人策略(如对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贤臣的吸纳与制衡)以及对西北各族采取的“怀柔兼武”政策的深度解读。初唐在制度上承袭隋制而有所革新,如三省六部制的进一步完善,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蓝本。我们还将探讨这一时期文化上对北朝遗风的继承与对关陇贵族集团的依赖,为理解后来的“士族门阀”的演变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盛唐的顶峰与制度的张力(约450字) 盛唐是本书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我们将细致描绘唐玄宗前期,在姚崇、宋璟主导下的“开元盛世”是如何通过轻徭薄赋、整饬吏治、稳定边疆而达成的。然而,盛世之下,本书的笔锋转向对潜在风险的揭示。我们分析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加剧背景下的实际运作困境。 权力结构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唐玄宗晚年对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以及边疆节度使制度的萌芽与膨胀。我们不再仅仅描述“安史之乱”的爆发本身,而是追溯其深层根源:边防压力、藩镇坐大、以及朝廷内部的藩王干政倾向。安史之乱不仅是军事上的叛乱,更是唐朝中央权威从根本上被削弱的转折点。它彻底改变了唐朝的社会结构,加速了士人集团的崛起,并使得地方权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军人和地方大员手中集中。 第三部分:中晚唐的转型与文化的勃发(约450字) 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了“中晚唐”的漫长转型期。本书将重点阐述藩镇割据的常态化,以及朝廷为应对藩镇威胁而不得不采取的“重用士人”策略。中晚唐的政治权力中心从皇室与旧贵族,转移到宦官集团、新兴的文官集团(以宰相为代表)以及节度使之间复杂的三方或四方角力。 在经济上,本书详细考察了“两税法”的推行及其对地方财政和人口流动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标志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税收体系向以财产和人口为核心的灵活税收体系的转变。文化方面,盛唐气象向晚唐的内敛与思辨过渡。本书将分析韩愈、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对儒学正统性的重塑尝试,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以及晚唐诗歌中弥漫的对时代命运的深刻忧思。我们还将审视佛教与道教在唐朝国策中的地位变化,以及胡风汉化的最终完成。 第四部分:帝国的黄昏与终结(约250字)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唐末的社会崩溃。我们分析了导致帝国崩溃的几个关键因素:晚唐皇帝的软弱与宦官专权的恶性循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黄巢之乱)对经济基础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地方节度使的彻底独立化。 唐朝的终结并非是简单的一个王朝更迭,而是中晚唐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本书旨在说明,唐朝的衰亡,是中央集权对地方权力有效控制的失衡、财政体系的最终破产,以及社会矛盾无法通过既有体制解决的结果。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完整链条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统一帝国在面对内部张力与外部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复杂生命周期。本书最终将唐朝置于中国历史长河中考察,分析其对宋代乃至后世政治形态和文化心理的持久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是带着挑战的心态来阅读的,毕竟魏晋南北朝时期错综复杂的关系常常令人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它没有一味地追求佶屈聱牙的学术腔调,反而融入了许多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和视角。作者在论述佛教如何在民间迅速传播并获得官方认可的过程中,将宗教思想与社会动荡、民众心理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野非常开阔。书中对石窟造像艺术中胡汉融合风格的分析,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史功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拥有时间旅行的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历史氛围——比如建康城内士人饮宴的奢靡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集体焦虑。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感受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权力游戏”剧本,只不过主角是那些在乱世中沉浮的英雄与枭雄。作者对于制度层面的剖析,比如府兵制在北朝后期的瓦解过程,其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他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用非常清晰的图景展现了出来,让人明白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动力,并非仅仅是个人意志,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书中对于地方豪强的崛起与中央权威的削弱这一对矛盾的梳理,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他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展示了权力如何从宏观的朝廷中心,逐渐渗透、固化到具体的乡土社区,这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可信度与现场感。尽管有些篇章的论证略显冗长,但每一次的铺垫最终都导向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结论,总体瑕不掩瑜。

评分

这部大部头读起来真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初翻开时,那些密密麻麻的古籍引文和繁复的史料考证差点让人望而却步。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对于纷繁复杂的政治势力更迭,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年表,而是深入剖析了士族门阀在权力结构中的作用与演变。尤其是在论述“竹林七贤”的精神困境时,那种将个体生命哲学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令人拍案叫绝。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玄学清谈与残酷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超脱。书中对具体战役的军事地理分析也相当到位,不是那种空泛的描述,而是结合地形地貌和兵力部署,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决定性时刻的逻辑。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涉及文化艺术的细节,比如书法和绘画在南朝宫廷中的地位演变,感觉挖掘得还不够深入,略显遗憾。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研读的佳作,它提供的远不止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理解历史深层驱动力的思维框架。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扑面而来的悲凉。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为精妙,像是在慢慢地揭开一张尘封已久的画卷,每一个阶段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毫不突兀。特别是关于东晋衣冠南渡后,江南士族的文化重塑与北望的复杂心态,作者处理得尤为细腻。他并没有将南方描绘成一个全然的“桃源仙境”,而是揭示了其内部阶层固化的暗流涌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五胡乱华”问题时所采取的多元视角,避免了单一的民族中心主义叙事,而是着力于不同族群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那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坦诚接纳,体现了极高的学术风范。行文间,虽多为严肃的学术探讨,但偶有神来之笔,譬如对某位皇帝晚年心境的推测,极富文学感染力,让人在严谨的考证之外,体会到人性的幽微之处。

评分

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它最吸引我的是其对“身份认同”这一主题的深刻挖掘。作者细致地梳理了汉人与非汉族政权之间在法律、习俗乃至语言上的微妙互动与冲突。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划分为“进步”与“倒退”,而是呈现了不同群体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复杂身份重塑过程。特别是对后赵时期的一些记载的重新解读,颠覆了我过去对那个政权的一些刻板印象。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被拉入了那个充满剧变的时代,去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如何交织、融合,最终孕育出隋唐盛世的基础。虽然对于一些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内部结构分析,略显单薄,但瑕不掩瑜,它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丰富的史料支撑,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力作。

评分

唐老是很有名的史学家,他的书应该值得一看。

评分

这本由唐长孺所著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所收论文,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及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课题。唐师在上述诸领域纵横驰骋,均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卓然成一家之言。

评分

印刷质量好,大师作品,大牌出版社,值得购买和收藏!

评分

质量很好,太爱京东了,还有发票报销,以后就选京东了!

评分

帮同学买的,纸质好,内容新

评分

活动力度很大,券不好抢。经典书籍。

评分

三 东晋以后南方土著与侨入学风的差异

评分

唐长孺先生的论文集,很不错,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