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曆1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曆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林業局森林病蟲害防治總站 編
圖書標籤:
  • 林業
  • 有害生物
  • 防治
  • 病蟲害
  • 植保
  • 農業
  • 林業蟲害
  • 林木保護
  • 生物防治
  • 病蟲害防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57867
版次:1
商品編碼:1056019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5-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曆(1)》以我國發生麵積較大、危害較嚴重的200種林業有害生物為編寫對象,提供瞭大量具有明顯特徵的照片,並按照林業有害生物發育進度和時間變化列齣瞭防治方法,體現瞭簡單易懂,方便查閱的編寫目標。全書文字通俗簡練,圖片清晰明瞭,防治方法科學實用,可供基層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者、森林管護人員、森林經營者和林農等使用,也可用作新農村建設的科普教材、大專院校的教學參考書,希望廣大讀者廣泛應用。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概述
一、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特點及成因/2
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策略/5
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9

第二篇 防治曆
病害/22
鬆材綫蟲病/22
鬆針褐斑病/24
鬆皰銹病/26
馬尾鬆赤枯病/28
落葉鬆枯梢病/30
雪鬆枯梢病/32
圓柏葉枯病/34
楊樹爛皮病/36
楊樹潰瘍病/38
楊銹病/40
楊樹黑斑病/42
楊樹灰斑病/44
楊角斑病/46
楊皺葉病/48
楊葉黴斑病/50
楊白粉病/52
楊樹冠癭病/54
楊破腹病/56
楊樹花葉病毒病/58
楊煤汙病/60
大葉黃楊葉斑病/62
大葉黃楊白粉病/64
桉樹焦枯病/66
泡桐叢枝病/68
懸鈴木白粉病/70
闆栗疫病/72
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74
梨銹病/76
桑萎縮病/78
毛竹枯梢病/80
草坪草褐斑病/82
蟲害/84
食葉害蟲/84
馬尾鬆毛蟲/84
油鬆毛蟲/86
赤鬆毛蟲/88
思茅鬆毛蟲/90
雲南鬆毛蟲/92
落葉鬆毛蟲/94
鬆茸毒蛾/96
興安落葉鬆鞘蛾/98
鬆阿扁葉蜂/100
鞭角華扁葉蜂/102
伊藤厚絲葉蜂/104
靖遠鬆葉蜂/106
浙江黑鬆葉蜂/108
落葉鬆葉蜂/110
落葉鬆鰓扁葉蜂/112
雲杉阿扁葉蜂/114
蜀柏毒蛾/116
側柏毒蛾/118
美國白蛾/120
楊扇舟蛾/122
楊小舟蛾/124
楊二尾舟蛾/126
分月扇舟蛾/128
黑帶二尾舟蛾/130
楊毒蛾/132
楊枯葉蛾/134
白楊葉甲/136
楊潛葉葉蜂/138
楊潛葉跳象/140
黃楊絹野螟/142
楊白紋潛蛾/144
大葉黃楊斑蛾/146
黃褐天幕毛蟲/148
舞毒蛾/150
春尺蠖/152
黃翅綴葉野螟/154
柳毒蛾/156
柳癭蚊/158
榆毒蛾/160
榆紫葉甲/162
榆藍葉甲/164
榆掌舟蛾/166
榆黃毛瑩葉甲/168
灰斑古毒蛾/170
大袋蛾/172
花布燈蛾/174
綠尾大蠶蛾/176
銀杏大蠶蛾/178
藍目天蛾/180
黃刺蛾/182
雙齒綠刺蛾/184
褐邊綠刺蛾/186
扁刺蛾/188
兩色綠刺蛾/190
國槐小捲蛾/192
國槐尺蠖/194
黃連木尺蠖/196
刺槐葉癭蚊/198
桑葉癭蚊/200
樗蠶/202
蘋果巢蛾/204
稠李巢蛾/206
山楂粉蝶/208
核桃扁葉甲/210
棗尺蠖/212
油桐絨刺蛾/214
油桐尺蛾/216
椰心葉甲/218
樟葉蜂/220
刺桐姬小蜂/222
黃脊竹蝗/224
剛竹毒蛾/226
華竹毒蛾/228
竹鏤舟蛾/230
竹篦舟蛾/232
竹筍禾夜蛾/234
竹織葉野螟/236
竹蟬/238
枝乾害蟲/240
縱坑切梢小蠹/240
橫坑切梢小蠹/242
雲杉八齒小蠹/244
鬆褐天牛/246
華山鬆大小蠢/248
華山鬆木蠹象/250
落葉鬆八齒小蠹/252
蕭氏鬆莖象/254
雲南木蠹象/256
紅脂大小蠹/258
鬆實小捲蛾/260
鬆梢螟/262
柏膚小蠹/264
雲杉大墨天牛/266
雲杉小墨天牛/268
雙條杉天牛/270
粗鞘雙條杉天牛/272
光肩星天牛/274
星天牛/276
雲斑天牛/278
青楊脊虎天牛/280
青楊楔天牛/282
雙斑錦天牛/284
刺角天牛/286
薄翅鋸天牛/288
桑天牛/290
白楊透翅蛾/292
楊乾透翅蛾/294
楊乾象/296
銹色粒肩天牛/298
閤歡雙條天牛/300
桃紅頸天牛/302
栗山天牛/304
芳香木蠹蛾東方亞種/306
柳蝙蛾/308
沙棘木蠹蛾/310
臭椿溝眶象/312
煙扁角樹蜂/314
白蠟哈氏莖蜂/316
白蠟窄吉丁/318
蘋果蠹蛾/320
梨小食心蟲/322
梨捲葉象/324
桃蛀螟/326
核桃舉肢蛾/328
栗癭蜂/330
栗實象/332
棗實蠅/334
食芽象甲/336
紅棕象甲/338
蔗扁蛾/340
雙鈎異翅長蠹/342
大竹象/344
一字竹象/346
梳角竊蠹/348
刺吸性害蟲/350
鬆突圓蚧/350
濕地鬆粉蚧/352
日本鬆乾蚧/354
中華鬆梢蚧/356
落葉鬆球蚜/358
草履蚧/360
扁平球堅蚧/362
蘋果綿蚜/364
梨圓蚧/366
梨冠網蝽/368
棗大球蚧/370
大青葉蟬/372
斑衣蠟蟬/374
皂角幽木虱/376
紅火蟻/378
地下害蟲/380
斑喙麗金龜/380
大雲斑鰓金龜/382
銅綠麗金龜/384
小青花金龜/386
東北大黑鰓金龜/388
蘋毛麗金龜/390
黑絨鰓金龜/392
明亮長腳金龜/394
東方螻蛄/396
鼠(兔)害/398
棕背解/398
達烏爾鼠兔/400
大沙鼠/402
中華鼢鼠/404
阿爾泰鼢鼠/406
濛古兔(草兔)/408
有害植物/410
紫莖澤蘭/410
薇甘菊/412
飛機草/414
金鍾藤/416
雲杉矮槲寄生/418
加拿大-枝黃花/420
索引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索引/422
拉丁學名-中文名稱索引/425
寄主-有害生物索引/428

精彩書摘

噴霧法:是將液態農藥用機械噴撒成霧狀分散體係的施藥方法。乳油、可濕性粉劑、可溶性粉劑懸浮劑以及水劑等加水稀釋後,或超低量噴霧劑均可用噴霧法施藥。噴霧法主要用於植物莖葉處理和土壤錶麵處理,其施藥工作效率高,但有一定的飄移汙染和浪費,隨噴霧機械和霧化方式不同,以及産生的霧滴大小而異。農藥的霧化主要采用壓力噴霧、彌霧和鏇轉離心霧化法。壓力噴霧主要使用預壓式和背囊壓杆式手動噴霧器,産生的霧滴較大,霧滴分布廣,一般用於保護性殺菌劑、觸殺性除草劑和殺蟲劑針對性的高容量噴灑,噴藥周到,防治效果好,飄移少,但用藥量大。彌霧法主要使用機動彌霧噴粉機,産生的霧滴相對較小,一般用於小容量飄移噴灑,噴幅寬,工作效率高,但植物上部沉積藥量多,下部少,易受陣風和上升氣流影響,往往會齣現漏噴現象。鏇轉離心霧化法主要使用電動手持超低容量噴霧器,産生的霧滴極細,形成的霧浪隨氣流彌散。該法施藥分散性好,用藥量很少,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但施藥受氣流影響較大。為瞭減少霧滴飄移,有時采用靜電噴霧,即利用靜電高壓發生器使噴齣的霧滴帶電,以增加藥液在植物錶麵的有效沉積。
噴粉法:是利用鼓風機械所産生的氣流把農藥粉劑吹散後沉積到植物上或土壤錶麵的施藥方法。由於較常量噴霧的工效高,速度快,往往可以及時控製有害生物大麵積的暴發危害。噴粉防治效果受施藥器械、環境因素和粉劑質量影響較大。一般來說,手動噴粉器由於不能保證恒定的風速和進藥量,噴撒效果較差,因而常使用東方紅-18型背負機動彌霧噴粉機。氣流、露和雨水會影響藥粉的沉積,一般風力超過1米/秒時不宜噴粉。粉劑不耐雨水衝洗,施藥後24小時內如有降雨應補噴。露水有利於藥粉沉積,但葉麵過濕,會使藥粉分布不均勻,容易造成藥害。

前言/序言

  我國是世界上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和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傢之一。據統計,全國有林業有害生物8000餘種,能夠造成較大危害的種類近300種,近幾年全國林業有害生物年均發生麵積達1000多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和生態服務價值損失超過1000億元。林業有害生物的嚴重發生,給我國林業建設造成嚴重損失,對森林資源和國土生態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目前,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已成趨勢,貿易頻繁、外來有害生物入侵風險加大是客觀必然,生態環境惡化在短時期內難以根本性扭轉,森林生態係統在短期內不可能根本改善,這些有利於有害生物發生的客觀因素的長期存在,決定瞭未來一段時間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國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和危害將繼續呈加重的態勢。因此,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這就要求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必須轉變工作思路,改變工作方法,在客觀因素不利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用體製、機製的創新,用防治知識的普及,動員和調動社會各方麵防治積極性,形成群防群控、聯防聯治的良好氛圍,全麵扭轉林業有害生物嚴重發生的被動局麵。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曆1:病蟲害的陰影與守護者的奮鬥》 序言: 森林,是地球的肺,是生命的搖籃,更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然而,在這片蔥鬱的綠色海洋中,一場看不見的戰爭從未停歇——那便是林業有害生物的侵擾。它們如同潛伏的幽靈,一旦得勢,便會吞噬古老的樹木,摧毀勃勃生機的林地,給生態平衡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本書,《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曆1:病蟲害的陰影與守護者的奮鬥》,正是聚焦於這場漫長而艱辛的戰役,旨在描繪病蟲害侵襲的嚴峻現實,並歌頌那些投身於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事業的無名英雄們的智慧、勇氣與奉獻。 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是一部充滿故事與情感的史詩。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維度,從古老的傳說到現代的科技,探索病蟲害與森林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們將深入理解這些微小生命體如何成為森林健康的巨大威脅,又將見證人類如何運用不斷發展的知識和技術,築起一道道堅實的防綫,守護這片綠色傢園。 第一部分:病蟲害的陰影——古老的威脅與演變 在人類文明的曙光初現之時,森林早已是生命的舞颱,而病蟲害的陰影也如影隨形。本部分將追溯林業有害生物的曆史足跡,從早期零星的記載中,勾勒齣那些古老的病蟲害的形態與破壞力。我們將瞭解,在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時代,人們是如何憑藉經驗和樸素的認知,與這些自然界的敵人進行搏鬥。 古老的病蟲害傳說與早期記錄: 翻開曆史的捲軸,我們會發現,早在文字記錄齣現之前,口耳相傳的傳說中就已蘊含著關於森林疾病和蟲害的描述。例如,古籍中關於“枯木之災”、“蟲蝕之患”的記載,雖然模糊,卻透露齣人類與病蟲害長期共存的痕跡。我們將探討這些早期記錄的價值,以及它們如何反映齣古代社會對森林健康的關注。 森林生態係統的脆弱性: 即使在人類活動相對較少的古代,森林生態係統也並非全然免疫。自然的演替、氣候的波動,以及其他生態因子的變化,都可能為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創造條件。我們將分析不同曆史時期,哪些因素可能導緻瞭森林病蟲害的爆發,並探討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早期防治的智慧與局限: 在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的年代,人們的防治手段往往基於觀察和實踐。焚燒病木、砍伐受損植株、利用天敵(例如,用鳥類驅趕害蟲)等樸素的方法,是那個時代主要的應對策略。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些早期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它們在當時的局限性,為理解現代防治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 病蟲害的地理分布與傳播: 即使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病蟲害的傳播也並非停止。自然因素如風、水流,以及早期人類的遷徙活動,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病蟲害的地理擴散。我們將對不同曆史時期,一些主要病蟲害的可能傳播途徑進行推測與分析。 第二部分:科技之光——現代防治的黎明與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深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也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時代。本部分將聚焦於近現代以來,科學技術如何成為防治病蟲害的利器,以及防治理念和方法的革命性變化。 科學的萌芽:微生物學與昆蟲學的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微生物學和昆蟲學等學科的崛起,為理解病蟲害的發生機製提供瞭科學依據。病原體的發現、害蟲生命周期的解析,讓人們能夠更精準地認識敵人。我們將迴顧這一時期重要的科學發現,以及它們如何改變瞭人們對病蟲害的認知。 化學防治的時代: 農藥的齣現,無疑是近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史上的一場革命。高效、快速的化學藥劑,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控製瞭許多毀滅性的病蟲害。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時期齣現的代錶性農藥,它們的作用機製,以及在防治實踐中的應用。同時,也會審視化學防治帶來的環境影響與挑戰,為後續的綠色防治理念鋪墊。 生物防治的興起: 隨著對化學農藥副作用的認識加深,以及對生態平衡的重視,生物防治逐漸成為主流。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植物源農藥等,以生態友好的方式控製病蟲害,展現瞭其獨特的優勢。我們將深入探討生物防治的原理、方法,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成功案例。 先進檢測與監測技術: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對病蟲害的監測與預警能力大大提升。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係統)、DNA分子檢測等手段,能夠幫助我們更及時、準確地掌握病蟲害的發生動態,為防治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本部分將介紹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以及它們在提升防治效率方麵的作用。 抗性育種與品種改良: 除瞭外部乾預,從根本上提升森林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也是重要的防治策略。通過科學的育種技術,培育齣抗性強的樹種,能夠顯著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風險。我們將探討抗性育種的理論基礎與實踐進展。 第三部分:守護者的身影——奮鬥者的足跡與故事 本書的核心,在於描繪那些為守護森林健康而默默奮鬥的守護者們。他們可能是辛勤的林業技術人員,是勇敢的調查員,是創新的科研工作者,也可能是堅持生態理念的實踐者。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故事,展現他們的工作日常、麵臨的挑戰、付齣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 第一綫調查員的艱辛: 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深入林區,他們是病蟲害的“偵探”。他們需要熟練掌握辨識技術,細緻地觀察每一片葉子、每一段枝條。我們將通過他們的視角,感受他們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的艱辛,以及他們對發現病蟲害萌芽的敏銳洞察力。 科研工作者的探索與創新: 他們是防治理念和技術的“設計師”。從實驗室的顯微鏡下,到田野的實踐中,他們不斷探索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研發新的防治技術,攻剋一道道科學難題。我們將聚焦於一些代錶性的科研成果,以及背後科研人員的堅持與奉獻。 林業技術人員的基層實踐: 他們是防治措施的“執行者”。將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行動,深入林區進行指導、監測和實施防治。我們將展現他們在製定防治方案、組織撲滅行動、開展技術培訓等方麵的具體工作。 生態理念的踐行者: 隨著社會對生態保護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守護者將綠色、可持續的防治理念融入工作。他們倡導生物防治、綜閤防治,努力減少對環境的負麵影響。我們將講述他們的故事,展現他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 麵對重大疫情的挑戰與應對: 曆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的林業病蟲害爆發,給森林帶來瞭毀滅性的打擊。本書將選取其中一些典型的案例,深入剖析疫情的發生原因、發展過程,以及防治工作者們是如何在重壓之下,團結一緻,抗擊疫情,挽救森林的。 跨界閤作與國際視野: 現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並非孤立的鬥爭。國際間的交流與閤作,分享防治經驗,共同應對跨國界的病蟲害傳播,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將簡述國際閤作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結語: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曆1:病蟲害的陰影與守護者的奮鬥》是一部關於自然、科學與人性的史詩。它不僅揭示瞭林業有害生物的嚴峻挑戰,更歌頌瞭無數守護者們的堅韌與智慧。通過這本書,我們希望能夠喚起公眾對森林健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理解這項工作的復雜性與重要性。 病蟲害的陰影從未真正消失,守護者們的奮鬥也仍在繼續。這本書,隻是這場漫長鬥爭的開端,它提醒著我們,保護森林,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未來。願本書能夠成為一座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激勵更多的人投身於守護這片綠色傢園的偉大事業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著實讓人心情愉悅。紙張采用瞭高剋重的啞光銅版紙,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插圖和錶格的設計也極具匠心,色彩還原度很高,特彆是那些關於病變組織結構的高清照片,細節清晰可見,對於形態學識彆工作有極大的幫助。我個人對書中的圖文對照印象深刻,很多復雜的化學防治方案,配上流程圖後,一下子就變得直觀易懂瞭。記得有一次我為一個棘手的檢疫性木蠹蛾問題查閱資料,市麵上很多資料描述得含糊不清,但這本書提供瞭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區域性阻斷方案,從初期識彆到中後期封鎖隔離,每一步驟都有明確的參數界定。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其定價,它所體現的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體貼,是很多新齣版物所不具備的。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是抱著一種“翻閱一下”的心態購入此書的,畢竟林業防治的資料市麵上實在太多瞭。然而,這本書的章節安排極其巧妙,邏輯推進絲滑流暢,完全沒有那種堆砌知識點的生硬感。我最喜歡的是其中關於生物防治策略的探討部分,作者沒有采取一刀切的解決方案,而是細緻地分析瞭不同目標害蟲的生命周期對天敵捕食效率的影響。書中對幾種新型昆蟲生長抑製劑的效力評估和安全性分析,給齣瞭非常詳盡的對比數據,包括它們對非靶標生物的潛在影響,這體現瞭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拿著書在公司裏和同事討論,大傢一緻認為,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已經超越瞭一般的行業手冊。它更像是一份區域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將防治工作置於更宏大的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去考量。即便是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防治方法,書中也能挖掘齣新的理論支撐點,讓人豁然開朗。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大氣,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一看就知道是本嚴肅、專業的著作。我特地找瞭一個安靜的午後,泡瞭杯熱茶,打算沉浸在這本書的世界裏。剛翻開序言,就被作者那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所吸引。他不僅僅是在羅列事實,更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體係認知框架。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病蟲害監測預警機製的論述,那種將傳統經驗與現代遙感技術相結閤的思路,讓人耳目一新。比如,書中對於不同氣候帶下特定害蟲爆發周期的模型推演,其數據支持的詳實程度,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之前總覺得林業防治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學科,但讀完前幾章,纔意識到這背後蘊含瞭多少跨學科的知識——從昆蟲生理學到土壤微生物環境學,無一不精。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與學術專著的完美結閤體,適閤需要深入瞭解林業生態平衡的專業人士,也適閤渴望係統學習的進階愛好者。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如何做”,更多的是“為什麼這樣做”,這種深度思考的引導,纔是其價值所在。

評分

我最近在做一份關於北方針葉林區抗逆性提升的研究,這本書中的氣候變化與病蟲害動態關聯章節,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製的參考資料。作者非常大膽地提齣瞭“主動適應性管理”的概念,而不是被動的“打藥除蟲”。這種前瞻性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研究思路。書中對一些曆史上的重大林業災害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剖析,不僅僅描述瞭災害的發生過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導緻這些災害在特定年份爆發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復閤因素。我發現,那些被學術界忽略的細枝末節,都被作者以嚴密的邏輯串聯瞭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生態安全鏈條。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沉穩內斂,沒有誇張的斷言,所有的結論都建立在紮實的實證分析之上,讀起來讓人感到無比信服和安心。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專傢的深度對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區域間技術推廣應用時所持有的審慎態度。他反復強調,脫離瞭地方具體土壤、植被和管理水平的“萬能藥方”是危險的。書中對於不同地區林業管理者的培訓體係優化建議,細緻到瞭課程模塊的設計,這種對“人”這一核心要素的關注,在技術導嚮的專著中是較為少見的。我將這本書放在案頭,偶爾翻閱其中關於新型生物源農藥研發進展的綜述,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靈感。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種理念的傳播者,潛移默化地引導著我們用更科學、更人本、更可持續的視角去看待我們賴以生存的森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長久地陪伴讀者,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收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