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编
图书标签:
  • 林业
  • 有害生物
  • 防治
  • 病虫害
  • 植保
  • 农业
  • 林业虫害
  • 林木保护
  • 生物防治
  • 病虫害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78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01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1)》以我国发生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200种林业有害生物为编写对象,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特征的照片,并按照林业有害生物发育进度和时间变化列出了防治方法,体现了简单易懂,方便查阅的编写目标。全书文字通俗简练,图片清晰明了,防治方法科学实用,可供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者、森林管护人员、森林经营者和林农等使用,也可用作新农村建设的科普教材、大专院校的教学参考书,希望广大读者广泛应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概述
一、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特点及成因/2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5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9

第二篇 防治历
病害/22
松材线虫病/22
松针褐斑病/24
松疱锈病/26
马尾松赤枯病/28
落叶松枯梢病/30
雪松枯梢病/32
圆柏叶枯病/34
杨树烂皮病/36
杨树溃疡病/38
杨锈病/40
杨树黑斑病/42
杨树灰斑病/44
杨角斑病/46
杨皱叶病/48
杨叶霉斑病/50
杨白粉病/52
杨树冠瘿病/54
杨破腹病/56
杨树花叶病毒病/58
杨煤污病/60
大叶黄杨叶斑病/62
大叶黄杨白粉病/64
桉树焦枯病/66
泡桐丛枝病/68
悬铃木白粉病/70
板栗疫病/72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74
梨锈病/76
桑萎缩病/78
毛竹枯梢病/80
草坪草褐斑病/82
虫害/84
食叶害虫/84
马尾松毛虫/84
油松毛虫/86
赤松毛虫/88
思茅松毛虫/90
云南松毛虫/92
落叶松毛虫/94
松茸毒蛾/96
兴安落叶松鞘蛾/98
松阿扁叶蜂/100
鞭角华扁叶蜂/102
伊藤厚丝叶蜂/104
靖远松叶蜂/106
浙江黑松叶蜂/108
落叶松叶蜂/110
落叶松鳃扁叶蜂/112
云杉阿扁叶蜂/114
蜀柏毒蛾/116
侧柏毒蛾/118
美国白蛾/120
杨扇舟蛾/122
杨小舟蛾/124
杨二尾舟蛾/126
分月扇舟蛾/128
黑带二尾舟蛾/130
杨毒蛾/132
杨枯叶蛾/134
白杨叶甲/136
杨潜叶叶蜂/138
杨潜叶跳象/140
黄杨绢野螟/142
杨白纹潜蛾/144
大叶黄杨斑蛾/146
黄褐天幕毛虫/148
舞毒蛾/150
春尺蠖/152
黄翅缀叶野螟/154
柳毒蛾/156
柳瘿蚊/158
榆毒蛾/160
榆紫叶甲/162
榆蓝叶甲/164
榆掌舟蛾/166
榆黄毛莹叶甲/168
灰斑古毒蛾/170
大袋蛾/172
花布灯蛾/174
绿尾大蚕蛾/176
银杏大蚕蛾/178
蓝目天蛾/180
黄刺蛾/182
双齿绿刺蛾/184
褐边绿刺蛾/186
扁刺蛾/188
两色绿刺蛾/190
国槐小卷蛾/192
国槐尺蠖/194
黄连木尺蠖/196
刺槐叶瘿蚊/198
桑叶瘿蚊/200
樗蚕/202
苹果巢蛾/204
稠李巢蛾/206
山楂粉蝶/208
核桃扁叶甲/210
枣尺蠖/212
油桐绒刺蛾/214
油桐尺蛾/216
椰心叶甲/218
樟叶蜂/220
刺桐姬小蜂/222
黄脊竹蝗/224
刚竹毒蛾/226
华竹毒蛾/228
竹镂舟蛾/230
竹篦舟蛾/232
竹笋禾夜蛾/234
竹织叶野螟/236
竹蝉/238
枝干害虫/240
纵坑切梢小蠹/240
横坑切梢小蠹/242
云杉八齿小蠹/244
松褐天牛/246
华山松大小蠢/248
华山松木蠹象/250
落叶松八齿小蠹/252
萧氏松茎象/254
云南木蠹象/256
红脂大小蠹/258
松实小卷蛾/260
松梢螟/262
柏肤小蠹/264
云杉大墨天牛/266
云杉小墨天牛/268
双条杉天牛/270
粗鞘双条杉天牛/272
光肩星天牛/274
星天牛/276
云斑天牛/278
青杨脊虎天牛/280
青杨楔天牛/282
双斑锦天牛/284
刺角天牛/286
薄翅锯天牛/288
桑天牛/290
白杨透翅蛾/292
杨干透翅蛾/294
杨干象/296
锈色粒肩天牛/298
合欢双条天牛/300
桃红颈天牛/302
栗山天牛/304
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306
柳蝙蛾/308
沙棘木蠹蛾/310
臭椿沟眶象/312
烟扁角树蜂/314
白蜡哈氏茎蜂/316
白蜡窄吉丁/318
苹果蠹蛾/320
梨小食心虫/322
梨卷叶象/324
桃蛀螟/326
核桃举肢蛾/328
栗瘿蜂/330
栗实象/332
枣实蝇/334
食芽象甲/336
红棕象甲/338
蔗扁蛾/340
双钩异翅长蠹/342
大竹象/344
一字竹象/346
梳角窃蠹/348
刺吸性害虫/350
松突圆蚧/350
湿地松粉蚧/352
日本松干蚧/354
中华松梢蚧/356
落叶松球蚜/358
草履蚧/360
扁平球坚蚧/362
苹果绵蚜/364
梨圆蚧/366
梨冠网蝽/368
枣大球蚧/370
大青叶蝉/372
斑衣蜡蝉/374
皂角幽木虱/376
红火蚁/378
地下害虫/380
斑喙丽金龟/380
大云斑鳃金龟/382
铜绿丽金龟/384
小青花金龟/386
东北大黑鳃金龟/388
苹毛丽金龟/390
黑绒鳃金龟/392
明亮长脚金龟/394
东方蝼蛄/396
鼠(兔)害/398
棕背解/398
达乌尔鼠兔/400
大沙鼠/402
中华鼢鼠/404
阿尔泰鼢鼠/406
蒙古兔(草兔)/408
有害植物/410
紫茎泽兰/410
薇甘菊/412
飞机草/414
金钟藤/416
云杉矮槲寄生/418
加拿大-枝黄花/420
索引
中文名称-拉丁学名索引/422
拉丁学名-中文名称索引/425
寄主-有害生物索引/428

精彩书摘

喷雾法:是将液态农药用机械喷撒成雾状分散体系的施药方法。乳油、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悬浮剂以及水剂等加水稀释后,或超低量喷雾剂均可用喷雾法施药。喷雾法主要用于植物茎叶处理和土壤表面处理,其施药工作效率高,但有一定的飘移污染和浪费,随喷雾机械和雾化方式不同,以及产生的雾滴大小而异。农药的雾化主要采用压力喷雾、弥雾和旋转离心雾化法。压力喷雾主要使用预压式和背囊压杆式手动喷雾器,产生的雾滴较大,雾滴分布广,一般用于保护性杀菌剂、触杀性除草剂和杀虫剂针对性的高容量喷洒,喷药周到,防治效果好,飘移少,但用药量大。弥雾法主要使用机动弥雾喷粉机,产生的雾滴相对较小,一般用于小容量飘移喷洒,喷幅宽,工作效率高,但植物上部沉积药量多,下部少,易受阵风和上升气流影响,往往会出现漏喷现象。旋转离心雾化法主要使用电动手持超低容量喷雾器,产生的雾滴极细,形成的雾浪随气流弥散。该法施药分散性好,用药量很少,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但施药受气流影响较大。为了减少雾滴飘移,有时采用静电喷雾,即利用静电高压发生器使喷出的雾滴带电,以增加药液在植物表面的有效沉积。
喷粉法:是利用鼓风机械所产生的气流把农药粉剂吹散后沉积到植物上或土壤表面的施药方法。由于较常量喷雾的工效高,速度快,往往可以及时控制有害生物大面积的暴发危害。喷粉防治效果受施药器械、环境因素和粉剂质量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手动喷粉器由于不能保证恒定的风速和进药量,喷撒效果较差,因而常使用东方红-18型背负机动弥雾喷粉机。气流、露和雨水会影响药粉的沉积,一般风力超过1米/秒时不宜喷粉。粉剂不耐雨水冲洗,施药后24小时内如有降雨应补喷。露水有利于药粉沉积,但叶面过湿,会使药粉分布不均匀,容易造成药害。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能够造成较大危害的种类近300种,近几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超过1000亿元。林业有害生物的严重发生,给我国林业建设造成严重损失,对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目前,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已成趋势,贸易频繁、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加大是客观必然,生态环境恶化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性扭转,森林生态系统在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善,这些有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客观因素的长期存在,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将继续呈加重的态势。因此,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这就要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在客观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防治知识的普及,动员和调动社会各方面防治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控、联防联治的良好氛围,全面扭转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被动局面。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1:病虫害的阴影与守护者的奋斗》 序言: 森林,是地球的肺,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然而,在这片葱郁的绿色海洋中,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从未停歇——那便是林业有害生物的侵扰。它们如同潜伏的幽灵,一旦得势,便会吞噬古老的树木,摧毁勃勃生机的林地,给生态平衡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本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1:病虫害的阴影与守护者的奋斗》,正是聚焦于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战役,旨在描绘病虫害侵袭的严峻现实,并歌颂那些投身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事业的无名英雄们的智慧、勇气与奉献。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部充满故事与情感的史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维度,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科技,探索病虫害与森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将深入理解这些微小生命体如何成为森林健康的巨大威胁,又将见证人类如何运用不断发展的知识和技术,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线,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第一部分:病虫害的阴影——古老的威胁与演变 在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之时,森林早已是生命的舞台,而病虫害的阴影也如影随形。本部分将追溯林业有害生物的历史足迹,从早期零星的记载中,勾勒出那些古老的病虫害的形态与破坏力。我们将了解,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凭借经验和朴素的认知,与这些自然界的敌人进行搏斗。 古老的病虫害传说与早期记录: 翻开历史的卷轴,我们会发现,早在文字记录出现之前,口耳相传的传说中就已蕴含着关于森林疾病和虫害的描述。例如,古籍中关于“枯木之灾”、“虫蚀之患”的记载,虽然模糊,却透露出人类与病虫害长期共存的痕迹。我们将探讨这些早期记录的价值,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出古代社会对森林健康的关注。 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即使在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古代,森林生态系统也并非全然免疫。自然的演替、气候的波动,以及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都可能为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条件。我们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了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早期防治的智慧与局限: 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年代,人们的防治手段往往基于观察和实践。焚烧病木、砍伐受损植株、利用天敌(例如,用鸟类驱赶害虫)等朴素的方法,是那个时代主要的应对策略。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早期防治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它们在当时的局限性,为理解现代防治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病虫害的地理分布与传播: 即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病虫害的传播也并非停止。自然因素如风、水流,以及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虫害的地理扩散。我们将对不同历史时期,一些主要病虫害的可能传播途径进行推测与分析。 第二部分:科技之光——现代防治的黎明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本部分将聚焦于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如何成为防治病虫害的利器,以及防治理念和方法的革命性变化。 科学的萌芽:微生物学与昆虫学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微生物学和昆虫学等学科的崛起,为理解病虫害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病原体的发现、害虫生命周期的解析,让人们能够更精准地认识敌人。我们将回顾这一时期重要的科学发现,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对病虫害的认知。 化学防治的时代: 农药的出现,无疑是近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史上的一场革命。高效、快速的化学药剂,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控制了许多毁灭性的病虫害。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时期出现的代表性农药,它们的作用机制,以及在防治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会审视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影响与挑战,为后续的绿色防治理念铺垫。 生物防治的兴起: 随着对化学农药副作用的认识加深,以及对生态平衡的重视,生物防治逐渐成为主流。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以生态友好的方式控制病虫害,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将深入探讨生物防治的原理、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 先进检测与监测技术: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能力大大提升。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DNA分子检测等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及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部分将介绍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提升防治效率方面的作用。 抗性育种与品种改良: 除了外部干预,从根本上提升森林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也是重要的防治策略。通过科学的育种技术,培育出抗性强的树种,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我们将探讨抗性育种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进展。 第三部分:守护者的身影——奋斗者的足迹与故事 本书的核心,在于描绘那些为守护森林健康而默默奋斗的守护者们。他们可能是辛勤的林业技术人员,是勇敢的调查员,是创新的科研工作者,也可能是坚持生态理念的实践者。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他们的工作日常、面临的挑战、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 第一线调查员的艰辛: 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深入林区,他们是病虫害的“侦探”。他们需要熟练掌握辨识技术,细致地观察每一片叶子、每一段枝条。我们将通过他们的视角,感受他们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艰辛,以及他们对发现病虫害萌芽的敏锐洞察力。 科研工作者的探索与创新: 他们是防治理念和技术的“设计师”。从实验室的显微镜下,到田野的实践中,他们不断探索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发新的防治技术,攻克一道道科学难题。我们将聚焦于一些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以及背后科研人员的坚持与奉献。 林业技术人员的基层实践: 他们是防治措施的“执行者”。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入林区进行指导、监测和实施防治。我们将展现他们在制定防治方案、组织扑灭行动、开展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生态理念的践行者: 随着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守护者将绿色、可持续的防治理念融入工作。他们倡导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努力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将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 面对重大疫情的挑战与应对: 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林业病虫害爆发,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本书将选取其中一些典型的案例,深入剖析疫情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以及防治工作者们是如何在重压之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挽救森林的。 跨界合作与国际视野: 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并非孤立的斗争。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防治经验,共同应对跨国界的病虫害传播,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简述国际合作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结语: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1:病虫害的阴影与守护者的奋斗》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性的史诗。它不仅揭示了林业有害生物的严峻挑战,更歌颂了无数守护者们的坚韧与智慧。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唤起公众对森林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理解这项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病虫害的阴影从未真正消失,守护者们的奋斗也仍在继续。这本书,只是这场漫长斗争的开端,它提醒着我们,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未来。愿本书能够成为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守护这片绿色家园的伟大事业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的深度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区域间技术推广应用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他反复强调,脱离了地方具体土壤、植被和管理水平的“万能药方”是危险的。书中对于不同地区林业管理者的培训体系优化建议,细致到了课程模块的设计,这种对“人”这一核心要素的关注,在技术导向的专著中是较为少见的。我将这本书放在案头,偶尔翻阅其中关于新型生物源农药研发进展的综述,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灵感。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种理念的传播者,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们用更科学、更人本、更可持续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长久地陪伴读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着实让人心情愉悦。纸张采用了高克重的哑光铜版纸,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插图和表格的设计也极具匠心,色彩还原度很高,特别是那些关于病变组织结构的高清照片,细节清晰可见,对于形态学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我个人对书中的图文对照印象深刻,很多复杂的化学防治方案,配上流程图后,一下子就变得直观易懂了。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棘手的检疫性木蠹蛾问题查阅资料,市面上很多资料描述得含糊不清,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区域性阻断方案,从初期识别到中后期封锁隔离,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的参数界定。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所体现的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是很多新出版物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本严肃、专业的著作。我特地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了杯热茶,打算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里。刚翻开序言,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吸引。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认知框架。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的论述,那种将传统经验与现代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思路,让人耳目一新。比如,书中对于不同气候带下特定害虫爆发周期的模型推演,其数据支持的详实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之前总觉得林业防治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学科,但读完前几章,才意识到这背后蕴含了多少跨学科的知识——从昆虫生理学到土壤微生物环境学,无一不精。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与学术专著的完美结合体,适合需要深入了解林业生态平衡的专业人士,也适合渴望系统学习的进阶爱好者。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多的是“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才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

我最近在做一份关于北方针叶林区抗逆性提升的研究,这本书中的气候变化与病虫害动态关联章节,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参考资料。作者非常大胆地提出了“主动适应性管理”的概念,而不是被动的“打药除虫”。这种前瞻性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书中对一些历史上的重大林业灾害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剖析,不仅仅描述了灾害的发生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导致这些灾害在特定年份爆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复合因素。我发现,那些被学术界忽略的细枝末节,都被作者以严密的逻辑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安全链条。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内敛,没有夸张的断言,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扎实的实证分析之上,读起来让人感到无比信服和安心。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一种“翻阅一下”的心态购入此书的,毕竟林业防治的资料市面上实在太多了。然而,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极其巧妙,逻辑推进丝滑流畅,完全没有那种堆砌知识点的生硬感。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生物防治策略的探讨部分,作者没有采取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目标害虫的生命周期对天敌捕食效率的影响。书中对几种新型昆虫生长抑制剂的效力评估和安全性分析,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对比数据,包括它们对非靶标生物的潜在影响,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拿着书在公司里和同事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行业手册。它更像是一份区域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将防治工作置于更宏大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去考量。即便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防治方法,书中也能挖掘出新的理论支撑点,让人豁然开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