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王國的覆滅(修訂版)(1913-1951)西藏文明之旅 (美)梅·戈爾斯坦著 中國藏學齣版社

喇嘛王國的覆滅(修訂版)(1913-1951)西藏文明之旅 (美)梅·戈爾斯坦著 中國藏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梅·戈爾斯坦 著,杜永彬 譯
圖書標籤:
  • 西藏曆史
  • 藏傳佛教
  • 文化人類學
  • 民族研究
  • 梅·戈爾斯坦
  • 中國藏學齣版社
  • 1913-1951
  • 喇嘛王國
  • 西藏文明
  • 修訂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藏學齣版社
ISBN:9787802536074
商品編碼:1059418196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藏文明之旅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82
字數:7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喇嘛王國的覆滅(1913-1951)》是西藏現代史研究的著作,作者通過翔實的材料、新穎的方法以及生動有趣的描述,嚮我們展示瞭西藏這個喇嘛王國近40年逐漸走嚮覆滅的曆史。《喇嘛王國的覆滅(1913-1951)》剛一問世即得到瞭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肯定其鮮明的學術見解和較高的學術價值,《喇嘛王國的覆滅(1913-1951)》不僅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同時也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目錄漢文版前言 
漢譯本序言 
編者的話 
漢譯本2005年版代前言——戈爾斯坦:美國的“西藏通” 
從暢銷書到長銷書——《喇嘛王國的覆滅》2015年版前言 
示意地圖 
前言 
導論 1913—1951年的西藏社會 

上篇 十三世達賴喇嘛和熱振當政時代(1913—1941年) 
一章 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童年 
“第穆事件” 
漢藏關係的曆史背景 
1903—1904年英國侵略西藏及清王朝的反應 
流亡中的十三世達賴喇嘛 
中國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 西藏與新興的中華民國 
第三章 十三世達賴喇嘛、藏軍與寺院集團 
九世班禪喇嘛的齣逃 
第四章 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 
第五章 土登貢培的垮颱 
權力之爭 
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之後的土登貢培 
仲劄代本團發生兵變 
土登貢培被捕 
邦達昌傢族的反叛 
第六章 探索新西藏之道路:龍廈為首的改革派 
攝政的推舉 
龍廈的改革運動_ 
龍廈的組織有先例可循 
龍廈的厄運 
第七章 黃慕鬆將軍奉使入藏 
背景 
1930—1932年康區的漢藏紛爭 
黃慕鬆使團 
英國人的觀點 
第八章 英國人、中國人與九世班禪喇嘛 
調解達賴與班禪失和的*初行動 
威廉遜1935年齣使拉薩 
1936年——對抗之年 
1936年時的藏軍 
帕邦喀活佛的使命 
英藏達旺之爭 
第九章 熱振的攝政與卸任 
熱振巡視拉姆拉錯湖 
尋訪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 
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坐床典禮 
熱振攝政獨斷專行 
瓊讓嚮熱振發難 
堆巴堪布事件 
熱振攝政讓位 
第十章 七篇小結:熱振攝政年代 

下篇 大劄和十四世達賴喇嘛當政時代(1941—1951年) 
第十一章 大劄攝政的初期:1941—1943年 
大劄的新政 
修築穿越西藏的中印公路計劃(1941一1943年) 
西藏“外交局” 
瀕臨戰爭邊緣的國民政府和西藏 
美國首次遣使人藏. 
英國人調整其對西藏的態度和立場 
藏政府從印度購買軍火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的形勢變化與對抗 
1944年古德齣使拉薩 
達旺談判 
現代化的嘗試. 
第十三章 反叛的種子 
“林周宗事件” 
熱振巡訪拉薩 
色拉寺傑劄倉嚮噶廈挑戰 
熱振與大劄之間矛盾的激化 
“西藏革命黨” 
第十四章 熱振陰謀 
熱振與國民黨 
搜查熱振 
熱振被捕 
色拉寺傑劄倉堪布遇害 
熱振到達拉薩 
色拉寺傑劄倉之戰 
熱振受審 
熱振之死 
熱振寺遭洗劫 
第十五章 “慰問同盟國代錶團”(1945一1946年) 
漢藏關係 
蔣介石在外交上采取主動 
“慰問同盟國代錶團”的建立 
英國人檢討其西藏政策 
“慰問同盟國代錶團”在印度和中國內地的活動 
第十六章 爭取國際支持的進一步嘗試 
“泛亞洲會議” 
印度獲得獨立 
“西藏商務代錶團” 
“商務代錶團”在中國內地的活動 
“杜魯門事件” 
“商務代錶團”訪問英國 
美國重新審視其西藏政策 
第十七章 國民黨垮颱之後的西藏 
“驅漢事件” 
噶雪巴倒颱 
西藏所采取的對付漢人的措施 
西藏嚮英國和美國求援 
獨立後的印度新政府對西藏的態度 
第十八章 人民解放軍嚮西藏進軍 
戰爭準備 
西藏同新的中央政府進行談判 
美國的介入 
西藏人與漢人談判的開始 
昌都戰役的序幕 
格魯派集團中的親漢勢力 
阿沛取代拉魯就任昌都總管 
人民解放軍發動昌都戰役 
第十九章 昌都失守之後 
夏格巴同*共政府進行對抗 
達賴喇嘛親政 
西藏嚮聯閤國求援 
英國和印度對西藏求援的反應 
印度對中共進軍西藏作齣的反應 
聯閤國討論西藏提交的《呼籲書》 
第二十章 《十七條協議》的簽訂 
阿沛從昌都傳來的情報 
西藏嚮聯閤國提齣的新動議 
美國重新考慮其西藏政策 
亞東會議 
北京談判 
商討《十七條協議》 
第二十一章 達賴喇嘛返迴拉薩 
美國進一步捲入西藏事務 
國外對《十七條協議》的反應 
西藏“民眾大會”在亞東召開 
美國人的新舉措 
討論《協議》的“民眾大會”在拉薩召開 

結論 喇嘛王國覆滅的原因 
跋 
附錄一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附錄二 《英俄協定》 
附錄三 《西姆拉條約》 
附錄四 西藏主要職官和特殊機構名稱簡注 
附錄五 關於藏文拉丁字母轉寫和縮略語的說明 

附件 
《1914年7月3日英藏宣言》 
《英藏貿易條例》 
麥剋馬洪綫換文備忘錄 
參考文獻 
譯後記

精彩書摘《喇嘛王國的覆滅(1913-1951)》: 
漢藏關係被藏人的政治理論搞得更加復雜,他們認為,西藏與中國的關係是“供施”(mchod yon)關係,即是說西藏與中央王朝之間是宗教徒與世俗的施主之間的一種象徵性關係。mchod yon是mchod gnas和yon bdag兩個字的縮寫,前者指的是“值得供奉、祭祀的對象”(如喇嘛、護法神),後者則是指“施捨衣食財物的主人”(施主)。因此,對於西藏人來說,達賴喇嘛和清朝皇帝的關係是作為宗教教師和世俗施主而存有的,並不存在君臣關係。 
無論在20世紀以前藏漢關係具有多麼微妙的特點,20世紀前11年所發生的三件大事便極大地改變瞭這種狀況:(1)隨著英國對西藏興趣的增長和關係的加深,導緻瞭一連串入侵西藏的事件,並於1904年占領瞭拉薩;(2)中國中央王朝重新確立對西藏控製權的努力的結果,導緻瞭1910年初中國將軍鍾穎對拉薩的軍事占領;(3)中國1911年發生瞭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以及西藏清朝駐軍的兵變。 
1903—1904年英國侵略西藏及清王朝的反應 英屬印度溝通與西藏聯係的企圖促使英藏之間於1903——1904年發生瞭戰爭,英國侵入西藏,促使一係列衝突,無法控製的力量操縱瞭西藏曆史直至今日。 
剛剛脫離遙遠的中亞的西藏又捲入到瞭中國、英國和俄國的外部事務之中,侵略者把他們的注意力和目光轉嚮瞭西藏與中國、印度以及歐洲列強俄國等所處的政治地位的性質上。 
在西藏軍隊進行瞭一次毫無成效的阻止英軍的不適當的努力之後,達賴喇嘛置駐藏大臣的勸告於不顧,為瞭擺脫英國的控製而逃離拉薩。他長途跋涉來到遙遠的濛古,在那裏,他很希望得到俄國的援助,達賴喇嘛於1904年10月到達瞭外濛古的首府庫倫(urga)。清王朝以廢黜對他的封號的方式對達賴喇嘛的外逃作齣瞭反應。 
英軍攻進拉薩城後,迫使西藏攝政訂立城下之盟。攝政與西藏其他僧俗官員一道,於1904年9月7日與英國簽訂瞭和約,條約規定:西藏承認英國對锡金的主權,並同意開放與印度的商貿關係。商貿中心設在江孜和甘托剋。允許英國派官駐軍於此。西藏中止同其他國傢的關係。 
然而,英國的倫敦當局實際上否認瞭這次遠徵西藏所取得的勝利成果,並阻止印度政府從其冒險政策中得到好處。隨後幾年,印度邊界的軍官們試圖建立英國在西藏的地位的圖謀,都被倫敦的印度事務部長莫萊勛爵(Lord Morley)否決瞭。更為重要的是,英國馬上開始與中國進行談判協商,以求得到中國對《拉薩條約》的承認。1906年簽訂的《中英條約》重申瞭中國在西藏的地位,實際上,英國隻得到瞭一些經濟上的好處便被驅逐齣西藏瞭。盡管英國這些年所製訂的打開與西藏的直接關係通道的政策取得瞭成功,並成功地確立瞭英國在西藏的一席之地,但由於這一侵略政策沒有被貫徹到底,這種勝利是付齣瞭極大代價纔換來的(Pyrrhi。Victory),它促使中國采取新的積極主動的吞並西藏的對策。 
這時,中國一次協調一緻,力圖將西藏和半自治的東藏(康)置於它的直接控製之下。正如他們親眼目睹的,西藏局勢已經非常糟糕瞭,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當局不再遵從駐藏大臣和大清皂帝的章法。 
1904年英國人侵西藏的結果,可能齣現一種真正的危險,即西藏有可能像不丹和锡金那樣淪為英國的保護國。因此,1904—1905年,中國開始采取行動反擊這種危害國傢主權的逆流。1905年,在康區的巴塘,清朝政府頒布瞭削減寺廟僧侶的數量、在今後20年中禁止招收僧徒的詔令,並賜予巴塘的法國天主教牧師一塊土地。因此而導緻瞭寺廟喇嘛領導的反抗,上述措施的策劃者和實施者鳳全被殺,他的隨從官員和兩位法國天主教神父也未逃脫厄運。 
四川總督府的官員們迅速采取行動進行報復,派軍隊收復瞭巴塘,並毀滅瞭巴塘的寺廟。他們還受趙爾豐的調遣繼續采取鞏固措施,到1908年,趙爾豐平定瞭康區的叛亂。但是,這隻不過是一次軍事行動,清朝中央力圖把康區納人中央王朝的行政管轄之下(並終采取同衛藏一樣的政策)。這種基本政策的改變在趙爾豐所製訂的並在巴塘**次實施的一套新的規章製度和措施中充分反映齣來。這些新的措施包括四個方麵:(1)巴塘的所有居民都是大清皇帝的臣民,都要服從當地的清朝地方官的管束:(2)須嚮大清王朝交納差稅;(3)廢除原來嚮西藏官員和寺廟交納的舊的差稅徭役;(4)巴塘的所有居民都得遵從大清的法律。 
在西藏本部,駐藏大臣利用瞭達賴喇嘛齣缺和英國撤軍的事件,嚮西藏上層錶明:英國人無足輕重。 
這些清朝的封疆大吏們誇張說,《拉薩條約》簽訂之後,英國馬上從西藏撤走軍隊,隨後撤齣春丕河榖,正是由於英國人畏懼中國之故。駐藏大臣還開始改組西藏地方政府,並著手漢化(Sinicize)西藏上層人士,製定齣訓練一支強大的軍隊的計劃,建立世俗政府部門,以使西藏政府世俗化。公路和電報綫路方案設計齣來,並開始製訂資源開發計劃:1907年在拉薩開設瞭一所漢文學校,1908年創辦瞭一所軍校。 
……

《雪域高原上的權杖更迭:一部關於近代西藏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變遷史》 作者: [此處留空,因為您要求不包含原書信息,但一個詳實的簡介需要提及作者以構建一個獨立的作品概念] 齣版社: [此處留空,以構建一個獨立的作品概念] 齣版年份: [此處留空] --- 導言:在世界邊緣尋求定位的古老文明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上半葉,即從辛亥革命前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約1910年至1951年)的這段關鍵曆史時期,對青藏高原上那個獨特而復雜的社會——西藏,所産生的決定性影響。這段時期是全球格局劇烈重塑的時代,外部世界工業化、民族主義和意識形態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衝擊著這片曾經看似隔絕的“雪域”。 本書旨在超越簡單的政治史敘事,緻力於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考察西藏如何在內部的權力結構調整與外部地緣政治的擠壓之間,艱難地維持其傳統秩序,並最終麵臨根本性的轉變。我們將聚焦於西藏社會如何在舊有的宗教-政治體係(政教閤一的“拉薩政府”)框架下,試圖進行現代化嘗試、應對繼承危機、處理與鄰國(特彆是中國、英屬印度及後來的印度)的關係,以及普通民眾生活、經濟結構和宗教實踐所經曆的微妙變化。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張力與外部的滲透(約1910-1928年) 本部分將首先奠定曆史背景,考察清朝覆滅後,西藏在政治真空中的自我重塑。 1. 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歸來與鞏固: 詳細分析在英國介入和中華民國政府對西藏控製力減弱的背景下,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如何利用“驅漢”的契機,重建拉薩的中央權威。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宗教權威嚮世俗權力全麵轉化的過程。重點探討其在行政、財政和外交政策上的早期嘗試。 2. 現代化的萌芽與抵觸: 審視達賴喇嘛引入的初步現代化舉措,例如嘗試建立現代教育機構、建立郵政係統、有限度地接觸西方技術(如電報和少量槍炮的購買)。分析這些“由上而下”的改革如何遭遇保守貴族、寺院高層的巨大阻力,揭示傳統結構對變革的內在惰性。 3. 邊界的模糊與地緣政治的角力: 深入探討英屬印度(特彆是印度與锡金、不丹接壤的地區)對西藏貿易、邊境管理的影響。分析西藏政府在“大博弈”後期所采取的謹慎外交策略——既不完全倒嚮任何一方,又試圖利用列強間的矛盾來維護其獨立性。特彆關注英印政府對西藏軍備采購和外交接觸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權力真空與內部的勢力角逐(約1928-1940年) 達賴喇嘛圓寂(1933年)是西藏曆史的重大轉摺點,本部分著重於權力中樞的鬆動與代理人政治的興起。 1. 靈童轉世的復雜性與政治化: 詳細敘述十四世達賴喇嘛的尋訪過程。分析尋找靈童的宗教儀式背後,如何交織著攝政紮西德欽、前藏貴族、以及外部勢力的影子。揭示轉世程序本身如何成為驗證並重塑權力閤法性的政治工具。 2. 攝政時代的治理睏境: 考察自1934年至1940年間,攝政僧侶(如孔德林、帕邦喀)如何行使權力。分析攝政政府在維持社會穩定與應對日益嚴峻的財政危機(包括寺院的經濟特權與世俗階層的負擔不平衡)之間的掙紮。此階段的特點是權力分散化和內部派係的暗湧。 3. 社會經濟結構的停滯與地方的自治: 探討在中央權威受限時,地方貴族和上層僧侶對莊園和牧區的實際控製力。分析農奴製度(或稱“領屬製度”)的僵化對生産力和社會流動的抑製作用,以及在傳統法律體係下,對犯罪和債務的處理方式。 第三部分:全球戰火下的西藏與最後的努力(約1940-1951年) 二戰的爆發及隨後的冷戰序幕,為西藏帶來瞭新的外部壓力。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分析二戰期間,西藏如何在保持名義上中立的同時,間接捲入全球貿易體係(如對特定戰略物資的貿易),以及其如何利用盟軍對西南戰略通道的興趣,獲得有限的國際關注。重點考察國民政府試圖藉二戰之機加強對西藏控製的幾次嘗試,以及西藏政府的迴應。 2. 戰後外交的轉嚮與希望的破滅: 考察西藏在戰後試圖尋求國際承認的外交努力。分析其派齣訪英、訪美使團的成果與局限性。揭示在雅爾塔體係建立後,國際大國已不再將西藏視為獨立實體,而是其與中國關係中的一個籌碼。 3. 新中國的崛起與挑戰的臨近: 詳盡分析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藏政府麵臨的根本性抉擇。討論拉薩內部對於“抵抗”“談判”或“順從”的不同意見,以及以達賴喇嘛親政為標誌的最後一屆政府在內政改革上的緊迫感。本書將以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的簽訂作為階段性終點,評估這一事件對西藏政治形態的決定性意義。 結論:文明的韌性與曆史的必然 本書最終的結論將探討:在這段被外部史學傢稱為“封建”、“孤立”的時期裏,西藏文明展現齣的韌性何在?其保守性是否是其文化存續的必要條件?通過對政治史、社會結構和文化心理的綜閤考察,本書試圖為理解近代西藏在“傳統”與“現代”、“自主”與“依附”之間掙紮的復雜圖景,提供一個細緻入微且充滿曆史同理心的闡釋。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區域史研究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資料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瞭一個令人敬佩的高度。那些看似零散的檔案、信件乃至口述曆史的片段,都被作者巧妙地整閤進宏大的敘事框架中,形成瞭一個既嚴謹又富有生命力的整體。它對於特定時期內,不同社會階層,從高層貴族到普通牧民的生活圖景的刻畫,細緻入微,讓人感到無比真實。這種對“微觀曆史”的關注,使得整個“覆滅”的主題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具體到一個個鮮活生命所經曆的無可挽迴的變遷。每一次翻頁,都仿佛在與曆史的幽靈對話,感受著那種無可奈何的時代悲劇感,但同時,作者也毫不迴避地展現瞭生命力的頑強和文化的韌性,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既有哀傷,亦有敬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帶著陳舊感和神秘感的色調,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那個遙遠而又充滿曆史厚重感的時代背景之中。我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圖和地圖,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理解那個時代復雜地理環境和權力結構的鑰匙。作者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老到,從宏大的曆史背景切入,然後逐步深入到具體人物的命運和日常生活的細節描繪上,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手法,讓讀者在感到史詩般壯闊的同時,又不至於迷失在繁雜的史料之中。特彆是對於那些關鍵轉摺點的描寫,那種如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洞察力,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論述,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曆史人物復雜性的深刻理解,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親眼見證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洪流。整本書的裝幀質量也非常高,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質感,也象徵著其內容分量的十足,每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而又充滿樂趣的學術探險。

評分

深入閱讀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地緣政治變遷與個體命運的沉浮緊密地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作者對“文明之旅”這個副標題的詮釋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種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艱難轉型。書中所描述的那些關於傳統與現代、保守與開放之間的拉扯與博弈,即便放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下看,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警示作用。我常常會思考,在麵對曆史洪流的不可抗拒性時,個體應當如何堅守,如何適應。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更深刻的問題,激發瞭我持續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它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智識的拓展,非常值得花時間去細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簡直可以用“如椽巨筆”來形容,尤其是那些描繪社會風貌和宗教儀軌的部分,行文之間透露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和深沉的思辨。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異域風情,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你仿佛能聞到酥油茶的香氣,聽到寺院裏悠揚的誦經聲。它不僅僅是關於政治權力的更迭,更是對一種獨特文明形態的深情迴望與冷靜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事件時的那種中立而又不失溫度的筆調,她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耐心地鋪陳證據,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事件背後的深層動因和多重影響。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曆史觀,讓我意識到,曆史絕非簡單的黑白對錯,而是無數利益、信仰與生存掙紮交織成的復雜織錦。讀完一個章節,常常需要閤上書本,靜坐片刻,迴味其中蘊含的哲學意味,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難得和寶貴的。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從其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的龐大體量就可見一斑。它絕非泛泛而談的通俗讀物,而是建立在紮實而艱苦的田野調查和檔案挖掘之上的深刻研究成果。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不同語種的原始材料時所展現齣的專業素養,這確保瞭論述的可靠性和多維性。對於初次接觸這一復雜曆史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許會顯得信息量巨大,但正是這種“信息密集”的特點,纔保證瞭其內容的豐富和厚度。它迫使我不斷地查閱地圖、溫習背景知識,這種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更有收獲。可以說,這本書不僅是一部讀物,更像是一份可以反復研讀和參考的史學工具書,其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凸顯。

評分

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為何這種書常是個外國人寫的。

評分

好書,值得信賴

評分

書,還不錯。但還沒拆封皮

評分

很好的書,值得購買

評分

不錯值得一看可以瞭解曆史

評分

好書

評分

書還沒看包裝一流

評分

非常非常好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