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王国的覆灭(修订版)(1913-1951)西藏文明之旅 (美)梅·戈尔斯坦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喇嘛王国的覆灭(修订版)(1913-1951)西藏文明之旅 (美)梅·戈尔斯坦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梅·戈尔斯坦 著,杜永彬 译
图书标签:
  • 西藏历史
  • 藏传佛教
  • 文化人类学
  • 民族研究
  • 梅·戈尔斯坦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1913-1951
  • 喇嘛王国
  • 西藏文明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36074
商品编码:105941819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藏文明之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2
字数:7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是西藏现代史研究的著作,作者通过翔实的材料、新颖的方法以及生动有趣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西藏这个喇嘛王国近40年逐渐走向覆灭的历史。《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刚一问世即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肯定其鲜明的学术见解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不仅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录汉文版前言 
汉译本序言 
编者的话 
汉译本2005年版代前言——戈尔斯坦:美国的“西藏通” 
从畅销书到长销书——《喇嘛王国的覆灭》2015年版前言 
示意地图 
前言 
导论 1913—1951年的西藏社会 

上篇 十三世达赖喇嘛和热振当政时代(1913—1941年) 
一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童年 
“第穆事件” 
汉藏关系的历史背景 
1903—1904年英国侵略西藏及清王朝的反应 
流亡中的十三世达赖喇嘛 
中国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 西藏与新兴的中华民国 
第三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藏军与寺院集团 
九世班禅喇嘛的出逃 
第四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 
第五章 土登贡培的垮台 
权力之争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的土登贡培 
仲札代本团发生兵变 
土登贡培被捕 
邦达昌家族的反叛 
第六章 探索新西藏之道路:龙厦为首的改革派 
摄政的推举 
龙厦的改革运动_ 
龙厦的组织有先例可循 
龙厦的厄运 
第七章 黄慕松将军奉使入藏 
背景 
1930—1932年康区的汉藏纷争 
黄慕松使团 
英国人的观点 
第八章 英国人、中国人与九世班禅喇嘛 
调解达赖与班禅失和的*初行动 
威廉逊1935年出使拉萨 
1936年——对抗之年 
1936年时的藏军 
帕邦喀活佛的使命 
英藏达旺之争 
第九章 热振的摄政与卸任 
热振巡视拉姆拉错湖 
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典礼 
热振摄政独断专行 
琼让向热振发难 
堆巴堪布事件 
热振摄政让位 
第十章 七篇小结:热振摄政年代 

下篇 大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当政时代(1941—1951年) 
第十一章 大札摄政的初期:1941—1943年 
大札的新政 
修筑穿越西藏的中印公路计划(1941一1943年) 
西藏“外交局” 
濒临战争边缘的国民政府和西藏 
美国首次遣使人藏. 
英国人调整其对西藏的态度和立场 
藏政府从印度购买军火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的形势变化与对抗 
1944年古德出使拉萨 
达旺谈判 
现代化的尝试. 
第十三章 反叛的种子 
“林周宗事件” 
热振巡访拉萨 
色拉寺杰札仓向噶厦挑战 
热振与大札之间矛盾的激化 
“西藏革命党” 
第十四章 热振阴谋 
热振与国民党 
搜查热振 
热振被捕 
色拉寺杰札仓堪布遇害 
热振到达拉萨 
色拉寺杰札仓之战 
热振受审 
热振之死 
热振寺遭洗劫 
第十五章 “慰问同盟国代表团”(1945一1946年) 
汉藏关系 
蒋介石在外交上采取主动 
“慰问同盟国代表团”的建立 
英国人检讨其西藏政策 
“慰问同盟国代表团”在印度和中国内地的活动 
第十六章 争取国际支持的进一步尝试 
“泛亚洲会议” 
印度获得独立 
“西藏商务代表团” 
“商务代表团”在中国内地的活动 
“杜鲁门事件” 
“商务代表团”访问英国 
美国重新审视其西藏政策 
第十七章 国民党垮台之后的西藏 
“驱汉事件” 
噶雪巴倒台 
西藏所采取的对付汉人的措施 
西藏向英国和美国求援 
独立后的印度新政府对西藏的态度 
第十八章 人民解放军向西藏进军 
战争准备 
西藏同新的中央政府进行谈判 
美国的介入 
西藏人与汉人谈判的开始 
昌都战役的序幕 
格鲁派集团中的亲汉势力 
阿沛取代拉鲁就任昌都总管 
人民解放军发动昌都战役 
第十九章 昌都失守之后 
夏格巴同*共政府进行对抗 
达赖喇嘛亲政 
西藏向联合国求援 
英国和印度对西藏求援的反应 
印度对中共进军西藏作出的反应 
联合国讨论西藏提交的《呼吁书》 
第二十章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 
阿沛从昌都传来的情报 
西藏向联合国提出的新动议 
美国重新考虑其西藏政策 
亚东会议 
北京谈判 
商讨《十七条协议》 
第二十一章 达赖喇嘛返回拉萨 
美国进一步卷入西藏事务 
国外对《十七条协议》的反应 
西藏“民众大会”在亚东召开 
美国人的新举措 
讨论《协议》的“民众大会”在拉萨召开 

结论 喇嘛王国覆灭的原因 
跋 
附录一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附录二 《英俄协定》 
附录三 《西姆拉条约》 
附录四 西藏主要职官和特殊机构名称简注 
附录五 关于藏文拉丁字母转写和缩略语的说明 

附件 
《1914年7月3日英藏宣言》 
《英藏贸易条例》 
麦克马洪线换文备忘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喇嘛王国的覆灭(1913-1951)》: 
汉藏关系被藏人的政治理论搞得更加复杂,他们认为,西藏与中国的关系是“供施”(mchod yon)关系,即是说西藏与中央王朝之间是宗教徒与世俗的施主之间的一种象征性关系。mchod yon是mchod gnas和yon bdag两个字的缩写,前者指的是“值得供奉、祭祀的对象”(如喇嘛、护法神),后者则是指“施舍衣食财物的主人”(施主)。因此,对于西藏人来说,达赖喇嘛和清朝皇帝的关系是作为宗教教师和世俗施主而存有的,并不存在君臣关系。 
无论在20世纪以前藏汉关系具有多么微妙的特点,20世纪前11年所发生的三件大事便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状况:(1)随着英国对西藏兴趣的增长和关系的加深,导致了一连串入侵西藏的事件,并于1904年占领了拉萨;(2)中国中央王朝重新确立对西藏控制权的努力的结果,导致了1910年初中国将军钟颖对拉萨的军事占领;(3)中国1911年发生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以及西藏清朝驻军的兵变。 
1903—1904年英国侵略西藏及清王朝的反应 英属印度沟通与西藏联系的企图促使英藏之间于1903——1904年发生了战争,英国侵入西藏,促使一系列冲突,无法控制的力量操纵了西藏历史直至今日。 
刚刚脱离遥远的中亚的西藏又卷入到了中国、英国和俄国的外部事务之中,侵略者把他们的注意力和目光转向了西藏与中国、印度以及欧洲列强俄国等所处的政治地位的性质上。 
在西藏军队进行了一次毫无成效的阻止英军的不适当的努力之后,达赖喇嘛置驻藏大臣的劝告于不顾,为了摆脱英国的控制而逃离拉萨。他长途跋涉来到遥远的蒙古,在那里,他很希望得到俄国的援助,达赖喇嘛于1904年10月到达了外蒙古的首府库伦(urga)。清王朝以废黜对他的封号的方式对达赖喇嘛的外逃作出了反应。 
英军攻进拉萨城后,迫使西藏摄政订立城下之盟。摄政与西藏其他僧俗官员一道,于1904年9月7日与英国签订了和约,条约规定:西藏承认英国对锡金的主权,并同意开放与印度的商贸关系。商贸中心设在江孜和甘托克。允许英国派官驻军于此。西藏中止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然而,英国的伦敦当局实际上否认了这次远征西藏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并阻止印度政府从其冒险政策中得到好处。随后几年,印度边界的军官们试图建立英国在西藏的地位的图谋,都被伦敦的印度事务部长莫莱勋爵(Lord Morley)否决了。更为重要的是,英国马上开始与中国进行谈判协商,以求得到中国对《拉萨条约》的承认。1906年签订的《中英条约》重申了中国在西藏的地位,实际上,英国只得到了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便被驱逐出西藏了。尽管英国这些年所制订的打开与西藏的直接关系通道的政策取得了成功,并成功地确立了英国在西藏的一席之地,但由于这一侵略政策没有被贯彻到底,这种胜利是付出了极大代价才换来的(Pyrrhi。Victory),它促使中国采取新的积极主动的吞并西藏的对策。 
这时,中国一次协调一致,力图将西藏和半自治的东藏(康)置于它的直接控制之下。正如他们亲眼目睹的,西藏局势已经非常糟糕了,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当局不再遵从驻藏大臣和大清皂帝的章法。 
1904年英国人侵西藏的结果,可能出现一种真正的危险,即西藏有可能像不丹和锡金那样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因此,1904—1905年,中国开始采取行动反击这种危害国家主权的逆流。1905年,在康区的巴塘,清朝政府颁布了削减寺庙僧侣的数量、在今后20年中禁止招收僧徒的诏令,并赐予巴塘的法国天主教牧师一块土地。因此而导致了寺庙喇嘛领导的反抗,上述措施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凤全被杀,他的随从官员和两位法国天主教神父也未逃脱厄运。 
四川总督府的官员们迅速采取行动进行报复,派军队收复了巴塘,并毁灭了巴塘的寺庙。他们还受赵尔丰的调遣继续采取巩固措施,到1908年,赵尔丰平定了康区的叛乱。但是,这只不过是一次军事行动,清朝中央力图把康区纳人中央王朝的行政管辖之下(并终采取同卫藏一样的政策)。这种基本政策的改变在赵尔丰所制订的并在巴塘**次实施的一套新的规章制度和措施中充分反映出来。这些新的措施包括四个方面:(1)巴塘的所有居民都是大清皇帝的臣民,都要服从当地的清朝地方官的管束:(2)须向大清王朝交纳差税;(3)废除原来向西藏官员和寺庙交纳的旧的差税徭役;(4)巴塘的所有居民都得遵从大清的法律。 
在西藏本部,驻藏大臣利用了达赖喇嘛出缺和英国撤军的事件,向西藏上层表明:英国人无足轻重。 
这些清朝的封疆大吏们夸张说,《拉萨条约》签订之后,英国马上从西藏撤走军队,随后撤出春丕河谷,正是由于英国人畏惧中国之故。驻藏大臣还开始改组西藏地方政府,并着手汉化(Sinicize)西藏上层人士,制定出训练一支强大的军队的计划,建立世俗政府部门,以使西藏政府世俗化。公路和电报线路方案设计出来,并开始制订资源开发计划:1907年在拉萨开设了一所汉文学校,1908年创办了一所军校。 
……

《雪域高原上的权杖更迭:一部关于近代西藏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变迁史》 作者: [此处留空,因为您要求不包含原书信息,但一个详实的简介需要提及作者以构建一个独立的作品概念]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构建一个独立的作品概念]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 --- 导言:在世界边缘寻求定位的古老文明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即从辛亥革命前夕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约1910年至1951年)的这段关键历史时期,对青藏高原上那个独特而复杂的社会——西藏,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这段时期是全球格局剧烈重塑的时代,外部世界工业化、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这片曾经看似隔绝的“雪域”。 本书旨在超越简单的政治史叙事,致力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考察西藏如何在内部的权力结构调整与外部地缘政治的挤压之间,艰难地维持其传统秩序,并最终面临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将聚焦于西藏社会如何在旧有的宗教-政治体系(政教合一的“拉萨政府”)框架下,试图进行现代化尝试、应对继承危机、处理与邻国(特别是中国、英属印度及后来的印度)的关系,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经济结构和宗教实践所经历的微妙变化。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张力与外部的渗透(约1910-1928年) 本部分将首先奠定历史背景,考察清朝覆灭后,西藏在政治真空中的自我重塑。 1.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归来与巩固: 详细分析在英国介入和中华民国政府对西藏控制力减弱的背景下,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如何利用“驱汉”的契机,重建拉萨的中央权威。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宗教权威向世俗权力全面转化的过程。重点探讨其在行政、财政和外交政策上的早期尝试。 2. 现代化的萌芽与抵触: 审视达赖喇嘛引入的初步现代化举措,例如尝试建立现代教育机构、建立邮政系统、有限度地接触西方技术(如电报和少量枪炮的购买)。分析这些“由上而下”的改革如何遭遇保守贵族、寺院高层的巨大阻力,揭示传统结构对变革的内在惰性。 3. 边界的模糊与地缘政治的角力: 深入探讨英属印度(特别是印度与锡金、不丹接壤的地区)对西藏贸易、边境管理的影响。分析西藏政府在“大博弈”后期所采取的谨慎外交策略——既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又试图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来维护其独立性。特别关注英印政府对西藏军备采购和外交接触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权力真空与内部的势力角逐(约1928-1940年) 达赖喇嘛圆寂(1933年)是西藏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本部分着重于权力中枢的松动与代理人政治的兴起。 1. 灵童转世的复杂性与政治化: 详细叙述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寻访过程。分析寻找灵童的宗教仪式背后,如何交织着摄政扎西德钦、前藏贵族、以及外部势力的影子。揭示转世程序本身如何成为验证并重塑权力合法性的政治工具。 2. 摄政时代的治理困境: 考察自1934年至1940年间,摄政僧侣(如孔德林、帕邦喀)如何行使权力。分析摄政政府在维持社会稳定与应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包括寺院的经济特权与世俗阶层的负担不平衡)之间的挣扎。此阶段的特点是权力分散化和内部派系的暗涌。 3. 社会经济结构的停滞与地方的自治: 探讨在中央权威受限时,地方贵族和上层僧侣对庄园和牧区的实际控制力。分析农奴制度(或称“领属制度”)的僵化对生产力和社会流动的抑制作用,以及在传统法律体系下,对犯罪和债务的处理方式。 第三部分:全球战火下的西藏与最后的努力(约1940-1951年) 二战的爆发及随后的冷战序幕,为西藏带来了新的外部压力。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分析二战期间,西藏如何在保持名义上中立的同时,间接卷入全球贸易体系(如对特定战略物资的贸易),以及其如何利用盟军对西南战略通道的兴趣,获得有限的国际关注。重点考察国民政府试图借二战之机加强对西藏控制的几次尝试,以及西藏政府的回应。 2. 战后外交的转向与希望的破灭: 考察西藏在战后试图寻求国际承认的外交努力。分析其派出访英、访美使团的成果与局限性。揭示在雅尔塔体系建立后,国际大国已不再将西藏视为独立实体,而是其与中国关系中的一个筹码。 3. 新中国的崛起与挑战的临近: 详尽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藏政府面临的根本性抉择。讨论拉萨内部对于“抵抗”“谈判”或“顺从”的不同意见,以及以达赖喇嘛亲政为标志的最后一届政府在内政改革上的紧迫感。本书将以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作为阶段性终点,评估这一事件对西藏政治形态的决定性意义。 结论:文明的韧性与历史的必然 本书最终的结论将探讨:在这段被外部史学家称为“封建”、“孤立”的时期里,西藏文明展现出的韧性何在?其保守性是否是其文化存续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政治史、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的综合考察,本书试图为理解近代西藏在“传统”与“现代”、“自主”与“依附”之间挣扎的复杂图景,提供一个细致入微且充满历史同理心的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从其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的庞大体量就可见一斑。它绝非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而是建立在扎实而艰苦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之上的深刻研究成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不同语种的原始材料时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这确保了论述的可靠性和多维性。对于初次接触这一复杂历史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许会显得信息量巨大,但正是这种“信息密集”的特点,才保证了其内容的丰富和厚度。它迫使我不断地查阅地图、温习背景知识,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收获。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读物,更像是一份可以反复研读和参考的史学工具书,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如椽巨笔”来形容,尤其是那些描绘社会风貌和宗教仪轨的部分,行文之间透露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深沉的思辨。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异域风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你仿佛能闻到酥油茶的香气,听到寺院里悠扬的诵经声。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权力的更迭,更是对一种独特文明形态的深情回望与冷静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那种中立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调,她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耐心地铺陈证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多重影响。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历史观,让我意识到,历史绝非简单的黑白对错,而是无数利益、信仰与生存挣扎交织成的复杂织锦。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合上书本,静坐片刻,回味其中蕴含的哲学意味,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和宝贵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区域史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那些看似零散的档案、信件乃至口述历史的片段,都被作者巧妙地整合进宏大的叙事框架中,形成了一个既严谨又富有生命力的整体。它对于特定时期内,不同社会阶层,从高层贵族到普通牧民的生活图景的刻画,细致入微,让人感到无比真实。这种对“微观历史”的关注,使得整个“覆灭”的主题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到一个个鲜活生命所经历的无可挽回的变迁。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在与历史的幽灵对话,感受着那种无可奈何的时代悲剧感,但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展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文化的韧性,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既有哀伤,亦有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陈旧感和神秘感的色调,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那个遥远而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时代背景之中。我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地理环境和权力结构的钥匙。作者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到,从宏大的历史背景切入,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人物的命运和日常生活的细节描绘上,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感到史诗般壮阔的同时,又不至于迷失在繁杂的史料之中。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那种如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洞察力,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去亲眼见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整本书的装帧质量也非常高,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也象征着其内容分量的十足,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而又充满乐趣的学术探险。

评分

深入阅读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变迁与个体命运的沉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作者对“文明之旅”这个副标题的诠释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种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艰难转型。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关于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之间的拉扯与博弈,即便放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下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我常常会思考,在面对历史洪流的不可抗拒性时,个体应当如何坚守,如何适应。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激发了我持续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智识的拓展,非常值得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京东购物质量有保证,服务也满意,配送神速,大大小小的东西都在京东一站解决了!

评分

好看

评分

好,塑封全新

评分

书还没看包装一流

评分

不错,值得一读,是本好书,

评分

非常非常好

评分

名气挺大的下本书,还没有来的及看。不知内容怎样

评分

正版书,内容丰富,非常满意

评分

书的内容很好,价格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