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史研究》全麵利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英國等國政府陸續解密的曆史檔案,在多國多邊解密檔案互證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探討美國對日媾和政策與日本的抉擇、美國與日本戰爭賠償問題、美國對日本北方領土與南方領土的政策、美國對曰經濟復興政策與中國、美日共同防衛援助協定的起源與特色、美日相互閤作及安全保障條約、美國處理返還衝繩問題的思路與政策、美日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認識與對策、美日在東南亞的戰略閤作、冷戰轉型時期的美日關係等重大課題,深刻揭示瞭美日關係從敵國嚮盟國的轉換和美日夥伴關係形成與發展的曆史進程,對於科學認識當代美日關係演進的趨勢及其對亞洲太平洋地區國際政治與國傢關係的影響,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崔丕(1954-),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1978年8月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並留校任教。1993年10月起任教授。1996年-1997年,在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訪問研究。2003年9月至2009年9月,任暨南大學特聘教授(一級崗位)。2009年10月起,任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曆史學係主任。主要從事冷戰國際史研究,專著《美國的冷戰戰略與巴黎統籌委員會、中國委員會1945-1994年》(東北師範大學齣版社2000年齣版、中華書局2005年10月修訂版),2002年獲國傢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二等奬”。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雜誌發錶多篇有關戰後美日關係史、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重大決策、東西方貿易管製政策、日本對東南亞華僑的調查等領域的學術研究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史研究的學術價值
二、多國解密檔案資源與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史研究
三、本書的學術體係與主要內容
第一章 美國對日單獨媾和政策與日本的抉擇
一、美國對日媾和政策轉嚮的態勢與《蘆田書簡》
二、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第13/2文件與美國對日政策的戰略性轉變
三、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第60/1文件與對日媾和七原則
四、吉田路綫與戰後日本對美關係的基本形態
五、《吉田書簡》與《日颱和約》的締結
第二章 美國與日本戰爭賠償問題
一、拆遷賠償計劃的製訂與實施
二、勞務賠償原則的確立
三、日本戰爭賠償問題處理的曆史特點
第三章 美國對日本南方領土與北方領土的政策
一、美國政府對處理衝繩問題的構想
二、杜勒斯與韆島群島、庫頁島的歸屬問題
三、美國對日本領土問題處理政策的深遠影響
第四章 美國對日經濟復興政策與中國
一、美國對日經濟復興政策的形成
二、美日在對華貿易管製政策領域的協調
三、日本要求廢除“中國差彆”政策的策略與美國的容忍態度
四、美國對日經濟復興政策的影響
第五章 美日共同防衛援助協定的起源與特色
一、美國亞洲太平洋集體安全保障體係與日本
二、美國共同防衛援助政策追求的雙重目標
三、美日關於共同防衛援助協定的談判
四、美日共同防衛援助協定的特色
第六章 美日相互閤作及安全保障條約的形成
一、衝繩問題在修改《美日安保條約》中的意義
二、美國關於條約適用範圍的立場
三、“事前協商製”與美國保留的特殊權利
四、《美日相互閤作及安全保障條約》的曆史地位
第七章 美國政府處理返還衝繩問題的思路與政策
一、肯尼迪政府對衝繩政策的內在矛盾
二、約翰遜政府轉變對衝繩政策的動因及趨嚮
三、尼剋鬆政府返還衝繩談判的戰略與策略
四、美日返還衝繩談判中的核密約問題
五、美日返還衝繩談判中的財政補償秘密諒解
六、美國返還衝繩行政管轄權的曆史意義
第八章 美日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認識與對策
一、美日對中國研製核武器進程的認識與特徵
二、美國遏製中國研製核武器的對策構想及其變化趨嚮
三、美日在宇宙空間技術領域的戰略閤作
四、結論
第九章 美日在東南亞的戰略閤作:印度尼西亞債權國會議的
第十章 冷戰轉型期的美日關係:對東芝事件的曆史考察
結語:冷戰時期美日關係演進的基本趨勢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譯名對照錶
圖片目錄      
精彩書摘
     島南部、韆島群島的規定與有關颱灣、澎湖群島的條款二者閤一,日本放棄對上述島嶼的主權。至於韆島群島的範圍是否包括齒舞、色丹諸島,日本聲明放棄韆島群島的主權以後,誰是韆島群島主權的所有國,則不做明確的規定。①英國內閣會議同意瞭這一修正,並且將這一點列入6月14日的《六月草案》。後來又列入《八月草案》。②這樣,盡管蘇聯參加瞭舊金山對日和會,在會議上也一再要求修改上述條款,代之以“日本承認蘇聯對庫頁島南部及其附屬島嶼、韆島群島的完整主權,放棄對上述領土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和要求”③,但是,由於有瞭英國的支持,美國終於如願以償。而蘇聯孤掌難鳴,最終拒絕簽署舊金山對日和約。這說明,在韆島群島、庫頁島南部歸屬未定局麵的形成過程中,美國是釀成這一重大國際爭端的始作俑者。對於這一點,美國曆史學傢鄧恩所論應當是不錯的:在舊金山對日和約各項條款的形成過程中,“是美國操縱著主導權”,也是“按照美國的條件、手續、內容進行的”。④
  三、美國對日本領土問題處理政策的深遠影響
  在東亞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發展的進程中,地域糾紛特彆是領土主權方麵的爭端格外突齣。這些爭端,大體上可以分成為三種類型。其一,由於東西方冷戰而被人為分裂的民族國傢,如朝鮮半島南北朝鮮的並存與對立、颱灣海峽兩岸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颱灣當局的對峙、印度支那地區南北越南的並存與對立。中美關係的改善,拉開瞭朝鮮半島和颱灣海峽緊張局勢走嚮緩和的序幕,但並沒有改變相互關係的基本格局。在這兩個區域,緊張與緩和這兩種趨嚮仍然交替齣現,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越南戰爭的終結,結束瞭南北越南並存與對立的局麵。統一後的越南齣兵柬埔寨,卻使印度支那地區陷入長達十餘年的動蕩之中。其二,由於東西方冷戰而被美國政府蓄意炮製齣來的“歸屬未定”區域,如日韓關係中的“竹島/(獨島)問題”、中國與東南亞國傢關係中的“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問題”、日中關係中的“釣魚島(尖閣群島)問題”,以及本文所討論的日蘇關係中的“韆島群島和庫頁島問題”。其三,由於美國戰略托管而形成的“衝繩地位問題”。最初,美國政府決定對衝繩群島實行戰略托管的目的,本來是防範日本軍國主義的東山再起。東西方冷戰格局的齣現,纔使美國政府將衝繩群島納入其亞洲太平洋沿海島嶼防衛體係。1971年,美國政府正式將衝繩行政管轄權返還日本政府,同時還將中日兩國之間存在爭議而主權屬於中國的釣魚島及其附近島嶼的行政管轄權移交給日本政府。美日關係中的“衝繩地位問題”獲得瞭比較圓滿地解決,中日關係中的“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卻因此而凸顯齣來,成為製約中日關係發展的因素。亞洲冷戰時期形成的這些領土主權爭端,並沒有隨著亞洲緩和局勢的齣現而緩解。這種結構性的矛盾,甚至一直影響到今天。唯其如此,纔使得後冷戰時代的東亞地區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中,仍然殘存著相當濃厚的冷戰時代的結構特徵。在這個意義上,東亞冷戰的結構、特質及其發展方嚮不完全與歐洲相同,而具有更加復雜的性質。
  美國政府對日本戰敗以後領土問題的政策,存在著根本性質的差異。從國際法角度而言,衝繩問題的“托管統治”與韆島群島、庫頁島問題的“歸屬未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使《舊金山對日和約》第三條具有很大的伸縮性,給日本留下瞭將來可以根據國際形勢和美日關係的變化,在有關衝繩、小笠原群島、奄美大島這些島嶼和日本之間的交通、居民的地位等問題采取滿足當地居民要求的現實措施的餘地。換言之,它承認瞭日本對衝繩的“潛在主權”。後者則使日本能夠這樣解釋:“在舊金山和約的範圍內,決未承認韆島群島、庫頁島南部是蘇聯的領土,因此,這些地區現在仍然處於蘇聯的戰時占領狀態之下”,“將來如果有機會,則應通過國際會議解決”。
  ……      
前言/序言
   unll    
				
 
				
				
					冷戰的陰影與太平洋的燈塔:戰後日本的政治演變與對華政策的戰略調整  引言  自二戰硝煙散盡,亞太地區便籠罩在冷戰的巨大陰影之下。在這個波譎雲詭的地緣政治格局中,日本作為美國在東亞最重要的戰略盟友,其國內政治的演變與外交政策的走嚮,特彆是對華政策的調整,不僅深刻影響瞭自身的國傢命運,更對整個亞洲乃至全球的權力平衡産生瞭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冷戰時期(約1947-1991年)日本國內政治的復雜動態,以及在此背景下,日本如何在其安全環境的塑造、經濟發展的推進以及外交戰略的製定中,尤其是對日益崛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斷進行審視、調整與再定位。我們將從日本國內政治力量的角逐、美國對日政策的演變、以及冷戰意識形態的深刻影響等多個維度,勾勒齣一幅關於日本戰後政治轉型與對外關係重塑的宏大畫捲,尤其聚焦於其對華政策這一關鍵議題的戰略演變。  第一章:戰後日本的政治格局重塑與民主化進程  二戰的慘敗,為日本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政治洗牌。在美國主導下的占領時期,日本政治體製 underwent 瞭根本性的變革。占領軍當局推行的非軍事化、民主化改革,深刻地重塑瞭日本的政治版圖。本書將細緻梳理這一時期的政治力量博弈,包括:     昭和天皇的地位演變與天皇製的存續: 從戰時被神化的“現人神”,到戰後成為“國傢象徵”,天皇的地位變化是理解日本政治走嚮的關鍵。我們將探討天皇製如何在變革中得以保留,以及其對日本政治穩定和國民認同的影響。    政黨體係的重構與自由民主黨的崛起: 戰前泛濫的軍國主義政黨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以自由民主黨(自民黨)為主導的政黨體係。本書將深入分析自民黨是如何在戰後初期迅速鞏固其執政地位,其內部派係鬥爭如何影響政策製定,以及為何能夠長期維持一黨獨大的局麵。同時,也將考察左翼政黨(如日本社會黨)的衰落及其原因,以及其在冷戰時期政治光譜中的位置。    憲法第九條的爭議與日本的國傢安全睏境: 新憲法第九條明確放棄戰爭,這使得日本在戰後相當長時期內無法建立自主的國防力量。我們將探討這一條款在冷戰初期如何成為日本政治辯論的焦點,以及在美國安全庇護下的日本,如何以“憲法限製”為前提,逐步構建其“自衛隊”,並引發國內關於國傢安全政策的長期爭論。    官僚體係的穩定與政策的連續性: 盡管政治體製發生變化,但日本強大的官僚體係卻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延續。我們將分析官僚機構在政策製定、執行以及與政黨關係中的作用,以及其如何成為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支撐。  第二章:冷戰鐵幕下的美日同盟:安全保障與經濟復蘇  冷戰的爆發,使得美國將日本視為其在東亞遏製共産主義擴張的前沿陣地。美日同盟由此成為理解冷戰時期日本外交的關鍵。     舊金山和約與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簽署: 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標誌著日本戰後獨立,但隨之簽署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則確立瞭美國在日本駐軍的閤法性。我們將深入分析條約的條款內容,以及其對日本主權、軍事自主性以及國傢安全戰略的影響。    日本的“經濟優先”戰略與美國的扶持: 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日本政府將重心放在經濟重建與發展上。本書將考察美國在冷戰時期對日本經濟復蘇所給予的援助與政策支持,以及這種支持如何與冷戰戰略相結閤,促成瞭日本經濟的“奇跡”。    美日經濟關係的演變與摩擦: 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日美經濟關係也逐漸從最初的扶持走嚮貿易摩擦。我們將分析冷戰時期美日貿易格局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爭端,例如在汽車、半導體等領域的摩擦,及其對兩國關係帶來的挑戰。    駐日美軍的地位與日本國內的反美情緒: 美軍在日本的長期駐紮,雖然提供瞭安全保障,但也引發瞭日本國內民眾的擔憂與不滿,導緻瞭不同程度的反美情緒。本書將探討這些情緒的來源,以及其在日本政治與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日本對華政策的戰略演變:從敵視到“以經濟促政治”  冷戰初期,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日本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采取瞭強硬的敵視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對華政策的直接影響。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其對華政策逐漸發生微妙的調整。     朝鮮戰爭時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抗: 朝鮮戰爭是中日之間冷戰對抗的直接體現。本書將分析日本在此期間如何配閤美國的戰略,在物質援助、情報收集等方麵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對華政策的基調。    “一體化”外交與“兩條腿走路”的睏境: 冷戰時期,日本的外交政策長期奉行“日美一體化”的原則,但同時也試圖在經濟上與中國發展聯係。我們將考察這種“兩條腿走路”策略的內在張力,以及其在實踐中麵臨的挑戰。    經濟閤作的嘗試與政治關係的僵局: 盡管存在政治上的隔閡,日本國內企業界仍有推動與中國進行經濟閤作的意願。本書將梳理冷戰時期日本對華經濟交流的早期嘗試,以及這些嘗試在政治僵局下所遭遇的阻礙。    “以經濟促政治”策略的醞釀與發展: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推進,日本國內關於調整對華政策的呼聲日益高漲。我們將分析“以經濟促政治”策略是如何在冷戰後期逐漸成型,其核心理念是什麼,以及其背後的國內政治推動力量。    田中角榮訪華與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榮首相的訪華,是冷戰時期日本對華政策的重大轉摺點,標誌著中日兩國邦交的正常化。本書將詳細分析此次曆史性訪問的背景、過程以及其深遠影響,包括日本如何在美國的戰略調整下,最終選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及這一決策對地區格局帶來的衝擊。    邦交正常化後的中日關係: 邦交正常化後,中日關係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將考察在冷戰的框架下,中日兩國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如何逐步發展關係,但同時,兩國之間在曆史問題、地區安全等問題上的分歧也並未完全消失,這些分歧將如何塑造未來兩國關係的走嚮。  第四章:意識形態的博弈與日本的國民認同  冷戰不僅僅是地緣政治的對抗,更是意識形態的較量。資本主義與共産主義的對壘,深刻影響瞭日本的國內政治和社會思潮。     反共主義在日本的滲透與影響: 美國在冷戰初期大力推廣反共主義,在日本社會也産生瞭廣泛影響。我們將考察這種反共思潮如何影響日本的政治決策、媒體宣傳以及社會輿論。    社會主義思潮的挑戰與日本國內的左翼運動: 盡管麵臨強大的反共壓力,日本國內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思潮也曾有過重要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知識分子和工會階層。本書將分析這些思潮在日本的傳播、演變以及其對日本政治體製的挑戰。    國民認同的重塑與“日本模式”的構建: 在冷戰的大背景下,日本如何在全球意識形態的對壘中構建自身的國民認同?本書將探討日本如何通過強調民主、自由、經濟繁榮等元素,塑造一種區彆於東西方陣營的“日本模式”,並在國際舞颱上傳播。    曆史記憶與國傢敘事的構建: 戰爭的創傷、對侵略曆史的反思,以及冷戰意識形態的壓力,共同塑造瞭日本關於自身曆史的復雜敘事。我們將分析在日本如何處理與鄰國的曆史關係,以及冷戰時期對華關係的變化如何影響瞭日本的國傢敘事。  結論:冷戰餘波與日本的未來走嚮  冷戰的結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但也給日本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本書的分析將引導讀者思考:     冷戰時期美日同盟的遺産,如何繼續影響著今日的日美關係?    日本在冷戰時期形成的外交戰略,尤其是對華政策的演變,對當今的東亞地區秩序産生瞭怎樣的持續影響?    冷戰的結束,是否意味著日本國傢安全政策與對外戰略的根本性調整?    曆史記憶與國民認同的構建,在後冷戰時代仍然麵臨哪些挑戰?  本書旨在通過對冷戰時期日本政治演變和對華政策戰略調整的深入研究,為理解當代日本的外交哲學、地緣政治定位以及其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一個堅實的曆史視角。我們期望通過嚴謹的學術分析,勾勒齣日本在這個關鍵曆史時期所經曆的挑戰、機遇與抉擇,揭示其國傢命運與地區格局相互塑造的深刻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