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

美援为何无效?:战时中国经济危机与中美应对之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雨青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史
  • 二战史
  • 中美关系
  • 经济援助
  • 战时经济
  • 历史研究
  • 政治经济学
  • 罗斯福新政
  • 抗战时期
  • 经济危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7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6676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人民大学民国研究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战时中国出现过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沿海口岸和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进出口贸易受阻,外援物资运输困难,货币急剧贬值,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资源被敌掠夺控制,物资严重匮乏,政府财政税收锐减,军事开支庞大,货币发行量猛增,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危机?如何防止经济局势进一步恶化?其实际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为帮助中国解决经济困难,美国采取了各种办法?例如提供借款,开展易货贸易,成立平准基金稳定法币汇率,提出稳定物价的建议,帮助中国进行战时生产,共同修筑国际交通线运输物资等等。中国和美国如何共同努力?如何开展经济对话与合作?有哪些分歧与矛盾?对中国经济产生过什么影响?
美援为何未能充分发挥功效?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国民政府借助美援制止通货膨胀的努力为何没有成功?其货币政策为什么不可能真正奏效?为什么说美国经济援助和中国经济措、施,都只能救急,而不能治本?

作者简介

杨雨青,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外交、政治、经济、教育和留学等方面的研究。曾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出版《中国清代教育史》、《民国》等合著五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美两国对中国战时经济的关注
一、中国战时经济状况
(一)战前中国经济的落后
(二)战时中国经济的困难
(三)国民政府克服经济困难的对策
二、美国援华政策背后的经济因素
(一)美国抗议日本侵犯其在华经济利益
(二)美国考虑对华借款时的经济因素
(三)美国决定在经济上援华制日
三、中美共同商讨中国战时经济问題

第二章 易货贸易与换取外援物资
一、中美易货贸易的缘起
(一)中外易货贸易的由来
(二)中美易货贸易的原因
(三)中关易货偿债协定
二、中美易货贸易的组织和管理
(一)易货贸易的管理机构
(二)易货品的生产和收购
(三)易货品的运输
三、中美易货贸易概况和特点
(一) 中国对美输出物品
(二) 中国自美输入物品
(三)在美购货程序和办法
(四) 中美易货贸易的特点
四、中美易货贸易的影响
(一) 中美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二)对中国的影响
(三)对美国的影响
(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第三章 平准基金与维持法币汇率
一、抗战发生前后中国的金融外汇政策和平准基金的成立
(一)法币改革与白银购买
(二)外汇管制与平准基金
(三) 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与外汇管理委员会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美英平准基金的运作
(一)平准基金委员会面临的困难
(二)平准基金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平准基金会的工作
(一) 昆明办事处的建立
(二)平准基金会在重庆的工作
……
第四章 5亿美元贷款与稳定战时物价
第五章 美国顾问团与增进战时生产
第六章 中美战时经济措施的作用与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铁蹄下的抉择:抗战时期的经济韧性与社会转型 本书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在极端压力下所展现出的经济适应性、社会结构变迁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极限挑战。在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的时刻,国民政府、地方精英乃至普通民众,在物资匮乏、金融动荡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困境中,如何维系战争机器的运转,重塑生产关系,并最终影响了战后中国的长期发展轨迹。 本书的叙事核心,并非聚焦于宏观的国际援助(如对“美援”的直接评判),而是着力于考察中国自身在战时经济体系中的微观运作、中层机制的重构,以及不同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博弈与整合。 第一部分:战时经济的结构性压力与空间重构 第一章:沿海体系的崩溃与内迁浪潮的冲击 本章首先描绘了抗战爆发伊始,中国经济核心——沿海工商业中心(上海、天津、武汉等)被日军占领后所造成的连锁反应。重点分析了资本、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大规模向内陆(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中心的西南、西北地区)转移的复杂过程。这种“有组织的迁移”并非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伴随着技术人才的流失、设备折旧与新地点的适应性问题。我们考察了迁入地(如四川、云南)原有的农业经济结构如何被突如其来的工业、金融和官僚精英的涌入所颠覆,由此产生的土地紧张、物价飞涨以及社会阶层的摩擦。 第二章:战时金融的“双轨制”与通货膨胀的深层逻辑 本书细致梳理了国民政府在战时如何试图通过法币体系来维持财政稳定。我们超越了单纯的货币发行量分析,转而研究了“双轨制”的形成:一方面是官方法币的信用支撑,另一方面是地方性、区域性的物资交换与以物易物的回潮。特别关注了军需采购的庞大需求如何挤压民用物资供给,以及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大量发行公债和积累的“隐形债务”对战后经济的深远影响。我们通过考察特定物资(如食盐、棉布、燃料)的黑市价格波动,揭示了官方管制与民间需求的真实脱节程度。 第三章:能源、交通与军工生产的“就地取材” 战争极大地暴露了中国工业化的脆弱性,尤其是对进口燃料和机械零部件的依赖。本章探讨了在资源极度受限下,军工生产如何被迫采取“就地取材”的策略,包括对传统手工业技术的现代化改造、对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矿产资源的抢救性开发,以及利用地方人力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制造。例如,对简易的枪炮维修、利用传统水力推动的简易机械化尝试,以及“小而分散”的兵工厂布局,这些都是在极端环境下为保证前线供给所做的艰难调整。 第二部分:社会肌理的重塑与地方治理的演变 第四章:乡村经济的韧性与地方精英的再定位 在国家权力向内陆收缩的背景下,县一级的治理能力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本章聚焦于地方士绅、乡绅和新式知识分子在战时经济中的角色转变。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税收政策、如何组织劳动力进行农时调整,以及他们在“国家征购”与“民间自保”之间所扮演的复杂缓冲角色。我们分析了战时对粮食和战略物资的征集政策如何加剧了农村内部的贫富分化,以及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如地方合作社)的兴起与局限。 第五章:城市生活的“紧缩经济学”与民间消费的变迁 战争迫使城市居民实行极端的节俭生活。本章通过考察战时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分析了城市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如何调整其消费模式。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娱乐,一切都围绕着生存展开。通过分析特定消费品(如香烟、火柴、自行车等)的市场供需变化,可以窥见城市生活的困境,以及社会阶层之间在物资获取上的隐形壁垒。同时,我们探讨了女性劳动力在工厂和后方服务业中的参与度激增,及其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冲击。 第六章:战时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的再分配 大规模的流民现象和军事动员,造成了人力资本的巨大流动。本章着重研究了劳工动员(包括民工团、运输队等)在支撑后方建设和物资运输中的核心作用。分析了这些劳动力的组织形式、工作条件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健康风险。此外,我们探讨了内迁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何在新环境下试图维持其知识生产功能,以及这种人力资本在东西部区域间的“非自愿式再分配”对战后区域发展潜力埋下的伏笔。 第三部分:制度适应与未来的隐忧 第七章:战时财政的中央与地方博弈 本书考察了国民政府在统一财政管理上面临的巨大阻力。尽管中央政府力图通过新税制和对战略物资的专卖来巩固其权威,但在交通不便和日军威胁的背景下,地方实力派和区域性商业集团往往拥有更大的经济回旋余地。本章分析了这些区域性经济利益集团如何利用战争的混乱来巩固其对特定资源(如盐税、烟草专卖、特定矿产)的控制权,以及中央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不得不默许这种“有限治理”的现实。 第八章:战争遗留的经济遗产与制度惯性 本书最后总结了战时经济体系在战后留下的复杂遗产。紧张的财政结构、高度依赖国家垄断的经济模式、被扭曲的产业布局以及深植于地方的经济特权,都为战后重建埋下了制度性的难题。这些调整和妥协,而非外部的援助规模,构成了战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 通过对中国自身经济和社会的深度挖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立足于本土实践的视角,理解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庞大经济体,是如何在极端重压下进行自我组织、自我适应和最终自我转型的复杂历史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在挑战一种普遍的认知,或者说,是在解构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常常会想当然地认为,外来的援助必然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家危难之时。然而,这本书却提出了“美援为何无效?”的质疑,这本身就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想象中,作者会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个问题。比如,从美国援助的出发点和目标来看,美国的援助是否完全是为了中国的抗战胜利,还是夹杂着其自身的战略考量和地缘政治目的?这些目的的差异,是否影响了援助的类型、数量和分配方式?再者,从中国的内部环境来看,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官僚体系、经济结构,是否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导致即使有援助,也难以有效地转化为支撑战争的力量?比如,腐败、低效、物资的黑市倒卖、以及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这些都可能成为美援“失效”的因素。这本书的重点,我想可能不在于简单地指出“谁的错”,而在于深入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它或许会像解剖一台复杂的机器一样,将战时中国经济的运行机制、中美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点点地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运作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实在太吸引人了。“美援为何无效?”这四个字直接击中了许多人对那段历史的疑问和不解。我一直觉得,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一边接受着来自美国的巨额援助,另一边经济却依旧深陷泥潭,甚至濒临崩溃,这之间的矛盾实在令人费解。这本书的书名仿佛给了我一个探寻答案的钥匙,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那些石油、武器、物资,甚至是人员上的支持,为什么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经济、支持抗战的作用?是美国援助的策略本身有问题?还是中国的内部因素阻碍了援助的有效发挥?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战时中国经济危机”,是如何在战争的巨大消耗下,物资短缺、通货膨胀、黑市横行等一系列问题层层叠加,最终将国家拖入困境的。而且,这本书还会探讨“中美应对之策”,这听起来就充满了博弈和决策的复杂性。我想知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美两国各自的考量、目标、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谈判、协议、甚至是妥协来应对这场史无前有的经济挑战的。书名的提问方式,也让我预感到作者可能并非简单地指责某一方,而是会进行深入、客观、甚至可能带有批判性的分析,来揭示这段复杂历史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就充满了挑战性。“美援为何无效?”这是一种直接的、带有一定批判色彩的提问,足以勾起我对这段历史的深度探究。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们表面的认知,很多时候,简单的“援助”和“受益”的叙事,往往会掩盖更深层的原因。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可能存在着一些我们不常提及的因素,导致了美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援助的动机是否纯粹?援助的体制是否有效?受援国的内部情况是否允许援助发挥最大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战时中国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比如物资的紧缺、生产力的下降、通货膨胀的失控等,并探讨这些危机是如何与美援的“无效”相互关联的。此外,“中美应对之策”这个说法,也暗示了这本书将不止于对单方面因素的分析,而是会着重描绘两国之间在经济层面的互动、博弈以及各自的策略。我期待作者能够呈现出那个时代中美两国决策者们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那段充满挑战的历史。

评分

关于“美援为何无效?”,这个题目就足够吸引人去翻开这本书的封面。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战争时期的外援,尤其是来自强大盟友的援助,应该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然而,这本书的提问方式,立刻引发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思考,美援在战时中国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带来的究竟是希望还是失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解析“战时中国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匮乏,更可能涉及到制度的漏洞、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战争本身对经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而“中美应对之策”,则让我充满了好奇,它会如何揭示在那样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中美两国是如何在经济领域进行沟通、协调,甚至是冲突的?是美国援助的模式存在问题?还是中国在接收和利用援助时存在着我们不了解的阻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论点和史实,帮助我走出对这段历史的简单化理解,去探索那些更具深度和复杂性的真相。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特别是抗战时期的经济状况非常感兴趣。那个年代,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的苦难,经济上更是压力重重。而美援,作为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历史学界和普通读者都颇为关注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美援为何无效?”直接点出了一个核心的疑问,这让我立刻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我猜想,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美援数量和质量的罗列,而是会深入探讨美援的“质”和“效”。比如,援助物资的适切性,是否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需求?援助政策的制定,是否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和经济规律?以及,援助的分配和使用过程,是否受到了政治、军事、甚至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其预期效果的打折。同时,我也很期待书中对“战时中国经济危机”的深入剖析,它会如何具体地描述那个时代经济崩溃的场景,例如恶性通货膨胀如何吞噬人们的储蓄,物资短缺如何影响军民的生活,黑市如何滋生等等。而“中美应对之策”的探讨,则更让我好奇,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两国是如何在经济层面进行博弈和协调的,是否有着鲜为人知的谈判和决策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