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1912~1949)(套装全4册)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1912~1949)(套装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建嵘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农民问题
  • 农业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经济史
  • 历史研究
  • 史料汇编
  • 民国史
  • 土地改革
  • 农民运动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234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203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字数:22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套资料共分四册。时间从1912-2007年。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政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农民问题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决议等有关指导性、规范性文件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重要讲话、有关重要统计数据等,并建立了学者及 相关研究文献的资料索引。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1912~1949)(套装全4册)》采取以时间顺序和主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汇编。遵循优先选择中央层面、全局性的决议和文件,对于地方的文献则只是选取有较大影响的、有代表性的文献。对于同一主题的资料,为反映全面及其变化,也逐一的做了整理。
为客观展现史料,原文基本保持原样而未做处理。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农民运动与革命
浙江省萧山县衙前农民协会宣言
衙前农民协会章程
广东农民运动概况
海丰农民运动的兴起(节录)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农民运动之
宣言及政纲
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决议案
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重要决议案(节录)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对于广东时局宣言
中共中央关于蒙古问题议决案
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
湖南农民运动概况
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农民运动决议案
湖北农民运动概况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宣言
三特区工作问题
中国共产党致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信
中国共产党致第一次全国农民大会信
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宣言
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的重要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
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
国民政府对农民运动第三次宣言农民运动决议案
农民的最低限度之政治经济要求
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中国问题
决议案(节录)
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宣言
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决议案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章程
全国农民运动概观
河南的农民运动
山东的农民运动
山西的农民运动
直隶的农民运动
江苏的农民运动
浙江的农民运动
安徽的农民运动
四川的农民运动
广西的农民运动
江西农民运动状况
中国国民党江西第三次全省代表大会对农民决议案
在江西省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上谭主席报告
国民政府状况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告全省农友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传大纲
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议决案
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规约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第三次中央全会(宣言节录)
中国国民党第二届第三次中央全会(决议案节录)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对农民宣言
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
湖北省农民协会召集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
全国农协最近之训令
湖南农民运动真实情形
东江革命委员会通电
中国共产党为广东工农兵暴动建立苏维埃告民众
……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精彩书摘

农民在中国历史上是被尊敬的人民,可惜精神上的尊敬,被第三阶级资本主义的毒水淹死了。
农民出了养活全中国人最大多数的气力,所有一切政费、兵费、教育费以及社会上种种正当和不正当的消费,十有八九靠农民的血汗作源泉,而这许多血汗所换来的,只是贫贱、困顿、呆笨、苦痛。积了许多人的贫贱、困顿、呆笨、苦痛,才造成田主地主做官经商聪明的威福。
我们农民,从小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长大时做了田主地主不用负担维持生存条件的牛马奴隶,老来收不回自己从来所努力的一米半谷来维持生活。人生少、壮、老,三个时代这样过度,这还好算是人的生活么?
天年丰收,丰收的还是田主地主,我们农民没有分;天年歉叙,田主地主在收租簿上就记上一笔第二年该还的欠账,农民今年正不知道怎样图明年的活,却叫农民今年预欠明年的债。乡镇上所有一切典当、杂货、米、布等铺户,又没一家不敲剥农民流剩的一点汗血。
一般第三阶级主政的世界,已经支持不住我们所需要的生活了。他们所崇拜的经济制度,发展我们的贫困,比发展他们的私有财产还要快。关于这种不良的经济制度所给的苦痛,农民和工人是一样受着的。照这样看来,他们第三阶级正不配做主权者。
我们的觉悟,才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有组织地团结,才是我们离开恶运交好运的途径。决定我们的命运,正是决定全中国人的命运。
大地敞着胸襟,欢迎我们下锄头铁耙造成锦绣,人人生活在这锦绣堆中,全仗农民的气力。农民在锄头柄上传播气力,才用得着土地,所以我们该认定“土地是农民传播气力来养活人类的工具”。
那么,这种工具不该归农民所组织的团体保管分配么?在目下似乎这句话还很远的。
我们因为处在“这样,叫我们怎样活得过去啊里”的叹声中,权且定了一个眼前救急的章程出来。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套图书的详细介绍,该书与您提到的《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1912~1949)(套装全4册)》内容不重复。 --- 图书名称: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社会变革史论(1840-1949)(精装典藏本,共六卷) 内容提要: 这部六卷本的鸿篇巨制,聚焦于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演变及其与重大社会变革的内在关联。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史料分析相结合,系统梳理了自晚清“开眼看世界”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对国家命运、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以及现代化路径所进行的深刻反思、激烈争论与艰难探索。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个特定阶层的微观研究,而是着力于宏观层面的思想图景构建。它将近代中国的思想史视为一场持续不断的“现代性危机”的应对过程,从器物层面的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文化层面乃至国民性层面的重构。 第一卷:晚清“师夷长技”与早期思想冲突(1840-1895) 本卷考察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精英阶层在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时的初始反应。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背后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逻辑结构及其内在矛盾。探讨了早期传教士活动对中国传统儒学秩序的冲击,以及魏源、徐继畬等先驱者“睁眼看世界”的理论准备工作。本卷特别关注了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如王韬、郑观应等人对商业、民权的初步思考,揭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张力下,中国社会思想界所经历的初步断裂与重构。 第二卷:康梁变法与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狂飙(1895-1905) 甲午战败成为思想界的分水岭。本卷深入剖析了戊戌变法期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如何借助“托古改制”的方式,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中国历史哲学相结合。重点分析了梁启超《时务报》等刊物所倡导的国民意识、国家观念的塑造过程。同时,本卷也对比考察了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派的早期思想基础,对比了改良与革命两种现代化路径在理论构建上的差异与共通点。 第三卷:辛亥革命前夕的多元思潮激荡(1905-1911) 本卷是近代中国思潮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三民主义的初步构建、激进主义的兴起,以及对“新民”的呼唤成为核心议题。内容涵盖了章太炎对传统民族主义的解构与重塑,以及留日学生群体中激进民主思想的传播。本卷侧重于分析新式学堂、新式报刊在传播新知、瓦解旧儒家文化霸权中的作用,呈现了从排满革命到建立共和政体的思想准备过程。 第四卷:民国初建与“德先生”“赛先生”的艰难落地(1912-1920) 袁世凯称帝的失败,使得知识分子对共和政体的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本卷详细梳理了“二次革命”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发起者,如何将矛头指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根基”。重点分析了“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运动的思想内涵,探讨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语境下的接受与扭曲。本卷关注的是,在政治真空与军阀混战的背景下,思想启蒙的理想如何遭遇现实的粗粝。 第五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国共思想路线的形成(1920-1927) 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对苏俄革命的关注达到顶峰。本卷专门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早期介绍、阐释与选择过程。深入分析了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基础、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影响,以及国民党内部在联俄容共政策下的思想演变。本卷对比考察了社会主义思潮与传统自由主义思潮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竞争态势。 第六卷:大革命失败后的思想分野与抗战中的民族主义整合(1927-1949) 本卷涵盖了国共十年对峙和全面抗战两个关键阶段。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在“三民主义”指导下推行的国家建构与思想管制,以及左翼思想在白色恐怖下的隐蔽发展与理论深化。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卷着重探讨了民族主义如何在不同的政治光谱中被重新诠释与整合,成为凝聚全民抗战意志的主导力量。最终,本卷总结了国共两党在建国方略上的根本性思想分歧,为1949年的历史转折提供了思想背景的解释。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角: 本书综合运用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及文化史的研究方法,避免了传统思想史的孤立叙事。 2. 注重语境化: 对西方思潮的引入,均置于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矛盾与现实需求中进行深入剖析,强调本土化转译的复杂性。 3. 权威史料支撑: 充分利用了大量晚清民初的报刊、个人著作、档案文献,以及海外研究成果,论证扎实,结论审慎。 4. 体系完整: 六卷一套,脉络清晰,完整勾勒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意识形态”的近代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 适用读者: 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及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高校师生,以及对近代中国转型过程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脉络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想从一个学术研究的角度,去了解中国农民问题在1912年至1949年这段关键时期的演变轨迹。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一套体系完整、论证扎实的学术著作。然而,《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给我的,却是一种更为直接、更为震撼的体验。它不是一篇篇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论文,而是汇集了那个时代留下的最原始、最直接的“证据”。我被其中收录的大量访谈记录、口述历史以及基层调查报告深深吸引。这些文字,虽然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农民的哭诉、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抱怨,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这些来自底层最真实的声音,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阐述都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意外之喜,我本来只是出于对民国时期社会史的一点点兴趣,想找些零散的资料来拼凑,没想到居然发现了如此系统、如此详实的汇编。翻开第一卷,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年代久远的手稿影印,仿佛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和呼吸。里面收录的不仅仅是官方的统计数据或政策文件,更包含了大量地方志、基层调查报告、个人回忆录,甚至还有一些当年报刊杂志上关于农民生活的零散报道。这些资料的价值在于它的“原汁原味”,没有经过后人的过多解读和加工,直观地展现了那个时期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经济困境、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土地占有、租佃关系、赋税徭役以及民间互助组织的部分着墨颇多,这些细致的描述让我对中国农民阶层的结构和生存逻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社会变革的根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身处那个动荡的年代,亲眼目睹了农民们在苦难中挣扎、在变革中前行。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这种汇编式的资料集,可能会有些枯燥乏味,甚至杂乱无章。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让我大跌眼镜。这套《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在资料的组织和分类上做得相当出色。它并非简单地将各种文献堆砌在一起,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地域,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归类。我惊喜地发现,那些零散的、看似不相关的资料,在作者的编排下,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图景。比如,关于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资料,与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记录,在相互参照中,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而关于不同时期农民起义和抗争的文献,与同时期地方官员的报告,则勾勒出了阶级矛盾激化的轨迹。更难得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农民教育、医疗、婚俗等方面的资料,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农民在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习俗。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知边界,也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与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农村历史抱有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套能够真正触及中国农民内心深处、反映他们真实生存状态的资料。这套《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绝对没有让我失望。它的分量是如此的厚重,内容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于我常常需要花费数天时间,才能消化一小部分内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农村社会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研究资料,那些关于宗族制度、婚姻习俗、邻里互助以及家族内部权力运作的细致描述,让我对传统中国农村的社会图景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农民文化和民间信仰的资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关于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宗教仪式以及节庆习俗的记录,不仅展现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折射出他们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套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的底层社会变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被主流叙事常常忽略的农民群体。这套《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像那些宏大叙事的史学著作,而是提供了大量鲜活、具体、充满细节的第一手资料。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读那些关于农村经济结构的分析,关于自然灾害对农民生计的影响,以及那个时期农村社会组织形态的研究。书中收录的各种契约、账簿、地契的影印件,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农民们在土地、债务、买卖等方面的日常活动,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还特别关注了关于农民思想观念演变的资料,比如宗教信仰、传统道德以及一些初步的革命思想是如何在农民阶层中传播和接受的。这些资料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看到历史事件背后真实的社会肌理和人民的心态。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