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年鉴(2009-2010)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年鉴(2009-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编
图书标签:
  • 南京大学
  • 建筑学院
  • 年鉴
  • 2009-2010
  • 建筑设计
  • 毕业设计
  • 学术成果
  • 高等教育
  • 建筑学
  • 设计作品
  • 校园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900714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6472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年鉴(2009-2010)》收录了2009年至2010年南京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作品及教学纲要、理论课程等内容,具体包括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重新诠释中国建筑文化、建筑体系整合、GIS基础与应用、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教学纲要
设计课程
基本设计
建构研究
理论课程
现代建筑设计基础理论
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
当代建筑理论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重新诠释中国建筑文化
城市形态认知
材料与建造
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
数字建筑设计
建筑体系整合

前言/序言


建筑的记忆与时代的切片:一部聚焦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深度考察 书籍名称:《尺度与空间:中国建筑转型期的学术观察与设计叙事》(暂定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特定年度院系活动或特定机构成果的记录,而是一部着眼于中国建筑学科在特定历史节点——全球化加速、城市化浪潮汹涌、技术迭代日益频繁的二十一世纪初叶——所经历的深刻学术与实践转向的综合性研究。它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关键议题的深入剖析,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知识场域,用以理解当代中国建筑师、学者以及教育者们所面对的复杂语境。 本书的叙事逻辑,围绕着“尺度”、“转型”与“叙事”这三个核心轴线展开。 第一部分:尺度的重构——从城市肌理到微观介入 本部分着重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实践对“尺度”这一基本概念的重新理解与实践。它超越了单纯的工程学定义,深入到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层面。 1.1 城市巨构的批判性观察: 重点分析了21世纪初期中国各大都市圈在“大拆大建”模式下出现的超高层建筑群和新城开发现象。本书收录了多篇对特定地标性项目(如新中央商务区或卫星城)的建筑语意分析,探讨其在公共性、地方性与全球范式之间的张力。分析并未停留在美学层面,而是深入考察了这些巨构项目如何重塑了城市权力结构、交通模式以及社会阶层间的物理隔离。例如,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密度悖论”进行探讨——即在追求高容积率的同时,如何维持宜居和功能复合性。 1.2 地方性与“新乡土主义”的回响: 针对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传统营造体系的冲击,本部分关注那些致力于在材料、构造和文脉上进行“微观抵抗”的实践。这包括对长江流域或西南山区在特定时期(例如2005年至2015年间)出现的基于本土材料(如竹、夯土、再生木材)的乡村更新或小型文化设施的设计案例进行梳理。分析侧重于这些项目如何回应了“可持续性”和“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并探究其在技术引入与传统技艺重构之间的平衡点。 1.3 街道的失语与重塑: 街道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公共空间,在快速的交通规划和商业驱动下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本书独立章节分析了步行尺度与机动车优先原则的冲突,并通过对特定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案例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手段,重新激活被边缘化的“地景化”的公共生活。 第二部分:转型期的学术困境与教育实验 本部分聚焦于建筑教育与理论研究在面对剧变时所经历的范式转移。 2.1 教材与知识体系的本土化: 讨论了在西方现代建筑理论大量涌入后,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如何进行知识的“消化”与“再编码”。重点考察了关于“中国传统园林”、“地域气候适应性设计”等本土化知识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变化。收录了数篇关于建筑史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特别是如何将社会史、政治经济学融入建筑史的叙事中,而非仅仅局限于风格流派的梳理。 2.2 “技术冲击”下的设计思维: 探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参数化设计等新工具对中国建筑师设计过程的影响。分析了这种技术介入对设计原创性、工期管理乃至建筑师主体性的潜在影响。书中包含对几所先锋院校在“数字设计实验室”中的教学成果评估,考察其在理论前沿探索与实际工程落地之间的差距。 2.3 建筑评论的转向: 考察了特定时期中国建筑评论界如何从最初对“形式的模仿”的批判,转向对“社会责任”和“政策影响”的关注。分析了几篇具有影响力的评论文章,揭示了评论家们在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伦理困境时的思考路径。 第三部分:叙事的交错——建筑与社会实践的对话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建筑实践的“现场”叙事,探究建筑如何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议题产生关联。 3.1 建筑实践中的“速度”与“质量”: 深入探讨了中国特有的工程组织模式(如EPC总承包模式)对建筑质量和设计控制力的影响。通过对一些复杂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剧院)的后评估报告分析,揭示了“工期压力”如何影响了材料的选用、细节的打磨以及设计意图的最终实现。 3.2 建筑作为社会干预手段: 本部分关注了建筑师角色从“精英设计师”向“社会工作者”的潜在转变。收录了几组关于“灾后重建”、“保障性住房设计优化”或“社区激活项目”的研究,这些案例着重展现了建筑如何成为一种介入社会问题的工具,探讨了建筑师在非商业、非标志性项目中应承担的责任与方法论。 3.3 空间中的记忆与遗忘: 关注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特定历史空间(如工业遗产、特定历史时期的住宅群)的处理方式。分析了城市更新政策如何筛选和建构“被留存的记忆”,以及这种选择性记忆对未来城市身份认同的塑造作用。 总结: 《尺度与空间:中国建筑转型期的学术观察与设计叙事》提供了一种非编年史、非学院式的回顾。它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21世纪初中国建筑界在面对空前的物质生产速度与复杂的文化责任时,所进行的深刻的、常常是充满矛盾的自我反思与实践探索。本书的读者将获得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以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为什么”和“如何做”,而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它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中锚定专业价值的学术文献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集子的分量感是着实令人印象深刻的,初翻开时,那种厚重与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和实践广度。我特别关注到那些关于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保护的专题探讨,文字的论述逻辑严密,数据支持翔实,远超一般性的新闻报道或概念宣传。它像是一部浓缩的观察日志,记录了那个特定时期内,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对于本土建筑语境的深刻反思与积极介入。那些对具体项目案例的剖析,无论是图纸的精细度还是现场照片的选取角度,都透露出一种扎根于地域、面向未来的审慎态度。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份面向同仁和未来学子的“工作报告”与“思想结晶”,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间的微妙之处和学术旨意。光是目录部分的编排,就能看出主编团队在平衡理论前沿与学院传统之间的用心良苦。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坚实”。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透露出一种对知识载体的尊重,这本身就是对学术精神的肯定。它对青年教师研究成果的收录,尤其是那些探讨建筑技术与人文关怀结合的探索性文章,展现了学院强大的科研生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清晰布局。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几组对比鲜明的照片,一组是模型精修的完美状态,另一组是竣工后被使用的真实场景,这种并置极具启发性,直指建筑的“最终命运”——即被使用和被时间消磨的过程。这本年鉴成功地避免了将建筑作品神化或纯粹工具化的倾向,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序列中进行考量,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思辨的乐趣,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学术自信的年度总结陈词。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年鉴在文献汇编和案例记录的严谨性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所呈现的并非是漂浮在空中的宏大叙事,而是对具体“建造现场”的细致捕捉。我从中发现了几篇关于可持续性建筑材料在南京地区应用的田野调查报告,其数据采集的细致程度令人惊叹,甚至涉及到了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这对于理解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真正含义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图纸上墨水的味道和模型制作时胶水的味道。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条从课堂理论到实际建造之间的桥梁,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到那些抽象的学术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场地条件下被转化为可触碰的实体空间。对于那些关心建筑教育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观察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来自中国东部特定地域的参照系。

评分

说实话,我更倾向于把它视作一份珍贵的“思想脉络图”,而非单纯的作品集。它展示了一种内在的、持续的学术对话。那些关于城市空间哲学和建筑现象学的理论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文字密度极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间的深意。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在地性”概念的不断深化——这种在地性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符号,而是对南京这座城市复杂历史叠层的深刻理解和回应。从建筑的尺度、材料的选择到光影的处理,都似乎在与周遭的环境进行无声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复杂性,使得年鉴的整体基调显得既内敛又富有张力,它拒绝平庸的解读,要求读者以一种更为审慎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意图。

评分

翻阅此年鉴,我感受到了一种近乎学术庆典般的仪式感,它不仅仅是对过去一年教学成果和研究进度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面向未来的宣言。尤其吸引我的是其中对“参数化设计”和“数字建造”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案例的展示,这些内容处理得非常克制而有深度,没有陷入单纯的技术炫耀,而是探讨了这些工具如何反哺本土化的设计思维。照片的质感和排版的留白处理,都体现出一种学院派特有的、对“美学形式”的执着追求,每一页的阅读体验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本科毕业设计时的那种平衡——既有充满青春朝气的奇思妙想,也有对结构逻辑的严谨论证,这表明学院在培养学生时,既鼓励创新精神,也强调工程基础的不可动摇性。这种对基础的尊重,是建筑教育永恒的命题,而此书恰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