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

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柯蘭霓 著,李岩 譯
圖書標籤:
  • 耶穌會
  • 白晉
  • 傳記
  • 曆史
  • 宗教
  • 文化交流
  • 明清史
  • 中西文化
  • 傳教士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49292
版次:1
商品編碼:10768462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9-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23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白晉(Joachim Bouvet,1656-1730)是首批來華的法國傳教士,到北京後和張誠一起在宮中為康熙服務,深得康熙寵愛。白晉很早就開始瞭對中國文化的研究,1697年返迴法國,在巴黎做講演時他曾說:“中國哲學是閤理的,至少同柏拉圖或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同樣美”,由國傢清史委員會編著的德國學者柯蘭霓的《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一書,有助於讀者對白晉其人其成就深入瞭解。


國傢清史編撰委員會·編譯叢刊相關推薦:

好書成套讀,套裝推薦:


內容簡介

  《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以法國耶穌會士傳教士白晉的生平為綫索,著重介紹瞭他在華期間鑽研中國古代典籍並探索其與《舊約》之聯係所做的努力,描繪瞭白晉重點研讀《周易》並通過對歐洲和中國的語言及神話傳說進行比較,創立跨文化的索隱派體係的過程。同時還勾勒齣影響瞭17—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中國禮儀之爭、傳教區各勢力的爭奪,以及康熙朝廷與羅馬教廷往來的史實。《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對索隱派以及基督宗教這些堪稱東西方共同的文化遺産的專題論述,具有重大的思想史意義,使得長期以來遭忽略的索隱派思想研究更邁進一步。

目錄

作者自序
中文版序
插圖目錄
縮寫目錄
前言
1.緒論
2.索隱派思想在耶穌會神父白晉的一生當中
2.1 白晉早年的成長經曆
2.1.1 早年在法國的生活
2.1.2 通往遠東的遊曆
2.1.3 在康熙朝供職
2.2 索隱派成為白晉畢生的事業
2.2.1 中國禮儀的問題
2.2.2 與萊布尼茨的通信
2.2.3 與阿貝?比尼翁的通信
2.2.4 多羅主教在華
2.2.5 《天學本義》
2.2.6 白晉和他的弟子們
2.2.7 “南京禁令”之後
2.2.8 《易經釋義》
2.2.9 紀理安與索隱派人士
2.2.10 白晉在北京最後的日子

3.白晉的索隱派思想體係
3.1 索隱派思想的一般齣發點
3.1.1 中國人強烈的文化自豪感
3.1.2 17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中國
3.1.2.1 世界曆史中的中國
3.1.2.2 17世紀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中國在救恩史的地位
3.1.2.3 白晉解決在華傳教問題的齣發點
3.1.2.4 作為傳教十和科學傢的白晉
3.2 神的啓不在中國
3.2.1 白晉眼中的中國古代典籍
3.2.2 中國古籍中與原始啓示有關的一些綫索
3.2.3 中國的“象形文字”
3.3 中國人對獨—神和三—神的認識
3.4 世界發展的三個階段和自然的二重狀態
3.4.1 和諧圓滿的狀態或未墮落的世界
3.4.2 世界的墮落狀態
3.4.2.1 天使的反叛
3.4.2.2 人類始祖的罪惡
3.4.2.3 大洪水之後世界的墮落
3.4.3 世界的第三階段——救恩階段
3.4.4 世界的年限
3.5 中國古代典籍中齣現的救世主
3.5.1 儒傢的聖人
3.5.2 黃帝
3.5.3 後稷
3.5.4 伏羲
3.5.5 聖父和聖子的閤一
4.評價
4.1 白晉的品格
4.2 白晉的作品
5.參考書目
6.索引
譯後記
“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已齣版書目

精彩書摘

  2.索隱派思想在耶穌會神父白晉的一生當中2.1白晉早年的成長經曆

  2.1.1早年在法國的生活

  白晉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鮮為人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是1656年7月18日在法國勒芒(LeMans)齣生的。父親ReneBouvet是當地高級法院的法官。白晉有兩個兄弟和兩個姐妹。他的兩個兄弟Louis和Rene接受瞭法律方麵的教育,並且像他們的父親一樣成瞭法官。白晉的大姐Marie—Louise後來成為Notre-Damed'Alencon修道院的修女,他的二姐嫁給瞭一位皇傢財産谘詢師Marays。

  年輕的白晉卻被送到位於弗萊徹(LaFleche)的耶穌會學校HenriIV學習,這為他今後的生活道路奠定瞭最為重要的基礎。當時弗萊徹耶穌會學校並不像其他學校一樣教授一些通常意義上的學科,它實際上是一所綜閤性的學校,開設瞭從語法課直到神學課幾乎所有的課程。此外,弗萊徹耶穌會學校遵循由耶穌會士P.Aquaviva1599年製定的名為“學習綱領”(“RatioStudiorum”)的基本原則來培養學生,其課程包含一套係統而且完整的培養年輕基督教徒的計劃,目的就是使這些年輕人將來能夠勝任國傢部門或教會中的重要職位。其中人類科學、哲學和對基督教徒至關重要的神學在所設課程中占瞭十分重要的地位。

  白晉在弗萊徹耶穌會學校學習的時候,對數學和物理尤感興趣,他也深入研究這兩門學科並掌握瞭大量的數理知識,後來正是這些知識幫助他在中國贏得瞭極大的聲譽。

  在弗萊徹期間,白晉聽說瞭關於偉大的耶穌會中國使者利瑪竇(1552—1610)和神秘的“中部王國”——中國的很多事情。在此之前,白晉一直將耶穌會士沙勿略(FranciseoXavier,1506—1552)視為自己的偶像,沙勿略希望能夠到偉大的中國遊曆傳教,但他最終也沒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白晉來到弗萊徹不久,就萌發瞭要到中國去,實現自己偶像的願望的想法。1673年10月9日白晉加入瞭耶穌會,此時他已經將成為中國使者當做瞭自己未來的目標。後來他曾寫道:“我決定獻身於中國使團,在我加入耶穌會的時候就已有此計劃。”隻有十五六歲的白晉為自己確立瞭終生的奮鬥目標。在後來的日子裏,白晉剋服種種睏難,始終不渝地追求著這一目標,其堅強的意誌力和持久的韌性由此可見一斑。

  兩年的修士見習期結束後,白晉立刻又迴到學校繼續研究對他今後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雄辯術、哲學、數學和物理等學科。在那個時代,並非每個傳教士都掌握瞭白晉所學的這些知識,而後來所發生的一切證明,掌握這些知識有多重要。從他1716年寫給耶穌會會長坦布裏尼(Tamburini)的一封信中可以看齣,白晉對希伯萊喀巴拉、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及柏拉圖和畢達哥拉斯的哲學都曾有所研究。

  1676年白晉重新被委派到弗萊徹,並在那裏學習哲學。1680年白晉成為坎佩爾(Quimper)的教師。雖然白晉對自然科學更感興趣,但長上卻安排他開設瞭文學課。盡管如此,他仍然兢兢業業地工作,直到因病被迫停止教學。白晉痊愈後在聖瑪利亞學院(CollegeSainte-Marie)逗留瞭一段時間,在那裏他得到瞭充分的休整,並且得以心無旁騖地繼續研究神學。在這樣一段相對悠閑的日子裏,白晉卻感到自己時刻被加入中國使團的誓言所催促著。

  之後,年輕的教士白晉來到瞭位於Clermont的著名的Louis-Le-Grand學院,Clermont是當時天文學研究的中心城市。由於天文學在中國非常被看重,所以這段經曆對白晉以後的生活道路也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耶穌會在華的指導者——柏應理(P.PhilippeCouplet,1623—1693)來到巴黎的時候,白晉第三個學年的神學學習正好剛開始。柏應理是受耶穌會士南懷仁(P.FerdinandVerbiest,1623—1688)的委托,來法國招募那些具備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教士到中國去的。南懷仁是1658年作為耶穌會使者和天文學傢赴華的,1669年在北京被任命為欽天監監正。南懷仁非常清楚地認識到自然科學知識對在華傳教的至關重要性,所以他纔想從當時在科學發展上處於領先地位的法國招募自然科學傢作為使者派到中國,以此建立與傳統的葡萄牙省有所區彆的法國省。有關這次赴華傳教人員的篩選問題,1678年8月15日南懷仁在北京寫道:“天文學和所有與數學有關的學科,尤其是光學、算學以及理論和實踐機械學,在中國人的眼中是科學的精華部分……憑藉天文學華麗的外衣,傳教士們就更容易在王公大臣那裏宣講我教的神聖教義,而那些王公大臣可以很好地庇護我們的教堂和傳教士。”

  柏應理1684年9月15日在一位年輕華人的陪同下到達凡爾賽(Versailles)時,引起瞭巨大的轟動。法國國王路易十四(LouisXIV)的懺悔神父、耶穌會士蔡思(P.FrancoisdelaChaize,1624—1709)將其引薦給瞭國王,並且請求國王對派遣傳教士的事情予以幫助。

  蔡思在寫給當時的耶穌會總會長P.Noyelle的信中是這樣描述這次會見的:“我將柏應理推薦給尊敬的陛下,他嚮我們偉大的國王報告說,如果一些有纔華、有德行的人赴華就可以有很好的成就。我們的陛下對異域文明格外欣賞並命令我從陛下的臣僕中選擇一些掌握瞭足夠數學知識的傳教士派往中國。”

  柏應理積極地為促成此事努力著,並力圖使會長相信往中國派傳教士可以為耶穌會帶來聲譽和好處。除此以外,當時法國的政治和經濟狀況也有利於這項計劃的實施:“太陽王”幾乎實現瞭他全部的大陸計劃,隻是在海上,法國的地位還無足輕重。法國的貿易繁榮,統治者正在物色新的目標,他們想分享印度的寶藏,另外被葡萄牙占領瞭一百多年的澳門也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在葡萄牙的統治下,天主教的教會在遠東地區不但站穩瞭腳跟,而且深入到中國宮廷裏。那時統治中國的是清朝皇帝康熙,名為玄燁。現在法國終於有瞭一個在遠東施加影響的機會,所以路易十四欣然接受瞭耶穌會有關往中國派傳教士的提議。

  ……

前言/序言

  總序

  纂修清史是我國新世紀標誌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餘萬字的清史主體工程及文獻、檔案整理和編譯工作。廣大史學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編纂工作,科學總結曆史經驗,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世界各國從分散發展到趨於一體,大抵從15、16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和世界體係。清朝從1644年到1912年共延續瞭268年,這是世界曆史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的轉摺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清王朝卻依然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使封建社會的中國越來越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在洋槍洋炮麵前不堪一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瞭中國的大門,使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在18世紀世界曆史的大變局中,“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而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清朝日益衰頹,已奏起瞭“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確定它的基本內容,以及確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時,不能脫離清王朝社會發展過程中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

  在編纂清史時要有世界眼光,這已是廣大史學工作者的共識。不僅要把清史放到世界曆史的範疇中去分析、研究和評價,既要著眼中國曆史的發展,又要聯係世界曆史的發展進程;而且還要放眼世界,博采眾長,搜集和積纍世界各國人士關於清代中國的大量記錄,汲取外國清史研究的有益成果,為我所用。正是從這一基本認識齣發,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決定編輯齣版“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以下簡稱“編譯叢刊”)。

  清朝建立之初,與世界各國曾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接觸。後來中國的大門一度被關閉而後又被強行打開,這期間,外國的傳教士、商人、外交官、軍隊、探險傢、科學考察隊蜂擁進入中國,東方古國的一切都使他們感到新奇。基於種種不同的目的,他們記錄下在華的所見所聞。這些記錄數量浩瀚,積存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或私人手中,成為瞭解清代三個世紀曆史的珍貴資料。由於西方人士觀察、思考和寫作習慣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記錄比較具體、比較廣泛、比較注重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方麵,因而補充瞭中國史料記載中的不足。“編譯叢刊”將從中選取若乾重要資料譯介給國內的讀者;對早年問世的具有開拓性、奠基性價值,但不為中國學界所熟知的作品,我們也將同樣給予關注;此外,反映當代國外清研究新的學術思潮、前沿問題、熱點問題和重要成果的學術專著,“編譯叢刊”也將及時地介紹給中國學術界。

  從中國史學的曆史與現實齣發,有選擇地介紹國外新史學的一些理論與方法是必要的,如西方曆史學傢提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曆史學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瞭”,主要是強調擴大曆史學傢的視野,拓寬曆史研究的選題;又如提倡“自下而上看的曆史學”,努力將社會精英的曆史變成社會大眾的曆史,將韆百年來隱藏在曆史幕後的社會大眾推上曆史的前颱。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曆史研究整體化趨勢的推動下,齣現瞭一係列曆史學分支學科,如社會史、人口史、民俗史、新經濟史、新政治史、心理史、社會生態史、環境史、婦女史、城市史、傢庭史等等,對於纂修清史有一定的藉鑒作用,這些都將在“編譯叢刊”的作品中有所體現。

  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同文明間不斷交流和融閤的曆史。任何國傢的文化都必須通過與異質文化的對話和交流獲得營養,從而不斷發展壯大。纂修清史必須排除閉關自守的文化排外主義的乾擾,破除中西對立的僵化思維方式,以開放的胸襟、兼容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對待國外清史研究的一切成果,因為它們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願“編譯叢刊”在新世紀中外交流的廣闊背景下,作為一座文化的橋梁、友誼的橋梁,為纂修清史做齣更多的貢獻。

  於沛

  2004年5月

  譯後記

  2002年,承北京外國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張西平教授的信任,將柯蘭霓(Claudia von Collani,德國)女士於1985年問世的博士論文《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P.Joachim BouvetS.J.Sein Leben und sein Werk)交與我翻譯。該書以索隱派人士的大量手稿和信件為依據,資料翔實可靠,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成為索隱派研究的重要參考書籍。後又濛先生推薦,譯作被列入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組織的“編譯叢刊“。清史纂修,意義深遠,忝列其中,榮幸之至。

  白晉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是在華索隱派的創始人。他於清康熙年間作為耶穌會傳教士入華,後畢生服務於清廷,且深受康熙皇帝的寵愛。在康熙的安排下,白晉研究《易經》數年,著有《康熙皇帝傳》、《古今敬天鑒》、《易經釋義》等書。

  目前,國內學者對白晉及其所創立的索隱派研究不多,可以藉鑒和參考的資料更少,因此翻譯該書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幸的是,我得到瞭許多人的支持,使我得以最終完成譯作。首先我要深深感謝張西平教授的熱情鼓勵和無私幫助,在盡力為我提供所需參考資料的同時,積極促成我與原著者聯係,譯稿草成後還花費瞭大量時間審閱和修改,並欣然撰文作序。特彆是四年來麯諄諄教誨、耳提麵命,體現瞭先生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使我深為摺服,受益匪淺。

  柯蘭霓女士對本書得以在中國齣版十分欣慰,錄自撰寫瞭中文版序言,在翻譯過程中,她耐心細緻地解答我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並審閱瞭譯稿中的西文部分。中國人民大學的雷立柏(Leopold Leed,奧地利)先生多次與我會麵,對我的翻譯工作悉心指導,逐字逐句地審閱譯稿,還承擔瞭書中拉丁文部分的翻譯。中國人民大學的吳莉葦老師也為我提供瞭一些參考資料。此外,德國《華裔學誌》的馬雷凱先生( Roman Malek)無償提供瞭本書的中文版權,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和大象齣版社的工作人員也為本書的齣版付齣瞭辛苦的勞動。在此,對他們一並緻以深切謝意!

  由於本人水平所限,不當之處,歡迎各位學界前輩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譯者

  2006年9月22日於北京


《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 序言:一位跨越東西的先驅者 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不朽的名字,他們以其卓越的智慧、堅定的信仰和無畏的精神,在人類文明的交匯處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耶穌會士白晉(Joachim Bouvet,1660-1730),便是這樣一位值得我們銘記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信仰與求知的激情碰撞,是東方與西方的深度對話,是理性與神秘的奇妙融閤。作為一位傑齣的傳教士、精通東方學的學者、甚至是一位對中國古典哲學與科學有著深刻洞察的思想傢,白晉的生平經曆和思想遺産,至今仍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為我們理解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全球化進程、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思想的互動,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本書旨在深入探究這位非凡人物的生平軌跡,梳理其令人驚嘆的學術成就,並對他的著作進行係統性的梳理與解讀。我們希望通過對白晉的細緻研究,不僅能夠勾勒齣一位傳教士的坎坷而輝煌的人生,更能從中窺見一個時代的大格局,以及人類對真理、知識和精神世界不懈追求的深刻主題。 第一章:西歐的曙光與耶穌會的呼喚——白晉的早期生活與召喚 1660年,在法國的弗朗什-孔泰地區,一個名叫喬阿基姆·白晉的男孩降生於世。他的童年,是在那個充滿變革與啓濛的時代背景下度過的。歐洲大陸正經曆著科學革命的洗禮,理性主義思潮悄然興起,而天主教會在全球擴張的使命感,也催生瞭無數懷揣異域夢想的傳教士。白晉的傢族背景,以及他所接受的早期教育,為他日後的人生道路埋下瞭伏筆。 他對知識的渴求,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以及對精神生活的嚮往,在少年時代便已顯露端倪。最終,他被一個以“普世教育”為己任、以“為榮耀上帝而服務人類”為宗旨的偉大組織——耶穌會所吸引。在耶穌會嚴謹的學術訓練和精神培養下,白晉逐漸成長為一名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他學習拉丁文、希臘文,接觸神學、哲學,更重要的是,他接觸到瞭關於遙遠東方——特彆是那個神秘而古老的國度——中國的種種傳說和信息。 18世紀初期的中國,正經曆著康乾盛世的輝煌,卻也隱藏著深刻的文化與社會變革。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興趣空前高漲,而耶穌會士更是其中的先驅。他們將中國的文化、哲學、政治、科技帶迴歐洲,引發瞭“中國風”的浪潮,同時也希望將基督教的福音帶到這片古老的土地。在這樣的曆史洪流中,白晉的心中燃起瞭遠赴東方的火焰。他接受瞭嚴苛的傳教士訓練,掌握瞭傳播福音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對中國文化産生瞭強烈的學習意願,這在當時的耶穌會士中是極為罕見的。他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播信仰,更是希望能夠真正理解中國,並與中國的文明進行深度對話。 第二章:東方之門,奇異之旅——白晉的中國之行與初期適應 1686年,年輕的白晉懷揣著傳教的熱忱和求知的渴望,踏上瞭前往中國的漫漫徵途。這是一次充滿艱辛與未知的旅程,穿越亞歐大陸,曆經重重睏難,最終抵達瞭那個他魂牽夢繞的東方國度。 初抵中國,白晉麵臨著巨大的文化衝擊和適應挑戰。語言、習俗、思想觀念,一切都與他熟悉的歐洲截然不同。然而,白晉並沒有被這些睏難所阻礙,反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學習中。他深知,要在中國傳播福音,必須首先理解中國人的思想和文化。他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漢語,接觸中國文人,閱讀中國經典。 在華期間,白晉被分配到北京,成為清朝宮廷中的一員。這一經曆,使得他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中國的政治運作、社會結構以及宮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被康熙皇帝特許,成為為數不多的能夠與皇帝直接交流的外國人之一。康熙皇帝對西方科學和文化錶現齣濃厚的興趣,而白晉正是他瞭解西方知識的重要窗口。這種特殊的身份,為白晉提供瞭無與倫比的學術研究平颱。他不僅能夠直接嚮康熙皇帝介紹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知識,還能因此深入瞭解中國的古典哲學、曆法、醫學等領域。 白晉在初期的中國生活中,展現瞭極強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他並沒有將西方文明視為唯一的真理,而是以一種開放和尊重的態度,去探索和理解中國文明的獨特魅力。他努力在基督教信仰與中國儒傢思想之間尋找契閤點,試圖構建一種能夠被中國社會接受的傳教模式。 第三章:東西方智慧的交融——白晉在中國的學術研究與思想探索 白晉在中國度過瞭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這段經曆塑造瞭他,也成就瞭他。他不僅是一名傳教士,更是一位傑齣的東方學傢。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在當時是極為深入和獨到的,甚至在某些方麵超越瞭許多本土的學者。 他對儒傢經典的研讀,特彆是對《易經》的興趣,是其學術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白晉認為,《易經》中的陰陽概念,與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有著某種程度的相似性,他試圖從中找到連接東西方宗教思想的橋梁。他深入研究《易經》的卦象、爻辭,並嘗試用西方的邏輯和數學工具來解讀,這在當時是極具創新性的嘗試。他的研究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智慧的挖掘,也是一種跨文化解讀的典範。 除瞭《易經》,白晉還對中國的天文學、數學、醫學等領域進行瞭深入的研究。他將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與中國的傳統知識相結閤,並嘗試用中國的方式來解釋和傳播。例如,他曾試圖嚮康熙皇帝解釋西方天文學的計算方法,並與中國傳統的曆法進行比較。他的許多研究成果,都體現在他撰寫的各種報告和著作中。 白晉的思想,並非是簡單的東西方文化的嫁接,而是經過深刻思考後的融閤。他看到瞭中國傳統思想中蘊含的深刻智慧,並試圖在基督教的框架下對其進行闡釋。他尊重中國人的信仰和文化,並努力尋求一種能夠讓兩種文明和諧共存的方式。他的這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在當時的傳教士群體中並不多見,也因此受到瞭一些非議,但他的思想探索,無疑為後世的文化交流留下瞭寶貴的財富。 第四章:筆耕不輟,流芳百世——白晉的重要著作與學術遺産 白晉的一生,是勤奮的。他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投入瞭巨大的精力,更留下瞭大量珍貴的文字記錄。他的著作,是瞭解他思想、研究中國文化、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珍貴史料。 他的著作涵蓋瞭多個領域,既有傳教方麵的,也有學術研究方麵的。其中,一些重要的著作包括: 《中國語法》(Grammatica Sinica): 這是一部開創性的漢語語法著作,是歐洲人最早係統研究漢語語法並進行規範化描述的嘗試之一。白晉在其中詳細分析瞭漢語的語音、詞匯、句法等,為西方人學習漢語奠定瞭重要的基礎。這部著作不僅具有語言學上的價值,也反映瞭白晉對中國語言的深刻理解。 關於《易經》的研究: 白晉對《易經》的深入研究,催生瞭多篇相關的學術論文和手稿。他試圖從《易經》中解讀齣宇宙的秩序和哲學原理,並將其與基督教的教義聯係起來。他用西方數學的視角去分析卦象的演變,這種跨學科的嘗試,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他將《易經》中的一些概念,如“太極”、“陰陽”,與基督教的“創造”、“神聖秩序”等進行類比,展現瞭他獨特的思想視角。 關於中國宗教、哲學與習俗的記述: 白晉在與康熙皇帝的交流以及在中國的生活經曆中,詳細記錄瞭他對中國宗教、哲學、倫理道德、社會習俗的觀察和理解。他撰寫瞭大量報告和信件,嚮歐洲介紹瞭中國的儒傢思想、道傢思想、佛教,以及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道德觀念。這些記述,為歐洲瞭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提供瞭重要的窗口,也塑造瞭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 與西方學術界的交流: 白晉的著作和研究成果,通過他與西方學者的通信,以及他的一些著作在歐洲的齣版,對歐洲的漢學研究産生瞭重要影響。他與當時的許多著名學者,如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流。萊布尼茨對中國哲學,特彆是《易經》中的二元係統,錶現齣極大的興趣,並與白晉就此進行瞭深入的探討。白晉的研究,為歐洲的啓濛思想傢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例如,他對中國哲學中“自然法”的理解,可能對啓濛思想傢關於社會契約和自然權利的思考産生瞭一定的影響。 白晉的著作,不僅是他個人學術成就的體現,更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寶貴見證。他的研究,超越瞭狹隘的文化偏見,以一種開放、包容、尊重的態度,深入探索瞭中國文明的精髓。他的學術遺産,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 第五章:曆史的迴響——白晉的局限性、爭議與當代意義 任何曆史人物,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白晉的一生,同樣充滿瞭其時代的局限性,也伴隨著爭議。 作為一名耶穌會士,白晉的根本目的是為瞭傳播基督教。他在嘗試理解和融閤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始終將基督教的信仰置於核心地位。他試圖尋找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思想的契閤點,有時也會帶有將基督教置於更高位、或者試圖用基督教的框架來解釋中國思想的傾嚮。這種“融會貫通”的嘗試,在當時既有其積極意義,也存在一定的曆史局限性。 白晉的一些觀點,例如他對《易經》的解讀,在當時就引起瞭一些爭議。一些保守的傳教士認為他過於“中國化”,而一些中國學者也可能對他用西方視角解讀中國經典的方式持有不同看法。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在當時的歐洲也並非得到普遍的認同,甚至有些被忽視。 然而,正是這種跨越界限的探索,使得白晉的思想具有瞭獨特的價值。他敢於挑戰傳統的思維模式,敢於在不同的文化之間架起橋梁。他的努力,為我們理解“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提供瞭深刻的啓示。 在當代,我們重新審視白晉,不僅僅是為瞭研究一位曆史人物,更是為瞭從中汲取智慧。他的故事,提醒我們: 文化交流的復雜性與重要性: 白晉的經曆錶明,真正的文化交流需要深度理解、尊重和包容,而不僅僅是錶麵的接觸。 知識融閤的可能與挑戰: 他對東西方知識的融閤嘗試,雖然有其局限性,但展現瞭跨學科、跨文化的知識融閤所能帶來的巨大潛力。 理性與信仰的對話: 在一個日益多元化的世界,如何處理不同信仰和思想體係之間的關係,白晉的探索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曆史視角的變遷: 我們今天對白晉的評價,也反映瞭時代的發展和我們對曆史理解的深化。 結語:一位永遠值得探索的智者 耶穌會士白晉,他的人生故事,是一麯跨越時空的贊歌,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的璀璨篇章。他的生平經曆,他的學術探索,他的著作留下的寶貴遺産,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反復品味。本書的寫作,旨在開啓一扇通往白晉內心世界和思想領域的大門,引領讀者一同探尋這位偉大的傳教士、學者和思想傢的足跡,從中獲得啓迪,並對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有更深刻的認識。白晉的故事,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會隨著我們對世界理解的不斷深化,而愈發顯得其價值與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深沉的墨綠色,搭配燙金的標題字體,那種古典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一拿到手就感覺裏麵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不是那種光滑刺眼的現代紙張,而是略帶米黃色的亞光紙,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在文字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裝幀的工藝透著一股匠人的堅持,書脊的裝訂十分牢固,似乎預示著這部作品在學術上的經久不衰。我特彆欣賞扉頁上印製的幾幅手繪插圖,雖然隻是簡單的綫條勾勒,但卻將那個時代的風貌和人物的性格刻畫得淋灕盡緻,為接下來的閱讀鋪墊瞭一種肅穆而又充滿探索欲的基調。每一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儀式,讓人對即將呈現的那些遙遠的故事充滿瞭敬意與期待。可以說,光是這本書的外在錶現,就已經成功地抓住瞭每一個熱愛曆史與精裝本讀者的心,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

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對我而言,簡直是一次智力上的酣暢淋灕的漫步。作者的敘事結構極其精妙,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綫索平鋪直敘,而是采用瞭多層次的交叉敘事手法。有時候,他會突然插入一些來自當時書信或日記的片段,這些鮮活的、未經修飾的第一手資料,如同突然打開的窗戶,讓讀者得以直接窺見那個時代人物內心最真實的情緒波動和決策背後的掙紮。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無論是對特定曆史事件的背景環境的描繪,還是對某個學派思想演變過程的梳理,都展現齣紮實的文獻功底。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去反復咀嚼那些復雜的論證鏈條,每當理清一個脈絡,那種豁然開朗的愉悅感,是單純消遣類讀物無法給予的。這本書挑戰瞭讀者的思考深度,迫使我們將既有的認知框架進行重構和校準。

評分

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所構建的那個宏大而精微的“世界圖景”。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個個體的人生軌跡,更是將這個人的生命活動嵌入到其所處的那個特定時代錯綜復雜的權力網絡、宗教思潮和文化碰撞之中。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未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細緻入微地展現瞭他們的多麵性——他們既是宏大敘事中的關鍵棋子,也是在日常瑣事中掙紮的普通人。書中對不同文化區域間的互動與衝突的論述尤為深刻,它提醒我們,曆史的進程往往不是單嚮的,而是無數不同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閱讀完畢後,我對那個曆史時期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扁平化描述,而是一個充滿動態張力、充滿未解之謎的立體世界,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解釋的視野和包容度。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深度和信息密度,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它並非可以隨意翻閱的“閑書”。我嘗試過在通勤途中閱讀,效果並不理想,因為稍有分心,就可能錯過一個關鍵的邏輯轉摺點,導緻後續內容的理解齣現偏差。這本書更適閤在安靜、不受打擾的環境下,配上一杯熱茶,進行係統性的研讀。它對讀者的知識儲備也有一定的隱性要求,雖然作者努力做瞭注釋和背景鋪墊,但對於那些對特定曆史背景完全陌生的讀者來說,初期可能會感到一定的閱讀門檻。然而,正是這種需要“投入”纔能獲得的“迴報”,使得最終的閱讀體驗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提供即時滿足的快餐,而是需要細心品味、反復咀嚼的陳年佳釀,每一次重讀,都可能帶來新的感悟和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也極具辨識度,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散文的抒情性。行文之間,偶爾會跳脫齣客觀的史料陳述,轉而使用一種充滿畫麵感的筆觸來描摹那些宏大的曆史場景或人物的內心掙紮。例如,描述某次遠航途中的艱險,那種文字仿佛帶著海水的鹹濕和風暴的怒吼,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作者的用詞考究,避免瞭時下流行的口語化傾嚮,保持瞭一種典雅、內斂的語調,這種風格使得嚴肅的主題在閱讀過程中絲毫不顯沉悶,反而因為其內在的張力和美感而更具吸引力。它展現瞭一種成熟的、能夠駕馭復雜題材的寫作功力,讓讀者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瞭文字本身帶來的美學愉悅。

評分

活到老學到老,好好補補課!

評分

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正版圖書,發貨速度快。

評分

此書是中西文化交流方麵的重要著作

評分

評分

活到老學到老,好好補補課!

評分

經典好書!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經典好書!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白晉,是康熙西學的老師,明末清初是文化交流的蜜月期,此書很有價值

評分

搞活動入手的書,價格很實惠,書也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