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 李坚,黄涛,胡存慧 整理 9787802318977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 李坚,黄涛,胡存慧 整理 978780231897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坚,黄涛,胡存慧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李阳波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
  • 方剂学
  • 李坚
  • 黄涛
  • 胡存慧
  • 医学教材
  • 中医论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诺华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2318977
商品编码:107942250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3-01

具体描述

书名: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
作者:   李坚,黄涛,胡存慧 整理
ISBN:   9787802318977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定价:   39.00元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0-03-01   版次:1
  页码:286   字数:201000

  内容简介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内容简介:李阳波在研究《老子》、《周易》、《内经》过程中,发现了圣人们是如何进行思辨的,从而建立了“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方法论,在对易、道、医等相关概念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宇宙生物观”的认识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对太、河图、洛书作出了一种还原性的解释,产生了“时相”这个新的概念,它包容了传统文化里的相关概念,也包容了现代科学里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个思想是:一个守恒量是跟一个相位因子不变性密切相关的。李阳波认为,《伤寒论》是“时相医学”的经典之作。近2000年来真正通晓仲圣“神机妙算”的,唯有李阳波!
李阳波生前没能将他的著作出版,甚为遗憾,定数所然。直到2004年8月,才由他的弟子刘力红整理出版了他的“运气学导论”——《开启中医之门》。此书问世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他们希望能看到李阳波的后续著作问世。由此缘由,李阳波的弟子将陆续整理出版他的著作。

  图书目录
  
引子·001
五运六气·009
中医的方·036
伤寒论·047
1-6条文分析·049
谈第七条原文·050
谈桂枝汤的“解肌”作用·051
六经病.欲解时·052
药物的性味定位及其数字表述的缘由·056
桂枝汤用药味数及药量分析·059
14~25条文药症分析·061
从治、逆·治.064
从标、从本、从乎中·073
小柴胡汤用药,用量分析·078
本药、标药、中药·081
开、合、枢·083
辨表证、里证·96
判营卫·98
谈合病·102
106等条文药症分析·104
临床病案·113
后记·151
附录·155
李阳波所用1963,年版《伤寒论》影印版

  文摘|序言
  暂无内容

  作者介绍
  李阳波,当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思想家。 其所学除经典之外,尚旁涉百家,曾通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于晚清及清后的大部医籍亦皆仔细通读过。亦曾沉醉于子学的深入研究,提出:中医学就是一门地道的时相医学,而中医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 其弟

《中医诊断思维的现代解析与临证应用》 内容简介: 在中医学浩瀚的知识体系中,辨证论治是其核心的诊疗模式,而辨证论治的基石,则在于精妙绝伦的诊断思维。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医诊断思维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并将其与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融会贯通,最终落脚于临床实践的有效应用。本书并非孤立地讲解某个中医理论,而是将诊断思维置于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体系之下,辅以现代医学的科学视角,力求为读者展现一个更为立体、生动、实用的中医诊断学图景。 第一部分:中医诊断思维的理论根基 本部分将从源头追溯,梳理中医诊断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深入探讨《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早期诊断理念,例如“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四诊合参的原则,奠定了中医诊断的宏观框架。我们将详细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理论,如何构建起中医认识人体的独特视角,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体现在诊断过程之中。 阴阳五行与脏腑辨证: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根本。我们将分析阴阳在人体生理状态下的平衡与失调,以及在病理状态下的传变规律,如何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五行相生相克、母子关系等理论,如何指导我们理解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脏腑辨证的思维模式。例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能表现为情绪不宁,这与木克土的原理相关联,提示脾胃功能受损。 经络学说与循经诊断: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脏腑联系的纽带。我们将探讨经络的循行路线,以及在诊断中如何通过观察经络循行部位的异常(如皮肤色泽、肿块、压痛等)来推断相关脏腑的病变。例如,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该经的异常可能提示膀胱或与膀胱相关的脏腑问题。 气血津液与病机诊断: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我们将深入分析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功能,以及它们在病理状态下的异常变化,如气滞、血瘀、津伤、痰湿等,这些都是直接的病机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关键线索。例如,气虚可能表现为乏力、少气,血虚则可导致面色萎黄、心悸。 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致病因素的辨析: 致病因素是引发疾病的直接原因。本书将详细分析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非外感因素如何损伤正气,引发疾病。在诊断中,了解致病因素的性质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发生机制。 第二部分:四诊合参的深化与现代拓展 本部分将对传统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探讨其科学内涵与应用技巧。 望诊的精微奥秘: 望诊不仅包括望神色、形体、姿态,还涵盖了舌诊、面诊、指甲诊等。我们将详细讲解不同面部表情、舌象(如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厚薄、润燥等)所反映的脏腑功能状态与病邪性质。例如,淡白舌提示气血不足,黄腻苔多为湿热内蕴。我们将探讨现代光学、色彩分析等技术在舌诊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闻诊的声息洞察: 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与嗅气味。我们将分析咳声、喘息、呕吐等声音的特点,如何反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病变。同时,我们将探讨病人身上散发的不同气味(如口臭、尿骚味、汗臭等)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例如,口臭可能与胃火有关,而尿骚味则可能提示肾脏问题。 问诊的逻辑思维: 问诊是收集病史信息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三诊。本书将强调问诊的条理性与逻辑性,引导读者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诊问题,层层剥茧,获取关键信息。我们将探讨主观症状(如疼痛、麻木、失眠等)的性质、部位、程度、诱因、缓解因素等,如何与客观体征相互印证。 切诊的触觉智慧: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脉诊和触诊来了解病情。我们将详细讲解脉象的五十多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如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如何反映邪气与正气的盛衰。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按诊(触诊腹部、皮肤、穴位等)在辨别寒热虚实、有形与无形病变中的作用。例如,腹部压痛提示局部炎症,脉弦可提示肝气郁结。 第三部分: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与实践 本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将四诊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形成中医的辨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治法与方药。 八纲辨证的精髓: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的基础框架。我们将深入解析每一纲的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表证多为实证,里证虚实夹杂;寒证多为虚证,热证多为实证。本书将通过大量案例,展示如何运用八纲辨证,将纷繁复杂的症状归纳到简明的证型之中。 脏腑辨证的临床应用: 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化脏腑辨证。本书将针对常见的脏腑病变,如肺、心、脾、肝、肾等,详细阐述其在临床上的表现,以及相应的辨证要点。例如,肺气虚证与肺阴虚证的鉴别,就需要结合咳嗽、痰、声音等不同表现。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外感病辨证的重要方法,而三焦辨证则适用于内科杂病。本书将分别介绍这两种辨证体系的理论框架与临床应用。我们将探讨六经辨证如何指导外感热病的传变与治疗,以及三焦辨证如何解决复杂病症的辨证难点。 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的综合分析: 辨证论治不仅仅是简单的归类,更是一个动态的分析过程。本书将强调对疾病的病因(是外感还是内伤)、病位(是表还是里、是哪个脏腑)、病性(是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以及病势(是进还是退、是缓还是急)进行综合判断。 治则治法的确立与方药的遣择: 在明确辨证结论后,如何确立恰当的治则治法,以及如何根据治则治法选择合适的方药,是临证实践的关键。本书将针对不同的证型,列举典型的治法(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并结合经典方剂,讲解方剂的配伍原理与加减变化。 第四部分:现代医学视角下的中医诊断与融合 本部分将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方法,来阐释中医诊断的合理性,并探索中医与现代医学在诊断思维上的融合与互鉴。 中医诊断的生理生化基础: 我们将尝试从现代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等角度,去理解中医某些诊断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舌象的颜色和形态可能与微循环、黏膜状态、营养状况等有关;脉象的变化可能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血液的粘稠度等相关。 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在中医辨证中的辅助应用: 在不脱离中医整体观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利用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手段(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来佐证中医诊断,丰富辨证信息,是我们探讨的重要方向。例如,西医的炎症指标升高,可能与中医的“热”证相印证。 从信息论与系统论看中医诊断: 从信息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四诊看作是收集人体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系统论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将人体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跨学科的诊断思维: 本部分将鼓励读者打破学科壁垒,将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与中医诊断思维相结合,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例如,心理学对情绪与生理反应的阐述,可以丰富我们对“七情致病”的理解。 第五部分:临证案例分析与思维训练 本书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临床实践中。本部分将精选一系列典型、疑难的临床案例,以详细的辨证分析过程,展现中医诊断思维的实际运用。 由症入手,层层辨析: 每个案例都将从患者的主诉症状开始,逐步运用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并结合现代医学资料(如有),进行细致的分析。 辨证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我们将详细展示如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构建出合理的辨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治法与方药的权衡与调整: 针对每个案例,我们将深入探讨治则治法的选择依据,以及方药的加减变化,并分析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思维训练与提升: 除了案例分析,本书还将提供一些模拟的诊断情境,引导读者进行自主思考和推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中医诊断思维能力。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深入的理论阐述,又有详实的临床案例分析,力求学以致用。 古今融合,中西互鉴: 在尊重中医经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医学的科学视角,拓宽诊断思路。 系统性与条理性: 体系完整,脉络清晰,从基础理论到临证实践,循序渐进。 强调思维训练: 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和临床判断能力。 本书适用于中医药院校的师生,广大临床中医师,以及对中医诊断学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中医诊断思维的精髓,提升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中医的初学者,对伤寒论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有些畏惧的心态。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极为友好的方式,将我领进了伤寒论的殿堂。作者的讲解,没有高深莫测的术语,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病机、证候,解释得一清二楚。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的讲座之中。书中的插图和表格,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学习中医的乐趣,也让我更加确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人都可以领略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它的理论深度,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学术传承的温度。李阳波先生的学识渊博,而本书的整理者们,李坚、黄涛、胡存慧三位,更是功不可没。他们用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整理技巧,将李阳波先生的讲课内容,以一种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听到先生那抑扬顿挫的讲课声,感受到学子们求知的热情。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对某个条文的不同解读,对某个病证的辨证思路,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思考。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学术遗产,让后学者能够从中汲取养分,继续发扬光大中医的瑰宝。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那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者李阳波先生在伤寒领域的造诣,早已在业内传颂多年,而这本《讲记》,更是将他多年教学与临床的心血结晶,以一种极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凝聚着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经典的独到见解。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场醍醐灌顶的学术盛宴,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与古圣先贤进行思想的对话。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伤寒学的魅力,体会到古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智慧。书中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仿佛作者在娓娓道来,将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化繁为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智的洗礼,让我对伤寒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医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决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 truly 是一部“接地气”的学术著作。不同于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这本书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实用性和生命力。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会引用大量的临床实例,这些案例生动鲜活,充满智慧,仿佛就在眼前发生一样。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理解了伤寒条文的含义,更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解决了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惑。书中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对患者的关怀。每一次翻开,都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暖流注入心田,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也对未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感到充满信心。

评分

阅读此书,如同徜徉在一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术花园。李阳波先生的学问,如同一汪清泉,滋养着每一位读者。而本书的整理者们,则巧妙地将这清泉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流,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临床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个条文的深入剖析,不仅阐述了字面意思,更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临床应用价值。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伤寒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中医治学的浓厚兴趣。它让我明白,中医并非陈旧的学问,而是充满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智慧结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