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问题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 [Research 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GPA:Rediscovering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rom a National Interest Perspective]

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问题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 [Research 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GPA:Rediscovering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rom a National Interest Perspectiv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雅琴 著
图书标签:
  • WTO
  • 政府采购
  • 国际贸易
  • 中国经济
  • 国际制度
  • 国家利益
  • 贸易政策
  • 法律研究
  • 经济学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060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423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search 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GPA:Rediscovering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rom a National Interest Perspecti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后WTO时代
中国如何面对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主权之间的矛盾?
中国如何重新审视国际贸易体制?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何去何从?
中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前景如何?
第二次“入世”谈判:探索中国与国际制度互动新模式的理论力作。
国内研究《政府采购协议》的拓疆之作

内容简介

《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问题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问题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力图提示WTO《政府采购协议》的国家利益根基和国家间政治关系,阐明其作为国际贸易制度安排的原因、后果和走向。这一研究成果为我国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的谈判中把握国际贸易制度的适用立场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积极探索和论证发展中国家在政府采购国际自由贸易制度中的地位、取向和政策。
本研究说明,后发展国家有可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在国际自由贸易框架内争取发展机会和贸易利益,在政府采购市场竞争中创造新的贸易竞争优势,改变本国历史和自然禀赋形成的既有比较优势。

作者简介

宋雅琴 1981年生于山东烟台。清华大学法学学士,管理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研究领域:公共管理、行政法学、政府采购。研究成果:主要论文发表于《中国政府采购》、《中国软科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学术期刊。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发展主权
二、政府采购: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
三、中国:贸易谈判与制度发展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五节 篇章结构

第二章 政府采购、贸易自由化与发展:GPA理论综述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政府采购理论综述
一、理论产生背景与内容概述
二、从歧视性采购到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嬗变
三、政府采购与发展:两条路径
四、新自由主义政府采购理论谱系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政府采购理论批判
一、政府采购的目标体系
二、政府采购与发展:寻找第三条路
第三节 中国问题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
二、理论发展的创新空间

第三章 国际制度、国家利益与国家行为:理论综述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国家行为模型:既有理论与扩展空间
一、现实主义的国家行为模型
二、自由主义的国家行为模型
三、建构主义的国家行为模型
四、国家行为模型的扩展空间
第二节 国际制度理论综述
一、国际制度的概念
二、国际制度的本质
三、国际制度的有效性
第三节 国家利益理论综述
一、国家利益的概念
二、国家利益的衡量
第四节 重新认识国家行为:一个范式整合的研究框架
一、范式比较与批判
二、范式整合与模型构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A的制度供给模式与制度供给内容
第一节 GPA的制度分析框架
第二节 GPA的系统特征:以WT0为依托
一、议程设置
二、制度来源
三、权利义务分配
四、WT0的系统特征及其对GPA的影响
第三节 GPA的历史特征
一、ITO时期至GATT1947时期
……
第五章 GPA的有效性
第六章 GPA与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变革
第七章 结论
附录A GPA1979、GPA1994与GPA2006条文对照
附录B GPA2006的具体改动
附录C 成员方出价单中的例外条款和互惠条款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政府采购理论综述
一、理论产生背景与内容概述
政府采购引起西方学术界的重视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涨泥沼,需要通过国内制度变革和国际战略转变两条路径摆脱危机(Eveneteta1,2004)。经济危机使西方民主国家普遍遇到财政危机,迫切需要通过降低财政支出改善财政状况;与此同时,规模效益作用的凸显激发了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扩张的诉求。政府意愿与私人意愿的契合将政府采购制度推到了变革前沿。在国内层面上,政府采购强调物有所值原则的首要性,通过强化以公开招标为核心的竞争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国际层面上,OECD国家启动了政府采购贸易自由化规则的制定和谈判,旨在强化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从而拉开了政府采购贸易自由化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欧共体地区和美国等工业化国家凭借国内政府采购制度的成熟性和革新性,始终居于政府采购改革领导者的地位,也使政府采购的国际制度深深地打下了欧美的烙印。与之相对应,深受新自由主义理论影响并深谙本国政府采购制度的这一代学者,将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一体化等新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注人政府采购制度设计中,通过贸易经济学、贸易政治学、政策科学等多条路径将政府采购塑造成一个核心目标明确、具有高度专业性、自给自足封闭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物有所值”(best value for money)成为政府采购的首要目标,“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社会公平”等均作为次要目标居于从属地位。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的追逐决定了充分的市场竞争是实现政府采购首要目标的最佳途径,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则将市场竞争扩展到全球范围。这一理论路线在制度上的映射就是G.PA的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和以公开招标为核心的机制设计。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目标是取得经济发展,政府采购制度的自我完善固然重要,但尚不足以说服发展中国家放弃政府采购制度的政策功能,加入政府采购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为此,秉持新自由主义的西方学者选择了两条路径,一条通过论证自由贸易对发展的促进作用,使自由贸易成为沟通政府采购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另一条则再次借助于治理理论,指出在国内改革动力不足以推动政府改革可持续进行的时候,需要借助于外部压力推行那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改革,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

前言/序言


国际经济法、全球治理与国家战略转型: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秩序的复杂演变,特别是国际制度在塑造国家行为与经济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全书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利益表达机制,以及制度性约束与国家选择之间的动态张力。内容涵盖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基础、多边贸易体系的结构性挑战,以及新兴经济体在现有国际框架下面临的机遇与制度适应过程。 第一部分:国际经济法理论与全球治理的结构性困境 本部分首先建立起分析国际经济法与国家行为关系的理论基础。我们探讨了制度主义、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在解释国际经济合作中的不同侧重点。重点讨论了国际制度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供信息和塑造规范来影响成员国的政策选择。然而,理论的探讨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权力分配不均的国际体系中,国际经济规则的“合法性”究竟来源于何处? 我们详细分析了二战后建立的多边经济秩序(如关贸总协定/WTO体系)的内在逻辑。这套规则体系在设计之初,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创始国(主要是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利益?书中深入考察了“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指出某些制度安排(例如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性与某些国内政策领域的主权保留)在实践中引发的张力。特别是,我们审视了“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和“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SPS)等规则如何成为国家间博弈的新场域,它们不再仅仅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工具,而日益成为国家经济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本部分对全球治理的“碎片化”趋势进行了梳理。随着全球议题的复杂化,出现了大量非正式的、区域性的或议题特定的治理安排(如G20、各种双边投资协定和特定领域的全球标准制定组织)。这种碎片化对以WTO为核心的统一多边体系构成了挑战,同时也为寻求特定利益的较小行为体提供了替代性的制度空间。 第二部分:制度变迁与国家能力重塑 本书的核心分析环节集中于“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对国家能力的重塑效应。制度变迁不仅仅是规则条文的修改,更是一种深刻的国内政治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关注的是,当一个国家决定“拥抱”特定的国际制度时,其国内的利益集团、官僚机构和法律体系将如何被动员和重塑。 书中通过比较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和政治体制的国家在制度嵌入过程中的经验异同。制度的“输入”如何转化为国内政策的“内化”?这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协商、法律解释的演变以及监管能力的建设。例如,国际制度对金融监管、竞争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出的要求,迫使许多国家不得不对其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的调整,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与妥协。 我们特别强调了“制度的适应性”与“制度的刚性”之间的矛盾。一个过于刚性的国际制度,在面对技术进步和全球经济结构巨变时,可能失去其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而一个过于灵活的制度,则可能沦为大国操纵的工具。如何平衡国际规则的稳定性和国内政策的灵活性,是所有参与者面临的永恒难题。我们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数据流动等新兴议题时,现有国际经济法框架的滞后性以及各国为填补这些空白所做的单边或多边努力。 第三部分:利益表达、制度空间与战略选择 本部分的重点转向国家如何在既定的国际制度框架内最大化其战略利益。国际制度并非“真空”中的规则集合,而是国家间权力博弈的延伸。国家参与制度的建立、维护或改革,其根本驱动力在于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与增进。 我们探讨了“利益表达”的多重路径。除了通过正式的谈判和争端解决机制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利用国际话语权构建有利的解释框架,以及在区域合作中形成“制度联盟”等隐性方式来表达诉求。这些路径共同构成了国家在国际经济场域中的战略工具箱。 书中对“制度空间”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界定。制度空间指的是国际规则允许国家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其政策自由裁量权。高度的制度化通常意味着较小的政策空间,但这可能带来更高的规则可预测性,从而有利于长期的经济规划。相反,在低度制度化的领域,国家享有更大的自由,但也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冲突风险。如何精准地评估并选择最有利于自身长期发展的制度空间,是高级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战略抉择。 最后,本部分总结了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所面临的新挑战。随着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传统上被视为纯粹“国内事务”的领域(如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投资、关键技术控制)日益受到国际规则的审视。本书力图揭示,在全球治理日益复杂的今天,国家利益的内涵正在被国际制度所重塑,而国家策略的成功与否,越来越依赖于其对这些制度的理解、驾驭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法学研究者和国际关系学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全球经济治理复杂性的全新理论框架和实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我——《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问题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现实的关怀,让我对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深层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国际行为,特别是其在参与多边经济体系时的决策,必须回归到国家利益的根本出发点。而“重新审视国际制度”这句话,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作者并非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现有规则,而是带着批判性的视角,试图去揭示这些规则背后可能存在的张力,以及中国如何在这种张力中争取最大化自身利益。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件中,去剖析和理解“国家利益”这一抽象概念的,它是否涉及经济效率、产业保护、技术引进、国家安全等多个维度?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策略和智慧?我想,它一定能为那些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关系以及制度建设的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如何在全球经济规则制定中发挥作用感到好奇,而《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问题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这个书名,正好触及了我的关注点。政府采购协议(GPA)作为WTO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协定,其开放程度和规则的细致程度,直接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准入和竞争格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在加入GPA过程中,如何精准地把握“国家利益”的尺度。它是否会详细分析,中国在面对GPA所要求的更高透明度、更严格的非歧视原则以及更具竞争性的采购程序时,是如何权衡利弊的?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安全、战略性产业保护等敏感领域,中国是如何通过谈判,寻求最大程度的保留政策空间的?“重新审视国际制度”这句话,也让我对这本书的视角充满了期待。它是否会揭示GPA等国际制度中可能存在的,对发展中国家不甚公平的条款,以及中国是如何在参与和改革中,推动国际制度朝着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方向发展?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既务实又具战略高度的解读?

评分

对于《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问题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这样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我最期待的莫过于其独特的洞察力。作者将“国家利益”置于审视“国际制度”的核心位置,这本身就为我们理解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提供了新的钥匙。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它是否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利益,还是包含了政治、安全、文化等更广泛的维度?而“重新审视国际制度”又意味着什么?是批判现有国际规则的局限性,还是探寻中国在参与塑造这些规则过程中的可能性?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佐证其关于国家利益与国际制度互动的论点?比如,在GPA谈判中,中国是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去争取更符合自身利益的规则的?又或者,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在遵守GPA规则的同时,中国如何保留和强化其在关键领域的政策自主权?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与其他国际制度互动时,一种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思考框架?

评分

一本以“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问题研究”为题的书,其研究的切入点本身就极具现实意义。政府采购,作为政府重要的经济活动,其开放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内市场公平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国家经济安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中国在加入GPA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是否详细分析了GPA协议的具体条款,以及这些条款对中国政府采购体系带来的具体影响?例如,在透明度、非歧视原则、竞争性程序等方面,中国是否需要进行哪些实质性的改革?更重要的是,作者如何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评估这些改革的得失?是否会涉及到对国内企业竞争力提升、腐败风险降低、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等方面的长期效益分析?同时,这本书会不会也触及到中国在争取GPA谈判中的一些特殊诉求,例如,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或者在国家安全领域的例外处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的战略考量。

评分

阅读这样一本关于“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的书,我首先期待的是其深刻的理论框架和扎实的实证分析。标题中“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这句话,预示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会运用某种理论工具,对中国在GPA谈判中的行为逻辑进行深度挖掘。我好奇的是,作者会采用哪种理论流派来支撑其论点?是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的强调,还是自由主义对制度合作的关注,亦或是建构主义对身份认同的解读?或者,作者会尝试整合不同的理论,形成一种更为 nuanced 的分析模型?而“重新审视”则意味着一种超越性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研究的总结,更可能是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界定“国家利益”在GPA谈判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它会如何权衡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以换取更广泛的贸易便利,与保护国内特定产业免受外国竞争冲击之间的矛盾?这本书能否为理解中国在更广泛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如何平衡开放与自主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分析的范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