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问题理论与实践:以新加坡公共住房和中国经济适用住房为例

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问题理论与实践:以新加坡公共住房和中国经济适用住房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祚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住房
  • 经济适用房
  • 新加坡
  • 中国
  • 住房分配
  • 空间分布
  • 城市规划
  • 住房政策
  • 社会保障
  • 房地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380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66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字数:4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必要条件,不同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对应着不同的保障阶层,每一个类型都必不可少。《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问题理论与实践:以新加坡公共住房和中国经济适用住房为例》并没有特别关注目前正在大规模建设的廉租房等基本型的保障房类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保障性住房体系中层次稍高的公共商品住房,以及其最关键的分配与空间分布问题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搭建了公共商品住房的分配与空间分布问题的理论框架,又通过对中国最有启示作用的新加坡公共住房的分配与空间分布问题的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以武汉为例的中国公共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分配与空间分布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提出了解决对策。对于经济适用住房依然是中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分配与空间分布遗留问题严重的中国国情,《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问题理论与实践:以新加坡公共住房和中国经济适用住房为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而其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对于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与制度建设也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适合从事保障性住房研究与工作的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高校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张祚(1982.4-),男,湖北武汉人,讲师,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城市地理、城市住房,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资源产业经济专业,获博士学位。读博期间(2008.9~2009.9)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进行博士联合培养2010.7-2011.8工作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政策局;2011年8月至今工作于湖北大学商学院工程管理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及背景
1.1.1 研究动机
1.1.2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意义
1.2.1 相关概念及特征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拟解决问题
1.3.1 研究方法
1.3.2 拟解决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概要
1.4.1 总体研究思路
1.4.2 各章内容概要

第2章 住房问题研究综述
2.1 国外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研究回顾
2.1.1 住房问题与社会公正
2.1.2 公共住房与住房福利
2.1.3 对住房政策的研究和比较
2.1.4 城市规划与规划工具的影响
2.1.5 住房问题主要研究方法
2.2 国内住房问题研究综述
2.2.1 对住房保障及相关的研究
2.2.2 对经济适用住房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2.3.1 回顾国外住房问题研究小结及启示
2.3.2 当前经济适用住房研究的一些不足

第3章 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概论
3.1 公共商品住房分配概述
3.1.1 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其必备要素
3.1.2 基于家庭效用需求的分析
3.1.3 排队、有限产权和等候时间成本
3.2 公共商品住房分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2.1 内部竞争性问题
3.2.2 非价格条件下的调节
3.2.3 分配标准的复杂性
3.2.4 监督机制和公正性的保证
3.2.5 有条件地考虑需求差异
3.3 公共商品住房基本分配模式
3.3.1 行政配给模式或自上而下模式
3.3.2 排队销售模式或轮候销售模式
3.3.3 订购模式或公众参与销售模式
3.3.4 市场过滤模式或二次分配模式
3.3.5 私人开发商销售模式
3.4 居住空间选择和居住空间分异
3.4.1 城市居住空间选择
3.4.2 公共住房计划空间选址
3.4.3 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3.5 公共商品住房空间分布概述
3.5.1 建设选址和空间质量分配
3.5.2 空间分布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3.5.3 公共商品住房空间选址分布模式
3.6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决策系统
3.6.1 GIS及空间统计分析
3.6.2 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3.6.3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实际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加坡公共住房发展及其分配体系
4.1 新加坡公共住房发展:从“广厦”到“恒产
4.1.1 新加坡公共住房发展综观
4.1.2 新加坡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4.1.3 新加坡住房体系与”HDB“时代
4.2 广厦:“居者有其屋”的提出与实现
4.2.1 数量上满足居住需求
4.2.2 质量上逐渐提高
4.2.3 购买资格和收入水平挂钩
4.3 恒产:社会财富结构的重塑
4.3.1 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4.3.2 公共住房的保值与增值
4.4 新加坡公共住房分配体系
4.4.1 新加坡公共住房分配体系的演变
4.4.2 当前新加坡公共住房分配体系分析
4.4.3 新加坡公共住房分配体系的分类和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加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5.1 土地、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5.1.1 城市土地征用概况
5.1.2 城市规划体系概况
5.1.3 城市总体空间布局
5.2 新镇发展和公共住房空间分布
5.2.1 新镇发展概况
5.2.2 空间分布综观
5.2.3 空间分布现状和规划目标
5.2.4 空间分布演变
5.2.5 价格空间变化和公私空间对比
5.3 典型新镇内部空间组织
5.3.1 土地利用和建筑密度
5.3.2 基于邻里概念的空间组织
5.4 大容量快速交通连接下的空间关系
5.4.1 公共住房距市中心交通耗时
5.4.2 以交通耗时为参照的空间分布
5.5 各族空间分布:从分异到融合
5.5.1 旧时各族间分异问题
5.5.2 逐步实现各族空间融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经济适用住房分配问题--以武汉为例
6.1 中国经济适用住房概览
6.1.1 经济适用住房的提出与发展
6.1.2 现行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主要内容
6.1.3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销售概况
6.2 经济适用住房在城市中的运行机制
6.2.1 考证对象的选择
6.2.2 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历程
6.2.3 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运行机制
6.2.4 经济适用住房准入机制
6.3 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和分配
6.3.1 总体建设概况
6.3.2 公开登记摇号销售模式
6.3.3 公开销售经济适用住房分析
6.4 经济适用住房等待队列分析
6.4.1 基于登记信息数据库的分析
6.4.2 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6.4.3 队列选择模式分析
6.5 分配问题及其影响分析
6.5.1 被动选择及其原因分析
6.5.2 分配结果的需求错位
6.5.3 对于分配公正性的质疑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经济适用住房空间分布问题--以武汉为例
7.1 基本空间分布特点分析
7.1.1 基本考察对象
7.1.2 密度分区与项目规模
7.1.3 住宅用地级别分布
7,1.4 空间差异和多样化分析
7.2 基于KDE对经济适用住房空间分布分析
7.2.1 Kernel密度估计及其应用
7.2.2 经济适用住房KDE计算
7.2.3 基于KDE结果的时空演变分析
7.2.4 基于KDE结果的快速交通缓冲分析
7.3 基于DEM对经济适用住房空间分布分析
7.3.1 商品住房市场价格空间格局分析
7.3.2 基于DEM模型的空间福利比较
7.3.3 空间福利和价格弹性调整的探讨
7.4 经济适用住房A-SDSS初步框架
7.4.1 构建A-SDSS的必要性及其特点
7.4.2 A-SDSS的初步数据框架
7.4.3 空间决策的公众参与过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结论
8.1.1 主要成果
8.1.2 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武汉市公开发售经济适用住房不同户型供需比例
附录2 武汉市经济适用住房登记摇号销售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当然,完整的市场过滤模式是一个包括各个层次住房质量和消费能力的框架。从世界各国公共住房的发展对于公共住房质量的定位来看,公共住房应该是处于整个社会住房质量的平均水平或一般偏下水平,并普遍以“经济”和“适用”为原则。比公共住房质量水平更高的住房可以向公共住房过滤。同时,对于已经居住在公共住房中的家庭,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从原有的公共住房中“退出”。最常见的原因包括:①公共住房住户住房消费需求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逐步增长(原因I);②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需要重新选择新的居住地点(原因Ⅱ)。当需要整个城市的公共住房供应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社会总体经济水平保持持续的发展,就必然会使得“退出”原有公共住房的家庭同样形成规模。大量的二手公共住房需要新的符合要求的住户来人住,如何分配这些二手公共住房是公共住房二次分配的问题。
出于“原因I”退出的公共住房将形成整个城市住房过滤系统中新的一环。从原有公共住房中退出的家庭将重新回到住房市场环境中去选择质量更好的住房,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环境下退出的家庭还有一次机会重新再申请购买新建的公共住房。当然,往往再次申请购买的公共住房质量一般会比原有的更好。而退出的公共商品住房可能由“次级待购者”向上过滤得到。33由此形成的过滤是一种“垂直型过滤”(图3-8)。当然,如果处于“原因Ⅱ”退出的公共住房家庭除了会“向上”过滤外,当然也有可能去选择另外一套二手公共住房。如果选择另外一套二手公共住房,则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住房住户的住房偏好可能和原有公共住房的质量发生偏移,如果这样的偏移有一定的规模,就可以通过一种渠道来帮助这些住户彼此过滤,重新达到需求和质量配对的结果。例如,原有的公共商品住房住户由于工作调动觉得现在的居住位置并不方便,而又无法负担重新购置新的公共商品住房或商品房。对于这个住户而言相对不方便的位置可能对于其他公共商品住房住户而言正是当下所需。虽然没有垂直向上过滤,但仍可以让住户各自获得地理位置或户型相对更符合当前实际家庭情况的公共商品住房。虽然,交易双方的公共商品住房属于同一水平的质量,但对于交易双方而言,各自的住房满意度都得到了提高,住房资源的总体利用效率也相对更高。因此,这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公共住房的“水平型过滤”(图3-8)。而对于这样的配对渠道新加坡选择了一种“政府控制下的二手公共住房交易市场”的模式。这样的模式首先在政府的控制下保证了交易价格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交易双方能符合相应的资格标准同时,它又是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供需双方的信息更为“自由”地传递,提高了配对的效率。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问题理论与实践:以新加坡公共住房和中国经济适用住房为例”的图书简介。 ---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重塑与社会公平》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影响社会公平与治理结构。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不再是孤立的实体,而是复杂网络中的节点。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审视城市空间如何被重塑,以及这些重塑过程背后的驱动力与潜在的社会后果。 第一部分:城市空间重塑的理论基础与驱动力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理解城市空间动态演化的理论框架。我们超越了传统的区位理论,引入了基于网络、流动性与社会资本的视角。 第一章: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 本章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金融资本流动对传统城市形态的冲击。重点探讨了“超级城市群”的兴起、核心-边缘结构的分化,以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重组,例如知识密集型产业向特定地理位置的聚集与溢出效应。我们将考察全球价值链如何塑造地方的生产空间,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空间中的“去物质化”与再集聚现象。 第二章:流动性与空间粘性:社会资本的地理学 本章聚焦于人口、信息和资本的流动如何影响空间结构的形成。我们引入了“空间粘性”的概念,即某些社会关系和制度约束如何使某些群体或功能被锁定在特定区域。通过对跨区域通勤模式、人才迁移路径的实证分析,揭示了社会资本在空间分配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这种机制如何加剧或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章核心议题: 城市规划的“硬”干预与市场力量的“软”塑造之间的张力。我们考察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枢纽、高科技园区)如何通过改变可达性,系统性地重塑区域价值,并分析了这种重塑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 第二部分: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变 本部分将研究国家、区域乃至全球层面的政策与治理模式如何作用于城市空间。 第三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战略 本章对比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争夺全球资源和人才所采取的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分析了自由贸易区、经济特区以及跨区域合作机制的设立,及其对内部空间分异的影响。我们考察了这些战略如何通过土地政策、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资本和人口流向特定区域,从而改变了既有的城市空间等级体系。 第四章:环境压力与城市韧性 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的加剧,城市空间的适应性与韧性成为关键议题。本章探讨了环境约束(如水资源短缺、地质灾害风险)如何成为重塑城市空间的重要外部压力。我们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空间上如何重新分配风险和收益,以及相关治理机构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角色。 第三部分:空间不平等与社会治理的挑战 城市空间重塑的最终体现是社会公平的挑战。本部分着重分析空间结构如何固化或消解社会阶层鸿沟。 第五章:城市肌理中的阶层隔离与“空间不公正” 本章采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了住房市场、教育资源分布和就业机会在空间上的隔离现象。我们探讨了“中产阶级化”(Gentrification)过程如何导致原住民的迁移与边缘化,以及这种空间隔离如何进一步强化了代际的社会不平等。研究内容包括对“飞地”现象的深入考察,即在高度城市化的区域内部,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存在状态如何形成“平行城市”。 第六章: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空间伦理与治理 “智慧城市”的愿景正通过数据驱动的技术手段重塑城市管理。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数据采集、监控技术和算法决策在城市空间管理中的应用。我们探讨了技术应用是否可能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无意中加剧了对特定群体的歧视性空间控制,以及如何在技术进步与空间伦理之间寻求平衡。 第七章:迈向包容性空间治理 在总结部分,本书提出了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城市空间的治理路径。这包括权力下放、社区参与式规划的机制创新,以及跨部门、跨尺度的协作模式。我们强调,有效的空间治理需要超越单纯的物质建设,转向对社会关系和流动性的精细化管理。 结论:重构城市叙事 全书总结了空间重塑的复杂性,指出理解城市空间必须回归到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驱动力。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社会学者以及所有关注城市未来的人士提供一个深刻而全面的视角,以应对当前城市化带来的结构性挑战。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在任何一个城市化的进程中,住房问题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公共商品住房”作为一个介于完全市场化和完全福利化之间的概念,其分配和空间分布的设计,无疑是体现社会公平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尽管我并不了解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和中国经济适用住房的具体情况,但我能够预见,书中在“分配”方面,必然会深入探讨如何界定“公共”和“商品”的边界,以及如何在此边界上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可能涉及到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界定、对住房需求的预测、以及对市场信号的有效解读。在“空间分布”方面,我猜想书中会讨论如何避免“贫民窟”的形成,如何促进社会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优化城市的生活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作者可能引入了如“可达性”、“集聚效应”、“社会资本”等概念,并尝试用理论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公共住房的空间形态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理解这些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议题。

评分

读罢这本厚重的著作,心中涌动着无数的感触,即便对书名中的具体研究对象——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和中国的经济适用住房——缺乏直接的了解,但其所探讨的“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问题”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早已让我折服。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抽象的理论框架与鲜活的现实案例巧妙结合,仿佛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公共住房研究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分配”和“空间分布”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细致剖析。在分配层面,书中无疑触及了公平性、效率性、可及性等一系列关键的社会议题。不同于单纯的市场逻辑,公共住房的分配必然牵扯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如何平衡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如何规避寻租和腐败,这些都是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难题。作者对这些理论的阐释,既有对经典经济学理论的梳理,也可能包含了对社会学、政治学等跨学科视角的借鉴,力求从多维度、全方位地理解“什么是好的分配”。而“空间分布”更是将问题引向了城市规划、社会融合、区域发展等更广阔的领域。公共住房的地理位置、社区形态、交通可达性等因素,无不深刻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交往乃至城市整体的活力。书中所展现的理论思考,必定能启发我们对城市空间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居住者、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的深层思考,而非仅仅将其视为简单的建筑堆砌。

评分

虽然我对书中提及的新加坡和中国经济适用住房的具体细节并不了解,但本书所探讨的“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问题”的普适性,足以引起我的高度兴趣。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绕不开的核心议题。作者通过案例研究,必定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这些复杂问题的独特视角。我猜想,书中在“分配”的实践层面,会着重分析不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例如政府补贴的力度、贷款政策的调整、甚至是对开发商的监管等。这些实践性的探讨,对于政府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住房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空间分布”的实践部分,我预感会涉及到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如土地利用的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来实现公共住房与市场化住房的混合布局,以避免形成新的社会隔阂。书中可能还会触及到居民参与和社区建设的议题,因为一个成功的公共住房项目,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居民的家园。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是这类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便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学术气息,尤其“理论与实践”的并列,预示着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致力于将抽象的学说落地。我虽然不熟悉书中提及的具体案例,但能想象出作者在探究“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问题”时,必然会面临诸多现实的挑战与困境。在“分配”的理论层面,我想象书中会探讨各种分配模型,并对它们的效率和公平性进行权衡。例如,在面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激励生产又能保障弱势群体基本住房需求的分配机制,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理论难题。而“空间分布”的理论构建,则可能涉及到城市经济学、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作者可能在书中阐述了如何利用模型来预测和优化住房的区位选择,如何考虑人口密度、交通网络、公共服务配套等因素对住房价值和居民福祉的影响。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展示出作者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工具,并最终应用于实际的住房政策制定中,而非仅仅停留在象牙塔式的理论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之扎实,是我读过的少有的能让我感受到学术功底的作品。尽管我对具体案例的研究细节可能知之甚少,但我确信作者在梳理“公共商品住房分配及空间分布问题”的理论基础时,一定深入探究了诸多前沿和经典的学术文献。我推测,书中必然涉及了关于“公地悲剧”在住房领域的演变、博弈论在分配机制设计中的应用,甚至可能借鉴了行为经济学对于决策偏差的研究。对于“分配”的理论阐释,我预感书中会详细讨论不同分配模式(如配额制、积分制、摇号制等)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可能对“公平”这一概念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不仅仅是机会均等,或许还包括结果的某种程度的均衡。在“空间分布”方面,书中大概会引入如“城市蔓延”、“空间隔离”、“邻里效应”等地理学和社会学概念,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来缓解这些问题。我设想,书中可能还会有关于“住房可负担性”和“城市更新”等相关理论的讨论,因为这些都与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息息相关。整体而言,其理论部分的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起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