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扶贫和改革领域,因与温教授这样一位**专家紧密合作而感到荣幸之至。我非常钦佩他“用脚做学问”的精神,即政策研究必须基于与基层民众一起工作得来的实践经验。 相信温铁军的《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将会为中国发展经验提供一个*为完整的画面。在当今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许多**在面临类似问题试图寻找*佳途径之时,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深入了解对我们所有人都将大有裨益。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是温铁军及其科研团队长期努力开 展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成 果之一。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从崭新的角度传递了中国发展的经验 和教训。它分析了中 国自1950年以来经历的主要危机及其克服的办法。它总结了中国改 革和发展的路径,展示了中国如何成功实现软着陆,并利用危机进一 步发展。
温铁军,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中**比较研究,国情与增长、农村制度变迁、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财政金融体制与税费改革等。 2005-2006年被聘为**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环保部战略环评专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评审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长江读书奖(**论文奖);2003年获“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2005年获杜润生基金会农村发展研究**论文一等奖;2006年获“中国环境大使”称号、“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谐中国年度人物奖”;2009年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推荐序
自 序
概念提示
**部分 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引言
**章 发展陷阱和中国经验
一、从外资外债视角解析“中国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发展中**工业化的国际比较
(二)中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二、从危机化解视角思考中国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近年来宏观环境的新变化
(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新变化
(三)趋势性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第三章 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第四章 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人型” 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第二部分 关于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的简报和会议记录选辑
引言
大事年表
后记
光是“八次危机”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再配上“中国的真实经验”,简直就是一本关于中国如何一次次在惊涛骇浪中稳住船头的史诗。我第一时间就在想,这“八次危机”到底是指什么?是历史上的哪些重要节点?是经济上的大起大落?是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动荡?还是国际关系中的重大冲突?“真实经验”这四个字,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这本书可能不会是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会充满着鲜活的、带有温度的故事,或许会有普通人的视角,有决策者的艰难抉择,有企业家的奋斗与挣扎。我一直在想象,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些危机时的社会氛围,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危机对中国社会结构、发展方向,乃至国民心态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更期待的是,作者是如何从这些“真实经验”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理解中国的发展提供一种独特的、不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视角。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可能是一份关于中国如何在逆境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适应力的宝贵记录,也可能是一份关于如何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应对未来挑战的深刻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确实引人深思,一个“八次危机”,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性,而且加上“中国的真实经验”这几个字,更是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究竟会选取哪八个中国历史上,或者说近现代史上的关键节点来解读,它们又是如何被定义为“危机”,以及作者是如何从“真实经验”的角度去剖析这些事件的。我猜想,书中可能不会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会深入挖掘危机背后的成因,比如社会结构性的问题、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治体制的挑战,甚至是文化和思想上的碰撞。当我看到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可能被包含的时期:建国初期的经济调整,改革开放前的动荡,加入WTO后的融入与挑战,乃至近些年我们所经历的各种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而且,“真实经验”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会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可能通过个体的故事、企业的发展轨迹,甚至是政策制定的艰难抉择,来展现这些危机如何被中国人民一步步地克服,或者说,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我特别期待作者在分析这些危机时,是否会探讨其中的偶然与必然,是外部环境的压力,还是内部因素的催化,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这本书,从书名来看,无疑是一份关于中国如何在风雨中前行的珍贵记录,也可能是一份关于如何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的宝贵教材。
评分《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瞬间把我吸引住了。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无数个关于“危机”的画面,特别是与“中国”和“真实经验”联系在一起时,更觉得信息量巨大。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是那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宏大叙事,而是会深入到中国社会最真实的肌理之中,去捕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我很好奇,作者会选取哪几次“危机”进行剖析?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挑战,还是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中的阵痛?“真实经验”的说法,让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官方记载中可能被忽略的挣扎、反思与突破。或许,书中会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讲述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如何面对外部压力或内部困境,又是如何凭借集体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化解危机,迎来新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一种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它可能揭示了中国之所以能一次次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深层原因。我渴望从书中获得一种理解,一种关于中国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在挑战中实现跨越的深刻洞见。
评分《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听到这个名字,我立刻联想到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种种坎坷与挑战。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定义“危机”的?是经济上的剧烈波动,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还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抉择?“真实的经验”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流于表面,而是会深入到中国发展的肌理之中,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深刻的教训。我很好奇,书中描绘的“八次危机”是否包含了像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资源短缺和技术瓶颈,或是加入WTO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又或者是近年来面对的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展现中国是如何在这些危机面前,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适应性,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不断成长和成熟的生动写照,它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为什么能走到今天,以及未来的发展又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评分看到《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这本书似乎想要梳理出一些关键的转折点,那些让国家和民族面临巨大考验的时刻。我一直在想象,作者是如何界定“危机”的,是经济的崩溃边缘?是社会秩序的严重失衡?还是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真实经验”这四个字,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会回避那些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经历,而是会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呈现。我很好奇,书中描绘的“危机”是否包含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例如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意识形态的困惑,或是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亦或是近几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在这些危机面前,中国是如何应对的,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普通民众又是如何承受和适应的。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探究中国社会内在的韧性与适应性,研究中国如何在每一次挑战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应该会为理解当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它展现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崛起,而是在不断应对风险和挑战中淬炼出的强大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