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光潜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文艺复兴
  • 文学
  • 艺术
  • 文化
  • 审美
  • 情感
  • 意识
  • 人文
  • 思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530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36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盟石,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包括 《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另有译著《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黑格尔《美学》、克罗齐《美学》、维柯《新科学》等。

目录

第一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一)
——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二)
——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三)
——物我同一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四)
——美感与生理
第五章 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
第六章 美感与联想
第七章 文艺与道德(一)
——历史的回溯
第八章 文艺与道德(二)
——理论的建设
第九章 自然美与自然丑
——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
第十章 什么叫做美
第十一章 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
——传达与价值问题
第十二章 艺术的起源与游戏
第十三章 艺术的创造(一)
——想象与灵感
第十四章 艺术的创造(二)
——天才与人力
第十五章 刚性美与柔性美
第十六章 悲剧的喜感
第十七章 笑与喜剧
附录一 近代实验美学
附录二 朱自清序
附录三 简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一)
  ——形象的直觉
  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你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这第二个问题也并非不重要,不过要解决它,必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因为事物能引起美感经验才能算是美,我们必先知道怎样的经验是美感的,然后才能决定怎样的事物所引起的经验是美感的。
  什么叫做美感经验呢?这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你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心中恍然如有所悟。有时夕阳还未西下,你躺在海滨一个崖石上,看着海面上金黄色的落晖被微风荡漾成无数细鳞,在那里悠悠蠕动。对面的青山在蜿蜒起伏,仿佛也和你一样在领略晚兴。一阵凉风掠过,你才猛然从梦境惊醒。“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只要有闲工夫,竹韵、松涛、虫声、鸟语、无垠的沙漠、飘忽的雷电风雨,甚至于断垣破屋,本来呆板的静物,都能变成赏心悦目的对象。不仅是自然造化,人的工作也可发生同样的快感。有时你整日为俗事奔走,偶然间偷得一刻余闲,翻翻名画家的册页,或是在案头抽出一卷诗、一部小说或是一本戏曲来消遣,一转瞬间你就跟着作者到另一世界里去。你陪着王维领略“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的滋味。武松过冈杀虎时,你提心吊胆地挂念他的结局;他成功了,你也和他感到同样的快慰。秦舞阳见秦始皇变色时,你心里和荆轲一样焦急;秦始皇绕柱而走时,你心里又和他一样失望。人世的悲欢得失都是一场热闹戏。
  这些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要知道近代美学对于此种分析所得的结论,我们不能不把美学和哲学的渊源指点出来。
  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从休谟(Hume 1711-1776)、康德(Kant 1724-1804)一直到现在,近代哲学都偏重知识论。知识论的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知道宇宙事物的存在?这个问题引起近代哲学家特别注意到以心知物时的心理活动。比如说我们知道这张桌子,“知”的方式是否只有一种呢?据近代哲学家的分析,对于同一事物,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知”的方式去知它。最简单最原始的“知”是直觉(intuition),其次是知觉(perception),最后是概念(conception)。拿桌子为例来说。假如一个初出世的小孩子第一次睁眼去看世界,就看到这张桌子,他不能算是没有“知”它。不过他所知道的和成人所知道的绝不相同。桌子对于他只是一种很混沌的形象(form),不能有什么意义(meaning),因为它不能唤起任何由经验得来的联想。这种见形象而不见意义的“知”就是“直觉”。假如这个小孩子在看到桌子时同时看到他的父亲伏在桌上写字,或是听到人提起“桌子”的名称,到第二次他看见这张桌子时,他就会联想到他的父亲写字或是“桌子”这个名称,桌子对于他于是就有意义了,它是与父亲写字和“桌子”字音有关系的东西。这种由形象而知意义的知就是通常所谓“知觉”。在知觉的阶段,意义不能离开形象,知的对象还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假如这个小孩子逐渐长大,看到的桌子逐渐多,其中有圆的,有方的,有黄色的,有黑色的,有木制的,有石制的,有供写字用的,有供开饭用的,形形色色不同,但是因为同具桌子所必有的要素,它们统叫做“桌子”。此时小孩子不免常把一切桌子所同具的要素悬在心目中想,这就是说,离开个别的桌子的形象而抽象地想到桌子的意义。做到这一步,他对于桌子就算是有一个“概念”了。概念就是超形象而知意义的知,它是经验的总结账,知的成熟,科学的基础。
  在理论上,这三种知的发展过程,直觉先于知觉,知觉先于概念。但是在实际经验中它们常不易分开。知觉绝不能离直觉而存在,因为我们必先觉察到一件事物的形象,然后才能知道它的意义。概念也绝不能离知觉而存在,因为对于全体属性的知必须根据对于个别事例的知。反过来说,知觉也不能离概念而存在,因为知觉是根据以往经验去解释目前事实,而以往经验大半取概念的形式存在心中。比如说“这是一张桌子”时,我们是在知觉桌子,同时也是在用概念,因为“桌子”是全类事物的共名,就是一个概念。因此近代哲学家常否认知觉和概念可分割开来。现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Croce)在他的《美学》里开章明义就说:“知识有两种,一是直觉的(intuitive),一是名理的(logical)。”他所谓“名理的知识”就兼指知觉与概念。
  据以上的分析,知的方式根本只有两种:直觉的和名理的。这个分别极重要,我们必先明白这个分别然后才能谈美感经验的特征。像克罗齐所说的,直觉的知识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识”(knowledge of individual things),名理的知识是“对于诸个别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一切名理的知识都可以归纳到“A为B”的公式。比如说“这是一张桌子”,“玫瑰是一种花”,“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这个“A为B”公式中B必定是一个概念,认识“A为B”就是知觉A,就是把一个事物“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看见A而不能说它是某某,就是对于A没有名理的或科学的知识。就名理的知识而言,A自身无意义,它必须因与B有关系而得意义。我们在寻常知觉或思考中,绝不能在A本身上站住,必须把A当着一个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上去。直觉的知识则不然。我们直觉A时,就把全副心神注在A本身上面,不旁迁他涉,不管它为某某。A在心中只是一个无沾无碍的独立自足的意象(image)。A如果代表玫瑰,它在心中就只是一朵玫瑰的图形。如果联想到“玫瑰是木本花”,就失其为直觉了。这种独立自足的意象或图形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
  ……

前言/序言

  再版附记

  这部书印行之后,承许多读者给以好评,有些学校哲学系和艺术系专修科已采用它为课本。这些鼓励引起我让它出再版的意思。第一版中有错字20余,已承北京大学同学刘禹昌君替我勘正。常风君劝我加上一个参考书目录,使有志作进一步研究的人们有途径可寻。我原有一个很详细的书目,怕它占篇幅太多,所以没有付印。读者既然觉得这是本书的一个缺陷,我所以趁再版的机会设法来弥补它。现在附加的书目力求简要,因为书开得太多了,徒眩读者的心目,反而阻碍进一步研究的企图。

  一九三七年二月北平慈慧殿

《静默的河流》:个体心灵的深度探索与生命意义的追寻 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如同漂泊在静默河流上的孤舟,时而随波逐流,时而被暗流牵引。然而,河流之下,蕴藏着我们内心最深沉的秘密、最隐匿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永恒追问。 《静默的河流》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航行,一次对个体心灵深度奥秘的虔诚探索。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焦虑与迷茫,触及那些构成我们存在之基石的潜意识洪流,理解那些塑造我们行为模式、影响我们情感体验的深层心理机制。 本书的开篇,将我们带入“自我认知”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一个由过往经历、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所构建的“自我”框架之中。然而,这个框架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不断地被外界信息和内在反思所重塑。作者将带领读者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系统,分析它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行为的“隐形司令”。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发人深省的思考题,我们将被邀请去解构那些限制我们成长的“自我设限”,认识到“我”并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流动、演进、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存在。从童年阴影的解析,到成年危机中的自我重塑,《静默的河流》将帮助我们理清“我是谁”的脉络,找到那个最真实、最自在的自我。 随后,本书将目光转向“情感的暗礁”。情感,是人类最复杂、最难以捉摸的领域之一。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恋……这些色彩斑斓的情绪,如同河流中的浪花,时而奔腾,时而平缓。然而,许多时候,我们被负面情绪所吞噬,被难以言喻的忧愁所困扰。《静默的河流》将深入剖析情绪的根源,从生理反应到心理需求,从早期依恋到人际互动,全方位地揭示情绪的运作机制。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情绪管理工具,帮助读者学会识别、接纳、转化那些看似难以驾驭的情感,最终达到一种更为平和、更为成熟的情感状态。它不仅仅是让你“感觉好起来”,更是让你理解“为什么会感觉”,并找到与这些感觉和谐共处之道。 在对个体心灵的梳理之后,《静默的河流》将进一步探讨“人际关系的abyrinth”。我们并非孤立的岛屿,而是生活在由无数张无形丝线编织而成的人际网络之中。亲情、友情、爱情、职场关系……这些关系如同河流中的支流,与主干道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轨迹。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剖析我们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些不自觉的沟通模式,以及在亲密关系中常见的困境与挑战。从依恋理论到沟通分析,《静默的河流》将为读者提供一把解锁复杂人际关系的钥匙,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更具建设性的互动模式,学会如何在给予与索取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独立与连接之间实现共赢。 而贯穿整本书的核心命题,则是“生命意义的追寻”。当个体心灵的奥秘被一一揭开,当情感的洪流被温和地引导,我们终将面对那个最为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何而来?我们将去往何方?《静默的河流》并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它鼓励读者自己去河流的最深处,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意义。通过对存在的哲学思考,对死亡的坦然面对,以及对“临在”状态的体验,本书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找到那些能够点燃内心火焰、赋予生活方向感的源泉。它将鼓励我们从短暂的功利性目标中抽离,去关照那些更长远、更深刻的内心需求,去发现那些在平淡生活中闪耀着的、值得我们为之付出的事物。 《静默的河流》的语言风格,如同其书名一般,宁静而深邃。作者避免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娓娓道来。无论是对童年创伤的细腻描绘,还是对成熟爱情的深刻洞察,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的张力。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智者促膝长谈,一次在内心花园中的漫步。它不是要强迫读者接受某种理论,而是要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引导读者去连接自己内在的智慧。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每一章节都如同河流的一个重要节点,从源头的澄澈,到途中的蜿蜒,再到汇入大海的壮阔。章节之间层层递进,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性地阅读,也可以跟随作者的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深度探索。 《静默的河流》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真实模样的高清镜子。它是一盏灯,一盏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温暖明灯。它是一次邀请,一次邀请我们放下对外在世界的追逐,回溯到内心最宁静的港湾,去聆听那条静默的河流,去理解那条河流所承载的一切。 这本书将特别适合那些: 正在经历人生迷茫期,对自我和生活感到困惑的读者。 渴望深入理解自己情感模式,并寻求情绪管理方法的读者。 希望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更和谐亲密连接的读者。 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有深刻思考,并寻求精神慰藉的读者。 对心理学有一定兴趣,但希望以更具人文关怀和艺术化视角来学习的读者。 《静默的河流》是一次承诺,一次关于自我发现、自我接纳、自我成长的承诺。它将陪伴你,在这条属于你自己的静默河流中,找到方向,找到力量,找到属于你生命的最深刻的答案。它邀请你,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回响,感受生命的脉搏,最终,与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翻《文艺心理学》时,我对它的期待值并不高,以为又是那种将心理学术语生硬嫁接到艺术评论上的作品。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罕见的平衡感。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避免了学术腔调的沉闷,反而充满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敬畏与探索的激情。书中关于“集体潜意识与艺术原型”的探讨,虽然是经典议题,但作者引入了最新的认知科学研究成果,使得论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一场深入心灵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能带来新的启发,让我感到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绝对值得所有对人类精神活动有好奇心的人拥有并细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种享受,与其说是阅读一本学术专著,不如说是在和一个博学多识的朋友进行一场关于美与心灵的深度对话。它的排版和配图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起到了很好的辅助说明作用。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非理性情感在叙事结构中的建构作用”的分析尤为着迷。作者没有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某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情感爆发,在艺术作品中却能产生极强的共鸣和真实感。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行云流水般优雅,时而又像一把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主题,让人欲罢不能。对于任何渴望提升自己审美层次、希望深入理解“为什么某些艺术作品能打动我”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文艺心理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虽然我之前对心理学和文艺领域都有所涉猎,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新颖的角度,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读物。它没有那些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艺术案例和心理学分析,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类情感与创作之间的微妙联系。比如,书中对印象派画家色彩选择背后心理动因的剖析,以及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挣扎的心理学解释,都让我看得津津有味,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关于“审美体验中的移情作用”那一章,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读起来完全没有障碍,反而有一种被引领着去探索未知的兴奋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深奥的学术理论“落地”,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强大心理能量。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类跨界融合的书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容易写得肤浅,但《文艺心理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作者显然下了深厚的功夫,引用了大量经典理论,但在阐述时,却能用一种极其生活化的语言来描摹那些复杂的心理过程。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关于“艺术创作中的焦虑与释放”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将焦虑视为负面,而是将其视为驱动创造力的重要引擎,这让我对自身工作中的压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艺术作品的视角都变得立体起来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感,而是能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创作者在创作那一瞬间,内心经历的翻江倒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理解他人的全新工具箱,非常实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主要来自于它对“风格的心理根源”的解构。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有些艺术家的风格可以如此鲜明且一以贯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学框架来解释这一切。它不仅仅是罗列了现象,而是构建了一套解释体系,关于童年经历、潜意识冲突如何固化为某种艺术表达模式。我对比着自己最喜欢的几位作家的作品反复阅读,发现书中的分析几乎完美契合,这带来的印证感非常强烈。文字的力量在于其精确性,而这本书的文字精确而富有张力,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每一句话都像是在精心雕琢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定势,并尝试用更具心理洞察力的眼光去审视我日常接触的一切信息。

评分

在理论上,这三种知的发展过程,直觉先于知觉,知觉先于概念。但是在实际经验中它们常不易分开。知觉绝不能离直觉而存在,因为我们必先觉察到一件事物的形象,然后才能知道它的意义。概念也绝不能离知觉而存在,因为对于全体属性的知必须根据对于个别事例的知。反过来说,知觉也不能离概念而存在,因为知觉是根据以往经验去解释目前事实,而以往经验大半取概念的形式存在心中。比如说"这是一张桌子"时,我们是在知觉桌子,同时也是在用概念,因为"桌子"是全类事物的共名,就是一个概念。因此近代哲学家常否认知觉和概念可分割开来。现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Croce)在他的《美学》里开章明义就说:"知识有两种,一是直觉的(intuitive),一是名理的(logical)。"他所谓"名理的知识"就兼指知觉与概念。

评分

正品,折扣又多,内容很好看

评分

包装很漂亮,书只看了一点点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也是我们专业必看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大爱!一定好好研读!希望京东大佬越来越红火,爱京东!

评分

都还好,可以随便用用看看

评分

在理论上,这三种知的发展过程,直觉先于知觉,知觉先于概念。但是在实际经验中它们常不易分开。知觉绝不能离直觉而存在,因为我们必先觉察到一件事物的形象,然后才能知道它的意义。概念也绝不能离知觉而存在,因为对于全体属性的知必须根据对于个别事例的知。反过来说,知觉也不能离概念而存在,因为知觉是根据以往经验去解释目前事实,而以往经验大半取概念的形式存在心中。比如说"这是一张桌子"时,我们是在知觉桌子,同时也是在用概念,因为"桌子"是全类事物的共名,就是一个概念。因此近代哲学家常否认知觉和概念可分割开来。现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Croce)在他的《美学》里开章明义就说:"知识有两种,一是直觉的(intuitive),一是名理的(logical)。"他所谓"名理的知识"就兼指知觉与概念。

评分

还可以 书的内容 可能我还没到境界 看的不是太懂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朱光潜作品放心地买吧。前提条件是对此有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