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大脑:神经可塑性如何帮助大脑自我疗愈 [The Brain's Way of Healing: Remarkable Discoveries]

唤醒大脑:神经可塑性如何帮助大脑自我疗愈 [The Brain's Way of Healing: Remarkable Discover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诺曼·道伊奇 著,闾佳 译
图书标签:
  • 神经可塑性
  • 大脑健康
  • 自我疗愈
  • 神经科学
  • 心理健康
  • 康复
  • 大脑功能
  • 身心连接
  • 创伤
  • 大脑重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44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333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Brain's Way of Healing: Remarkable Discoverie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风、帕金森综合征、自闭症、学习障碍……
预防和治疗大脑障碍或疾病,关键都在神经可塑性!
奥利弗·萨克斯之后会讲故事的科学作家 
畅销书《重塑大脑,重塑人生》出版十年后又一经典之作
2015年“诺提勒斯书奖”金奖得主
《纽约时报》畅销书
《环球邮报》和《多伦多明星报》畅销非虚构类图书

内容简介

?在前作《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中,诺曼·道伊奇描述了400年来我们对大脑的理解中重要的突破:大脑可以根据心智经验,改变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我们称之为“神经可塑性”。《重塑大脑,重塑人生》就是第一代“神经可塑性治疗师”(科学家、临床医生)及其病人发现神经可塑性神奇作用的故事。
本书是道伊奇医生10年之后又一经典之作,叙事之精彩,讲理之深入,更胜前作。本书首次向我们展现了神经可塑性惊人的疗愈能力是如何起作用的,讲述了第二代神经可塑性治疗师的惊人发现和精彩故事。作者曾遍访五大洲,访谈这些科学家、临床医生及患者。
本书介绍的大部分神经可塑性疗愈方法都利用了环绕在我们身边的自然能量,包括光、电、声音、振动和运动。这些能量形式以无创口的自然途径,经由我们的感官和身体进入大脑,唤醒大脑本身的痊愈能力,而且不会有令人不快的副作用。我们还将学会运用任何人都会用的简单方法,大幅度减少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

将声音传导入耳朵,成功治疗自闭症。
在头的后部振动,治疗注意缺陷障碍。在舌头上用轻柔电刺激,逆转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中风。
光照射颈部后方,治疗脑损伤。
光照入鼻腔,帮助睡眠,甚至通过静脉传导,救人性命。
手在身体上的缓慢动作,治疗一个天生大脑缺失的小女孩。

作者简介

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
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心理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分析训练和研究中心教授和研究员,多伦多大学精神医学系教授。
在专业领域之外,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评论家和诗人。他曾4次获得加拿大国家杂志写作金奖(Canada's National Magazine Gold Award)。

目录

致读者
前 言
第1章
医生得了病,又自己治好了
有关疼痛的一课:删除开关 / 003有关疼痛的另一课:慢性疼痛就是神经可塑性发狂 / 006神经可塑性的竞争 / 012他用神经可塑性治疗的第一个患者 / 016首字母缩写“MIRROR” / 019可视化想象怎样减少大脑疼痛 / 022
是安慰剂吗 / 025为什么不仅仅是安慰剂 / 028
第2章
一个从帕金森综合征症状中“走”出来的人
一封来自非洲的信 / 036运动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041
闪电战时期的狄更斯式童年 / 044患病和确诊 / 047与毒蛇飞鸟同行 / 052
有意识的控制 / 057有意识控制技术背后的科学道理 / 059帮助他人 / 062
争论 / 066帕金森综合征及帕金森症状 / 070拜访佩珀的神经科医生 / 074
无法步行的时候 / 077步行背后的科学 / 079习得性废用 / 087
帕金森的双面性格 / 094推迟痴呆症 / 097好望角:希望之角 / 100
第3章
神经可塑性痊愈的阶段
习得性废用的普遍存在 / 104嘈杂的大脑和大脑节律紊乱 / 105
痊愈的阶段 / 111
第4章
通过光对大脑重新接线
世界很小 / 117光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我们的身体 / 119讲座和偶遇 / 125
加布里埃尔的故事 / 133拜访卡恩的诊所 / 139激光的物理学 / 140
激光怎样治疗身体组织 / 142第二次相遇 / 149激光治疗大脑的证据 / 154
用激光治疗其他大脑疾病 / 157
第5章
莫舍·费登奎斯:物理学家、黑带和治疗师
带着两口行李箱出逃 / 164费登奎斯方法的源头 / 166核心原则 / 173
侦探工作:找出中风部位 / 184帮助孩子 / 189大脑部分缺失的姑娘 / 192
创造会话能力 / 197无拘无束,直至生命尽头 / 200
第6章
一位盲人学会了看
希望的曙光 / 206初次尝试 / 211整合到一起 / 214对蓝黑色的可视化想象是怎样放松神经系统的 / 220视力回归:手眼相接 / 221搬到维也纳 / 226
第7章
重置大脑的设备
一把靠着墙的拐杖 / 232三个重启的病例:帕金森综合征、
中风、多发性硬化症 / 250脑外伤:破碎的陶工 / 256
大脑怎样在少许帮助下进行自我平衡 / 269
第8章
声音的桥梁
一个诵读困难的男孩逆转不幸 / 287母亲的声音 / 309
从底层重建大脑 / 324解开修道院里的谜 / 351
附录A
治疗脑外伤和大脑问题的一般性方法 / 362
附录B
针对创伤性脑损伤的矩阵模式重建 / 365
附录C
针对ADD、ADHD、癫痫、焦虑和创伤性脑外伤的神经反馈 / 369
致 谢 / 371
注释和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论述的是对人类大脑独特愈合方式的探索。理解它之后,从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或无法逆转的大脑问题得到了大幅改善。我们会看到,许多病例痊愈了。我将解释治愈这一过程怎样从大脑高度专业分工的特点中发展出来。人们从前一直认为,这些高度分工的特点非常复杂,要付出成本才能换来:大脑和身体其他器官不一样,无法自我修复或恢复失去的功能。本书想要说明,实情恰好相反:大脑的复杂性令它具备一种独特的自我修复、全面改善其功能的方式。
  本书是从我的第一本书《重塑大脑,重塑人生》(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结束的地方开始的。那本书介绍的是自现代科学发端以来,人们在大脑及其与意识的关系认识上的最重要突破,即发现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大脑为响应活动和精神体验,促成自身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点。本书还描述了运用这一发现,让大脑实现惊人变化的第一批科学家、医生和患者。在此之前,这些转变几乎无法想象,因为400年来对大脑的主流观点是,它无法改变;科学家认为,大脑就像一台由许多零件组成的精致机器,每个零件在大脑里都有着固定的位置,执行着固定的精神功能。如果一个位置遭到中风、疾病或损伤的破坏,就无法修补,因为大脑这台机器不能自我修补,也没办法长出新的零件。科学家还认为,大脑回路是不可改变的、是“硬接线”的,意思是:所有天生就有着精神问题、学习障碍的人,只可能保持原状。随着机器比喻的演化,科学家把大脑形容成计算机,把它的组织结构叫作“硬件”,认为老化的硬件只会随着使用慢慢退化,这就是它唯一可能发生的改变。机器会磨损,迟早会用坏。因此,老人想要通过展开精神活动和锻炼来防止大脑衰退的尝试,似乎是浪费时间。
  我把揭示大脑可塑性的科学家叫作神经可塑性治疗师,他们驳斥了大脑不变的教条。借助观察活体大脑微观活动的工具(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工具),他们发现,大脑是随着运作而变化的。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Kandel)证明,随着学习的进行,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增加,200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还指出,学习能够“开启”改变神经结构的基因。其后数以百计的研究证明,精神活动不仅仅是大脑的产物,也是大脑的塑造因素。神经可塑性将精神(意识)重新放回到现代医学和人类生活中应有的位置上。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中介绍的知识革命方兴未艾。现在,在本书中,我讲述了第二代神经可塑性治疗师的惊人进步,因为他们无须背着证明可塑性存在的负担,这让他们投入到了理解及运用可塑性非凡力量的事业当中。为了细致地了解这些科学家、临床医生及患者的故事,我曾到访五大洲去与他们会面。一些科学家在西方前沿神经科学实验室工作,还有一些是应用此科学的临床医生。也有些案例是医生和患者一起偶然撞到了神经可塑性,并完善了有效的治疗方法,甚至早在可塑性得到实验室证明之前。
  本书中的每一位患者都曾听说自己永远不会好转。几十年来,“愈合”这个词很少用在大脑连接上,而更多地被用在其他器官系统上,比如皮肤、骨骼或者消化系统。皮肤、肝脏和血液等器官可以让干细胞充当“替代零件”,执行原本的功能,从而补充损失的细胞,自我修复。虽然经过了数十年的搜索,但科学家在大脑里却没有找到这种细胞,没有找到神经元损失后可以得到更换的证据。科学家尝试从进化角度来解释这一情况:在进化成一个有着数百万高度专业化回路的器官的过程中,大脑丧失了通过替代零件补充回路的能力。即便找到了神经干细胞(胚胎神经元),它们又有什么用呢?它们要怎么才能整合到大脑那复杂得叫人眼花缭乱的回路里呢?因为人们认为大脑不可能愈合,所以大多数治疗只是运用药物“维持摇摇欲坠的系统”,通过暂时改变大脑里的化学平衡减少症状。一旦停止用药,症状就复发。
  事实证明,大脑这么复杂,其实有它自己的好处。本书将表明,这种复杂性(涉及大脑细胞彼此不断进行电沟通,时时刻刻都在形成及重新形成新的连接)正是一种独特的愈合形式。诚然,在专业分工的过程中,其他器官具备的重要修复能力丧失了。但是,大脑得到了另外的修复能力(基本上表达为神经的可塑性)。
  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将从神经可塑性愈合的不同方面进行阐释。我越是沉浸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愈合当中,就越是能够看出它们的区别,理解为什么一些方法会以愈合过程的不同阶段为靶向。我在第3章中提出了第一个神经可塑性愈合的阶段模型,帮助读者理解它们是怎样协同运作的。
  随着药物和手术的发现,大量病情都涌现出了种种缓解及治疗的方法,神经可塑性的发现同样有着如此的效果。读者将看到与慢性疼痛、中风、创伤性脑外伤、脑损伤、帕金森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自闭症、注意缺陷障碍、学习障碍(包括诵读困难)、感官处理障碍、发育迟缓、大脑部位缺失、唐氏综合征或某类失明相关的病例。对于有些疾病,绝大部分患者痊愈了。另一些案例中,原本是中等甚至严重的疾病变得缓和了许多。我会介绍一些父母,医生曾告诉他们,他们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或者大脑受损,永远无法完成正常的教育。但经过神经可塑性治疗,孩子们不但完成了正常教育,毕了业,升入大学,成为独立的人,还和他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还有些情况,潜在的严重疾病仍然存在,但最让人痛苦的症状却从根本上减少了。最后,在神经可塑性治疗的帮助下,人们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即大脑的可塑性变差)等疾病的风险大幅降低(如第2章和第4章所讨论的)。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增进神经可塑性的方法。
  本书介绍的大部分干预都利用了能量,包括光、电、声音、振动和运动。这些能量形式以无创口的自然途径经由我们的感官和身体进入大脑,唤醒大脑本身的痊愈能力。各个感官将我们周遭多种能量形式中的一种转换成可供大脑操作的电信号。我将说明怎样运用这些不同的能量形式,修正大脑电信号的模式及结构。
  在周游的旅程中,我看到各种例子:将声音传入耳朵,成功治疗了自闭症;在头的后部振动,治疗注意缺陷障碍;在舌头上用轻柔微麻的电刺激逆转多发性硬化症的症状,治疗中风;用光照射颈部后方,治疗脑损伤;将光照射入鼻腔,帮助睡眠,甚至通过静脉传导,救人性命;用手在身体上进行的缓慢动作,可以治疗一个天生大脑缺失重要部位、存在认知问题、几近瘫痪的小女孩。我将揭示这些技术怎样刺激、重新唤醒处在休眠状态的大脑回路。通过思想本身来刺激大脑回路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大多数的干预措施都将能量的运用与精神觉知及精神活动搭配起来。
  同时运用能量和精神来治疗,在西方固然新颖,却是东方传统医学的核心。只不过到了现在,科学家才得以窥见这些传统做法可以怎样在西方模式下发挥作用。我拜访的几乎所有神经可塑性治疗师都将来自西方神经学的见解与东方保健方法(包括传统中医,古代佛教冥想与观想,太极和柔道等武术,瑜伽和能量医学)的见解联系起来,深化了对神经科学性用途的认识。长久以来,西医往往对东方医学(数百年来,有十多亿人都采用东方医学治疗)及其主张不屑一顾,因为后者似乎把“精神可以改变大脑”的概念推得太高远了。本书将展示,神经可塑性怎样在人类源远流长却分外疏远的两大医学门派之间架起桥梁。
  说来似乎有些奇怪,本书中介绍的治疗方法常常以身体和感官作为向大脑传递能量及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这些渠道也是大脑用来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方式,所以能最自然地调动大脑,侵入性最小。
  临床医生忽视运用身体治疗大脑的一个原因在于,近期以来,人们趋向于认为大脑比身体更复杂,大脑事关“我们是谁”这一本质问题。这种普遍观点认为,“我们就是我们的大脑”,大脑是主控制器,身体是大脑控制的对象,听从主人的吩咐。
  150年前,神经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开始论证大脑控制身体的方式,这是他们最伟大的一项成就,也顺带让这一观点被大众接受。他们了解到,如果中风患者无法移动脚部,问题并不出在脚上,而是出在大脑控制脚的区域。贯穿19~20世纪,神经科学家映射出身体在大脑的哪个部位再现。但大脑映射造成的职业性危害是,人们开始相信大脑是“一切行动根源之所在”;一些神经科学家甚至开始从纯粹无形的角度来谈论大脑,或者是把身体当作大脑的纯粹附属品,仅仅是维持大脑的基础设施。
  但大脑是主导的观点并不准确。大脑是在身体出现的数百万年之后才进化出来的,它是为了支持身体而存在的。一旦身体拥有了大脑,两者就都发生了改变,身体和大脑开始互动,相互适应。不只是大脑将信号发送到身体,对其产生影响;身体也要发送信号给大脑,对其产生影响,故此,两者之间存在持续的双向沟通。身体里遍布神经元,仅肠道中就有1亿个。只有在解剖学教科书里,大脑才能脱离身体,仅局限于头部。从发挥作用的方式看,大脑总是与身体相通,通过感官连接外部世界。神经可塑性治疗师学会了利用这些从身体通往大脑的渠道来促进痊愈。因此,如果一个中风患者因为大脑受损无法移动脚部,那么有时候,施加外力主动去移动脚部,能唤醒受损大脑中休眠的回路。身体和思想在治疗大脑的过程中是伙伴,又因为这些方法无创口,所以其副作用甚为罕见。
  竟然存在这样无创而强效的方式治疗大脑问题,听起来似乎美好得有点儿过了头——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疑虑,有着历史的原因。现代医学开端于现代科学,在人们眼里,它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技术,比如现代医学的奠基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就认为,这是“对人的财产的救助”。一如麦吉尔大学前医学院院长亚伯拉罕·福克斯(Abraham Fuks)所说,征服这个概念,为日常医学实践带来了许多军事性的比喻。医学是对抗疾病的“战斗”。药物是“神奇的子弹”(magic bullets,引申之意是“灵丹妙药”);医学“与癌症进行着战争”,在“医生的命令”(doctor’s orders,一般译为“医嘱”)下,运用“治疗性医疗设备”“对抗艾滋”。医生们用“医疗设备”这个词形容自己的种种治疗技术,认为光荣的创伤性高科技治疗手段更值得尊重,在科学性上比无创治疗科学严肃多了。在医学上运用军事态度,显然是有时效意义的,尤其是在急救方面:如果大脑里的血管爆了,病人就必然需要神经外科医生用钢铁般的意志对其施以开创口的手术。但是,这个比喻带来了太多的问题,再说,“征服”自然本就只是一种天真美好的希望而已。
  在这个比喻中,患者的身体不是盟友,而是战场,患者是被动的、无助的旁观者,他只能看着医生与疾病展开对抗,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态度甚至逐渐影响到了不少医生对患者谈话的态度,患者陈述病情时,医生却打断他们,因为有高科技在手的医生不喜欢故事,更关心实验室测试。
  反过来说,神经可塑性治疗方法需要患者整个人的主动参与:精神、大脑和身体。这种方法不仅让人想到东方医学的传统,也让人想到了古老时代的西方医学。科学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身体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医生和患者要与自然共同努力,帮助身体激活它自己蕴含的治疗潜能。
  在这种方法中,健康专家不仅关注患者的缺陷,也在寻找有可能处在休眠状态的健康脑区,以及或许有助于恢复的现存能力。这种关注方式并不主张用同样极端的神经乌托邦主义换掉过去的神经虚无主义,用虚伪的希望换掉错误的悲观论调。我们发现了大脑愈合的新方法,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患者在所有时候都可以得到改善。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一些事情,直到在知识渊博的健康专业人士的指点下,当事人尝试了新的方法,事情才有了转机。
  “愈合”(heal)一词源自古英语“haelan”,它不仅仅指“治疗”,也有“使之完整”的意思。这个概念和军事比喻里的“解决”(cure)相去甚远,解决是与“分开”“征服”相关的。
  接下来,就是来自患者的故事了:他们改变了大脑,自己恢复了大脑的部分受损能力,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以前从不知道自己具备的潜力。但是,和神经可塑性治疗技术比起来,真正的奇迹是: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大脑一路上获得了复杂的神经可塑性能力,并且获得了一种意识,这种意识能够指引其独特的生长性恢复进程。


《神经之钥:重塑自我,解锁潜能》 导言 我们的大脑,这团由千亿神经元组成的宇宙,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神秘而充满活力。长期以来,我们视大脑为一套固定的硬件,一旦受损便难以修复,天赋与能力也仿佛是命中注定,难以改变。然而,近几十年来,一项颠覆性的科学发现正悄然改变着我们对大脑的认知——神经可塑性。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我们的大脑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动态、可塑、能够不断自我重塑和修复的奇妙器官。 《神经之钥:重塑自我,解锁潜能》并非一本陈旧的教科书,也不是晦涩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扇窗,带你窥探神经科学最前沿的探索,领略大脑惊人的自我疗愈能力;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身上蕴藏的无限潜力;它更是一份行动指南,为你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理解、去运用、去激活大脑的潜能,从而改善生活,重塑自我。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令人着迷的旅程,深入了解神经可塑性的内在机制,探索它如何在生理、心理、甚至情感层面驱动改变。我们将从神经科学的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揭示大脑如何通过学习、经验和意念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本书将聚焦于如何将这些科学洞察转化为日常实践,帮助读者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无论是身体的康复、情绪的调节、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创造力的激发。 第一部分:神经可塑性的奥秘——解锁大脑的改变潜能 我们的第一站,将是神经可塑性的核心领域。在这里,我们将放下对大脑“固定不变”的旧观念,拥抱“动态重塑”的新认知。 “柔软”的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舞蹈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层面开始,认识构成大脑的微小单元——神经元。神经元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庞大而精密的神经网络。而神经可塑性,正是指这些连接的强度、数量以及整体网络的组织方式,能够根据我们的经历和学习而发生改变。我们将深入探讨synaptic plasticity(突触可塑性),这是神经可塑性的基石。想象一下,每一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甚至只是经历一件深刻的事情,都在悄悄地重塑着你大脑中的连接。我们将解释神经递质、受体以及突触增强(LTP)和突触减弱(LTD)等关键概念,让你明白大脑是如何通过“使用”和“不使用”来优化其连接的。 大脑的“重新布线”:结构性与功能性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不仅仅是突触层面的变化,它还体现在大脑结构的宏观调整和功能区域的重新分配。我们将探讨结构性可塑性(structural plasticity),例如海马体中神经元的生成(neurogenesis),以及大脑皮层在学习新技能时发生的体积变化。同时,我们将聚焦功能性可塑性(functional plasticity),特别是当一个大脑区域受损时,其他区域如何接管其功能。我们将看到,大脑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巧妙地“重新布线”,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改变的“催化剂”:学习、经验与环境 什么能够触发大脑的可塑性?答案是多方面的。我们将详细阐述学习和经验在驱动大脑改变中的关键作用。每一次新的尝试,每一次对挑战的克服,每一次对信息的吸收,都在为大脑注入新的“可塑性燃料”。同时,环境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一个充满刺激、支持和鼓励的环境,能够极大地增强大脑的可塑性。我们将探讨感官输入、社会互动、甚至是我们所处的物理空间,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的大脑。 第二部分:大脑的自我疗愈之旅——面对挑战,重获新生 神经可塑性最令人惊叹的应用之一,便是它在自我疗愈中的巨大作用。无论我们面对的是身体的创伤、神经系统的疾病,还是心理的困扰,大脑都有着惊人的修复和适应能力。 从“损毁”到“重构”:创伤后的恢复 我们将深入研究神经可塑性在应对中风、脑损伤等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过程。我们将看到,通过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大脑如何重新学习和适应,使得曾经失去的功能得以部分或完全恢复。我们将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理解大脑的重塑机制,来设计更有效的康复方案。这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恢复,更是关于大脑如何重新构建认知地图,再次与世界建立连接。 疼痛的“重塑”:慢性疼痛的神经学解读 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感觉,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大脑。我们将探讨神经可塑性如何参与到慢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中。大脑会形成“疼痛记忆”,使得即使在最初的伤害已经消失后,疼痛信号仍然被不断放大。然而,好消息是,我们也能够利用神经可塑性来“解绑”这种疼痛的循环。我们将介绍一些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的疼痛管理策略,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疗法以及一些创新的治疗方法,它们通过改变大脑对疼痛信号的感知和处理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痛苦。 情绪的“调整阀”:应对焦虑、抑郁与压力 我们的情绪状态与大脑的活动紧密相连。长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和功能。我们将探讨这些负面情绪如何影响大脑的可塑性,并导致恶性循环。但正如任何其他领域一样,神经可塑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摆脱困境的希望。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冥想、正念练习、积极的思维模式重塑,以及其他旨在增强情绪调节能力的方法,来积极地改变大脑,从而改善情绪健康。我们将看到,我们有能力去“调整”我们大脑的情绪反应。 衰老的大脑:保持年轻活力,对抗认知衰退 衰老是生命的一个自然过程,而大脑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神经可塑性告诉我们,衰老并不意味着认知能力的必然衰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持续的学习、挑战大脑、保持社交活动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积极地维护和增强大脑的可塑性,从而延缓认知衰退,保持思维的敏锐和活力。我们将分享一些对抗年龄相关性认知变化的科学策略,让你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晚年。 第三部分:激活你的“神经潜能”——将科学转化为实践 理论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转化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力量。《神经之钥:重塑自我,解锁潜能》将为你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你成为自己大脑的“Architect”(建筑师)。 学习的艺术:事半功倍的学习策略 想要学习新技能,掌握新知识?我们将为你揭示大脑学习的秘密。我们将探讨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主动回忆(active recall)以及其他基于神经科学原理的高效学习方法。你将了解如何优化你的学习过程,克服学习障碍,并让学习成为一件令人愉快且富有成效的事情。我们将从“死记硬背”过渡到“理解与应用”,让学习真正地改变你。 意志力的“重塑”:增强自控力与执行力 自控力被誉为“成功之母”。我们将探讨自控力的神经科学基础,以及它如何受到神经可塑性的影响。通过一些训练和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增强大脑的执行功能,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抵制诱惑。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帮助你一步步建立更强大的意志力。 习惯的“编程”:培养积极行为,改掉消极习惯 习惯塑造了我们的日常。我们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读习惯的形成和改变机制。你将学习如何利用神经可塑性来“编程”你的大脑,有效地培养积极的习惯,并摆脱那些阻碍你前进的消极模式。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框架,让你能够系统地重塑你的行为模式。 创造力的“火花”:激发无限想象与创新 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我们将探讨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是如何运作的,以及神经可塑性如何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你将学习如何通过一些特定的思维练习、打破常规的视角以及开放的心态,来激发你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我们将引导你发现自己内在的创新潜力。 身心合一:运动、睡眠与营养的大脑效能 我们的大脑并非孤立存在,它与身体紧密相连。我们将深入探讨规律的体育锻炼、充足的睡眠以及均衡的营养,如何对大脑的可塑性产生积极影响。你将了解为什么运动是“大脑的滋补品”,睡眠是“大脑的清理工”,而良好的营养则是“大脑的建筑材料”。我们将提供科学的建议,帮助你优化你的生活方式,从而最大化地激活你的大脑效能。 结语 《神经之钥:重塑自我,解锁潜能》是一次邀请,邀请你踏上探索自己大脑的非凡旅程。它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大门,让你认识到,你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拥有强大自我塑造能力的主动创造者。大脑的可塑性,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概念,它更是希望的象征,是改变的承诺。 通过这本书,你将不再害怕改变,不再局限于过去的限制。你将学会如何有意识地利用大脑的潜力,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去实现个人的成长,去成为那个你渴望成为的人。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用《神经之钥》,解锁你的大脑,重塑你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对心智的深度探索,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给自己的认知系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系统升级”。它没有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科学术语泥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大脑运作机制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叙事时的那种节奏感,仿佛带着读者进行了一场穿越神经科学前沿的冒险。那种对人类适应性和潜能的赞美,让人读来心潮澎湃,充满了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博学而富有激情的导师,在你耳边低语着宇宙间最精妙的结构——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又是如何对外界的变化做出即时且深远的反应。书中的案例分析和引用的研究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确保了知识的深度和阅读的愉悦感能够完美平衡,真正做到了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大众读物的可读性。

评分

老实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可塑性”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表层的概念。然而,作者通过详尽的阐述和极具说服力的论证,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大脑的动态变化是多么的深刻且无处不在。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啊哈!”时刻的密集体验,几乎每翻几页就会有一个先前模糊的概念豁然开朗。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增加,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构,尤其是在看待衰老、创伤或习惯形成这些人生议题时。它赋予了读者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感——我们不再是自身生理局限性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自身心智蓝图重绘过程中的建筑师。这种赋权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它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刻地指向了我们如何能更好地生活、如何应对挑战。它不是空泛地鼓吹“积极思考”,而是提供了基于扎实科学依据的工具和理解框架,帮助读者真正认识到自身心智的构建能力。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去解锁自己潜意识中那些长期被限制的领域。书中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得仿佛一座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部件——无论是关于感知、记忆还是情绪处理——都与其邻近的部分紧密相连,共同服务于一个宏大的主题:大脑的适应性。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自我效能感、寻求内在平衡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起点,而不是转瞬即逝的鸡汤。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枯燥的生物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似乎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并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弹性的视角去看待它们。作者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他巧妙地将宏观的认知过程与微观的神经通路联系起来,使得整个理解过程非常顺畅自然。这种流畅性,使得即便是对神经科学知之甚少的人也能轻松跟上,同时又不会让资深爱好者感到浅尝辄止。阅读体验上,我感受到了作者极强的叙事控制力,信息的密度恰到好处,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悬念或者一个令人惊叹的发现,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这种对结构和节奏的精妙把握,让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读完后脑子里留下的是清晰的知识脉络,而不是一堆零散的术语。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令人着迷的权威感,但这种权威感并非傲慢,而是一种建立在深厚研究基础上的自信。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到位,很多描述性的句子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直接“看见”大脑中的电化学信号在传递。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复杂概念进行类比处理的方式,那些比喻既贴切又富有启发性,有效地消除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经验之间的鸿沟。从排版到章节安排,都体现出对读者体验的深切关怀,阅读起来毫无滞涩感,仿佛作者全程都在耐心细致地引导你,确保你不会在任何一个复杂的转折点迷失方向。这种细致入微的关照,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让人愿意反复咀嚼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

获益匪浅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多看书可以涨智慧,也可以完善认知。

评分

很好的。

评分

支持每个家庭里有中风或帕金森的家人读一读,加深对病人的理解,并帮助他们康复。

评分

书不错,物流很快。看后有感再补评价。

评分

读书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