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你的名字能透露什么特别信息?闹市中打手机是该堵耳朵还是捂嘴巴?暧昧真的能增加吸引力?相亲最应该穿红色是有科学道理的?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掉链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忆能否被移植?自由是否让你更快乐?……
对身边发生的种种常见现象,人们通常有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在心理学家看来,其中却蕴含另一番科学解释。
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我”知道!
精彩书评
★鄙人也是学心理学的。平时看惯了复杂的英文文献,看这本《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绝对是种享受。感谢果壳心事鉴定组这帮可爱的人们,轻松幽默诙谐而不失详实内容的文字给人带来了很多知识和思考。虽然学心理学的人不知道此刻的你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学心理学、读心理学的书能让你更加懂自己,也懂你身边的人。
——读者阿兰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这恐怕是心理学家,至少是平常人眼中的心理学家,最洋洋得意的一句自白。通常说话这么自负的人只有两种情况,要么的确有两把刷子,要么虚张声势用专业唬人,这本书无疑属于前者。
——读者坐等1900
★非常有趣,有时候有趣到令人瞠目结舌。我们知道让科学成为普通人能使用的技术是有难度的,同样,使心理学深入浅出地让普通人理解并喜爱也是有难度的。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读者丰子余
目录
前言
Ⅰ 放空:认识真的自己
大脑放空时究竟在做什么
激情燃烧时,你已不用大脑?
你比自己想的更诚实
睡觉,抽动一下很正常
用心感受世界,不只闭上眼睛
嘈杂环境中打电话,堵耳朵还是捂嘴巴?
你的错误,手指知道
适合所有年龄的神奇外语学习法
重要时刻,大脑为何一片空白?
想要提高记忆力?做梦去吧!
要提高创造力:换个人称代词
逛街勿在下班后
关键时刻掉链子是为什么
Ⅱ 他她:认识自己多一些
你爱的是他,还是你的心跳?
暧昧增加吸引力?
聊得投机,才能情投意合
相亲记得穿红色!
你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
在心爱的女生面前,该不该打那个架?
承诺是我说爱你的方式
为什么你背着我勾搭别人?
爱他,原谅他
Ⅲ 人际:认识自己还不够
爱与恨本是同根生
在朋友眼中,你本来就很好
予人金钱,自己健康
对于你的帮助,我表示压力很大
奥斯卡诅咒:女人有了事业就失去家庭?
“伤不起”是渴望被认同而咆哮的炫耀
又要震?易得性直觉在骗你
NBA中的心理学
信任不过一张皮
灾难面前听谁的?
你的名字告诉了我什么?
Ⅳ 盲区:认识不到的自己
似曾相识,在哪见过你?
记忆不靠谱,小心被种植
道歉真的有用吗?
痛,是为了快乐着
上瘾不全是毒品的错
欲有灼见,必先自恋
就是忍不住听你的电话
忘记一切,痛苦依旧
美味来自“死磕”?
中了头彩和意外伤残都不会改变你的快乐和痛苦
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是个山寨版?
没有难题,只有抽象题
Ⅴ 抉择:认识自己了再做
低价,才能收买人心
天下没有白做的广告
决定掏钱前,你的大脑在干嘛
花钱怎么买快乐?
花钱给自己,不如送点礼
Ⅵ 自由:认识另一个自己
灾难面前,你是神还是兽?
见死不救也该被理解?
谁说“蛋疼”没意义?
换一种方式,让你说话更有分量
自由让你不快乐
证人的沉默,无辜者的福音
惩罚有价,请慎用
精彩书摘
睡梦中,整条腿突然抽动了一下,对此你是不是也有深刻的印象?别以为这是不健康的表现,其实,大脑很聪明。研究表明,睡眠中的抽搐可能起着帮助睡眠的作用,甚至和学习有关。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微博上有一个自诩为“经典心理学”的ID发了一个段子:你睡觉的时候,有没有突然踹一下腿或抽搐了下?告诉你真相,这叫肌抽跃,常在睡觉时发生,睡觉时呼吸频率降低的幅度太大,大脑会认为身体快要死亡了,所以它会发送一个脉冲使身体觉醒。常发生肌抽跃的人一定要注意,这表明你这时的身体机能不是很好噢。
毫无疑问,这段话具有危言耸听的气质。既然肌抽跃在睡觉时经常发生,常发生肌抽跃的人身体可能不是很好,那么意思岂不是暗示很多人都身体不好?这个表达的确太过于含混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肌抽跃?肌抽跃是一种急速的肌肉不自主抽动,类似触电一样的动作。虽然较严重的肌抽跃症是一种会影响人正常生活的躯体病症,但生理性肌抽跃(比如打嗝、入睡抽搐以及疲劳或紧张时出现的肌肉抽搐)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不时出现,可以说与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那么“睡觉的时候,突然抽搐着踹了一下腿”,究竟是不是肌抽跃?
其实,对于“睡觉的时候,突然抽搐着踹了一下腿”,学术上通常称为“入睡抽动”(hypnic jerk 或 hypnagogic jerk)。很多民间说法认为这种抽动是因为在长个儿,但这种说法根本是毫无依据的,且问你调查过姚明小时候踹塌很多面墙吗?
入睡抽动,指人在即将入睡时全身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抽动。此过程中,往往还伴随自由坠落感甚至是模糊的梦境,并很可能导致惊醒。一般的入睡抽动不会影响睡眠,但若过于频繁则可能导致周期性肢体抽动障碍(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变身成“抽搐男”或“抽搐女”,且陷入失眠的困扰。
关于这种现象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理论认为,个体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时,会心跳减慢、体温下降、呼吸变缓,肌肉也随之放松。网状激活系统(reticular activation system,RAS)负责控制这一转换过程,入睡抽动可能仅仅是网状激活系统数据出错时伴生的一种副作用。
另外一种更有趣的解释认为,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保护自身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在下坠的过程中抓住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突然收紧,引发入睡抽动。
事实上,除了众所周知的“入睡抽动”,慢波睡眠第二阶段出现的“睡眠锭”(sleep spindle)也可能会导致“肌肉颤搐”(muscle twitch)。
睡眠锭是多见于丘脑和大脑皮质的一种特殊的脑电波,具体表现为脑电波突然出现大幅剧烈震荡,此时可能伴随着身体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动。
睡眠中的肌肉抽搐在婴儿身上更常见。研究者认为,这是大脑在学习或巩固神经与肌肉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一过程在没有外界刺激干扰的睡眠时更容易完成。该说法更能说明为什么婴儿好像成天都在睡觉,原来他们是在刻苦地进行“抽搐睡眠学习”。另有研究发现,睡眠锭的出现的确有助于将新信息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这也为“抽搐睡眠学习”假设提供了一些支持。
另外,睡眠锭可以帮助我们安睡。丘脑的脑电活动频率与保持平静睡眠的能力有关,而产生于丘脑的睡眠锭能够在外部突然出现声音刺激时起到屏蔽作用。哈佛大学医学院睡眠医学系(Harvard Medical School’s Division of Sleep Medicine)的一项研究表明,脑电波中睡眠锭出现的频率越多,个体抵御外界干扰、保持睡眠的能力就越强,相应的睡眠质量也就越好。
表面上看,“入睡抽动”和“肌肉颤搐”的成因、目的不同,但似乎都会导致肌肉突然抽搐。那么这两者的外在表现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辨识。
一方面,抽搐的模式不同。首先,入睡抽动形成的原因尚无定论,但不管是因为网状激活系统出现系统漏洞,还是大脑产生坠落的错觉,相应的“抽搐模式”都是全身性的,入睡抽动也常常被“邪恶”地描述为“像触电一般的全身颤抖”;其次,睡眠锭造成肌肉颤搐,其目的是学习或巩固对肌肉的控制,因而局部抽搐更为常见。就像木偶师在学习如何操纵人偶时,也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毕竟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跤。
另一方面,抽搐的结果不同。首先,入睡抽动时,个体并未完全入睡,全身抽搐后往往就抽醒了,当肌肉疲劳或缺乏睡眠时,抽搐情况会更加严重。越是需要睡的时候,身体就越不受控制地乱抽抽。不要担心,你只是在睡眠的第一阶段被吵醒了,损失不大,只要平心静气、继续努力,10分钟后又是一尊睡神!其次,睡眠锭出现在睡眠过程中,本身就有保护睡眠的作用。所以很可能抽了半天自己没醒,倒把睡在旁边的人吓醒了……
……
前言/序言
“你好,我们是学心理学的。”
“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这,必定是每一个心理学人在自我介绍后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从定义上看,心理学是“关于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心理学与生活》),但对于特定的行为和心理,由于受变量太多或者学科阶段性发展水平所限,还不能精确到这个程度。这就好像你拿着一个硬币去让物理学家预测抛出之后哪个面朝上,理论上,知道所有条件后是可以计算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几乎不可能。每个人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受到先天的生物基础和后天的社会经验的影响。
既然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心理学研究也总是利用统计学来验证理论,那么怎样保证它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呢?
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绕过它来思考。
牛顿第一定律说,“在没有外力的条件下,物体会维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虽然真实情况中“没有外力”的条件无法实现,我们不能直接证明定律的正确性,但是通过间接的实验依然可以逼近理想状态,所以在经典力学框架下它的正确性不容置疑。同样的,心理学实验中做不出100%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适用于所有人,而只不过因为条件所限,难以完美控制所有无关变量。
生活中,常听人们说“自己最了解自己”,是这样吗?其实,人们不也还常说“旁观者清”嘛?几乎任何一句名言,都可以找到另一句观点与之相反的驳斥。所以,名言警句不足为信。
那么,自己要不要信自己?
现代心理学研究不断在表明一个事实:我们真的不了解自己。我们以为忘掉痛苦经历就可以感受不到痛苦,但对短时记忆障碍患者的研究却发现,想不起痛苦的原因反倒让他们更难过;我们以为清闲的无所事事的白日梦生活很美好,但其实忙碌,哪怕是瞎忙活,也可以提高幸福感。
这本书里充满了这样的悖论,你看完后也许会惊讶:原来自己太不了解自己了!
“自己”,永远是每个人最关心的话题,很多人每天都会关注星座运程,或者试图通过血型、性格色彩、手相等去了解自己。这些方法方便在似乎可以只用少量的信息摄入代替辛苦的长期探索。——你看,一个人琢磨琢磨星座便可以把对方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对对九型人格就知道ta的性格命门,省去了多少交往的时间和金钱!
就冲这,人们都愿意相信那些看上去实用、实则牵强附会的推断和结论。书店的“心理类”书架上,摆的都是读心术之类的东西;网络上搜索“心理”两个字,被关注最多的是“心理咨询师”;电视上频频露脸的“心理专家”甚至看不出是学过心理学的,哪怕是自学。他们的说辞往往能够让人的窥探欲很方便地得到满足,于是本来就懒得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大脑,乐得其所。这一类大师不需要任何研究支持,只要一个权威的、能言善辩的形象,就可以行走江湖了。
其实,他们知道的根本不是你在想什么,而仅仅是利用了你思维的弱点。
弗洛伊德的盛名,对于心理学来说不知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他让更多人知道心理学,同时又遮住了很多人的眼睛,让人以为精神分析那一套便是心理学。其实,弗公在心理学上的贡献远比他对大众文化的贡献小得多。
更让心理学人无奈的还是媒体上那些根本不是心理学、却自称“心理学”的东西。这些没有根据的说法、杜撰的格言、折翼体的小感悟,动辄吸引数以百万计的粉丝。相反,真正的心理学家却很少发话,因为他们不愿意随便评论非自己研究领域的内容,即便偶尔张个口,也总是小心翼翼说话,不走惊悚路线,也很难引起网友的“激情分享”。
心理学本身就很有趣,一点儿不缺乏吸引人的东西。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智慧结晶不该只是少数心理学人的乐趣,应该和更多人分享。这是多么大的一件遗憾!所以,果壳心事鉴定组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所在——让心理学研究走出实验室和学术期刊,让更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让彼此多一份理解。
我想这也是很多心理学人的共识,所以心事鉴定组主题站很快得到了很多院校心理系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也吸引来一批热心传播心理学的朋友,与我一道建立了这个营地,并通过真诚和努力将之经营得有声有色,影响力渐远。他们有的成了本书的作者,有的是心事鉴定组的译者,有的作品还没来得及被收录但暗暗努力着,有的在一边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假以时日,我们相信这种观念和坚持一定能改变许多人片面的认知,也让他们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更深的理解。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修订本)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修订本)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