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人百传

中华名人百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雪霜,张启明 编
图书标签:
  • 名人传记
  • 历史人物
  • 中华文化
  • 人物故事
  • 历史故事
  • 传记文学
  • 中国历史
  • 文化名人
  • 历史传记
  • 人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 ,
ISBN:978754691498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48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名人百传》向您展示了英杰伟人的坚毅的品格,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希望有助于完善读者的知识结构,从伟人留下的高尚的人格财富,珍贵的精神遗产中获得教益,获得感悟,获得启迪。

目录

1 老子
2 孔子
3 孙武
4 商鞅
5 孟子
6 庄子
7 屈原
8 韩非子
9 李冰
10 扁鹊
11 秦始皇
12 陈胜
13 刘邦
14 项羽
15 韩信
16 汉武帝
17 司马迁
18 董仲舒
19 张骞
20 刘秀
21 班超
22 蔡伦
23 张衡
24 张仲景
25 华佗
26 诸葛亮
27 王羲之
28 顾恺之
29 陶渊明
30 祖冲之
31 贾思勰
32 李世民
33 玄奘
34 武则天
35 慧能
36 吴道子
37 郭子仪
38 李白
39 张旭
40 杜甫
41 韩愈
42 白居易
43 宋太祖
44 范仲淹
45 司马光
46 王安石
47 沈括
48 毕昇
49 苏轼
50 李清照
5l 岳飞
52 陆游
53 朱熹
54 辛弃疾
55 成吉思汗
56 关汉卿
57 郭守敬
58 文天祥
59 黄道婆
60 施耐庵
61 沈万三
62 朱元璋
63 罗贯中
64 郑和
……

精彩书摘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在黄河西岸的一个叫龙门的地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做了简要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这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重要意义。司马迁以父亲为荣,以史官的家世为荣。司马迁10岁的时候,随着当太史令的父亲来到了京都长安,开始了专心读书的生活。.他还曾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深厚学问的基石,养成了他多方学习的兴趣,并奠定了文学功底,为以后从事《史记》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并不单单满足于书斋的平静生活,他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间,来扩展视野,增长知识。20岁的时候,司马迁就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第一次的万里漫游。他的文化素养促使他自觉地把自然地理和人物风情联系在一起。他从长安出发在淮阴访问了西汉开国名将韩信的故里;到浙江登上相传是夏禹大会诸侯、为诸侯记功而得名的会稽山;到汨罗江为屈原真诚执著的爱国忠君之情和光辉峻洁的人格潸然泪下;在曲阜,他怀着无限的景仰细心地观察孔子庙堂;在古齐都,他学习了饮酒、射箭的礼节;在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他采访遗者,收集汉代名相名将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的逸闻轶事;在河南开封,他亲自到信陵君驾车迎接隐士侯赢的大梁东门察看……这一段经历使司马迁真正贴近了生活,许多历史材料进入他的脑海,使他的文化知识积累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司马迁漫游祖国山河归来,开始步入仕途。被汉武帝任命为郎中,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是他却能常常伴随着皇帝走遍国土。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对那里的风土人情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记录,司马迁因此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很多知识。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仿古制到泰山实行封禅大典,以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随汉武帝前往。
不幸的是,司马谈途中病倒在洛阳,他因自己不能以太史令身份参加百年难遇的封禅典礼又气又急,病情重上加重。正巧司马迁从西南出使回来,来到了生命垂危的父亲面前。弥留之际,这位治学有着兼容并包气度的老人十分悲痛,拉着司马迁的手,老泪纵横地说:“我们的祖先是周王朝的太史,后来越来越衰落,传到我们这里怕是要断绝了。你要是做太史令,一定要继承祖先的事业。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世界科技巨擘与工业革命先驱的传记合集简介。 --- 《铸就现代:世界科技巨擘与工业先驱列传》 一部跨越三个世纪的创新史诗,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如何重塑物质世界的宏大叙事。 在这个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我们常常忘记,我们所依赖的现代文明,并非凭空而降。它源自于那些敢于质疑现状、勇于探索未知的先驱者们。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民族或地域的英雄事迹,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精选了自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爆发至今,对人类科技、生产力乃至社会结构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二十位核心人物。 《铸就现代》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叙事笔触,勾勒出这些巨擘们充满荆棘的成长历程、突破性的思想火花以及他们如何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实际应用。这不是简单的生平罗列,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思想解剖”,探究驱动他们不懈前行的内在动力。 第一编:蒸汽时代的奠基者(1750-1850) 本篇聚焦于将人类社会从以人力、畜力为主导的古典经济体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代创新者。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探究这位苏格兰机械师如何从改善纽科门蒸汽机入手,通过引入分离式冷凝器,真正实现了蒸汽机的热效率革命。书中详细分析了其商业伙伴马修·博尔顿如何为瓦特的创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本和市场支持,揭示了技术与资本结合的早期范本。 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不仅仅是“轧棉机之父”。本书将深入剖析他如何凭借对“可互换零件”概念的坚持,无意中催生了现代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体系的雏形。尽管其早期在棉花生产上的影响饱受争议,但其对军工生产的标准化贡献,却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乔治·史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从一个矿井里的机械师到“铁路之父”。本章细致描绘了“火箭号”蒸汽机车如何在激烈的技术竞赛中脱颖而出,以及铁路网络的铺设如何彻底改变了地理概念、物流成本和国家的战略布局。 第二编:电气与化学的交汇(1850-1920) 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深入发展,人类开始掌控自然界更深层的力量。本编展示了如何从实验室的奇思妙想过渡到普世的能源与信息革命。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着重分析他与爱迪生之间“电流之战”的本质,并非简单的技术路线之争,而是对未来能源分配模式的根本性分歧。书中详述了交流电系统(AC)的优势,及其在无线电、远程电力传输领域所做的超前布局。 玛丽·居里(Marie Curie):超越对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本章聚焦于她面对性别歧视和资源匮乏时,如何在巴黎的简陋实验室中,坚持对元素周期表的突破性探索。对钋和镭的提纯过程,是献给耐心与毅力的一曲颂歌。 卡尔·本茨(Karl Benz)与亨利·福特(Henry Ford):这两位汽车工业的先驱,被放在一起对比分析。本茨是“发明家”,创造了第一个内燃机驱动的车辆;而福特则是“组织者”,通过流水线和劳动力的科学管理(福特主义),使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重塑了城市形态。 第三编:信息时代的曙光与量子之谜(1920-1970)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背景,极大地加速了理论物理学、电子学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本篇聚焦于那些奠定了我们数字生活基础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电子工程师。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深入解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如何颠覆了牛顿构建的绝对时空观。本书特别关注他晚年对统一场论的追求,以及他对科学伦理和世界和平所承担的责任。 阿兰·图灵(Alan Turing):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之父”,更是密码学的救星。书中详细描绘了他在布莱切利园如何设计出“炸弹机”破解恩尼格玛密码,以及他关于“机器能否思考”的深刻哲学拷问——图灵测试的真正意义远超出了编程范畴。 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与威廉·肖克利(Bardeen, Brattain & Shockley):晶体管的诞生,是信息革命的真正的“奇点”。本书将详述贝尔实验室内部围绕点接触式晶体管和结型晶体管的竞争,以及半导体技术如何为微电子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核心价值与读者定位 《铸就现代》旨在为所有对科技史、经济史和人类创新精神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深刻的指南。本书的价值在于: 1. 跨学科整合:打破了传统传记将科学发现与技术应用割裂开来的局限,展现了理论如何驱动实践,实践又如何反哺理论的完整链条。 2. 全球视野:对比了欧洲、北美乃至早期亚洲(在后续章节中涉及)的技术发展路径差异,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创新生态的形成机制。 3. 人性刻画:每位巨擘都不是完美的圣人,他们有争议的观点、失败的尝试、嫉妒与合作。本书力求还原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理解他们做出历史性抉择时的心理压力。 阅读《铸就现代》,如同穿越时空,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者、实干家们并肩而立,亲眼目睹他们如何以一己之力,推开了通往未来的那扇沉重的大门。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相信人类智慧可以克服任何工程难题的读者的恢弘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名人百传》这个名字,让我充满了对智慧与传奇的向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带我走进那些曾经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名人之魂。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以一种严谨但不失趣味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人物的生平。比如,我期待能够看到关于古代科学家,如张衡,如何通过精密的观测和计算,发明了精妙的浑天仪,展现他深厚的科学素养和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又或者,我希望能够了解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女性,如武则天,是如何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打破束缚,登上权力巅峰,展现她的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本书能够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叙事,将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展现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他们的抉择,以及他们最终的成就。我期待的,是能够从这些人物的故事中,汲取到克服困难的勇气,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体悟。这本书,在我看来,应当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坚持和梦想的史诗,让我能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评分

拿到《中华名人百传》的时候,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该有多么浩瀚!一个“百传”足以容纳多少传奇?我设想,这或许是一本能够让我大开眼界、重新认识历史的书。我想象中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一百位名人的名字,然后逐一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我更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这些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比如,对于那些政治家,我希望看到他们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如何平衡各方势力,他们的决策背后是否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考量。对于那些思想家,我期待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学说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甚至延续至今。我希望作者能够巧妙地将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他们与那个时代的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塑造和被塑造。我梦想着,在翻阅这本书时,我能了解到,为何一位普通人能够凭借智慧、勇气或坚韧,成为载入史册的传奇。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扇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窗户,让我能够窥见那些曾经照亮过历史的星辰,理解他们璀璨的轨迹。

评分

当我看到《中华名人百传》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历史人物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那些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我设想,书中或许会用一种非常史诗般的手法,来描绘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他们的雄才大略,他们的权谋斗争,以及他们如何将一个王朝推向顶峰或深渊。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讲述那些在文化艺术领域独领风骚的大家,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他们的艺术追求,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能够读到关于孔子“仁”的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解析;抑或是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项划时代的创举是如何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详尽描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人物的简单堆砌,而是能够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名人的梳理,展现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和特质,让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深厚底蕴。

评分

初次翻开《中华名人百传》,我便被它厚重的书名所吸引,心想着,这一定是一部详尽梳理中华民族璀璨星河的鸿篇巨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介绍,更是对那些闪耀古今的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的深刻印记的探索。比如,我希望能看到唐朝大诗人李白,在盛世的背景下,是怎样挥洒才情,又为何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抑或是汉朝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那样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通过深入的史料挖掘,还原那些历史人物最真实的一面,不仅仅是他们的功绩,也包括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挣扎,甚至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渴望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精神,理解他们为何能够成为“名人”,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对后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或许,书中会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让我在阅读中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我对书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有着极高的期待,希望能够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而不仅仅是干巴巴的年代和事迹。

评分

购买《中华名人百传》的初衷,源于我对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我一直觉得,历史不应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和事件,而应该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串联起来的宏大叙事。《中华名人百传》这个书名,就给了我这样的期待。我幻想,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来讲述这些名人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辉煌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我想象中,或许会有关于苏轼在仕途坎坷中,如何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用诗酒来慰藉心灵的篇章;也或许会有关于花木兰,在那个男权至上的年代,是如何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替父从军,为国建功立业的动人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情感波动,他们的纠结与挣扎,以及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动机和选择,感受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应该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也能带来启迪的书,让我能够从古人的智慧和经历中,汲取力量,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评分

很幼稚的介绍 适合小学生

评分

帮同事买的,说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帮同事买的,说不错~~~~

评分

还不错买来看看,内容还可以

评分

PLC应用技术是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三菱FX2N系列PLC应用技术》以三菱FX2N系列PLC为典型机型,从实用角度出发介绍PLC的硬件、基本指令、步进颐控指令、功能指令及实际程序典型应用。书中引入大量编程实例重点说明指令在实用程序中的应用,以及PLC的编程方法。《三菱FX2N系列PLC应用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PLC应用技术是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市面上有关PLC的教材及参考书品种繁多,但大多数为本科类教材,并不完全适用于高职高专类教学。本书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在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三菱FX2N系列PLC为典型机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引入了工程中的应用实例。这样既可以避免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局限性和传统理论教材不注重应用的弊端,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有一个深入完整的了解。  本书第l章介绍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与发展、组成与工作原理;第2章介绍三菱FX2N系列PLC的硬件资源;第3章介绍FX2N系列PLC的基本指令系统,并引入大量工程编程实例;第4章介绍步进顺控指令及其编程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各类流程的编程设计方法;第5章介绍典型功能指令在编程中的应用;第6章介绍模拟量控制方法和通信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其应用方法;第7章介绍PLc应用系统设计,并通过列举工程实例来说明。  本书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划建华、张静之主编。其中,第1章与第2章的22节由张文蔚编写;第2章盼2.1节、第3章、第4章、第6章6.1节的后两部分、第7章的7.3节及各章习题由刘建华编写;第5章、第6章6.2节的第二、三部分由张静之编写;第6章6.1节的前两部分及6,2节的第一部分由张蕊编写;第7章的7.1、7.2节由卞伟华编写;全书由刘建华负责统稿。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一些书刊,并引用了相关资料,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第1章可编程序控制器  1.1PLC的产生与发展  1.1.1PLC的产生与特点  20世纪60年代末,现代制造业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生产出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要求生产设备的控制系统必须具备更灵活、更可靠、功能更齐全、响应速度更快等特点。随着微处理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Controller)应运而生。1.PLC的由来早期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基本上都是采用继电一接触器控制方式,系统复杂程度不高,但自动化水平有限。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机械触点,系统运行可靠性差;工艺流程改变时要改变大量的硬件接线,要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功能局限性大:体积大、耗能多。由此产生的设计开发周期、运行维护成本、产品调整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由于美国汽车制造工业竞争激烈,为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公开招标,要求用新的控制装置取代机电控制盘。公司提出10项指标:  1)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  2)维护方便,采用插件式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系统。  4)体积小于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系统。  5)数据可以直接送入计算机。  6)成本可与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系统竞争。  7)输入可为市电(PLC主机电源可以是115V电压)。  8)输出可为市电(115V交流电压,电流达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抢了一个早上都没抢到,结果回家好不容易才提交了订单

评分

PLC应用技术是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三菱FX2N系列PLC应用技术》以三菱FX2N系列PLC为典型机型,从实用角度出发介绍PLC的硬件、基本指令、步进颐控指令、功能指令及实际程序典型应用。书中引入大量编程实例重点说明指令在实用程序中的应用,以及PLC的编程方法。《三菱FX2N系列PLC应用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PLC应用技术是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市面上有关PLC的教材及参考书品种繁多,但大多数为本科类教材,并不完全适用于高职高专类教学。本书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在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三菱FX2N系列PLC为典型机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引入了工程中的应用实例。这样既可以避免任务驱动型教材的局限性和传统理论教材不注重应用的弊端,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有一个深入完整的了解。  本书第l章介绍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产生与发展、组成与工作原理;第2章介绍三菱FX2N系列PLC的硬件资源;第3章介绍FX2N系列PLC的基本指令系统,并引入大量工程编程实例;第4章介绍步进顺控指令及其编程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各类流程的编程设计方法;第5章介绍典型功能指令在编程中的应用;第6章介绍模拟量控制方法和通信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其应用方法;第7章介绍PLc应用系统设计,并通过列举工程实例来说明。  本书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划建华、张静之主编。其中,第1章与第2章的22节由张文蔚编写;第2章盼2.1节、第3章、第4章、第6章6.1节的后两部分、第7章的7.3节及各章习题由刘建华编写;第5章、第6章6.2节的第二、三部分由张静之编写;第6章6.1节的前两部分及6,2节的第一部分由张蕊编写;第7章的7.1、7.2节由卞伟华编写;全书由刘建华负责统稿。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一些书刊,并引用了相关资料,在此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作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第1章可编程序控制器  1.1PLC的产生与发展  1.1.1PLC的产生与特点  20世纪60年代末,现代制造业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生产出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要求生产设备的控制系统必须具备更灵活、更可靠、功能更齐全、响应速度更快等特点。随着微处理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Controller)应运而生。1.PLC的由来早期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基本上都是采用继电一接触器控制方式,系统复杂程度不高,但自动化水平有限。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机械触点,系统运行可靠性差;工艺流程改变时要改变大量的硬件接线,要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功能局限性大:体积大、耗能多。由此产生的设计开发周期、运行维护成本、产品调整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由于美国汽车制造工业竞争激烈,为适应生产工艺不断更新的需要,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公开招标,要求用新的控制装置取代机电控制盘。公司提出10项指标:  1)编程简单,可在现场修改程序。  2)维护方便,采用插件式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系统。  4)体积小于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系统。  5)数据可以直接送入计算机。  6)成本可与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系统竞争。  7)输入可为市电(PLC主机电源可以是115V电压)。  8)输出可为市电(115V交流电压,电流达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