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到司马:西晋的历程

从司马到司马:西晋的历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立群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西晋
  • 司马氏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八王之乱
  • 晋朝
  • 历史人物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1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106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从司马到司马:西晋的历程》依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从司马到司马”系列讲座的讲稿润色整理而成,本讲座共十八讲。
2.作者孙立群是《百家讲坛》出境较多的主讲人之一,先后主讲吕不韦、李斯、范蠡等系列讲座。
4.不仅系统地讲述了西晋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对魏晋之际的禅代和西晋灭亡的原因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内容简介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人们对司马氏家族的一些代表人物都很熟悉。如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睿等。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7年,西晋灭亡。西晋共五十一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到420年,共一百零三年。

  看晋代历史,从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曹魏大权,到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司马睿建立偏安的东晋,真是从司马到司马!这个家族的兴与衰,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迁,这一时期有许多人物和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也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所开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中华文明史”等。参与编写教材、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李斯》(中华书局)等。主讲课程“中国古代史”为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天津市精品课。现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录播吕不韦、李斯、范蠡等系列讲座,受到好评。目前录制完成系列节目《从司马到司马》。

目录

第一讲 司马懿出山
第二讲 足智多谋
第三讲 山雨欲来
第四讲 高平陵之变
第五讲 父子专权
第六讲 司马师之死
第七讲 司马昭之心
第八讲 灭蜀降阿斗
第九讲 竹林七贤
第十讲 司马炎代魏
第十一讲 天下归一
第十二讲 世风日下
第十三讲 立太子之谜
第十四讲 贾后弄权
第十五讲 八王之乱
第十六讲 内忧外患
第十七讲 奴仆皇帝
第十八讲 王朝末路

精彩书摘

第十二讲 世风日下

在司马氏家族中,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位颇有作为的人物。他的父祖司马懿、师、昭,为取代曹魏像爬山一样,不断攀登,司马炎继承这一事业,建晋代魏,登上了山顶,并且治国有方,政绩卓然,尤其灭东吴,统一中国,是司马家族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
不过,在胜利面前,司马炎也开始飘飘然,逐渐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于是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西晋社会风气如江河日下,其中有三股风气最为突出,严重地腐蚀社会机体。
第一,奢侈腐化之风。西晋统治集团的腐化,是先从皇帝开始的。晋武帝司马炎搞腐败有两个特征,一是好色。简单说这两个字似乎不应该只批评晋武帝,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是好色之徒。为什么要批评他呢?主要是他搞出了新名堂。
新名堂之一,是在民间大选宫女。晋武帝在平吴之前,就开始选美女充实后宫。泰始九年(273),下令公卿以下的女儿入宫备选;转年,又下令选一般官员和普通人家的女儿入宫。并规定,有藏匿者以不敬论罪。为了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还下令“禁止天下嫁娶”,派遣宦官去州郡强征美女;未婚女子为了躲避,故意把自己弄得面貌憔悴、衣裳褴褛。被选的美女带进宫中时,多“号哭于宫中,声闻于外,行人悲酸”。大臣胡奋之女胡芳被选入宫,不住地啼哭,左右侍者劝阻说:“别哭了,皇帝听到后对你没有好处!”胡芳却说:“我现在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皇帝!”其父胡奋有一子,早夭,女儿又被选入宫,他很悲伤地说:“我这两个孩子,男孩入了九泉之下,女孩到了九天之上!”
新名堂之二,坐羊车,找住处。灭东吴前,晋武帝后宫已有嫔、妃、宫女数千。但他仍不满足,灭吴之后,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这样,后宫宫女就多达万人。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连晚上到哪里“宴寝”都难以确定了,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转悠,等羊累了,不走了,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那儿过夜。一些想得到天子“临幸”以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宫女,为了吸引皇帝,就在门前插上羊喜欢吃的竹子叶,并洒上盐水,以吸引羊车上门。
作为一国之主,司马炎竟如此沉湎于声色之中,荒唐至极,真不可思议!由于司马炎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致使他执政能力越来越差,失误连连,并终于酿成大祸。
上行下效,皇帝如此荒淫无度、纵情享乐,怎么能对下面进行约束?于是那些皇亲贵戚、官僚大臣纷起效尤,极尽奢华,纵情声色。
有的爱吃,大饱口福。何曾任朝廷三公之官,聚敛了许多钱财,他家中装修得穷极绮丽,宛若宫殿。他喜欢吃,每天吃的费用多达一万钱。有时面对无比丰盛的食物,他竟还说:“简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他的儿子何劭,任侍中、尚书,比其父更奢侈,“衣裘服玩,新故巨积,食必尽四方珍异”,一天吃饭的花费以钱两万为限,超过其父一倍!
还有一位大臣王济,也是穷奢极欲。有一次司马炎幸临他家,他安排的前来侍奉的婢女就多达百余人,每人都穿着艳丽的绫罗服饰,手捧各式各样的食品。吃饭时,司马炎吃到一道蒸小猪,味道无比鲜美,便问其中的缘故。王济得意地回答道:“这种猪是用人奶喂养的,被屠宰后又用人奶蒸煮。”这番话把司马炎都说楞了,他心里说,你王济也太过分了吧!“色甚不平,食未必而去”——神色不好看,饭也没吃完就走了。
……

前言/序言


《帝国黄昏:汉末到三国鼎立的权力更迭》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东汉王朝衰微至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这一复杂而动荡的历史时期。我们聚焦于权力真空的形成、地方豪强的崛起、以及各路英杰在乱世中争夺霸权的艰难历程。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英雄传记集,而是对一个时代结构性崩溃与权力重塑的细致考察。 第一部分:王朝的痼疾与崩塌的序曲 东汉末年,表面上维持着大一统帝国的架子,但内在的腐朽早已深入骨髓。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消耗了中央的权威;而“党锢之祸”的反复爆发,则彻底断绝了体制内改良的可能。我们首先考察了“太平道”等民间宗教运动的兴起,分析了黄巾之乱如何从社会矛盾的爆发点,演变成中央政府失控的导火索。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农民起义,而是底层对僵化体制的绝望呼喊,其深远影响在于彻底打散了原有的郡县管理体系。 接着,本书详细梳理了灵帝驾崩后,何进、袁绍等士族势力如何利用宫廷政变夺权,并最终导致“十常侍之乱”。关键的转折点在于董卓的进京。我们并不将董卓视为单纯的蛮横武夫,而是将其视为在权力真空期,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边地武力集团对中央权力的一次强行接管。曹操、袁绍等地方豪强的“讨董联盟”的形成,标志着中央权威的彻底丧失,天下开始以血缘、地缘和私人武装为基础进行重组。 第二部分:群雄逐鹿与军事格局的演变 讨董联盟瓦解后,各路诸侯的互相攻伐成为主旋律。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阶段错综复杂的军事与外交博弈。 北方:袁曹之争的逻辑。袁绍凭借其四世三公的声望和河北的资源优势崛起,成为北方无可争议的霸主。然而,曹操的成功并非仅靠军事才能,更在于他对政治和人事资源的精妙运用。我们详细分析了官渡之战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不同治理模式(袁绍的保守士族路线与曹操的唯才是举实用主义)的一次裁决。 长江中下游的格局。孙坚、孙策父子的经营,为孙吴在江东的立足奠定了基础。江东的特殊地理环境——水网密布,便于防御,也塑造了其独特的军事文化。我们探讨了曹操对江东的数次试探,以及孙氏政权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实现对地方士族的整合。 西部的演变。以益州刘璋为代表的地方保守势力,在面对外部威胁(张鲁的汉中、曹操的觊觎)时表现出的无力。刘备集团的入蜀,则是一次典型的“权力替代”过程。我们分析了刘备集团的社会基础——主要由荆州流亡士人构成,他们急需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来实现政治抱负。 第三部分:赤壁的定局与三国形态的初成 赤壁之战是决定性的历史节点。本书着重分析了这场战役背后的战略考量,而非仅仅聚焦于火攻的戏剧性。曹操的战略目标是统一南方,消除后顾之忧,以便调头应对北方和西部的潜在威胁。而孙刘联盟的成功,在于他们对曹操的战略意图做出了准确的预判,并利用了长江水系的复杂性。 赤壁之后,天下形成了“天下有变,三足鼎立”的基本态势。 荆州的争夺:荆州作为南北交通的咽喉,其归属直接关系到战略主动权。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刘备集团内部战略失误的集中体现,也直接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惨败。 蜀汉的内向化: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开始向益州本土化和防御化转型。诸葛亮治蜀,其核心挑战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维系一个以儒家理想为旗帜的政权,并处理好与益州本地豪强的复杂关系。 曹魏的制度化:曹操称魏王,是其政治生涯的顶点,也标志着汉朝的终结已成定局。曹丕代汉,更多的是一种程序上的完成,其政权基础已经建立在过去二十年间的军事征服和人才吸纳之上。 全书最终落脚于“三国鼎立”这一历史形态的形成,分析了它如何从偶然的军事对峙,演变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格局,为后世的制度建设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强调,三国时代是旧的儒家士族体系崩溃与新的军事贵族集团崛起的交汇点,是中华帝国史上一次重大的权力结构调整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布局堪称精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矛盾和演变趋势。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很多同类作品容易在纷繁的人物谱系中迷失方向,但这部作品总能及时地为我们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穿过历史的迷雾。作者对于史料的筛选和运用也极具匠心,那些被其他历史学家忽视的侧面材料,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和重要的地位,为我们重构了一幅更加立体丰满的时代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古典的审美情趣,与所叙述的历史氛围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调,构建了一种高级的阅读距离感。他既不谄媚权力,也不刻意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于旁观者的超然姿态,梳理着兴衰荣辱的循环规律。这种文字所带来的历史的厚重感和宿命感,是很多轻快的作品所无法企及的。合上书卷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帝王将相,而是那个时代那种无可挽回的时代精神的缩影,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惊叹,那种沉稳而又不失韵律感的行文风格,将一段相对沉重的历史讲述得酣畅淋漓,毫无晦涩之感。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结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转折点时的那种精准拿捏,总能在关键时刻调动起读者的情绪,让人屏息凝神。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叙事。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阶段的命运走向。这种阅读体验,在历史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智力上的挑战。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用单一视角解读复杂历史的著作持保留态度,但这部作品展现出的广阔视野和包容性令人信服。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力图还原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不得已”与“选择”。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既有对时代悲剧的深刻同情,又不失对历史进程的理性分析。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对着书中的某些推论进行沉思,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那些早已被定论的历史事件。这种思想上的激荡,是阅读历史佳作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真是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洞悉历史的智者,娓娓道来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权谋斗争。他没有沉溺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历史前行的内在逻辑。尤其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让人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挣扎与抱负。读起来,就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场高风险的政治博弈,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背后,实则暗流涌动,步步惊心。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能力令人赞叹,无论是对当时礼仪制度的描摹,还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复原,都显得考究而真实,为整个宏大的历史画卷增添了生动的笔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脉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权力的本质与人性的复杂。

评分

不错。。。。。。。。。

评分

闲时看看,增长知识,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一个家族,都是从兴到衰的。 司马家族也不例外。如果他们手里有曾国藩家训,或许可以多维持几年。

评分

印刷精美,内容丰富。

评分

相对于三国,魏晋反而更神秘。从没涉猎过这方面的东西,第一次看,感觉不错。如果能有东晋王朝的就更好了。

评分

讽刺小说

评分

好书!支持百家讲坛!

评分

在京东上购买商品已经很多次了,图书这是第一次购买,非常棒的购物体验,首先是发货很快,刚下的订单,很快就显示正在配货了,对于网上购物来说,速度很重 要,京东的发货速度令人非常满意。快递的服务态度也非常好,不像有些快递根本不打电话联系你,直接往传达室里一扔就完事了。拿到书后真的是让人出乎意料, 外面是用纸箱包装,然后里面还用塑料泡膜包裹,非常严实,收货那天是下雨天,拆开看后,书籍完全没有收到下雨的影响,完好无损。书绝对是正版这个不用说 了,在京东买东西,你完全不用担心质量问题。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者古来就有,有“五柳先生”那“不求甚解”读法的;也有朱光潜倡 导的“字字推敲,咬文嚼字”读法的;更有王国维所谓的三种读书境界……但终归来看,开卷是有益的,因为开卷既是知识之源,又是古人之鉴,更是修养之法。其 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最大的好处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让你生活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 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 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 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 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读书的好处很多。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 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 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 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 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 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 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 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 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 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 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由此可见读书的好处了 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