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温故》 公民记忆,亲历者徐方“干校杂记”+ 萧存讲述家族里的传奇人物“二大爷”+ 林浩回忆70年代的初中同学“母同学”。
《温故》 故人故事,冰云“陈独秀和他的托派同志郑超麟” + 鲁燕从日记探究“始善终隙:胡适与顾颉刚”+ 孙康宜“施蛰存的诗体回忆:《浮生杂咏》八十首” + 王晓林介绍“鲜为人知的薛明剑” + 沈迦“卿本书生:作为官宦、战俘、藏书家的庞镜塘的人生断章”+ 郭春生记录父亲抗战期间“没有奖章的功勋”。
《温故》 中国影像,颜长江“三峡的空气自由:致友人”,以三十余幅图片纪念已经消失的三峡景观。
《温故》 珍贵文本,百岁老人张充和早期作品“张充和民国文选”。
我们现在学习外国,还是要回头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沈昌文(出版人)
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的记录或许难免变得陈旧、破损,但历史却将永远鲜活。而这大概也就是《温故》的生命所在了。
——冯克力(出版人)
我觉得历史大量的是被遗忘,只有少数的被记忆,尤其说让国民记住什么,忘记什么,实际上主流媒体是有选择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让你记住什么,忘记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对历史失去了记忆,对很多事情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雷颐(文史学者)
我觉得《温故》的意义,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过去说错了的事情,或者说是主流话语过去比较强烈地想让人接受的那些东西,尽可能给予校正。
——谢泳(文史学者)
《温故》一方面是要锻炼大家恢复记忆,要重温记忆,我觉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诉很多人,他们的所有行为是要被记忆的,正在被记忆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终也会被挖出来,这个我觉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经常讲,人们要有点儿起码的历史感,如果没有这历史感的话,后果就特严重。
——卢跃刚(文史学者)
有很多人物,很多历史过程,但这东西呢在这之前并不进入正史。但是你会发觉,你把这一块儿挑出来,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对于中国的大的历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刘方炜(文史学者)
过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温故来显影;过去吞吞吐吐、显影不足的,可借温故作“加厚”显影;以往过分渲染、显影过度的,温故可起“减薄”作用。通过温故,围绕某事件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就可以进入定影程序了。
——张冠生(文史学者)
“温故而知新”,从《老照片》的风行到《温故》在书刊丛中脱颖而出,决不仅仅是迎合了这个浮躁时代一部分人的怀旧心理这么简单,关键还是“知新”,人们可以从中看到带有温情的新材料、新见解,虽不是高头讲章、宏大叙事,却让历史真相在细节中慢慢浮现出来。
——傅国涌(文史学者)
我们在“温故”时一定要持有开放平和的心态,若一味地剑拔弩张,或“单向度”地要和谁去较什么劲儿,“温故”便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说到底,“温故”是为了“知新”,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范泓(文史学者)
《温故》里写历史,没有人云亦云,观点也许不同,但真实严谨。我也有这种要较真的劲。
——赵克风(文史学者)
这么多年着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创造一种多元的对过去的认识,因为这是整个中国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种教育过程。无论如何,历史有一种呈现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会完全被遗忘。
——秦风(老照片收藏家)
[特稿]专栏
■徐方《干校杂记》
……学部下干校,在当地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突然来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文科研究人员……
[人物]专栏
■冰云《陈独秀和他的托派同志郑超麟》
……1930年代后期起,陈独秀在思想、政治方面与托派渐行渐远,但郑超麟在批评陈独秀的政治思想的同时,对他仍保持着高度敬意……
■鲁燕《始善终隙:胡适与顾颉刚》
……两人由“风义师友”到“由亲转疏”,除了政治观点的分歧,也有思想观念的转变,胡适由疑古转向重建,而顾颉刚仍旧在疑古,两人的由合而分就是必然的了。但最终闹到不念师生之情,大肆地批判,发出许多的违心之论,政治对人心的扭曲,令人深思!
■王凯《传奇县长张里元》
……民国年间,鲁西南定陶人氏张里元先后担任山东文登、沂水和临沂县县长,期间剿匪安民,抗日卫国,在当地影响很大。张里元出身北大,虽是一介文人,却胆大心细,智勇双全,敢作敢当,称得上是一位传奇县长。
孙康宜《施蛰存的诗体回忆:<浮生杂咏>八十首》
当八十五岁的施老回忆他那漫长坎坷的人生旅途时,他尤其念念不忘年轻时那段充满趣味和冒险的文坛生活。
[影像] 专栏
■颜长江《三峡的空气自由:致友人》
……我附上的三十多张图片,是都已消失的文物。愿大家就此想象当年。以后真不知道如何想象当年。一个古典的时代,就在这几十年,在我们手上滑落,永远不会再回来。
[人物]专栏
■王晓林《鲜为人知的薛明剑》
……薛明剑、孙冶方两兄弟都已驾鹤西去三十年。中国从一个“东亚病夫”型的落后经济农业国走到现在,其国民经济和民族工业之树已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今天重新来认识这一对中国经济学界的“双套车”、“双子星”,一对都曾经是“中国的脊梁”的人物,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纪念和反思我们的国、族、家、民的命运,这大概还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萧存《二大爷》
……和那些败家颓废的旧式子弟相比,二大爷家的兄弟们一个个神清气爽,气宇轩昂,健康地走上了一条以科技立业,自立、自强的道路,果然如二大爷所愿,没出一个纨绔子弟,没出一个败家子,今日梳理利弊,二大爷的育子理念应该说是成功的。
■林浩《母同学(外一章)》
……如今,我有时路过母同学生命末期的作品——那个造福一方的便民工程看到的是一个设施完备、场面阔大、交易兴隆的蔬菜市场。同时满地泥泞,垃圾遍地,车碾人踏,嘈杂不堪。人与物皆熙熙攘攘来去匆匆。
[往事] 专栏
■郭春生《没有奖章的功勋》
……他曾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和武汉大学,1933年入党,抗日战争期间受董必武指示,孤身潜入国民党空军,有过一段极不平常的人生经历。本文所述即是抗战期间有关他的一些往事。
[文本] 专栏
■王道《张充和民国文选》
……看着,看着我们的一家,看着这世界,也许还会看到比它更老的梧桐树变成棺材板,看一切到了粉碎。
张充和民国文选
张充和
一 我的幼年
告诉我幼年生活的只有“忆”,它并且还告诉我那时的生活虽然很平淡,和别的孩子一样,但是比较现在的生活要有味得多,温暖得多;在当时并不感觉到有味或是温暖,这才是真正的有味和温暖;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的好处,是再也感觉不到的;除非在现在才这样感觉着,然而现在假使和那时同样的在不知不觉中的有味和温暖,又何尝会感觉到那时的有味和温暖呢?
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说:“你是谁生的?”我总是答一声:“祖母。”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笑?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还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我一直不晓得祖母而外还有什么人?
在花园里,站在祖母面前,没有祖母的手杖高,祖母采了四朵月月红—花名—戴在我的四条短的发辫上,因为花园里没有镜子,我只得向地上看我的影子,只见牛角似的发辫每个上面添了一朵花的影子,我欢喜得直跳跃起来。我跑到许多深草处寻找野花和奇异的草,祖母向我说:“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快来!你乖,来!我替你比比看到我手杖那里?”我跑了去,祖母替我比一比,然后叫我拾一块碎碗来,在手杖上刻了一个痕,又向我说:“今年这样高,明年就有这样高,后年就和手杖平了。”我开心极了,一心就想长到祖母的手杖高。
书房窗外两棵梧桐树那样高,秋深了,梧桐子时而落了下来。我在读《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虽有此,不乐也。’先生,我要小便去。”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满院的梧桐子,我拾了许多,袋袋里满了,又装些在套裤筒里,在外面打了一个转,又回到书房里去,先生给我瞒过去了。晚上总是我先睡,祖母看着佣人替我脱衣,有时也亲自动手,今天也是这样,脱到套裤时“哗喇喇”一阵响时,桐子都落下来;我心里有点着慌,怕祖母责备,哪知她还笑了一声说:“生的吃不得,明天我叫他们拾些来炒熟给你吃,以后不要拾了。”啊!祖母,你哪知我骗了先生呢?!
葡萄架下一张方桌,我坐在祖母怀里,手伸在几本书上,给一个戴宽边眼镜的医生在试脉,佣人拿了电报来,祖母看了电报就老泪横流了;医生去了,祖母把我的一条红花夹裤翻了过来,里子是白色的花布。祖母又把我搂在怀里,眼泪不住地流着,带着战抖音调向我说:“乖乖,你从此要做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了!……你要好好地听我话,你……母……亲是个好媳妇……以后……再也没有她……她了!”我这才晓得我另外还有个母亲,但是在我晓得有母亲时,母亲已经死了,我看见祖母也哭得那么厉害,我也跟着哭了,祖母又拍着我说:“孩子,乖乖,不要哭,你不是说你是我生的吗?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你不要哭吧。”祖母又叫佣人把我抱回床上去,说:“这里有风,哭了不好,怕病才好又要被风吹坏的。”
现在我已长得比祖母的手杖要长一尺多了。祖母墓上的草,我以为一定不会有毒虫的。假使现在要有人问我:“你是谁生的?”我还要说:“祖母。”不过,我明白了还有一个,也是生我的,叫做“母亲”,因为她们都爱我的。我看见每个小孩子的母亲或祖母总是爱他们的。
我似乎时常听见祖母的声高说:
“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
编者注:
关于充和的出生日期有很多说法,这里我引用张家人张旭和所修家谱:张充和生日为1913年5月17日,出生地在上海。《我的幼年》发表于1933年,算是张充和成年之作,而且是很早的作品。发表的刊物为《乐益文艺》,这是张充和父亲张冀牖先生创办的乐益女中的内部校刊。从当时排版形式看,应该是一篇同题作文,但这个题目对于充和来说别有一番情感滋味。
张充和是张家第四个女儿,从襁褓时期就过继给了叔祖母识修。这位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亲侄女,无论是家教还是自修,作为祖母都是称职的。可惜她膝下没有孩子,正好张充和的奶妈的奶水又不够,张充和的母亲陆英也同情长辈识修,于是促成了张充和返回合肥老家生活的决定。
在合肥的张家大宅里,张充和与叔祖母相依为命,识修为她请了最好的老师,给予她最充足的亲情之爱,还时常带她回苏州家中探亲小住。在张充和幼小的心灵中,母亲这个词是陌生的,母爱也是缺失的,但她认为理所当然,因此才有了“我是祖母所生”的铿锵之辞。
张充和的母亲陆英出身扬州名门,但生命很短暂,病逝时只有三十六岁。有人说她是因为过度操劳,也有人说是因为病毒感染,张家上下都对陆英充满敬意和怀念,因为她很干练贤惠。陆英留给世界的,还有她生育的四个女儿、五个儿子,他们日后个个成才,有的成了大才。
母亲病逝后,张充和仍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直到不久后祖母去世,她才回到苏州家中与姐姐弟弟们团聚,按照她的说法,当时她已经十六岁了。
……
说句公道话,这本书对读者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基础要求,它不是那种可以“躺着读”的轻松读物,需要读者在阅读时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思考的活跃度。但正是这份“挑战性”,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作者对于专业术语的解释和背景的铺陈,虽然不算极其详尽,但足够提供一个稳固的理解支架。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特定地理区域在历史变迁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那部分的内容颠覆了我以往对区域中心化理论的一些固有认知。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对同一区域资源的依赖程度和文化输出能力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历史观,而非静态的标签化。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对我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提供了非常及时的启发。它教会我如何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并以一种更为谦卑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那些看似板上钉钉的历史结论。这种“解构再构建”的过程,是阅读这本佳作最令人着迷的部分。
评分坦白说,我通常更偏爱文学性的作品,对这种偏向史料梳理的著作抱有保留。但《温故(二十九)》的文笔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注入了一种近乎散文的韵律感。句子长短错落有致,逻辑链条清晰,即使是阐述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读起来也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我在阅读时常常会停下来,去反复咀嚼一些描绘特定历史氛围的段落,那种用词的精准度和意境的营造,堪称一绝。例如,书中对某个战乱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摇摆的心理状态的捕捉,细腻入微,令人动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保持自我”的哲学探讨。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历史的迷宫,去感受那个时代真实的心跳和呼吸。我期待着能尽快阅读到该系列的后续部分,以期获得更全面的历史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值得称赞,这对于深度阅读体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字体选择适中,行距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相对密集的文字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是一个对阅读环境要求很高的人,很多优秀的学术著作往往败在了粗糙的印刷上,但《温故(二十九)》在这方面体现出了出版方的专业和诚意。内容上,我最欣赏它所采取的“微观切入,宏观透视”的写作手法。它没有直接去宏观地谈论某个朝代的兴衰,而是从一个不起眼的民间作坊、一个地方士绅的捐助记录,或者是一次乡间诉讼的判词入手,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整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动力学。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探索欲。它迫使读者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制度或习俗,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被塑造和维持下来的。这种扎根于“实在”的叙事,使得书中的观点极具说服力,令人信服。
评分这本《温故(二十九)》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在历史的细节打磨上真是下足了功夫。我通常对这种偏向学术性的著作持谨慎态度,总担心会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中,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绘制的古地图册,每一页都标注着清晰的地理坐标和关键的历史事件,但又不失文人特有的细腻笔触。特别是关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俗的描写,简直栩栩如生。读到关于民间祭祀仪式的段落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火味,听到古老的歌谣在耳边回荡。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原始档案和地方志的钩沉之中,那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侧面视角,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比如,对于当时某个手工业行会的内部运作机制的探讨,详实到让人惊叹,它揭示了看似稳固的社会结构背后,其实充满了复杂的权力博弈和生存智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对于想要超越教科书层面理解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展现的审慎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各种可能性并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厚度和书脊上的标注劝退了,毕竟“二十九”这个数字暗示着一个漫长系列的延续,担心自己是“半路出家”,难以跟上作者的整体思绪。然而,阅读开始后,这种顾虑很快就消散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系列的人,也能迅速找到切入点。它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园丁,即使是在一片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史料丛中,也能开辟出一条清晰的小径,引导读者直达核心主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的冷静克制,没有采用煽情或戏剧化的手法,而是通过对当时决策者书信、私人日记的片段引用,展现了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这使得文本的张力更加内敛而强大。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我对“文献考据”的理解——它不应是冰冷的堆砌,而应是激活历史现场感的钥匙。读到某一章关于文化遗产流失与重构的论述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作者正站在我身边,耐心地为我讲解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节。
评分《温故》 珍贵文本,百岁老人张充和早期作品“张充和民国文选”。
评分《温故》“人物”专栏,《陈独秀和他的托派同志郑超麟》以二人的回忆录和文集为主体材料,梳理了二人从相识到产生分歧、贯穿一生的交往;《始善终隙:胡适与顾颉刚》从日记和书信入手,探究二人由合而分的复杂过程;《传奇县长张里元》记录了民国年间鲁西南地区一位县长在当地剿匪安民、施行新政、抗日卫国的传奇事迹;《施蛰存的诗体回忆:浮生杂咏八十首》以解读施蛰存晚年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回溯了施蛰存先生幼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同时又深入分析了其晚年时创作这些诗歌时的复杂处境和微妙心态;《鲜为人知的薛明剑》梳理了长期为人们忽略的、一位民国史上重要的民间社会活动家薛明剑的生平事迹;《卿本书生:作为官宦、战俘、藏书家的庞镜塘的人生断章》讲述了曾任国民党山东党部主委的庞镜塘被俘的经过和后来其藏书的流传。
评分好!
评分消遣读物,文字清新,启迪思维,不错!
评分很不错的一套书!值得推荐
评分從一到現在,一本不少。
评分——谢泳(文史学者)
评分高是画家,其文有色调、色温;高是文体家,是作家中的作家。六年前花城版,纸贵洛阳。此番增订,大幅增容,且篇目有所调整,诚可谓读者之福。
评分很不错的书,还没看,先好评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