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由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的54名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撰写述评,另有不计其数的历史研究者对书中所涉及史料进行考评和补充。
★看懂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轨迹的第1书。
★常春藤大学及新常春藤大学新生推荐图书(历史社科类)、历史专业学生指定读物。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美国国会图书馆年度推荐好书第1。
★历时20年的心血工程,针对作者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历史知识盲点一一点评;授课式语言风格,易读易懂,毫不艰涩。
内容简介
《世界大历史(1571-1689)》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二本。时间跨度约为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末期(1571—1689)。
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地中海地区自勒班陀战役之后加速衰弱,至1699年,欧洲各国已完全失去对地中海的兴趣。尽管在勒班陀战败,奥斯曼帝国很快卷土重来,于1683年围城维也纳,然而仍以失败告终。16世纪末期出现的皇位纷争直接导致俄国在17世纪初陷入一个极度混乱的时期。1599年,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正式开始了在亚洲的贸易。1607年,英国在北美的第1个定居点詹姆斯敦建立,美国文明开始出生时的阵痛。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为一场全欧洲参与的大规模战争,并一直持续了三十年,德意志遭受重创,新的欧洲霸主崛起。三十年战争的胜利者之一法国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步入亘古未有的辉煌时期。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爆发,这是一次没有流血牺牲的革命,这次革命之后,君主立宪制度得以确立。放眼东方,1603年,日本德川幕府建立,由此带给日本人富有争议的265年。中国亦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政权更迭,满族人代替汉族人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三百余年的统治。古代印度的莫卧儿帝国在17世纪中叶达到了其辉煌的高峰。17世纪是科学的黄金年代,巨匠辈出,人类在各科学领域的认知都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作为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地的英国,很快将以世界大国的地位迈入18世纪。
作者简介
弗兰克·萨克雷,1977 年在天普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波兰富布莱特学者,现为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荣誉历史学教授,研究方向为19至20世纪俄国与波兰关系史,研究成果有专著《革命前夜——亚历山大一世与波兰议会王国》(1980)、编著《1855 年以来的俄国发展史》(2007)和《德国发展史》(2004)。此外,他还是《格林伍德现代国家史》的联合主编。
约翰·芬德林,在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世界博览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近30 年,现为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荣誉历史学教授。近年研究成果有与罗伯特· 伦代尔和金伯利· 佩尔合著《美洲博览会》(2000)、与金伯利· 佩尔合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全书》(2004) 和《世界博览会全书》(2008)。约翰· E.芬德林退休后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克莱特斯坦普有限公司(Collectors’ Stamps Ltd.)从事邮票和旧版名信片的销售管理工作。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令人惊叹的写作阵容。大量备受尊敬的各领域学者为这套丛书的撰写做出了突出贡献。
——《纽约时报》
★本书汇集了颇具可读性的各项内容,以一个广阔的视角来展示改变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历史上的那些大事件。
——《华盛顿邮报》
★阅读这套丛书可以让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都受益匪浅。
——《出版人周刊》
★这套书的内容聚焦政治事件的同时也大量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相关事件,极大地扩展了阅读的层次,提升了阅读的趣味。
——《星期日泰晤士报》
★每一卷都可以在一个与之匹配的时间轴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读者书评
★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都受到大量当今著作的启发。
——读者书评
目录
第1章 地中海时代的终结
第2章 俄国动荡时期
第3章 英国进入亚洲
第4章 德川幕府的建立
第5章 詹姆斯敦的建立
第6章 三十年战争
第7章 路易十四的统治
第8章 满族人的征服
第9章 科学革命
第10章 莫卧儿帝国的黄金时代
第11章 维也纳之围
第十二章 光荣革命
精彩书摘
1571 年 10 月 19 日上午,一艘由安吉洛 · 加布里埃利(Angelo Gabrieli) 指挥的桨帆船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San Marco Square)靠岸,带来了土耳 其人于 12 天前在勒班陀被教皇、西班牙和威尼斯组成的神圣同盟(the Holy League)击败的消息。起初,威尼斯市民十分警觉,因为加布里埃利的船员们穿着战败的敌人的衣服。然而,近距离探视之后,圣马可广场上越聚越多的人群注意到,奥斯曼的旗帜悬挂在船尾,甲板上还有土耳其武器和俘虏。很快,船上鸣炮庆祝,一股汹涌的情绪在全城爆发开来。人们因胜利
而激动得大声哭泣,兴高采烈地将手高高地举向天空,在大街上相互拥抱。 接下来的一整夜和整整一周,整个城市都在燃放烟花、敲响钟声、举行弥撒(Mass),庆祝勒班陀战役的胜利。该市金融区里亚托区(the Rialto)的商人和工匠们用土耳其的地毯、旗帜和弯刀来装饰他们的店铺。市政部门打开债务人监狱,上演了一场由政府人员、战争英雄和犯人参加的盛大游行,向圣马可广场行进。
在接下来的两周,勒班陀战役胜利的消息在全欧洲传播开来。消息所
至之处,人们都以欢笑和仪式来庆祝。据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II)听到这个消息时,表现得淡定如常。当他在其皇宫埃斯科里亚尔宫(the Escorial)的私人教堂做弥撒时,他的大臣们告诉他土耳其人战败的消息, 他却不动声色。然而,做完晚祷时,他站起身来,庄严地命令唱起圣歌,来庆祝基督教对土耳其人的胜利。就连新教国家(Protestant nations)也感到欢欣鼓舞。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King James VI of Scotland)作了一组拉丁语短诗来纪念这次胜利。
当时的人后来断定这场胜利是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数十年斗争的终结。 《堂·吉诃德》(Don Quixote)的作者米格尔·德·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参加了这场战斗,他称之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所能见到的最伟大的事件"。他以自己在勒班陀战役中所负的伤为荣,他的伤使他左手残废。教皇和威尼斯当局命令在象征他们权力的大厅里绘上壁画,以纪念基督教联盟的胜利。然而,不到两世纪之后,法国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颇具讽刺意味地将这场胜利称为一项无意义的成就。
勒班陀战役是地中海地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海战,在这场海战中,14 万名土耳其人、西班牙人(Spaniards)、威尼斯人(Venetians)和教皇的臣民分乘六百多艘舰船,在希腊西部的海岸展开对决。在四个小时的激战中,四万多人战死,将近一百艘船只被击毁。战死者当中,大约有两万五千人是土耳其人。塞万提斯通过堂 · 吉诃德的嘴回顾说,那一天"对于基督教世界来说是如此令人高兴,因为全世界终于知道土耳其人在海上并不是战无不胜的"。然而,根据其直接结果,勒班陀战役的后果证实了伏尔泰对神圣同盟胜利的消极评价。由于没有资源和人力继续战斗,威尼斯于 1573 年与奥斯曼人单独签订条约,承认丧失塞浦路斯。一年后,无论是西班牙还是奥斯曼帝国,都不愿也没有资源在地中海地区进行大规模海上对抗。两个大国在战斗中都遭受了人员和舰船方面的灾难性损失,这使它们花了数十年才得以重建其海军。而且,两个大国都将精力转移到其他威胁者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Spanish Habsburgs)将注意力放在他们与荷兰和英国的斗争中,奥斯曼土耳其人则不得不在两条战线同时战斗,一边在匈牙利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the Austrian Habsburgs)作战,一边在波斯与萨非王朝(the Safavids)作战。
然而勒班陀战役的后果,与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危机一起,带来了持久的变化,这终结了地中海地区长达数世纪之久的霸权地位。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再公开冲突,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和商业格局。由于缺少有力的治安力量,地中海海盗横行,尤其是地中海东部航道。自土耳其人在 1453 年征服君士坦丁堡时,他们就一直保卫这些航道。海盗呈现出多种形式。大部分海盗,不管是穆斯林还是基督徒,都是独立的冒险家,他们是大海中的小鱼,却对奥斯曼人和威尼斯人的国家以及它们的商业活动造成巨大打击。其他海盗受到国家的支持。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私掠船船员(privateers),他们在地中海盆地众多小国的庇护下,既做贸易,又当海盗。这些海盗的所作所为被称为"corso",意思是去海上航行。但是"corso"也意味着在公海的劫掠行为。因此,"corsair" 是海盗和其他类型的海贼的同义词。
其实,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宗教战争在地中海起到了打压海盗的作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大多发生在地中海地区中部,尤其是 1534年发生在突尼斯(Tunis)的对抗和 1565 年发生在马耳他的对抗。然而,当这两个强国之间的敌对结束之后,大规模海战被"次等的小型战争"所取代(正如著名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 · 布罗代尔
所称的一样)。这些海盗并不是以十字架(the Cross)和新月(the Crescent)的名义参加旷日持久的海战,争夺要塞和海上航道的主导权,而是乘坐敌对或中立的船只,投身于小规模袭击,或者抢劫海岸上孤立的村镇,将其居民掳为俘虏,再卖到地中海地区主要的贸易中转站。
从宗教信仰和社会背景来看,地中海地区的海盗是一伙混杂的人。这些海盗中最著名的是巴巴里海岸(the Barbary Coast)的海盗,他们以北非的三座城市阿尔及尔(Algiers)、突尼斯和的黎波里(Tripoli)为基地。这帮穆斯林海盗由土耳其人、柏柏尔人、基督教的叛教者混合而成,他们从16 世纪早期就已威胁地中海水域。海盗兄弟奥鲁奇·雷斯和巴巴罗萨 · 海雷丁(Hayreddin Barbarossa)出生于爱琴群岛(the Aegean Islands),当时已经当上阿尔及尔总督。从这里,他们派船袭击并打劫法国、西西里岛,尤其是西方教皇国(the western Papal States)沿海地区的海岸。俘获并贩卖奴隶成了这些海盗的主要活动,马格里布地区(the Maghreb)的城市成为买卖这些在海上俘获的或者从沿海地区掳来的人口的重要市场。奴隶们要么被贩卖到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苏丹(the Ottoman sultan)的女眷,要么留在北非,为城市的统治者做苦力。少数幸运者被其家人赎回,或者被《仁慈圣母令》和《三位一体令》(the Mercedarians and Trinitarians,罗马天主教会颁布的赎回令)赎回。从 1530 年到 1580 年,单是阿尔及尔的奴隶市场,被贩卖至此的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就多达 30 万名。巴巴罗萨 · 海雷丁死后,巴巴里的海盗沿着一条独立的航线出击,这逐渐惹恼了他们在伊斯坦布尔的法律意义上的主人。的确,在1581 年之后,他们将海盗袭击的场所转移到地中海东部地区,在这里,他们猛烈袭击从他们的航线上经过的基督徒船只。
乌斯科克人(the Uskoks)是另一群狠毒的海盗。16 世纪 70 年代之后,
他们分布在一度非常和平的地中海东部水域。他们的基地位于伊斯特里亚海岸(the Istrian coast)的莫拉卡山(Mount Morlacca)附近,他们的据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盗窝,固若金汤,从海上难以攻击。这些人叫乌斯科克人,这一称呼来自意大利语,意为"逃犯"。以这个臭名昭著的贼窝为据点,这一小撮人在 16 世纪晚期和 17 世纪早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制造了一个持久的国际问题。在神圣罗马帝国(the Holy Roman Empire)的保护下,乌斯科克人无视奥斯曼人和威尼斯人之间建立的和平。在亚得里亚海和达尔马提亚海岸(the Dalmatian)沿线,这些离经叛道者明目张胆地袭击奥斯曼土耳其和威尼斯的船只,尤其是当他们认为船上载有土耳其和犹太商人及货物时。于是,他们使用宗教语言来为自己对战利品的贪婪辩护,试图使之合法化。他们的袭击出了名地残暴——他们有食人的恶名。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许多居民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尽管威尼斯的法律规定,协助这些人会遭到严厉的报复,而不仅仅是惹怒威尼斯人。历史证明,他们的袭击和劫掠非常具有破坏性,以至于意大利历史学家阿尔贝托 · 特南蒂(Alberto Tenenti)认为,他们在 17 世纪 20 年代加快了威尼斯的衰落,损害了奥斯曼人和威尼斯人之间的谅解,而这正中位于维也纳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室的下怀。
……
前言/序言
群星的陨落与新秩序的曙光:1689年后的全球变局 一部描绘剧变时代、探寻现代性起源的宏大史诗 本书聚焦于1689年之后,至20世纪初的全球历史进程。 它并非对既有“世界大历史”的简单延续,而是对一个全新时代的深入剖析——一个在思想、技术、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根本性重塑的时代。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三个世纪的波澜壮阔,观察旧帝国如何解体,新兴力量如何崛起,以及我们今日世界赖以建立的诸多基本结构是如何被塑造、奠定和冲突的。 第一卷:启蒙的火种与旧制度的黄昏 (1689-1789) 本卷着重探讨17世纪末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在新的知识浪潮下,欧洲乃至全球思想领域的剧烈酝酿。 1. 科学革命的遗产与理性的扩张: 虽然牛顿的成就已臻成熟,但本书将追溯科学方法如何从自然哲学领域渗透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学领域。我们将考察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等思想家如何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组织,挑战君权神授的合法性。重点分析“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及其作为知识权力转移的象征意义。 2. 帝国体系的重塑与“大西洋贸易”的深化: 1689年标志着威斯敏斯特体系的初步确立,但欧洲列强间的竞争并未停止,而是转向殖民地和贸易霸权。本卷细致考察英国通过贸易扩张、债务积累和军事胜利(如七年战争)如何逐步奠定其全球商业主导地位。同时,研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体系如何面临内部压力(如克里奥尔精英的觉醒)和外部挑战。 3. 东方帝国的内在张力: 在西方酝酿启蒙思想的同时,东方的庞大帝国正经历着各自的黄金时代与潜在危机。我们将深入分析清朝康乾盛世后期的社会结构、财政困境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同时,对莫卧儿帝国衰落后印度次大陆的碎片化进程进行描绘,以及奥斯曼帝国在应对欧洲技术和军事进步时的挣扎与改革尝试。 4. 早期工业的萌芽与社会阶层的变迁: 虽然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尚未爆发,但资本主义萌芽在英国的纺织业、冶金业和金融业中显现出关键性变化。本书将分析圈地运动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以及早期城市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雏形的形成。 第二卷:革命的洪流与民族国家的诞生 (1789-1848)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聚焦于人类政治形态的剧烈断裂与重建。 1. 法国大革命的遗产与全球回响: 本卷将细致剖析法国大革命从理想主义的开端,到恐怖统治,再到拿破仑的军事独裁与随后的欧洲均势体系。重点分析“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如何跨越国界,成为激励殖民地反抗和欧洲自由主义运动的强大意识形态武器。 2. 拉丁美洲的独立浪潮: 借鉴法国和美国革命的经验,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的王权真空,本卷全面梳理了玻利瓦尔、圣马丁等“解放者”如何领导南美洲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分析这些新生的共和国在建立稳定政体、解决种族隔离和经济依赖问题上所遭遇的初期困境。 3. 维也纳体系的构建与保守主义的回潮: 考察梅特涅体系如何试图在欧洲大陆上“冻结”革命的成果,恢复君主制的合法性。分析这一体系内部的矛盾——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地下暗流——如何在后来的“1830年革命”中再次爆发。 4. 早期帝国主义的扩张: 在欧洲忙于内部事务时,帝国主义的触手开始伸向更远的东方。本卷关注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面临的压力,以及西方列强在太平洋岛屿和非洲沿海地带建立的商业前哨站。 第三卷:蒸汽、钢铁与全球体系的固化 (1848-1890) 本卷深入探讨工业革命的全面爆发如何彻底重塑了人类的生产关系、战争形态和全球权力结构。 1. 工业革命的第二次浪潮: 重点分析钢铁、电力、化工等新工业部门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使工业化从英国扩散至德意志、美国和日本。考察铁路和轮船的发明如何极大地压缩了时间和空间,使得全球市场真正成为可能。 2. 统一战争与民族国家的完成: 细致描绘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过程。分析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如何利用民族主义和国家力量,构建出一种以强权为基础的新型中央集权国家。同时,探讨这种民族主义的排他性如何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3. 殖民地时代的全面展开——“瓜分世界”的前夜: 考察欧洲列强如何利用技术(如疫苗、机关枪)和金融优势,对未被完全纳入体系的地区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和政治控制。重点分析印度被英国直接吞并后的社会影响,以及在非洲“竞相角逐”的早期迹象。 4. 思想的冲突与社会运动的兴起: 考察工业化带来的贫富差距如何催生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激进的社会理论。分析工人运动、早期社会主义政党的组织和斗争,以及它们对各国政治体制构成的挑战。同时,探讨达尔文主义如何被误用,为社会不平等和帝国主义扩张提供“科学”辩护。 第四卷:全球化的边缘与新帝国主义的阴影 (1890-1914) 本卷是进入20世纪的过渡,重点分析一个技术高度发达但政治关系极度紧张的“多极失衡”世界。 1. 俾斯麦体系的瓦解与联盟的对立: 分析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如何打破欧洲的权力平衡,以及由此导致的法德、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和联盟体系的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2. 远东的崛起与地缘政治的转向: 详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及其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如何成为第一个成功实现现代化并挑战西方霸权的非西方国家。分析中国在列强瓜分和内部改革尝试中的挣扎。 3. 科学的突破与现代性的焦虑: 考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前沿科学发现如何动摇了启蒙运动以来建立的确定性世界观。分析艺术(如印象派、表现主义)和哲学(如尼采的权力意志)对社会道德和既有秩序发出的深刻质疑,为即将到来的“总体战”营造了心理氛围。 4. 最后的和平: 总结1914年之前,全球经济联系的空前紧密与政治关系的极度脆弱性之间的巨大反差。本书在对巴尔干半岛的紧张局势的细致描绘中收尾,预示着一个由技术驱动、意识形态对立和帝国竞争塑造的新纪元的到来。 本书的特点: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和社会史,力图展现历史的整体性。 全球视角: 强调欧洲以外地区(如拉丁美洲、东亚、印度)在塑造现代世界中的能动性,避免“欧洲中心论”的局限。 注重结构性分析: 致力于揭示技术、金融和制度变迁如何驱动宏大历史叙事,而非仅仅罗列事件。 语言风格: 叙事雄健,注重细节的精准把握,力求在学术严谨与可读性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