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

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陈第 著
图书标签:
  • 毛诗
  • 古音
  • 屈宋
  • 古音义
  • 诗经
  • 音韵学
  • 古代汉语
  • 文献学
  • 考证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9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462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音韵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中列举了大量的方言材料,证明了诗经用韵是以当时的实际语音为基础的。本书为深入研究古音学奠定了基础,是相关研究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目录

前言
毛莳古音考
屈宋古音羲
索引

前言/序言


《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穿越时空的声学探秘与文学回响 引言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血脉,承载着思想、情感与历史。而古老的诗歌,更是语言的精华,以其独特的韵律与意象,穿越千年,与我们对话。本书《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并非一部孤立的文献研究,它是一场跨越数千年的声学探秘,一次对中国古代文学巅峰成就的回溯与解读。通过对《诗经》与屈原、宋玉作品中古音的考证,本书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重塑我们对这些经典文本的感知,领略其在原始音韵中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 一、《诗经》:华夏诗歌的源头活水与古音的时代印记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其内容之丰富、情感之真挚、艺术之精湛,无不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诗经》的语言,是先秦时期汉语的真实写照,其中蕴含的古音,更是研究汉语语音演变、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钥匙。 本书的第一部分,即“毛诗古音考”,将聚焦于《诗经》的声韵研究。这里的“毛诗”,特指汉代毛亨、毛苌传下来的《诗经》版本。虽然历经千年,《诗经》的字词在流传过程中已然发生变化,但通过参照后世的韵书、方言、训诂学、音韵学著作,以及对《诗经》本身内部的音韵规律进行细致分析,我们可以逐步复原其古朴的面貌。 “考”字,意味着严谨的辨析与求证。我们将深入剖析《诗经》中各个篇章的押韵规律,考察不同字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读音,并与后世的中古音、近古音进行对比。例如,一些在现代汉语中读音迥异的字,在《诗经》的时代可能同属一个韵部,或者具有某种特定的音值关系。这种音韵上的细微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诗歌原意的理解。 本书将通过详实的例证,揭示《诗经》古音的几个关键特征: 鼻音韵尾的变化: 先秦汉语的鼻音韵尾(-m, -n, -ng)在后世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诗经》古音的研究,对于追踪这些鼻音韵尾的消长与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喉音的存废: 喉音(如中古音的j, q, x对应的声母)在先秦时期是否已经存在,以及其在《诗经》中的表现,是音韵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本书将结合相关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声调的复原: 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通过对《诗经》的押韵、对偶以及其他音韵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重建其声调的格局,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词汇的语音演变: 许多古今词语的读音差异,根源在于语音的演变。《诗经》古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词汇在历史长河中的语音轨迹,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意义。 通过对《诗经》古音的系统考证,本书力图让读者重新“听见”《诗经》最原始的声音。这不仅是对学术的严谨追求,更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溯。当我们能够站在先民的听觉角度去品味《诗经》,那些质朴的歌谣、奔放的抒情、细腻的描绘,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二、屈原与宋玉:楚辞的浪漫主义与南方语音的独特风貌 与《诗经》的北方、中原风格不同,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以其瑰丽的想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鲜明的南方语音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楚辞的语言,充满了地域性的词汇、语法现象,以及与《诗经》截然不同的音韵特点。 本书的第二部分,即“屈宋古音义”,将目光投向了战国时期南方的文学瑰宝——楚辞,特别是屈原与宋玉的作品。这里的“义”,寓意着对古音的辨析与意义的解读。 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以其澎湃的激情、奇特的想象,将中国古代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宋玉的《风赋》、《九辩》等,则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艺术风格。然而,由于楚方言与中原方言在语音上的显著差异,理解楚辞的原文,常常需要对当时的南方古音有所了解。 “古音义”的研究,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考证楚辞中的字词在当时的读音,更要结合这些音韵特点,去解读诗歌的意义。有时,一个字的读音变化,可能揭示出其词义的演变,或者帮助我们理解诗歌中某些含糊不清的意象。 本书将在“屈宋古音义”部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南方语音的特征: 相比于《诗经》所代表的北方语音,《诗经》更倾向于复原以周代为代表的北方汉语语音系统,而楚辞则展现了先秦时期南方汉语的特色。这可能体现在声母、韵母、声调以及一些特有的语音现象上。我们将通过各种间接证据,如后世南方方言的保留、古音韵书的记载、训诂学家的解释等,来推测这些南方语音特征。 词汇的语音与意义关联: 楚辞中大量使用了当时的南方方言词汇,这些词汇的语音形式往往与其意义紧密相连。通过对这些词汇的古音进行考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本义,以及作者在特定语境下运用这些词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音韵上的地域性差异: 楚辞在押韵、对仗等方面,可能也表现出与《诗经》不同的地域性特点。例如,某些在中原地区被视为不同韵部的字,在楚方言中可能属于同一韵部。这种差异,对于理解楚辞的音乐性和艺术效果至关重要。 音韵与象征意义的结合: 屈原、宋玉善于将象征手法与音韵之美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对古音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体会这些音韵上的精巧安排如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如何与作品的主题思想相呼应。例如,某些词语的读音,可能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或意象产生共鸣。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是跨学科的。我们不仅要借鉴音韵学、古汉语学、文献学的成果,还将运用文学批评、民俗学等方法,来全面理解屈宋古音与其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三、本书的学术价值与阅读意义 《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并非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阅读意义: 填补学术空白: 对于《诗经》和楚辞的古音研究,虽然已有不少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深入探讨的领域。本书力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解决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从而为古汉语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做出贡献。 深化文学理解: 诗歌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对古音的复原,能够帮助我们更接近原汁原味的诗歌体验,重新感受其原始的音乐美和情感力量。当我们能够“听懂”诗歌在古代的读法,对其中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安排、情感的表达,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溯源中华文化: 《诗经》和楚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通过研究它们的古音,我们不仅是在研究语言,更是在研究先民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和社会生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与演变。 为方言学研究提供线索: 古代汉语语音的研究,对于理解现代汉语方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对《诗经》和楚辞古音的考证,或许能为方言学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启发。 提供新的阅读视角: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阅读《诗经》和屈宋的作品。通过了解古音,读者可以超越现代汉语的束缚,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结论 《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是一部致力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学核心声韵之美的学术探索。它将引导读者一同踏上一次严谨而充满激情的旅程,穿越历史的尘埃,去聆听《诗经》的质朴歌谣,去感受楚辞的浪漫回响。通过对古音的精微考证与意义解读,本书旨在重塑我们对这些中华文学瑰宝的感知,让古老的诗篇在新的声学维度下焕发出生机,与当下的我们进行更深切、更具穿透力的对话。这部著作,是对中国古代语言与文学最真诚的致敬,也是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次深刻回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诗”与“音”这两个看似分离的领域,通过“屈宋”这条重要的时间与地域轴线紧密地串联起来。它不仅仅是声音的重建,更是对先秦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侧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楚辞》韵脚时,引入了大量的楚地文化符号和祭祀礼仪的背景知识,这使得冰冷的声音数据瞬间获得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读到此处,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诗歌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强大社会功能和宗教力量的载体,它的发音也必然遵循着某种神圣的法则。在处理那些音近字的问题上,作者的考证之精细,达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但这种“吹毛求疵”却是学术的必然要求。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几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可以用于未来所有先秦文本音韵研究的底层逻辑框架,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古典学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常备之书。

评分

这本《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简直是古汉语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仅是罗列古音的考据,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韵部归类上的精妙处理,尤其是那些介于中古和上古之间的模糊音点,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文献的广博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读起来,仿佛能听到《诗经》三百篇在先秦的实际发音,那种金石之声的韵味,远非后世注本所能传达。书中对于《楚辞》中屈原和宋玉的音韵分析,更是独辟蹊径,它没有陷入单纯的音韵对应,而是结合了当时楚地的方言地理特征,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古音世界。很多困扰我多年的音韵难题,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它提供的思维框架和研究方法,对我后续的文史学习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异文和存疑之处时的审慎态度,不妄加臆断,而是将各种可能性层层剥开,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探寻真相的乐趣。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它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也是一种重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可能不会讨好习惯了现代快节奏阅读的读者,但恰恰是这种略显古旧的风格,与它所探讨的主题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手稿,而非流行读物。我个人认为,它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其方法论的构建,尤其是“互证法”在处理《毛诗》与《楚辞》音系时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者巧妙地利用《楚辞》中一些被认为是晚出或异传的篇章,反过来校勘和佐证《毛诗》中的疑难读法,这种交叉验证的严密性,令人不得不佩服其治学的胆识与细致。特别是对某些常用助词或语气词在不同地域的音韵表现的区分,那些细微到近乎苛刻的考辨,正是体现了这部著作的深度所在。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读完的书,它更像是一把尺子,丈量着研究者对古典文本的敬畏之心与把握能力。每次重读,总能发现之前忽略的微小线索,每次都有新的启发。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瞬间,我就被它那种朴素而又深邃的气度所吸引。与市面上那些堆砌现代音标、试图“还原”古音的浮躁之作不同,《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展现的是一种对文献本身力量的极致尊重。它的大部分篇幅都在细致比对《毛诗》与《楚辞》在音韵上的异同,比如对某些特定句式中韵脚的变化,作者能从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切入,推导出音韵变迁的内在动力,而非仅仅停留在音位学的抽象分析。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浊上变浊平”的论证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篇幅来考察与音韵密切相关的礼仪、音乐形制,这使得单纯的语言学研究上升到了文化史的高度。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懂音韵学,还要对先秦的典章制度有相当的了解。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知识被层层揭示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慢条斯理地向你展示语言演化的复杂脉络,绝无半点说教意味。

评分

对于一个对先秦文学有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开启真正深层理解的一把钥匙。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某些经典篇目朗读方式的固有印象。例如,书中关于《国风》中某些“江汉”方言区的发音模拟,如果结合它提供的韵部图示,你会发现过去那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在音韵学上站不住脚的读法,是多么的牵强。作者在论证中对“古韵归部”的态度是极其审慎的,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梳理历代音韵学家的观点,对每一种主流学说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批判性继承。这种多角度的观照,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扎实可靠。它更像是一部研究史的缩影,在探讨古音义的同时,也展现了后世学者治学风貌的演变。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字基础,但回报是巨大的:你将获得一个更准确、更具生命力的先秦声音图景。

评分

活动时收的,还不错,价格公道。

评分

这是绝对的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书的内容还算不错。。。。装帧、排版、印刷、纸张质量也都还可以!!!作者的水平在那摆着。。。。有时间一定要读!!!

评分

研究音韵学著作,对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变换具有参考价值。

评分

然而,王重民先生的鉴定结果也是伪书,令他们大失所望。但他们仍不甘心,要王在图书馆继续“研究”,实际上希望他明白这是“政治任务”,要他得出与政治需要一致的结论。没想到,经过几个月的研究,王先生反而“不识时务”找出了更多的证据,证明这是一部伪书。王先生的夫人刘修业女士在 《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年表》(《图书馆学研究》,1985年第5期)中回忆说,“两校”领导曾指着王发火地问道:“你说这部书是伪书,对你有什么好处?”

评分

此书初刊本已佚。建宁徐时栋购得旧刻本重刻于闽中,《四库全书》本即以徐氏刻本为底本。又有《学津讨源》本、光绪六年(1880)张裕钊家刻本、1933年渭南严氏刻本、1988年中华书局点校本等。

评分

好书,想学习用的

评分

这次下单买了不少书,但是看着挺便宜吧!这本书在促销之前,网站就提高了价格。活动完了以后,价格又降下去了,这是让我觉得有点无耻的地方。这本书印刷的挺好,值得购买。

评分

明代陈第可以说是清代音韵学的开山之祖,他认识到古音与今音不同,在这两部书中,他研究了《诗经》和《楚辞》的韵部问题,值得音韵爱好者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