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频,本名赵和平。1956年出生,河南修武人。以散文随笔写作为主,出书多部,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山里茶花》一文,2006年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收入其高中语文阅读文库,江苏、重庆等地用作试题。《看草》一书,200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长期为国内多家报刊撰稿,当下有“花事人心”(《北京晚报》),“看草之余”(《南方都市报》)等文化专栏。
引子:撑起绿色恒久的阴凉
第一章 扶摇而出的《南方草木状》嵇含(263-306)
第一节 嵇含还是纪涵
第二节 仕族嵇家
一 说嵇康
二 嵇蕃和嵇绍
三 嵇含出世
第三节 踏上寻访嵇含之路
一 文化鲁庄
二 嵇含遗迹何处寻
三 嵇含著书之辩
第四节 嵇含和他同时代的人
一 嵇含和西晋"二十四友"
二 嵇含和葛洪
第五节 家族悲剧重演
一 南下之路
二 在荆襄前线遇害
第六节 草木一束孤篇横绝
一 汉魏文人与草木
二 独立成书的《南方草木状》
第二章 图文并茂的《救荒本草》朱橘(1361-1425)
第一节 悲情王子博识学者
一 王室争斗的受害者
二 正史和稗史里的周王
三 文化创造的多面手
第二节 从文物看周王
一 龙亭怀古
二 周王府和"龙窝"遗址
三 铁塔和半截繁塔
四 圆融寺的白玉佛
五 周王坟
第三节 《救荒本草》的学术影响
一 《救荒本草》和植物园
二 《救荒本草》和版画插图
三 《救荒本草》在国外
第四节 重写((救荒本草》廿品
第三章 集本草学大成的《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1593)
第一节 李时珍的生平
一 科举入仕的叛逆
二 十年苦读并学医
三 卅年著书不寻常
四 十年求序为刻书
第二节 踏访李时珍
一 江之北,河之南,圣出一山两翼间
二 大别山--鄂豫皖--辛夷树
三 去蕲春访李时珍纪念馆
四 谒圣雨湖边
第三节 李时珍没有任职北京太医院
一 虚构出自顾景星
二 太医院任职说漏洞百出
三 皇本《本草品汇精要》
第四节 本草学和《本草纲目》
一 中国本草学小史
二 《本草纲目》题解
三 《本草纲目》版本简介
四 《本草纲目》在日本的影响
第五节 《本草纲目》赏析
一 李时珍笔下的美文小品
二 诗人和文人李时珍
三 李时珍反对迷信
第四章 状元、总督著《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溶(1789-1847)
第一节 官宦书香人家的读书种子
一 固始吴家的由来
二 吴其溶不是吴其浚
三 京师读书金榜题名
四 仙人掌和蟹爪兰
五 "东墅"八年图破壁
第二节 吴状元的姊妹书
一 《全芳备祖》等古代类书对吴其溶的影响
二 《植物名实图考》之图
三 《长编》和《图考》题解
第三节 朝官和封疆大吏中的独行者
一 和皇帝一起讨论草木
二 万里做官为看草
第四节 今日固始和吴状元
一 三下固始见真吴
二 花木丛中人常在
第五节 承前启后的吴状元
一 吴征镒和吴其溶
二 汪曾祺和吴其溶
尾声
附录
本书收录图片说明
本书主要征引和参考资料列名
第一节嵇含还是纪涵
我保存着2000年5月13日的一则剪报。这一天,省会郑州有两家主要的报纸,《大河报》和《郑州晚报》,分别以醒目的格式报道了同一条令人气愤的消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植物学家纪涵的墓室,5月1日凌晨在其家乡巩义市境内被盗掘。两凶闷杀墓穴中,另一贼潜逃正遭通缉。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原地区文物古迹累累满布。古来有“生在苏杭,葬于北邙”之说,河洛一带,尤其以古墓葬最多而称雄。但历来正邪互动,相倚相伏,贤与不肖并存,河南也是盗墓贼使用“洛阳铲”的发明地。盗墓的历史开始于秦汉。有目的地利用盗墓所得发财,补充日用和军用,董卓和一代枭雄曹操共为鼻祖。但文物流失的灾难,最为深重的却发生在近当代。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侵略,深入中华腹地明抢暗夺;现当代更是天不藏宝,随着空前规模的经济建设,土地开发利用加快,文物因出土更多而损坏严重。尤其从上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代价,不仅是环境污染,价值观念错位混乱,而文物盗挖与流失,也是浩劫空前。特别沿黄河和邙山一线,“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文物被盗和文物流失是重灾区。不法之徒铤而走险,再度伸出罪恶之手,固然可恨可憎,但嵇含的大名见诸媒体,竟以谐音出现,对先贤不敬,说明今人对嵇含的隔膜与陌生。在此之前,我在郑州街头的小店里,偶尔翻过《南方草木状》的一个白话本。上世纪最后数年,传统文化热已逐渐催生。用白话翻译古籍,专家和草根一哄而起,很是热闹和流行。当年,个体书商的身份虽然还没有被承认,“欲抱琵琶半遮面”,羞答答的状态,但市面上由书商做的产品,却已经很多很丰富了,并催生了许多个体书店。我在办公楼下单位出租的门面房小书店,首次看到的《南方草木状》,就是“二渠道”即个体书商的产品。虽然嫌这个劣本不上档次,不够品位,不值得购买和收藏,但是,我在这爿小店里,站着读了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篇随笔的古文,把作者嵇含的大名是记牢了,并且记住他是我河南古代的一位高贤。有趣的是,嵇含那个年代,西晋时期,南北交流和人员往来于中原已很发达。洛阳是帝京所在,皇家于此开办太学吸引全国的青年人才前来读书。1931年于偃师太学遗址出土的僻雍碑》记载,当年的太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东汉的王充,家庭贫寒,远道来洛阳求学,买不起书,就在街头的书摊上站读,日积月累,逐渐成就了他日后著《论衡》的学问。《后汉书·王充列传》日:“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我在郑州的街头上,有钱买书,因挑剔版本而未买,白蹭着读过《南方草木状》,并记住了嵇含,和王充于洛阳街头的站读算是有点巧合。
这么说不是高抬我自己。我的意思是指王充和嵇含前后相继,历史距离接近,同属于一个大的时代。而且,嵇含的祖上是浙江上虞人,和王充还有鲁迅等浙东籍名士堪称老乡。古代河南是名人辈出的,但嵇含因《南方草木状》而传世知名,很特别。现在回想起来,在冥冥之中,有看不见的手拨弄我——因为那次站读,使我节外生枝,走了很长一段关注和研究嵇含之路。我是个本本主义者。看到传媒把乡贤还是高贤、大名鼎鼎之嵇含的名字闹错了,觉得实在不应该,心头五味杂陈。于是,借助于手边的工具书和资料,写了一则书话小品《嵇含如何呼纪涵》,送到《大河报》发表。文章虽小但很流畅,对先前报道的错误提出了批评。见报之后,我觉得做了一件快意之事。但是,我觉得如此浅说还没有尽兴,竟萌生了到嵇含的故里去走一趟的欲望和冲动。这时我人到中年,人生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已经开始慢了下来。而且我刚从大别山里读书二年归来,这时候已经关注草木,逐渐对草木有了兴趣。本来我学的专业与写作和植物学根本就不搭界,但应了前人所说的“人生实难,大道多歧”一语,不知不觉竟喜欢起了树木花草。我觉得历史研究因真相的破解不易,盲人摸象似的寻找和还原历史,常常还是不得要领。于是,在宏大和细微、空洞和实在的选择中,我开始留心发现身边的草木,被其鲜活而引人入胜的细节所吸引。这当然和我的闲读有关。例如明末清初的屈大均,他的旷东新语》,记岭南一带风物,别开生面,影响超过了他别的著作。他以一己之力,辑《广东文选》,在其序言里深情地说:“嗟夫!广东者,吾之乡也。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文在于吾之乡,斯在于天下矣!”以至于后来的作家叶灵凤先生,把自己写草木虫鱼的小品文,辑为《香港方物志》,一版再版,在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中间魅力长存。
“不能述吾之乡,不可以述天下。文在于吾之乡,斯在于天下矣。”屈大均的话,对我的作用是振聋发聩。在阅读中发现,在行走中验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一种解放。而屈大均和叶灵凤,他们无不是嵇含老祖的隔代遗传。业余读写和研究,无负重无压迫,可以不列时间表,不用倒计时,固然有快乐,其实,也多有代价。代价之一是节奏缓慢。这样绵延和徘徊了八年,直到2008年清明节前后,一个蒙蒙细雨的日子里,我才正式到嵇含故里寻古凭吊。
……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古代生活方式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这本书,无疑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佳作。它没有那些刻板的史书那样枯燥乏味,也没有那些过于煽情的叙事,而是以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方式,将古代文人与他们所珍视的草木之间的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梅”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梅花的形态和品性,而是通过一位位古代文人,在严寒中赏梅、咏梅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难、傲然独立的精神。我仿佛能看到,在漫天飞雪的日子里,一位老者独自站在一株寒梅旁,欣赏着那朵朵怒放的红梅,那一刻,他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是坚持的意义。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些文人一同感受着草木的芬芳,一同体悟着人生的哲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文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开始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超脱。
评分我原本以为,《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会是一本枯燥的植物志或者人物传记的结合体,但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大错特错。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叙事的灵动和情感的饱满。作者并非机械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那些沉睡在史料中的人物和植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某位隐士与一株古松的故事所吸引。那株松树,经历了风雨,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而这位隐士,则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这株松树之下,与它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岁月的流转。书中细致地描绘了隐士如何观察松树的每一片叶子,如何感受松针的质感,如何从松树的顽强生命力中汲取力量,以此来抵御世俗的侵扰。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知识,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的极致体现。作者的文字仿佛有魔力,能够将我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亲身感受到先贤们内心的宁静与丰盈。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每一个意象。因为我知道,在这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是对生命、对自然、对真理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一个可以让人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不曾抵达过的风景。
评分《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中,发现了无数璀璨的明珠。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之中,而这本书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作者没有去挖掘那些惊天动地的史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最普通,却也最能触及生命本质的草木。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是如何能够通过对一株草,一棵树的细致观察,去洞察人性的幽微,去理解宇宙的奥秘。书中描述的一位文人在寒冬时节,是如何看着一株梅花傲然绽放,并在梅花身上看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个人品格相连接的描绘,让我叹为观止。它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将抽象的哲学,化作了可感可触的生命力量。每当我阅读到这些章节,总会感到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仿佛被一种古老的智慧所滋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身边景物,我开始尝试去观察它们,去感受它们,去思考它们想要传递给我的信息。我发现,原来我们身边充满了无数的“草木圣贤”,只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的眼睛。这本书,无疑是为我开启了这样一双眼睛。它教会我,真正的伟大,不一定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那种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古朴的色调,搭配上“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这样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古老智慧和自然之美的向往。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通过对古代草木的关注,去窥探那些“圣贤”们的生活、思想乃至精神世界。我设想,在书中,我会遇到那些隐居山林,与草木为伴的智者,他们或许不是权倾朝野的大臣,也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但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以及从草木身上汲取的哲学智慧,想必比那些浮于表面的功名利禄更为隽永和深刻。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模糊的历史碎片,用草木作为线索,重新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书名中的“杂花生树”更是意境深远,既有万物生长的蓬勃景象,也暗示了其中的复杂与多元,仿佛每一株草木,甚至每一朵花,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圣贤”,是如何在平凡的草木中,看到不平凡的道理,是如何将自然的规律,融于人生的哲学,又是如何将对草木的热爱,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追求。这本书,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古老灵魂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惊喜,让我看到那些被忽略的智慧之光,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在于它挖掘出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关于生活智慧的宝藏。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古代文人与他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草木联系起来,并从中提炼出他们的人生哲学。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兰”的章节所打动。书中描绘了一位文人,是如何在荒野中偶遇一株幽兰,他没有采摘,而是默默地在旁边坐下,与兰花一同感受那份清幽的气息。从兰花的淡雅、高洁中,他体悟到了君子的品德,体悟到了内心的宁静。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从中获得的精神滋养,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仿佛是在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那些文人的内心世界。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幸福,其实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最平凡的事物中,只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宁静、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思。当我翻开它,我发现我的期待并没有落空。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古代文人墨客与自然界中那些寻常草木之间,那份深厚而又微妙的情感联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竹”的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一直是高洁、正直的象征,但这本书却从更深层次揭示了,那些将自己比作竹子的古人,是如何从竹子的生长形态、生命节律中,提炼出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学。他们不仅是欣赏竹子的“形”,更是感悟竹子的“神”。我能够想象,在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位诗人独自坐在竹林深处,听着风吹过竹叶发出的“沙沙”声,那一刻,他与竹子融为一体,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澄澈。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古代精神世界。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草木视为自然景观,而是视为一种精神的载体,一种承载着古人智慧和情感的媒介。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并非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启发的。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在竹影婆娑中,在花香氤氲中,向我们传递着生命的真谛。
评分最近读完《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非一般的历史读物所能比拟。它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着力于描绘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而是另辟蹊径,从古代文人雅士、方外高人与草木之间的羁绊出发,层层剥茧,展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小人物”的刻画,他们或许在历史上留下的笔墨不多,但正是通过他们与身边的一草一木的互动,我才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更为真实、更为细腻的生活图景。想象一下,在某个寂静的午后,一位老者在院子里修剪着枝桠,与他对话的不是门生故旧,而是身边的一株兰花,他从兰花的挺拔中看到了君子的风骨,从它的幽香中感受到了内心的淡泊。这样的场景,在书中比比皆是。作者在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草木的深情,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先贤们那份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赞美,都深深打动了我。我仿佛能闻到书页间散发出的泥土芬芳,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感受到阳光透过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身边最普通的存在,而正是这些最普通的存在,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哲理。通过这些草木圣贤的故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思考,如何在喧嚣的尘世中,寻觅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不平凡的意义。这本书,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慢生活”和“心灵回归”的生动课程。
评分刚拿到《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只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但当我开始阅读,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它所征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古代草木,更是关于那些与草木结缘的“圣贤”们。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以时间为线索,也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一种非常跳跃、但又充满逻辑的方式,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和草木联系起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莲”的章节。作者描绘了不止一位古代文人,是如何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中,看到了人生的品格和道德的坚守。他们将自己比作莲,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纯洁,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份对古代先贤们人格魅力的深深敬佩。他没有神化他们,而是将他们置于与草木的真实互动中,让他们显得更加鲜活、更加真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了解过的古代中国,一个充满着诗意、哲思和精神追求的古代中国。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去想象那些场景,去感受那些情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启发和感动,它让我对“草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圣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某种思想,也没有刻意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细致的描绘,将古代文人与草木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智慧,悄无声息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竹”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竹子的生长习性,而是通过描绘古代文人是如何观察竹子的“虚心”、 “有节”,并将这些品格融入到自己的人生态度中,来展现竹子对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影响。我仿佛能感受到,在那些文人的心中,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人格的写照。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常的草木,描绘得充满灵气,充满生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没有那么惊艳,但回味无穷,越品越有味道。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让我开始尝试去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深刻哲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来自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评分《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深度探索。它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讲述历史故事,而是深入到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更为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古人对于自然的体悟,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体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山水田园诗”的解读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写下这些诗篇的文人,只是在描绘眼前的景物,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描绘,更是在借由这些景物,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比如,一位隐士选择在山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选择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求静”。他从山间的溪流中听到了大道的低语,从山岩上看到了岁月的痕迹,从路边的野花中感知到了生命的顽强。作者将这些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这位隐士一同沉浸在那份自然带来的宁静与超脱之中。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隐逸”,什么是真正的“达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来自于对最平凡事物的深刻观察和感悟,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本书,就像是一泓清泉,洗涤了我浮躁的心灵,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评分一 固始吴家的由来
评分第三节 朝官和封疆大吏中的独行者
评分一 文化鲁庄
评分五 “东墅”八年图破壁
评分第三节 李时珍没有任职北京太医院
评分二 嵇含遗迹何处寻
评分二 在荆襄前线遇害
评分三 《长编》和《图考》题解
评分内容很好,价格有点点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