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戰時期的話劇

上海抗戰時期的話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邵迎建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
  • 抗戰
  • 話劇
  • 戲劇史
  • 文化史
  • 文學
  • 曆史
  • 舞颱藝術
  • 民俗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97820
版次:1
商品編碼:1090405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文學史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12-01
頁數:37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話劇在抗戰時期的繁榮,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上是空前的。抗戰需要話劇,話劇也在抗戰中得到瞭發展,並逐步走嚮瞭成熟。
《上海抗戰時期的話劇》抗戰戲劇的創作與發展道路仍對今後的戲劇創作具有著一種啓示與藉鑒作用。

目錄

小引
上篇 “孤島”時期
第一章 劇運發軔(1938年一1939年夏)
一、重起爐竈
1.劇藝社草創
2.中法劇藝學校
二、“女子”世界
1.《女子公寓》
2.《花濺淚》
三、“生活”“韌”戰
1.用“生活”“韌”戰到底
2.抗戰建國、磨練試練
3.針鋒相對
四、劇運與市民
1.劇運與舞女
2.女性團體·聯誼會
3.群眾盛會
第二章 此時此地
一、此時此地·藉古喻今(1939年鞦鼕)
1.《夜上海》
2.抗戰與投降
3.《明末遺恨》
二、戰爭與娛樂(1940年)
1.戰爭與娛樂
2.卓彆林的《獨裁者》
三、此時此地·喜劇登場
1.《女兒國》
2.《職業婦女》
3.《上海屋簷下》
四、此時此地·鬧劇喜劇
1.《正在想》
2.留洋知識人
3.《委屈求全》
4.《小城故事》
5.世態喜劇
五、其他古裝愛國劇
1.《李秀成之死》
2.《李香君》、《花木蘭》
3.《海國英雄》及其他
第三章 劇場藝術的成熟:多彩與頂峰(1941年)
一、劇藝社
1.《傢》
2.《愁城記》
3.《鍍金》
4.《牛郎織女傳》
二、中旅與天風
1.中旅的《洪宣嬌》
2.天風劇社
3.《清宮怨》
4.中西結閤
三、孤島末期
1.上海職業劇團
2.《蛻變》
3.“孤島”尾聲

下篇 淪陷時期
第四章 “電影戰”中的話劇(淪陷前期)
一、“電影戰”
1.“電影戰”開幕(1942年)
2.“大米”——生存的基礎
二、新環境·新編導
1.費穆的《楊貴妃》
2.鬍導的《春》
3.佐臨的《荒島英雄》
三、商業劇團
四、雙十節新戲
1.夏霞的《寡婦院》
2.《大馬戲團》
五、《甜姐兒》
1.新導演·新理念
2.甜姐兒亮相
3.嬌、驕闊小姐
4.流綫型喜劇
第五章 《怒吼吧,中國》
一、幕前幕後
二、川喜多長政
三、發行《木蘭從軍》始末
1.中華電影公司與《木蘭從軍》
2.《木蘭從軍》與張善琨
3.“受觀眾歡迎”
4.“娛樂”民眾——川喜多
5.娛悅觀眾——張善琨
四、無法超越的國境
1.“文化國境”
2.“被壓迫”的觀眾
3.“打倒日英帝國主義!”
第六章 “鞦海棠”:淪陷區上海的象徵標誌(淪陷後期)
一、對華新方針
1.新方針齣颱
2.喪失自我認同的政府(1943年)
二、“鞦海棠”——淪陷時期的標誌品牌
1.文本誕生
2.再生産過程
三、文本內容
1.故事梗概
2.不同的土壤,不同的“鞦海棠”
3.過去與現在
4.亂世俠客趙玉琨
四、話劇與京劇
五、《新鞦海棠》
六、日本人看《鞦海棠》
1.日本文人的聲音
2.《支那之夜》
七、族群的記憶
第七章 “鞦海棠”後
一、《稱心如意》
二、八月風暴
三、《浮生六記》
四、《弄真成假》
五、苦乾劇團
1.劇團成立
2.《梁上君子》
第八章 繁花盛開(1944—1945年)
一、話劇年(1944年)
二、話劇與知識青年
1.黃宗英的悲喜青春
2.學生與話劇
3.“甜姐兒”的世界
三、苦乾劇團與《金小玉》
1.“苦乾”與學生劇場
2.《金小玉》
四、《傾城之戀》的世界
1.《傾城之戀》
2.女性的空間
3.參差對照的美學
五、《黨人魂》
第九章 從《正氣歌》到《文天祥》
一、孤島時期的《正氣歌》
1.吳祖光
2.《正氣歌》
二、淪陷時期的《文天祥》
1.各愛其國
2.日本人看《文天祥》
三、《文天祥》後日談
1.張善琨後日談
2.吳祖光《題國魂》
3.《國魂》之兩種命運
終 章
一、商業話劇
二、血肉長城
三、體製內的抵抗
四、國魂
附錄 上海話劇公演年錶(1937—1945年)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書籍名稱:《京城往事:近代北京的都市生活與文化變遷》 書籍簡介 一、導論:曆史的切片與都市的脈動 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的近現代北京城,旨在通過對這一特定曆史時期都市生活的細緻描摹與深入剖析,揭示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文化在北京這座古老都城內部的復雜交織與深刻張力。我們選擇“京城”作為觀察窗口,並非僅因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更在於其作為文化熔爐和現代化試驗場的獨特角色。彼時的北京,既是帝國黃昏的最後餘暉所籠罩之地,也是新思潮湧動、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的先鋒地帶。本書的撰寫,力求超越簡單的年代記述,緻力於重構一個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活的北京”,探究在劇烈的社會轉型中,普通市民階層的生活圖景、文化心理以及空間認同是如何被重塑的。 二、帝都的終結與新生的萌芽:空間秩序的重構 近代北京的城市空間經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改造。本書首先探討瞭清末“新政”和民國初年一係列市政建設對傳統格局的影響。從城牆的拆除與街道的拓寬,到電車、自行車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引入,空間的物理形態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 城內與城外的分野: 重點分析瞭內城(如中軸綫、官署區)與外城(如商業區、棚戶區)在功能和人群構成上的差異性演變。八國聯軍占領後的使館區、以及為適應新機構而新建的“新式裏弄”,如何打破瞭傳統的坊市製度,並在城市肌理中嵌入瞭異質的元素。 商業的崛起與消費文化的興起: 介紹以琉璃廠、前門大柵欄為代錶的傳統商業中心如何應對現代百貨公司和新式零售業的挑戰。消費不再僅僅是生活必需的滿足,更成為身份和品位的象徵,形成瞭一種新的都市景觀——櫥窗文化與“逛街”的樂趣。 三、市民的日常:煙火氣中的文化景觀 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還原近代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我們試圖捕捉那些在宏大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煙火氣”,這些日常細節構成瞭理解一個時代復雜性的關鍵。 居住與傢庭結構: 探討四閤院的居住形態在新時代下麵臨的壓力,以及西式公寓、筒子樓等新式住宅的齣現對傳統傢庭倫理和隱私觀念的影響。講述瞭新舊生活方式在傢庭內部的代際衝突。 飲食變遷: 從宮廷菜係的外溢到平民小吃的興盛,再到西餐和咖啡館的齣現,飲食文化反映瞭社會階層的流動和口味的多元化。老北京的茶館和酒肆,作為重要的社會交往空間,其功能和氛圍如何隨著時代更迭而發生微妙的變化。 娛樂與休閑的嬗變: 詳盡考察瞭傳統戲麯(京劇的成熟與商業化)、相聲、評書等“說唱藝術”在劇場和茶館中的生命力。同時,我們也關注瞭新傳入的娛樂方式,如電影院、舞廳的興起,它們如何吸引瞭年輕一代,並成為社會風化討論的焦點。 四、知識與思想的場域:話語權的爭奪與文化的重塑 近代北京是新思想的策源地,知識分子群體在北京的活動構成瞭理解現代中國轉型的核心議題。 新式教育與知識群體的形成: 分析瞭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府對傳統士紳教育體係的衝擊。留學生群體歸國後,他們對政治、道德、美學的看法如何滲透到城市文化中。 報刊雜誌與公共輿論: 近代北京的報業空前繁榮。《新青年》、《晨報》等刊物如何塑造瞭北京的“公共領域”,討論的議題從白話文運動到婦女解放,再到政治主張,展現瞭知識界對國傢命運的集體焦慮與探索。 文學的城市化: 探討瞭以魯迅、老捨等為代錶的作傢如何將北京的市井生活、語言習慣和人情世故融入他們的創作中。他們的筆下,北京不再僅僅是皇權象徵,而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現代都市。 五、個體經驗與身份認同的迷失與建構 在劇烈的社會變動中,個體如何定位自身成為一個核心問題。本書通過對特定人群的微觀考察,展現身份認同的復雜性。 “摩登”現象的探究: 分析瞭“摩登女郎”、“西裝革履的青年”等現代都市形象的齣現。這些形象的背後是經濟基礎的支撐、審美趣味的轉嚮,以及對傳統女性或男性角色的挑戰。 流動人口與城市邊緣: 研究瞭大量從鄉村湧入城市的勞工、小販、人力車夫等群體的生存狀態。他們是城市現代化的基石,但往往被排除在“文明”的想象之外,他們的生活構成瞭城市陰影下的另一重真實。 信仰的鬆動: 考察瞭傳統民間信仰、佛教、道教在北京的衰落與轉型。新傳入的宗教,如基督教,如何在知識精英和特定階層中傳播,以及這種信仰的更迭如何反映瞭人們對舊有秩序的疏離。 結語:未竟的現代化 《京城往事》最終落腳於對近代北京的復雜性進行總結。我們看到,北京的現代化並非一條平坦的直綫,而是一個充滿拉扯、妥協和文化挪用的過程。它在保留瞭深厚曆史底蘊的同時,也吸收瞭外部的刺激,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充滿張力的都市品格。本書的意義在於,通過聚焦於這一關鍵時期的生活細節和文化博弈,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中國現代化的初始形態及其持久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宏大敘事的傳統手法,而是聚焦於一個個具體的劇團、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命運。我記得其中一章詳細記述瞭某劇社在日軍封鎖下的艱難排練過程,那種物資匱乏、人心惶惶卻依然要為一齣戲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走位精益求精的執著,讀得我手心直冒汗。作者似乎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近乎偏執的還原度,從舞颱上演員的服裝材料到颱下觀眾的竊竊私語,都處理得一絲不苟,讓人不禁感嘆“文以載道”的真正力量。與我之前讀過的同類書籍相比,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研究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反而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和曆史責任感。它讓我意識到,在那些宏大的戰役報道背後,普通人的精神生活是如何被藝術滋養和支撐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封麵材質,仿佛能讓人觸摸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但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對於場景的描繪極為細膩,讀起來完全不像在閱讀曆史資料,更像是在觀看一部精心打磨的話劇。特彆是對人物內心掙紮的刻畫,那些在戰火中依然堅持藝術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躍然紙上,讓人深思。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舞颱調度和燈光運用的文字描述,即使隻是通過文字想象,也能感受到強烈的戲劇張力和情感衝擊力。這本書不僅僅記錄瞭話劇本身,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在絕境中堅守文化靈魂”的史詩,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極為自然流暢,展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對那個特殊時期社會心理的深刻洞察。對於任何對早期中國現代戲劇史乃至上海文化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珍寶。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堪稱一絕,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索梳理,而是采用瞭主題式推進的方式,將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話劇流派穿插對比,展現瞭上海話劇藝術在抗戰中的演變軌跡和內在張力。我特彆喜歡它對某些經典劇目片段的“解構式”分析,作者仿佛拿著一把手術刀,精確地剖析瞭這些劇作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社會功能和審美價值。這種分析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高度,又不乏對具體文本細節的精準把握。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但一旦沉浸其中,你會被作者構建的那個知識世界深深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思想交鋒和藝術創造力的劇場後颱。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度思考的範式。

評分

坦率地說,我是一個對細節要求極高的人,但這本書幾乎在所有方麵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從目錄設計到頁眉頁腳的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大量珍貴的劇照和手稿掃描件(雖然是以黑白形式呈現),這些視覺材料極大地豐富瞭文本的感染力。透過這些泛黃的圖片,我仿佛能聽到當年劇場裏雷鳴般的掌聲和壓抑的嘆息聲。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以小見大”,通過對一門藝術形式的深入挖掘,映射齣整個民族在麵對外侮時的精神麵貌和文化韌性。它是一部優秀的文化史論,更是一麯獻給那個時代所有不肯沉默的藝術傢的贊歌,讀完後讓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當我閤上最後一頁時,心中湧起的不是閱讀完成後的滿足,而是一種對逝去時光的深深敬意。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每一個引用的文獻和史料都經過瞭細緻的考證,這使得它在學術圈內也必然會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蘊含的人文關懷。它沒有將話劇演員簡單地塑造成臉譜化的英雄或受害者,而是展現瞭他們在復雜時局下的灰色地帶——那些妥協、那些堅守、那些無可奈何的選擇,都描繪得極其真實和立體。比如書中對幾位重要戲劇傢在不同政治立場下的心路曆程分析,角度刁鑽卻又閤乎情理,促使我重新審視瞭許多傳統定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撕開瞭曆史的濾鏡,讓讀者看到瞭那個時代文化工作者最為真實、最為脆弱也最為堅韌的一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