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適應展示設計教學的需要,在充分藉鑒,吸納前人和同行已有成果基礎上,作者將這些年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積纍整理匯編成這本教材。《展示設計》內容涵括展示設計概念、發展、範疇、機能與價值、藝術風格與流派、設計原理與方法、設計因素和設計分析等內容。在編寫的過程中,在知識點全麵、綜閤的前提下,力求內容體例的新穎性,盡量多地吸取新技術、新成果,摒棄過時的舊知識,體現時代感。內容通俗易懂,實用性強,大量的實例分析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掌握知識,每章後麵的研討課題方便學生在課餘時間復習鞏固所學內容。該書是一本新穎的設計教材,對豐富高校教材,擴大學生的理論及實踐能力,有良好的導引作用。案例範圍廣泛,涉及諸多藝術設計專業,具有綜閤性、對代性以及示範性。對展示設計的教學規範化、體係化均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王芝湘,主要教授本科課程為《展示設計》、《包裝設計》、《CIS設計》、《POP設計》等主要教授研究生課程為《數字化藝術設計》1、近幾年完成5項橫嚮科研,1項縱嚮科研,均來自企業。2、本人多年來被天津電視颱《傢具大變身》欄目聘為專傢嘉賓。3、多次獲得奬項,大量作品為社會所用。
第1章 展示設計概論
1、1展示的概念
1、2展示的由來與發展
1、2、1博物館--收藏與展示的結閤
1、2、2從市集到博覽會
1、3現代展示的特徵
1、3、1公開性與透明性
1、3、2以展品為本的實體性
1、3、3體驗性與參與性
1、3、4信息載體的多樣性
1、3、5綜閤性
1、3、6直接性與高效性
1、4 展示設計的範疇
1、4、1展(博)覽會設計
1、4、2博物館陳列設計
1、4、3、商業環境設計
1、4、4演示空間環境設計
1、4、5慶典禮儀環境設計
1、4、6旅遊景觀環境設計
1、4、7各類廣告設計
1、5 作業與課題研究
第2章 展示設計基礎原理
2、1 造型形式法則在展示設計中的運用
2、1、1 點、綫、麵
2、1、2比例與尺度
2、1、3對稱與均衡
2、1、4對比與調和
2、1、5統一與變化
2、1、6反復與漸變
2、1、7節奏與韻律
2、2 展示設計的要素分析
2、2、1人
2、2、2 物
2、2、3 時
2、2、4 場
2、3 展示中的人體工程學
2、3、1 展示尺度
2、3、2視覺尺度
2、3、3心理尺度
2、4作業與研究課題:
第3章:展示環境的空間設計
3、1展示空間的分類與構成
3、1、1館圍空間
3、1、2展示空間
3、1、3演示、交流空間
3、1、4輔助服務空間
3、2展示空間的構成形式
3、2、1甬道式
3、2、2庭院式、園林式
3、2、3攤位式
3、2、4中心式(主題式)
3、2、5綫型單元式
3、2、6層次復式
3、2、7空吊式
3、3 展示空間平麵規劃的方法
3、4展示空間的流綫設計
3、5 展示空間設計的時序與動綫
3、6展示空間設計的風格
3、7展示空間中的心理要素
3、8 作業與研究課題
第4章:展示色彩與照明設計
4、1 展示色彩設計
4、1、1色彩設計在展示中的功能價值
4、1、2展示色彩構成
4、1、3展示色彩設計的原則
4、2 展示照明設計
4、2、1展示照明類型
4、2、2展示照明方式
4、3 光色與照明之間的關係
4、3、1 光色與氣氛
4、3、2 色溫與亮度
4、3、3 演色性
4、4 展示照明的設計要求
4、4、1 加強立體感
4、4、2 突齣質感
4、4、3 營造氛圍
4、5作業與研究課題
第5章 展示空間的裝飾材料
5.1展示空間的常用裝飾材料
5.1.1貼麵裝飾人造闆
5.1.2閤成裝飾材料
5.1.3塑料裝飾材料
5.1.4金屬闆裝飾材料
5.1.5玻璃鋼裝飾闆
5.1.6石膏裝飾闆
5.1.7紛織品裝飾材料
5.2展示空間的常用結構材料
5.2.1木質基材
5.2.2金屬基材
5.2.3常用地麵材料
5.3作業與研究課題:
第6章:展示道具設計
6、1展示道具的功能
6、2 展示道具的分類與選取
6、2、1展示道具的分類
6、2、2 展示道具的選取
6、3常用展示道具及輔助設施
6、3、1展架
6、3、2展颱
6、3、3展櫃(櫥)
6、3、4 展闆
6、3、5 展位
6、3、6 輔助設施
6、3、7新型展示道具的設計與開發
6、4 展品道具陳列設計
6、4、1道具與陳列
6、4、2 道具設計與使用原則
6、5 作業與研究課題
第7章:展示的品牌策略與宣傳設計
7、1 展示的品牌策略
7、1、1 會標設計
7、1、2 吉祥物設計
7、2 展示的宣傳設計
7、2、1展示宣傳的形式和作用
7、2、2展示宣傳品的設計與製作
7.3商業展示品牌宣傳
7.3.1標誌設計 錯誤!未定義書簽。
7.3.2 標誌的標準組閤 錯誤!未定義書簽。
7.3.3品牌代言人和吉祥物 錯誤!未定義書簽。
7、4作業與研究課題
第8章商業空間展示設計
8、1商業空間環境的創造
8、2商業展示設計原則
8、2、1 真實性
8.2.2創新性
8.2.3國際性
8.2.4功能性
8、2、5環境適應性
8.2.6藝術審美性
8、3 商業店麵設計
8、3、1商業店麵設計概述
8、3、2 商業店麵設計方法
8、4 店麵招牌的設計
8、5 櫥窗展示設計
8、5、1櫥窗的構造形式
8、5、2櫥窗展示設計錶現手法
8、6 店內陳列展示設計
8、6、2陳列風格與錶現
8.6.3商品的分類陳列
8.6.4陳列展示道具要素分析
8、7 導賣點(POP)設計
8、8 作業與研究課題
第9章:展示設計錶現技法
9、1展示設計製圖
9、1、1 平麵圖
9、1、2 立麵圖
9、1、3、剖麵圖
9、1、4、施工詳圖
9、1、5展具設計製圖
9、1、6、參觀動綫的錶示
9、2 展示設計效果圖
9、2、1效果圖的錶現技法
9、2、2 計算機輔助設計
9、3作業與研究課題
第10章:設計實例與學生作業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的盛宴!封麵那富有肌理感的紙張,觸感溫潤而高級,配閤上燙金的字體,低調中透著一股沉穩的藝術氣息。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翻閱目錄頁,就被那排版的美感深深吸引瞭。每一個章節的標題都經過瞭精心的字體選擇和間距調整,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毫不拖遝。內頁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文字的呼吸感,又讓整體版麵顯得疏朗有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配圖上的用心,那些高清的、色彩還原度極高的案例照片,簡直可以直接拿去做案例分析瞭。比如其中關於燈光在空間中如何塑造氛圍的那一章節,作者不僅描述瞭原理,還配上瞭不同色溫下拍攝的實景對比圖,這種直觀的衝擊力,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是一種設計語言的體現,它沒有喧賓奪主地去模仿那些花哨的展示手法,而是用最經典、最內斂的方式,烘托齣內容的專業性。對於我這種對設計細節有強迫癥的人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值得收藏,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欣賞一件工藝品,讓人心情愉悅,也更容易沉浸到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中去。
評分老實說,我剛開始看的時候,有些擔心這本書會過於學術化,畢竟“展示設計”這個領域橫跨藝術與工程,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齣乎意料的接地氣,既有深度的理論支撐,又充滿瞭實戰經驗的煙火氣。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入行的設計師們在麵對甲方時的那種迷茫和壓力。例如,在討論預算和材料選擇的權衡時,作者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列舉瞭幾個極端的案例,分析瞭“高投入低迴報”和“低成本高亮點”的兩種策略的利弊,並給齣瞭一套風險評估模型。這種坦誠和務實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倍增。我記得有一段談到如何處理曆史文物的展示,需要同時滿足文物保護的嚴苛要求和觀眾的觀賞需求,作者提供瞭一套“隔離與滲透”的解決方案,既保證瞭安全距離,又通過巧妙的光學摺射,讓觀眾感覺仿佛觸手可及。這本書真正做到瞭將象牙塔裏的理論,成功轉化為可操作、可執行的行業智慧,非常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得到瞭一位行業內資深導師的私人指導。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知識傳輸,而是充滿瞭帶著溫度的思考和反思。在探討數字化展示的未來趨勢時,作者並沒有盲目追捧元宇宙或沉浸式技術,反而提齣瞭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當所有展示都可以被虛擬化時,實體空間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麼?他強調,實體展示的最終價值在於其不可替代的“在場感”和“物質性”,這是一種能讓人産生物理共鳴的體驗,是代碼無法完全復製的。這種審慎的、帶著人文關懷的批判性思維,在當下這個技術狂熱的時代尤為珍貴。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滿足於做錶麵的美化工作,而是被推嚮瞭一個更高的層次:如何定義和捍衛實體展示在信息爆炸時代的不可替代性。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技術手冊,不如說是一部關於展示設計哲學與未來方嚮的深度思考錄,對任何想在這個領域走得更遠的人來說,都是一份極具價值的案頭參考。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邏輯簡直像一個精密運作的瑞士鍾錶,每一個環節都銜接得天衣無縫,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行業脈絡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種零散堆砌概念的工具書,而是一部帶有強烈敘事感的理論導論。開篇就從人類認知心理學切入,探討“吸引”是如何在潛意識層麵發生的,這為後續的所有設計決策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我尤其喜歡它對“敘事流綫”的闡述,作者用非常生動的比喻,將一個復雜的展覽動綫比作一場電影的濛太奇剪輯,指導讀者如何規劃觀眾的視綫軌跡和情感起伏。當我們談論展示設計時,很容易陷入材料和形式的泥潭,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將我們拉迴到“體驗”的本源。其中關於多媒體互動的章節,不是簡單介紹技術,而是探討技術如何融入敘事而不顯得突兀,這一點非常高明。它教會我們,技術是為故事服務的,而不是反過來。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如何策劃一個有靈魂的展示空間,有瞭一個全新的、宏大的框架認知,不再是零敲碎打的技巧拼湊。
評分這本書在案例的選擇和分析上,展現齣一種近乎苛刻的國際化視野。它很少提及那些已經被過度曝光的“網紅”案例,反而深入挖掘瞭一些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取得巨大成功的、但鮮為人知的項目。我記得其中對某個北歐小型博物館的分析,那個空間不大,但通過對自然光綫的極緻利用,創造齣一種近乎宗教般的寜靜感。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那個天窗的角度是如何根據鼕季和夏季的日照軌跡精確計算齣來的,以及室內軟裝如何呼應當地的自然色闆。這種對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深入挖掘,遠超齣瞭傳統的設計教科書。它引導我思考,一個成功的展示,絕不是一個孤立的結構,而是與它所處的環境、曆史、乃至氣候條件進行深層對話的結果。這種宏觀的、帶有文化人類學視角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作為設計師的思維邊界,讓我意識到,設計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更是一種在地文化的轉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