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57-2012):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ludge Co-Processing in Cement Kil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57-2012):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ludge Co-Processing in Cement Kil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水泥窑
  • 污泥处置
  • 协同处置
  • 工程设计
  • 国家标准
  • GB50757-2012
  • 环保
  • 建筑标准
  • 工业废弃物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880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067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Sludge Co-Processing in Cement Kil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
字数:32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57-2012):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工程设计规范》共分为10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污泥接收和分析鉴别、预处理系统、协同处置系统、烟气净化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设计原则

4 总体设计
4.1 规模划分
4.2 厂址选择
4.3 总图设计
4.4 厂区道路

5 污泥接收和分析鉴别
5.1 一般规定
5.2 污泥运输与接收
5.3 污泥分析鉴别

6 预处理系统
6.1 一般规定
6.2 污泥储存与输送
6.3 直接入窑系统
6.4 干化脱水系统
6.5 热能利用系统

7 协同处置系统
7.1 一般规定
7.2 进料系统

8 烟气净化系统
8.1 一般规定
8.2 收尘
8.3 恶臭气体处理

9 污水处理系统
10 环境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6.1.2 某些污泥预处理工艺,例如污泥深度脱水,经压滤后污泥的平均粒径会大于100mm×100mm,甚至可达500mm×500mm,宜增加破碎装置。
6.1.3 单元制是指预处理系统设置为几组可独立运行的单元,可分别开停,有利于系统局部维护或检修过程中污泥预处理的持续进行。
6.1.4 本条文是根据国内外污泥处理及水泥窑运行经验制定的。因污泥预处理系统及水泥窑每年需要进行维护、保养及定期维修,年运行时间为全年累计运行时间。同时污泥易发酵,产生细菌及恶臭,应综合考虑满足日产日清要求。
6.1.5 污泥预处理系统应考虑污泥输送、干燥或脱水等过程维护或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
6.2 污泥储存与输送
6.2.1 此条为强制性条款。污泥露天存放存在环境风险,同时不利于人员的健康防护。
6.4 干化脱水系统
6.4.1 此条为强制性条款。未经预处理的污泥作为原料配料直接使用,容易造成以下风险。首先,污泥燃烧起燃温度较低,燃烧通常在250℃~650℃进行,快速燃烧区间在500℃左右,因此污泥如果混在生料中进入预热器,基本上在上几级预热器就完成了大部分的挥发性物质的释放甚至起火燃烧,不能确保污泥的完全和无害化协同处置,且不能满足污泥协同处置的基本要求。其次,污泥的焚烧放热集中在上几级预热器,降低了预热器风管系统的换热效率,并在旋风筒内容易形成堵塞和结皮,不利于系统的生产稳定,增加了工艺事故的隐患,也大大提高了预热器出口的废气温度,在水泥工艺控制和节能上也不能满足要求。最后,干污泥比生料轻,因此在旋风筒内进行气固分离时,作为硅铝质原料加入的污泥有可能以飞灰形式飞离系统,造成千生料的化学成分在窑尾各级预热器上的离析,入窑生料由于铝质成分的缺失不利于水泥窑的正常运行。未经预处理的污泥直接进入煤粉制备系统,由于污泥干燥后起燃温度低,易燃易爆,容易引起安全事故。
6.4.2 污泥干燥后,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与水泥原料的烘干相容性较差,故干化系统应单独建设。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757-2012):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工程设计规范》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该规范本身,但会围绕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这一主题,从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 环保新篇章:现代水泥工业与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实践 导论:绿色制造的时代召唤与水泥窑的变革潜力 在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化带来的固体废物,尤其是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传统的填埋和堆肥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寻求高效、环境友好的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成为当务之急。 水泥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生产过程具有高温煅烧的特性,这为处理多种工业危废和城市固体废物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水泥窑协同处置(Cement Kiln Co-processing)技术,正是将废物作为替代燃料或原料引入水泥生产线,实现废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典范工程技术。它不仅能有效减少原生燃料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超高温(通常超过1450°C)的分解和固化过程,彻底破坏有机物,并将重金属固化于水泥熟料矿物相中,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及其他固体废物工程设计、实施与运行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为环境工程、建材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份详尽的实践指导和技术参考。我们将聚焦于工程的系统性设计思维,而非某一特定标准规范的具体条文。 第一部分:协同处置的理论基础与技术选型 协同处置工程的成功,建立在对废物性质的精确认知和对水泥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之上。本部分将系统梳理污泥的物理化学特性(如热值、水分、有机物含量、重金属谱系)如何影响其作为替代品的使用潜力。 1. 污泥特性分析与预处理 污泥的入窑前处理是决定处置效率和窑系统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我们将详细阐述污泥的脱水、干燥、调配与储存技术。重点分析如何通过高效的机械脱水或热干化技术,将高含水量的污泥转化为满足入窑要求的燃料形态。干燥过程中的热能平衡计算和设备选型(如带式干燥机、回转式干燥机)的优化策略将被深入剖析。此外,对不同类型污泥(如活性污泥、化工污泥)的配伍性研究,是实现稳定热值供给的前提。 2. 水泥窑系统的适应性与优化 水泥窑系统(包括预热器、分解炉、旋窑和冷却机)对协同处置物料的接纳能力并非无限。本部分将重点研究物料的添加方式(如预分解炉喷入、旋窑侧入)对窑内燃烧状态、传热效率和炉衬侵蚀的影响。通过对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模拟预测,探讨如何通过调整替代燃料的替代率和配比,维持水泥产品质量和环保排放的达标性。特别是针对含水率高、热值低的污泥,探讨预处理对煅烧热耗的影响及补偿措施。 第二部分:工程设计关键环节的系统构建 协同处置工程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集成过程,需要兼顾物料输送、燃烧安全、尾气处理和设备兼容性。 1. 物料接收与输送系统设计 从污泥接收站到窑头添加点的全流程设计,必须确保密闭性、防渗漏和防扬尘。这包括储存库的设计参数、无害化转运设备(如密闭卡车、螺旋输送机)的选择,以及计量投加系统的精度控制。对于可能产生恶臭的污泥,需要设计配套的除臭和负压收集系统,确保厂界环境质量。 2. 高效燃烧与尾气净化系统集成 协同处置的核心挑战在于“烧得干净、排得达标”。本部分将侧重于燃烧效率的设计。包括:喷嘴设计优化以确保燃料在分解炉或旋窑内充分燃烧;燃烧风量的精确控制策略;以及关键温度场的实时监控。 在尾气处理方面,协同处置会引入新的污染物负荷。设计必须考虑现有袋式除尘器或电除尘器在处理高粉尘负荷和特定组分(如氯化物、碱土金属)时的承载能力。重点探讨炉窑系统优化(如碱-硫平衡控制)与末端净化设施(如SCR/SNCR脱硝、布袋除尘)的耦合设计,确保在最大替代率运行时,烟气排放指标优于常规水泥生产的要求。 3. 固废和水泥熟料的质量控制 协同处置的最终环境效益体现在对残渣的固化效果上。设计中需包含对熟料矿物相的分析流程,确保重金属(如铅、镉、砷)在固化相中的稳定性和低浸出率。同时,对处置过程中产生的飞灰、废渣等二次固废的无害化处置路径也应做出明确规划。 第三部分:安全管理、运行维护与经济性评估 工程的长期成功运行依赖于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合理的经济模型。 1. 职业健康与环境安全管理 协同处置涉及危险废物的处理,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设计必须遵循本质安全原则,包括爆炸风险评估、有毒有害气体泄露检测报警系统(如CO、H2S监测)、人员防护设施的配置,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对高风险物料的密闭操作和隔离存储是设计的强制要求。 2. 经济性与生命周期评估 从工程经济角度,本书将分析通过替代燃料节省的原生燃料费用、降低的废物处置费用(相比填埋或焚烧),与增加的环保投资(预处理、尾气净化升级)之间的动态平衡。进行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量化协同处置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综合价值,为决策层提供量化支持。 结语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工程是应对环境挑战、实现工业循环经济目标的重要实践。本书通过系统化的工程视角,将复杂的工艺流程、严格的环保要求与实际的设计操作紧密结合,旨在为推动我国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事业贡献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工程经验。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我能感受到它在努力平衡“技术创新”与“标准成熟度”之间的张力。这本书是2012年颁布的,考虑到工业技术,特别是环保技术迭代的速度,这个时间点意味着它必然是在吸收了前一阶段的试点经验后定型的。但我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它在某些前沿技术上的“保守”之处。例如,对于利用先进的等离子体或微波技术来辅助污泥气化的部分,书中只是用了非常简略的措辞,将这类技术归类到“鼓励性研究范畴”,并要求其必须通过严格的试点验证才能纳入正式设计。这体现了国家标准在推广新技术时的审慎态度——宁可慢一点,也不能因为引入了未经充分检验的技术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对于那些希望在这本规范中找到最新、最激进的工艺路线图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有些意犹未尽。这本书更像是为成熟的、可大规模复制的工业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而不是为下一代技术的突破指明具体方向的“灯塔”。它确保了我们现有工程的稳定和安全,为未来的升级迭代留出了缓冲地带。

评分

阅读这本规范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它在提及“安全”和“风险控制”时所采用的措辞风格。它并没有使用大量耸人听闻的语言来渲染危险性,相反,它采取了一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陈述方式,把所有可能的风险点都转化为可以量化的“安全系数”和“冗余设计要求”。例如,在谈到窑炉炉衬的材料选择时,它没有花费篇幅去描述温度波动可能导致的材料疲劳,而是直接给出了在特定负荷变化区间内,耐火砖的最小热震指标。这种“去情感化”的表达方式,反而给我带来了更强烈的敬畏感。它不试图说服你“这个很重要”,而是直接告诉你“你必须这么做,否则你的设计就是不合规的”。这种通过设定不可逾越的技术红线来保障安全的做法,体现了国家标准制定者对工业实践中“人命关天”问题的极端重视。它更像是一份针对工程师的“职业宪法”,要求绝对的服从和精确的执行,容不得半点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具有教科书式的严谨性,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在使用上的小挑战。章节的划分逻辑是清晰的——从基础的概念界定,到设计原则,再到各个子系统的具体要求,循序渐进。但是,当我试图快速查找一个特定工况下的设计参数时,我发现索引系统的构建略显不足。举个例子,如果我想查阅“高水分污泥的预处理单元”的设计规范,我可能需要在“污泥进料系统”和“预处理设备选型”两处分散查找,并且缺乏一个清晰的交叉引用系统来指导我一步到位。这或许是早期国家标准制定时的一个共同特点,更侧重于逻辑的完整性,而非现代设计软件用户习惯的“快速检索”。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熟悉它的“内部地图”,例如它习惯于将一些关键的工程限制条件分散在不同的附录中,而不是集中在主章节内。这要求使用者必须对整本书的框架有深刻的理解,否则很容易遗漏掉某个关键的限制条款。这种深度依赖于使用者对行业实践的熟悉程度,对于一个初入此领域的新人来说,上手难度无疑是加大了。

评分

我真正开始“接触”这本书的内容,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当时我正在为一个大型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做背景资料收集工作。坦率地说,我一开始是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翻阅它的目录和前言的。毕竟,涉及到“水泥窑协同处置”这种跨界的技术,不同规范之间的衔接和兼容性往往是最大的难点。我担心这本规范会过于偏重某一个领域,比如把水泥生产的工艺流程写得过于细致,反而忽略了污泥处理的特性和环保要求,或者反过来,它把污泥的特性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又对水泥窑的改造和运行参数考虑不足。然而,当我翻到关于“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的那一章时,我的疑虑才稍稍放下。它对输入参数的定义非常清晰,并且明确指出了在协同处置模式下,需要对传统水泥生产模型的哪些关键变量进行修正。这种对跨专业接口的细致处理,表明编写者显然是深入理解了两种工业过程的耦合点。我记得其中一个细节,它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效率”与“窑气排放控制标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描述,这远比我预想的要具体和严谨。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官方的“翻译本”,让不同专业的工程师能用同一套语言来对话和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望而却步。那种深蓝色的背景,配上金色的标题文字,规规矩矩地排列着,透着一股子严谨和……怎么说呢,老派的味道。我本来期待看到一些与“环保”或“新能源”相关的、更具现代感的设计元素,比如一些象征着循环或净化的图形符号,或者更明快、更具生命力的色彩搭配。但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厚重的技术手册,那种需要戴着老花镜,在昏黄的灯光下,仔细核对每一个参数的工具书。这可能恰恰反映了标准的本质——它首先是规范,是约束,而不是宣传册。虽然这种外观可能不太吸引那些对技术细节不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但对于真正需要它的人来说,也许这种“不加修饰”的严肃感,反而是一种信赖感的来源。它告诉你,这里面的内容,是经过了无数次论证和实践检验的,不玩虚的。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扉页和版权页的印刷质量,摸上去纸张的质感还算扎实,这至少保证了它在书架上能挺得住时间的考验,不会因为频繁翻阅而迅速损毁。总而言之,从视觉传达上,它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官方、权威、不可撼动”的第一印象,但同时,也牺牲了不少“亲和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