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88-2012·替代 SL 88-1994):水质 叶绿素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Chlorophyll by Spectrophotometry]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88-2012·替代 SL 88-1994):水质 叶绿素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Chlorophyll by Spectrophotome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质
  • 叶绿素
  • 测定
  • 分光光度法
  • 水利行业标准
  • SL 88-2012
  • SL 88-1994
  • 环境监测
  • 水环境
  • 标准规范
  • 分析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5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457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Chlorophyll by Spectrophotomet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
字数: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88-2012·替代 SL 88-1994):水质 叶绿素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替代SL88-1994《叶绿素的测定(分光光度法)》,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修改了水样的保存方式:原标准规定水样在2~5℃冰箱中避光保存,新标准规定水样在24h内过滤,滤膜在-20℃以下的冰箱内保存;
2.修改了过滤藻类的滤膜:原标准使用醋酸纤维滤膜,新标准使用玻璃纤维滤膜;
3.修改了水样过滤时的操作:原标准要求抽干滤膜,新标准不抽干滤膜,而是在减压状态下缓慢结束抽滤,最后用滤纸吸于水分;
4.修改了藻类细胞破碎方法:原标准使用研磨法,新标准使用反复冻融法;
5.修改了提取时间:原标准提取24h,新标准提取4~12h;
6.修改了测定时的吸收波长:原标准在750nm、663nm、645nm、630nm下测定吸光度,新标准在750nm、664nm、647nm、630nm下测定吸光度;
7.修改了计算公式,原标准中公式被新公式替代;
8.增加了校正脱镁叶绿素a的相关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方法原理
3 干扰及消除
4 试剂和材料
5 仪器和设备
6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7 分析步骤
8 结果计算
9 精密度和准确度
10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1 注意事项

前言/序言


中国水利科技发展史纲要 (一部聚焦水资源管理、工程实践与环境演变的宏大叙事)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水利事业在理论探索、工程实践、制度建设与环境协同等多个维度所走过的辉煌历程与曲折道路。全书立足于国家发展的宏大背景,将水利工作置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坐标中,详尽阐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水患的初步控制,到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水利现代化建设,再到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 本书内容涵盖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防洪抗旱体系建设、灌溉排水工程技术、水力发电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水土保持与河流生态修复、以及水利科技创新与标准体系构建等核心领域。通过对重大水利工程案例的深入剖析,结合历代水利工作者在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技术突破,展现了中国水利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的丰富内涵。 第一篇:奠基与初步发展(1949-1978年)——战洪水患,立足民生 第一章:百废待兴与水害治理的开端 本篇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利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旧制度遗留的基础设施残破、频发的特大洪水威胁以及农业生产对灌溉的迫切需求。详细介绍了土地改革后,水利工作如何迅速转向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目标。 防洪体系的初步构建: 重点阐述了对主要江河,尤其是黄河、长江的堤防加固、分洪工程的规划与实施。详细描述了“以工代赈”等劳动组织形式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初期水文站网的建立和洪水预报基础能力的形成。 兴修水利与农业增产: 详述了以“蓄、引、提”为主要手段的小型水利工程(如水库、塘坝、灌渠)在解决农村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上的巨大贡献。对“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农村水利自力更生模式进行了客观分析。 水力资源普查与规划理念的萌芽: 介绍了建国初期对我国水能资源的首次大规模普查工作,为后续水电站的选址和初期规划奠定了基础。探讨了当时在水资源分配与区域平衡发展方面的初步思考。 第二章:治河方略的探索与大型工程的起步 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在治理特大河流,特别是黄河和长江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技术路线和管理哲学。 黄河治理的阶段性成果: 侧重于黄河中下游的防洪工程体系——如邙山截流工程、花园口分洪区的调整等——如何逐步控制了“善淤、善决、善泛”的特性。同时,也分析了泥沙输移机制的基础研究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长江流域的综合利用思路: 聚焦于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上的第一批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历程,例如丹江口水库的修建及其在防洪、供水和发电方面的综合效益初显。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技术难点攻克过程。 水工建筑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阐述了在技术封锁背景下,我国如何在水泥、钢材等关键建材领域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保障了大型水利工程的材料供应和质量控制。 第二篇:改革开放与跨越式发展(1979-2000年)——技术引进与规模扩张 第三章:水利科技体系的重塑与现代化建设的加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水利领域开始全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并举,进入了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 灌溉排水技术的升级换代: 详细介绍了从传统漫灌向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过程。分析了西北、华北平原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模式的成功转型。介绍了灌区现代化管理和水费收缴制度改革的实践。 大型水电工程的崛起与技术集成: 重点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及其对全球水利工程技术(如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高面板堆石坝技术、复杂断层带处理等)的推动作用。描述了从初期设计到后期运行中,工程安全监测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的逐步引入。 水文水资源现代化的推进: 阐述了遥感、地面雷达、自动监测系统等新一代水文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洪水预报的精度和水资源量测的可靠性。介绍了水资源公允分配模型的初步应用。 第四章:水土保持与河流生态环境的初步介入 本章关注水利工作视野的拓宽,从单纯的工程建设延伸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理念转变的关键阶段。 山丘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描述了“坡改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措施的推广,以及在黄土高原等重点区域植被恢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模式。分析了水土流失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河流健康概念的引入: 探讨了在水利工程布局中,开始考虑对河流生态系统连通性、鱼类洄游通道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尽管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标志着对水生态系统的重视。 抗旱水源工程的战略布局: 详细介绍了为保障特大城市群和缺水省份供水安全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论证与初期建设)的技术挑战与管理模式创新。 第三篇:新世纪与可持续发展(2001年至今)——生态优先与智慧水利 第五章: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水利转型 进入新世纪,水利工作以“人水和谐”为核心指导思想,全面转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深刻变革: 详述了“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制度化实施及其对全国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形成。分析了水权交易、水价形成机制等市场化手段在节水中的作用。 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实践: 重点剖析了河流健康评估体系的建立,以及在重点流域开展的生态补水、河湖连通、退圬复堤等重大工程对改善区域水环境的实际成效。 水库运行的安全管理与除险加固: 鉴于老旧水库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书详细论述了基于风险评估和现代监测技术的系统性除险加固策略,确保了大量中小型水利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六章:智慧水利与未来展望 本章聚焦于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的深度融合,勾勒出未来水利管理的面貌。 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 描述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洪水预报、水库群联合调度、水资源实时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突破。重点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复杂水利工程设计、模拟与优化运行中的探索性应用。 水旱灾害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阐述了基于高精度气象预报和水文模型耦合的灾害预警系统,如何从区域性预警向基于网格化、精细化风险评估的城市内涝防御体系转变。 水利法治与国际合作: 总结了《水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完善过程,以及中国在应对跨界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影响等全球性议题中,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开展的国际交流与技术输出。 结语: 本书旨在为研究中国水利发展史、水资源管理、土木工程技术演进的专业人士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具有历史厚度的参考资料。它记录的不仅是一系列宏伟工程的诞生与运营,更是一代代水利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人民福祉的承诺以及在新发展阶段不断求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写照。全书秉持客观、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呈现中国水利事业在复杂国情与挑战面前所展现出的非凡韧性与创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记得有一次在户外写生,面对一片看起来波光粼粼的江水,突然就想到了这本书里描述的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群落。这本书虽然专注于测定方法,但它背后隐含的意义却异常宏大——它关乎着一个水域的生命力。我当时想象,如果这本书的读者,那些水利工程师们,拿着测定结果,如何根据那几个关键的数值,来判断这条河流是健康、处于警戒线,还是已经亮起了红灯。这种从数据到生态决策的转化过程,让我对“标准”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限制,而是保护的基石。这本书就像是一把尺子,精确地量度着自然的脉搏,那种责任感,透过那些规范性的语言,依然能感受到强烈的穿透力。

评分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因为我对水环境的某个特定问题感兴趣,我可能永远不会接触到这样一本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文献。它不是那种读完可以跟你朋友津津乐道地聊上两句的书,它更像是默默地躺在图书馆深处,等待着真正需要它的人去查阅和应用。当我合上这本书,再看向窗外的天空时,总会不自觉地去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清洁”或“浑浊”,在科学的尺度下,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构建了一个从微观颗粒到宏观生态健康评估的完整链条,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个权威的、不容置疑的知识源泉,代表着国家对水资源监测技术严谨性的最高承诺。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排版有一种独特的仪式感,每一条标准、每一个步骤都被编号得清清楚楚,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科学仪式。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叶绿素”这个指标的界定,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水里有绿色物质”,而是精确到不同类型的叶绿素a、b、c需要用什么样的溶剂萃取,用什么样的仪器去捕捉它们在特定波长下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我试着跟着其中一个流程图“脑补”了一下操作过程,那感觉就像在看一部极其精密的瑞士钟表制作过程,每一个齿轮、每一个游丝都必须恰到好处。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读物,它需要的是专注和耐心,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已经具备一定化学或生物学基础的读者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珍藏的、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的“技术圣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克制”。它几乎没有多余的描述性词汇,每一个句子都是为了陈述事实、定义操作或规定验收标准而存在。这跟那些充满激情和故事性的科普读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一个恒温无菌的实验室里,周围只有仪器运作的低沉嗡鸣声。我特别好奇,编写这套标准的人,是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的实验,又是对比了多少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才最终确定了这套“最佳实践”。这背后凝结的,是无数次深夜的试验数据和严苛的同行评审,是一种将经验固化为规则的集体智慧,其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纸张和油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淡雅的蓝绿色调,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湖水和茂盛的水草。我当初选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好奇,名字里那个“水利行业标准”听起来就挺硬核的,但翻开目录,第一页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给震住了。坦白说,我一个非专业人士,对“分光光度法”这种高深的测定原理确实一窍不通,但文字描述的严谨性,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透过纸面都能感受到。我本来还指望能学到点如何在家自己做个简易的水质监测小实验,结果发现这本书的重点完全是放在了实验室级别的精确控制和数据分析上,各种波长、空白值、校准曲线的设定,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书。不过,从侧面也能看出,国家在水环境监测这块的要求是多么细致和严格,这让我对水资源保护的专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即便我不懂具体原理,也能被深深折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