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工程技术规程(CJJ/T 177-2012)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oamde Mixture Lightweight Soil Filling Engineering]

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工程技术规程(CJJ/T 177-2012)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oamde Mixture Lightweight Soil Filling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轻质土
  • 气泡混合土
  • 土工工程
  • 填筑工程
  • 地基处理
  • 土体工程
  • 工程规范
  • CJJ/T 177-2012
  • 泡沫土
  • 施工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754
商品编码:110426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oamde Mixture Lightweight Soil Filling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工程技术规程(CJJ/T 177-2012)》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工程技术规程(CJJ/T 177-2012)》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及性能;4.设计;5.配合比;6.工程施工;7.质量检验与验收。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及性能
3.1 原材料
3.2 性能

4 设计
4.1 一般规定
4.2 性能设计
4.3 结构设计
4.4 附属工程设计
4.5 设计计算

5 配合比
5.1 一般规定
5.2 配合比计算
5.3 配合比试配
5.4 配合比调整

6 工程施工
6.1 施工准备
6.2 浇筑
6.3 附属工程施工
6.4 养护

7 质量检验与验收
7.1 一般规定
7.2 质量检验
7.3 质量验收

附录A 发泡剂性能试验
附录B 适应性试验
附录C 湿容重试验
附录D 流动度试验
附录E 表干容重、饱水容重试验
附录F 强度试验
附录G 质量检验验收记录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3.1 原材料
3.1.1 水泥是制作气泡混合轻质土的主要原材料。在工程应用中,一般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当有快硬要求和其他用途时,可选用快硬水泥或特殊水泥。一般情况下,建议选用42.5级及以上的水泥,当采用32.5级的水泥时,使用前应进行配合比试验。
3.1.2 条文中的水包括拌合用水、稀释用水。水的选用一般以不影响气泡混合轻质土强度和耐久性为原则,可采用饮用水、自来水、河水、湖泊水和鱼塘水,不宜采用油污水、海水、含泥量大的水。
3.1.3 发泡剂是制作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关键材料,发泡剂的种类和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品质。目前,市场上的发泡剂主要有表面活性系列、蛋白质系列及树脂肥皂系列三种,前面两种应用较多。其中,表面活性剂类发泡剂效果较好。但是,每个厂家生产的发泡剂质量相差非常大,稀释倍率、发泡倍率也差别很远,这也就是微孔类轻质材料品质差异的关键所在。
质量好的发泡剂经稀释发泡产生的气泡群具有液膜坚韧、细微均匀、互不连通等特性,不易在浆体挤压下破灭或过度变形,保证了气泡混合轻质土不离析分层。
沉降距是测定标准气泡群在大气中静置1h的沉陷距离,泌水量是测定标准气泡群在大气中静置1h所分泌出的水量,其试验方法见本规程附录A。条文中规定的数值是在满足配制气泡混合轻质土品质要求前提下,综合国内常用发泡剂种类,经过多次试验后总结得出的,具有一定代表性。
3.1.4 条文中规定添加材料的粒径不宜大于4.75mm是指方孔筛直径,含泥量不宜大于15%,如超过时应通过试验确定。
……

前言/序言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设计规范汇编》 简介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领域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多部重要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旨在为土木工程师、结构设计师、施工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实用的参考工具书。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材料性能研究、结构设计理论到具体施工工艺的各个关键环节,力求反映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和管理要求。 本书的编纂严格遵循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收录的规范均是目前在工程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和强制执行力的文本。我们深知,工程质量与安全是土木工程的生命线,因此,本书对各类规范的选取和呈现都极为审慎,确保内容的前沿性和准确性。 主要收录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工程材料基础与性能标准 本部分重点关注土木工程中常用的关键材料的性能测试、质量控制与应用要求。 1. 混凝土结构工程相关规范: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详细阐述了高性能混凝土、抗渗混凝土、高强混凝土等特殊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则、试验方法和施工控制要点。重点突出了新型外加剂(如高性能减水剂、引气剂)的应用对和易性、耐久性的影响。 《钢筋与钢筋网片质量验收标准》: 涵盖了螺纹钢、盘螺、焊网等不同类型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检验批划分、原材料验收流程及加工制作的允许偏差范围。特别强调了高强度钢筋和耐候钢的应用要求。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规范》: 涉及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孔道灌浆、应力损失计算以及后张法和先张法构件的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2. 砌体与砖石结构材料规范: 《烧结普通砖与混凝土空心砖技术要求》: 明确了不同强度等级砖块的抗压强度、抗冻性、孔隙率等指标,以及用于不同等级工程的选用限制。 《砌筑砂浆性能及试验方法标准》: 规定了用于承重墙、填充墙、装饰工程的砌筑砂浆的稠度、抗压强度、粘结强度及工作时间的要求。 第二部分: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指南 本部分聚焦于结构设计方法的演进和具体结构单元的承载力分析。 1. 结构设计基本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提供了活荷载、恒荷载、雪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各类荷载取值和组合的基本原则,涵盖了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及构筑物的特殊荷载考虑。 《结构设计基本信息与抗震设计标准》: 阐述了结构抗震设防类别的确定、场地类别划分、多遇地震、基本抗震 30 年重现期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与构件抗裂、抗剪设计方法。 2.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详细收录了梁、板、柱、剪力墙、基础等构件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极限承载力、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包括大偏心受压、抗剪承载力验算、楼板裂缝控制限值等核心内容。 3. 组合结构与新型结构设计: 《钢结构设计标准(紧随最新版本)》: 包含型钢、钢板的性能参数、连接(焊缝、螺栓连接)的设计强度、疲劳验算要求以及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 《木结构工程技术规范》: 涉及木材的等级划分、受力构件的截面设计、连接节点处理和防腐、防火措施。 第三部分:工程施工与质量控制标准 本部分侧重于将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的施工工艺、验收标准和安全技术要求。 1. 地基与基础施工规范: 《浅基础和深基础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涵盖了基槽开挖放线、地基处理(如换填、夯实、粉喷桩)的压实度检验、桩基础的施工监测(灌注桩的清孔要求、沉降观测)和承载力试验方法。 《地下工程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详细规定了防水材料的选择(防水卷材、涂料)、多道设防体系的构造要求、施工缝的处理及闭水试验标准。 2. 主体结构施工工艺标准: 《模板脚手架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严格规定了模板支撑体系的搭设间距、连接方式、高大模板的支撑稳定性验算和拆模时间的确定原则,以确保施工安全。 《钢筋连接技术规程》: 重点介绍了机械连接(套筒连接)和焊接连接(闪光对焊、熔钎焊)的工艺流程、检验标准和判定依据,强调了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 3. 工程验收与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提供了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验收程序、评定方法和必备的工程技术文件资料要求。 《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规范》: 针对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临时用电等高风险环节,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要求。 总结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设计规范汇编》的出版,旨在搭建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书中内容的权威性、全面性和时效性,将极大地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在日益复杂的工程环境中,准确理解和执行国家标准,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本书是土木、建筑、结构、工程管理等相关领域专业人员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风险控制和合同履约层面。技术规程就是界定工程质量的法律依据,一旦出现质量争议,它就是仲裁的最终标准。我推测,本书在“检验”和“评定”章节会下足功夫,详细列出检测频率、抽样数量、合格标准以及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这种标准化操作能够极大地降低因人为判断带来的偏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体系。当材料供应商、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共同遵循同一本规程时,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了因术语理解不同步而造成的工程延误和成本超支。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这项技术已经从探索阶段步入了成熟应用阶段,被正式纳入了国家标准体系,这对推广和应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它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在规范的轨道内高效、安全地进行,是保障工程“百年大计”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文献。

评分

我个人对这类涉及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工程技术特别关注。轻质土本身就带有减轻基础荷载、降低建筑能耗的属性,因此,这本书的发布也隐含着国家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意图。我很好奇,规程中是否对原材料的来源、固化过程中的能耗以及废弃物的处理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在当今对碳排放和材料循环利用日益重视的背景下,一本最新的技术规程,应该会体现出对这些“绿色指标”的量化要求。例如,它可能对轻质土的导热系数、热工性能设定了最低标准,从而确保其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贡献。此外,轻质土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其长期性能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寿命。因此,规程中关于耐久性试验方法的描述,想必会非常详细,涵盖冻融循环、干湿循环等多种严苛的加速老化测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施工指南,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技术宣言,它指导着工程界如何用更轻、更环保的方式来建造和维护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这一点是极其鼓舞人心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含量,估计是给土木工程师和结构设计者们准备的“宝典”吧。我一个外行人光是看到“气泡混合轻质土”这几个字,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材料科学和工程力学的画面。想象一下,如何在保证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气泡来减轻整体自重,这中间的平衡点把握得有多微妙啊。我猜想,书中肯定会详细阐述这种材料的配比设计原则,比如不同类型发泡剂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孔隙率来达到预期的力学强度和保温隔音效果。对于实际应用,比如在旧建筑改造或者复杂地基处理中,这种轻质土的应用场景一定非常多样化,书中也许会给出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展示它在解决沉降、不均匀冻胀等问题上的独到之处。如果能配上详尽的试验数据和图表,那就更好了,毕竟工程规范的权威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扎实的实证基础。我特别期待看到它在施工工艺上的要求,毕竟现场施工的复杂性和材料的现场反应,往往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指导方针,让现场管理人员能得心应手。这本书显然不是休闲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随时查阅的工具书,对于推动轻量化建筑技术的发展,一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本技术规程,我更关注它在标准制定层面的严谨性和前瞻性。一个“规程”的发布,意味着它已经经过了充分的行业论证和实践检验,代表了当前国家在这一特定工程领域内的最高技术要求。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如何界定“气泡混合轻质土”的性能指标边界的?比如,它的抗压强度范围是多少?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其长期耐久性如何保证?鉴于工程的特殊性,对于材料的防火性能和抗渗漏能力,规程中想必有非常严格的考核标准。这类规范的价值在于其排他性和指导性,它为所有从业者设定了一个基准线,确保无论在哪个城市、由哪个团队施工,最终成果都能达到一个可预期的质量水平。我猜测,书中可能还会涉及质量控制和验收的标准,这部分内容对于监理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清晰的验收流程能有效避免模糊地带和后续的责任纠纷。这种规范性文件,说白了就是工程界的“法律条文”,它的每一个措辞都可能影响到数百万甚至上亿的投资,因此其逻辑的严密性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它能对新型的环保型发泡剂或可持续材料的使用给出指导,那就更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精神了。

评分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技术规范,往往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那座桥梁。我设想,如果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工程师,手头有这本规程,那么我可能首先会尝试去理解它背后的力学原理和化学反应机制。例如,气泡是如何在浆体中均匀分布且不塌陷的?这背后涉及到表面张力的控制、剪切速率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材料科学的核心议题。规范的结构设计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通常会遵循“总则-术语-材料-施工-检验-安全”的逻辑链条。特别是“施工”部分,我预估会有大量的图示来解释复杂的操作步骤,比如搅拌设备的选型、现场输送过程中的压力控制,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标高的填充需求。如果书中能够对常见缺陷和处理措施提供详尽的应对策略,那就太实用了。比如,如果发现填充层出现空鼓或强度不足,规程会给出怎样的补救方案?这种对意外情况的预见和指导,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帮助新人快速建立行业标准认知、避免初级错误的关键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