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梅谱

芥子园画传:梅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槩 等 编,尚佐文,沈樂平 注
图书标签:
  • 梅花
  • 绘画
  • 中国画
  • 传统绘画
  • 艺术
  • 植物
  • 芥子园画传
  • 绘画技法
  • 文房四宝
  • 花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28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58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芥子园,是明末李渔在江宁(今南京)建造的一座精致私家园林。在园中,李渔收集了大量文学、戏剧、书法、绘画典籍,并开始尝试自己刊刻图书。清康熙初年,李渔与女婿沈心友于园中讨论画理时,触发他起意编刻一部供绘画者自学的中国画技法教材。这便是《芥子园画传》的编纂和刊刻缘由。
康熙十八年,王槩首先编集完成了《山水谱》。此谱汇集明代李流芳课徒画稿并略增加篇幅而成。康熙四十年,二集《梅兰竹菊谱》、三集《翎毛草虫花卉谱》又相继编集而成,皆由王槩、王蓍、王臬三人编刻而成。由于前后刊刻时间很长,一集与二、三集出版时间相隔二十二年,故二、三集出版之时,李渔已然谢世,故一、二、三集的序言亦由不同的人写就,一集李渔序、二集王槩序、三集王蓍序。这三集画传是目前广为流传的《芥子园画谱》的最初版本,皆用开化纸、彩色木版套印而成,纸质细腻、颜色饱满。后世相传之嘉庆、民国版本与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内页插图

目录

梅菊谱序
青在堂画梅浅说
画法源流
杨补之画梅法总论
汤叔雅画梅法
华光长老画梅指迷
画梅体格法
画梅取象法
一丁
二体
三点
四向
五出
六枝
七须
八结
九变
十种
画梅全诀
画梅枝干诀
画梅四贵诀
画梅宜忌诀
画梅三十六病诀
画梅起手式七则
二笔上发嫩梗
二笔下垂嫩梗
三笔下垂嫩梗
三笔上发嫩梗
四笔右横梗
四笔左横梗
五笔上发梗
画梗生枝式六则
上发嫩梗生枝二法
下垂嫩梗生枝二法
下垂枝
折枝生梗
右横嫩梗生枝
左横嫩梗生枝
枝梗留花式二则
右发枝梗交互留花
左发枝梗交互留花
老干生枝留花式二则
枯干发条
老干发条
画根式一则
古梅老根
画花式七则
正面全放偃仰平侧
背面全放偃仰平侧
初放偃仰平侧
将放偃仰反正
含蕊偃仰反正
开残
落瓣
千叶花式四则
全放偃仰反正
初放偃仰反正
掼萼
点墨花
花须蕊蒂式六则
画心
钩须
点正面蕊
点侧面蕊
钩蒂反正侧
点蒂反正侧
画花生枝式九剐
二花反正平生
二花反正上生
三化偃仰横生
三花初放
三花全放
四花下垂
四花上仰
一花先放
两三花纔放
花萼生枝点芽式三则
正梢拨萼
仰枝拨萼
垂枝拨萼
全干生枝添花式二则
生枝交互顺逆
添花偃仰反正
全树式
画梅诸法
老干抽条
垂枝含蕊
偃仰分形
交加取势
绝壁干云
繁香倚石
凌霜照水
带雨争研
高拂烟梢
早传春信
嫩蕊临风
南枝向日
寒侵翠竹
色映丹霞
疏影横溪
暗香笼月
铱骨生春
寒柯卧雪
金英破腊
墨影含芬

前言/序言


《芥子园画传:梅谱》 《芥子园画传:梅谱》是一部集古今名人画作与精妙论述于一体的绘画理论专著,其内容聚焦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梅花的描绘与表现。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梅花绘画技法的详尽阐述,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技法的指导手册,更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文人精神与自然情怀的艺术画卷。 一、 溯源与传承:绘制梅花的千年文脉 中国绘画中,梅花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花卉,其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从古代诗歌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朦胧意境,到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对梅花不屈傲岸品格的赞颂,梅花早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坚韧不拔、傲雪凌霜、高洁不屈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理想人格的寄托。 《芥子园画传:梅谱》正是站在这一深厚的文化基石之上,将对梅花的描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汲取了历代绘画大师的精华,将那些传世的梅花佳作集结于此,并加以梳理、辨析,旨在为后学者提供一条学习和继承传统梅花画法的清晰路径。它所汇集的画作,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对梅花的理解与表现。通过对这些经典画作的临摹与研究,学习者不仅能掌握具体的绘画技巧,更能从中体悟到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笔墨韵味。 二、 技法精粹:勾勒风骨与神韵 《芥子园画传:梅谱》在技法阐述上,可谓面面俱到,力求将梅花的形态之美、神韵之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其内容涵盖了梅花绘画的各个关键环节: 梅花的结构与形态: 书中详细讲解了梅花的枝干、花瓣、花蕊等各个部分的结构特征。从老树盘曲的苍劲枝干,到初绽新芽的生机盎然,再到花朵含苞待放、盛开怒放、乃至零落成泥的各个生命阶段,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例如,对枝干的处理,会区分老干与嫩枝,讲解如何通过笔触的轻重、墨色的浓淡来表现枝干的粗细、曲直、苍老与新生,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穿插、顾盼呼应,营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空间感。 笔墨技法的运用: 《芥子园画传:梅谱》强调笔墨在中国画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梅花的绘制,书中会指导如何运用各种笔法来表现梅花的质感和神韵。比如,勾勒枝干时,会讲解“写意”与“工笔”的不同表现方式,如何运用中锋、侧锋,以及提按顿挫来塑造枝干的力度与质感。对花瓣的处理,可能会涉及“渲染”、“点染”等技法,如何用淡墨或色彩层层叠加,表现花瓣的柔嫩与层次感。对花蕊的描绘,更是强调勾勒的精准与点睛之妙,往往寥寥数笔,便能赋予花朵生命。 墨色与色彩的运用: 梅花的表现,离不开对墨色与色彩的巧妙运用。《芥子园画传:梅谱》会指导如何运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来表现梅花的层次感与体积感,以及如何在水墨的基础上,恰当运用色彩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例如,墨梅的画法,会详细讲解如何运用“破墨法”、“积墨法”等,创造出富有变化的水墨效果,仿佛真的能闻到暗香。对于彩梅,则会指导如何运用中国画特有的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调和出既典雅又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如淡粉、鹅黄、胭脂红等,表现梅花的姿态与情感。 构图与意境的营造: 一幅成功的梅花图,不仅仅在于对梅花本身的描绘,更在于其整体的构图与意境的营造。《芥子园画传:梅谱》会引导学习者如何进行构图,如何安排枝干、花朵、以及可能的衬景(如远山、竹石、雪景等),使得画面疏密有致,主次分明,能够突出梅花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它会强调构图所要传达的意境,是孤寂清幽,还是生机勃勃,是傲然独立,还是含蓄内敛,都通过画面的布局与元素的组合来体现。 三、 精神寄寓:梅花人格的艺术化身 《芥子园画传:梅谱》所传达的,绝不仅仅是绘画的技巧,更是中国文人对梅花品格的崇高推崇和精神寄寓。梅花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具备的“梅品”——坚韧、高洁、傲骨、不屈。 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在严寒的冬季,万物凋零,唯有梅花依然迎风傲雪,绽放出生命的奇迹。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他们常常以梅花的坚韧来比喻自己面对困境时所应有的态度,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积极乐观,不屈不挠。 高洁不染的品格: 梅花生长于寒冷之地,不与百花争艳,不随波逐流,其清雅脱俗的气质,象征着君子的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道德境界。 傲然独立的气节: 梅花在严寒中独立绽放,展现出一种不畏权势、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节。这种“孤高自许,遗世独立”的气质,也常常是文人自我激励和精神写照。 《芥子园画传:梅谱》通过对梅花形态的描绘,将这种人格化的精神赋予笔墨之中。每一笔,每一墨,都不仅仅是对形态的模仿,更是对梅花精神的传达。例如,画家在描绘梅干的盘曲时,是在描绘其经历风霜的磨砺;在描绘花瓣的挺立时,是在展现其不屈傲岸的姿态;在描绘淡淡的幽香时,则是在传达其内敛的高洁。本书鼓励学习者在绘画时,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通过对梅花内在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画出梅花的灵魂。 四、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芥子园画传:梅谱》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本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范画供学习者临摹,还辅以文字说明,解释画法背后的原理和要领。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绘画技法,并将其融会贯通。 范画的示范作用: 书中的范画,往往是精心挑选的历代名家之作,它们在构图、用笔、用墨、色彩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示范性。通过仔细观察和临摹这些范画,学习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画家对梅花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从而吸收精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文字阐述的指导意义: 文字部分则对范画的绘制技巧、笔墨运用、构图要领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理论性的指导,帮助学习者理解范画背后的逻辑,掌握绘画的核心要诀。例如,可能会有对“写意”与“工笔”在梅花表现上的区别的论述,或者对不同种类梅花的形态特征及其在画法上的差异的讲解。 启发创新: 虽然《芥子园画传:梅谱》强调继承传统,但它并非是僵化的教条。通过对传统技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学习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体悟融入到梅花画作之中。本书的价值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艺术道路。 五、 永恒的艺术魅力 《芥子园画传:梅谱》所承载的,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智慧与审美,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体现。梅花作为一种经典题材,其艺术表现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在当今时代,重温《芥子园画传:梅谱》,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更是对内心精神的一种洗礼。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找到一份宁静与超脱,感受自然之美,体悟生命之哲。 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渴望深入理解梅花之美、并希望在笔墨中找到精神寄托的艺术家、学习者和鉴赏者。它是一扇门,通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世界,也是一座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自然与心灵。通过研习此书,我们不仅能学会如何“画梅”,更能学会如何“品梅”,如何从梅花身上汲取力量,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这本《芥子园画传:梅谱》,一种静谧而充满生命力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对中国画的写意风格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从平凡事物中提炼出不凡意境的作品。梅花,作为四君子之一,其凌寒不屈的品格,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我一直很好奇,如何才能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梅花那独特的风姿。我期待书中能有对梅花不同生长姿态的细致描绘,比如,是疏影横斜的孤傲,还是枝繁叶茂的繁盛;是初绽的含苞待放,还是怒放时的热烈奔放。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运用不同的线条和墨色,去表现梅花枝干的苍劲有力,花瓣的轻盈细腻,以及那若有若无的香气。这不仅仅是学习绘画技法,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的深入理解,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将这份对生命的顽强和高洁的赞美,融入到我的绘画创作之中,用我的笔触去诠释梅花的独特魅力。

评分

拿到这本《芥子园画传:梅谱》,我最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中国文人气质。它不像一些现代的绘画教程那样直白地告诉你“怎么画”,而是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通过对梅花这一载体的描摹,传递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美,在于“意”。形体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意”,画出来的梅花便只是草木,失去了灵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梅花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下所呈现出的千姿百态,例如,是在寒风中傲然挺立,还是在残雪中悄然绽放;是孤傲地立于一隅,还是成片地连绵起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如何用笔墨去捕捉这些瞬间的生动,如何通过线条和墨色的变化,去表现梅花的坚韧、清雅、高洁。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各种画面:一两枝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或是繁花似锦,浓淡相宜,充满生机。我期待书中能有对这些意境的深入剖析,教我如何将我心中的梅花,通过笔尖传递到纸上,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描摹。

评分

这本《芥子园画传:梅谱》,光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古朴的雅致。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很着迷,尤其喜欢那些从自然万物中提炼出的韵味。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读这本书,但仅从它所处的《芥子园画传》这个庞大的体系来看,我就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知道,《芥子园画传》本身就是一部集大成的画学经典,汇集了许多前人的绘画经验和技法,而“梅谱”则聚焦于梅花这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题材。梅花的凌寒独自开,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孤傲的品格,这本身就极富感染力。我猜想,书中所描绘的梅花,绝非仅仅是形似,更会着力于表现其“神”,也就是梅花的精神气韵。我对于如何捕捉梅花在不同季节、不同姿态下的神韵,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初绽的嫩梅,含苞待放的娇羞,怒放时的张扬,以及落英缤纷时的凄美,这些不同的意境,我希望能在书中找到指引。同时,我也很好奇,书中会如何讲解梅花的枝干、花瓣、蓓蕾等各个部分的画法,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笔墨来表现梅花的质感,是苍劲的、是柔韧的,还是飘逸的。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学习绘画技巧的书,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和审美意境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芥子园画传:梅谱》在我手中,仿佛握住了一份古老的传承。我一直深信,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观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而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探究如何用笔墨去捕捉梅花的“神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似”的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解析梅花在不同季节、不同姿态下的形态特征,例如,初春时节,含苞待放的羞涩;盛开之际,怒放群芳的生机;甚至是零落成泥,依旧香远的气节。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运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去表现梅花枝干的苍劲、花瓣的柔美,以及那种“暗香浮动”的朦胧意境。这不仅仅是学习绘画技巧,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理解与传承,我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养分,将这份雅致与坚韧融入我的艺术表达中。

评分

我一直对《芥子园画传》这套画谱心向往之,这次《芥子园画传:梅谱》的出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对梅花题材的绘画一直情有独钟,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欣赏和学习的。我认为,好的绘画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精神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讲解如何勾勒梅花的枝干,那些遒劲有力、错落有致的枝干,是梅花傲骨的体现。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展示如何描绘梅花的花瓣,那些含苞待放的羞涩,盛开时的灿烂,以及飘落时的凄美。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用不同的笔触和墨色,去表现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那种独特的美丽,以及它所象征的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梅花的精髓,并将这份美学理念融入到我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评分

一周前下的单因为等待其中一本书调运的缘故,今天终于收到了。京东的快递还是很人性化的,不厌其烦的联络确认送上门的时间,很感谢!因为定了很多本,这次收到的是一个大的牛皮纸袋,防水的那种,看着就很安心。每一本书外面都包了透明塑料薄膜,打包的很细心。再次感谢!纸张厚实,彩色排版,清晰度高,性价比好,挺不错的,希望自己真的可以日后多加研习,不要辜负了一本好书。翻开纸质书籍,有一股任何品质的电子书都无法替代的书墨香,翻看纸质书和看电子书,差别还真是天壤、云泥。所以,即便家中除却第一多的被服紧随其后的就是书籍,我也还是会禁不住将好书据为己有。京东不错,已经习惯她的优秀品质了,日后定会多多光顾,继续支持!

评分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无奈,她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句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是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的,那他就是在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 薛老师在自序中写道,“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小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又一次阐述了她的人生信念——-真诚。读了全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她的真诚,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诚的老师。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是权威,跟老师的交往总是处于向上看的状态,学生是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多数情况还是听老师说的多,自己发表意见少。现在当了家长,为了孩子跟老师也没少打交道,但是一直觉得自己好多真实的想法不敢说,老师呢,说出来的也有一些让人觉得是官话套话。看了这本书,我想我们也许都错了,老师跟学生、老师跟家长,平等地真诚的交流其实并不难。工作是艰辛——往往也是孤独的。可是,于飞尘的间隙也有清风,于喧嚷的中间也有乐声,于荆棘的丛中也有野芳。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也有沉重和迷惘。但我的文字,往往略掉了疲惫、沮丧和困苦——无涉乎诚实、全面与否,这是我的选择——有意的,我将目光投在了值得的地方,心得体会

评分

内容不错,质量很好。

评分

¥24.00(7.5折)

评分

经典画谱,值得收藏学习。

评分

内容不错,质量很好。

评分

0条

评分

梅兰,有了,还少了了竹子的,一定要买了,上次买的时候缺货,希望下次买书的时候不要再缺了。单买一本要运费啊。。

评分

碑帖临习,就我的经验,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 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关于“心到”的境界,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惠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