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站在园林观赏和家庭养竹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竹子的栽培历史、竹文化的形成、观赏竹的形态特征、栽培管理、病虫防治、园林应用,尤其是家庭盆栽、盆景制作等方面的知识,介绍了25属160个观赏竹种,并收录了多首历代咏竹诗词。非常适合广大爱好者、园林工作者、盆景制造者以及农林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张文科,1963年生,河南省鄢陵县人。农艺师,河南省劳动模范、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82年毕业于河南省农业学校,1993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1999-200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习。现为中国花卉协会员,鄢陵县花卉办公室主任、河南省花协鄢陵县委员会主任、县政协常委。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栽培与应用的研究,先后获得农业部、市级科技成果奖7项,发表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1 竹历史
1.1 竹的栽培史
1.2 竹的应用史
2 竹文化
2.1 远古时期,奠定了竹文化发展基础
2.2 夏至战国时期,竹文化轮廓形成
2.3 秦至隋朝时期,竹文化日趋成熟
2.4 唐宋时期,竹文化空前繁荣
2.5 元明清时期,竹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3 形态特征
3.1 竹子的地下茎
3.2 竹秆
3.3 竹枝
3.4 叶与箨
3.5 花与果
4 主要竹种
4.1 单轴型观赏竹
4.2 合轴型观赏竹
4.3 复轴型观赏竹
5 分类分布
5.1 竹系统分类的历史与现状
5.2人为分类
6 生长发育
6.1 散生竹的生长发育
6.2 丛生竹的生长发育
6.3 混生竹的生长发育
6.4 竹子开花与结实
7 引种繁殖
7.1 观赏竹的引种
7.2 观赏竹的繁殖
8 栽培管理
8.1 观赏竹的栽培
8.2 观赏竹的管理
9 病虫防治
9.1 观赏竹的病害及其防治
9.2 观赏竹的虫害及其防治
10 园林应用
10.1 观赏竹的应用价值
10.2 观赏竹的园林应用
10.3 观赏竹的家庭盆栽应用
附录
(1)历代咏竹诗词选辑
(2)传说故事
(3)文字语汇
精彩书摘
在长沙左家公山一座战国古墓中出土的,是支用实心竹杆为笔管的毛笔,其形制与今天的毛笔没有本质的区别。
诗歌的创作也已涉及到竹子。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五首,出现七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经?卫风淇奥》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竹子,还被广泛用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兵器。据《史记?河渠书》载,战国著名水利专家李冰主持修建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伐竹编巨笼,筑成石笼大堤实现分流的,使300多万亩农田变为肥田沃壤,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基础。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在少数民族中相当普遍,以云南南部最为典型,流传至今。《周礼》中记载:“六弓、王弓、弧弓,以射革弓;夹弓、庚弓以射千侯、鸟兽;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证明周代已用竹制作兵器或狩猎工具。曾侯乙墓出土的大量兵器有450件,其中弓箭最多,弓箭上漆孔、细画,极为精巧,反映了当时人们竹制品制作技艺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由于竹子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赞竹、咏竹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也就应运而生。最早吟咏竹子的,要数《诗经》和《楚辞》。如《卫风?淇奥》中就有“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的诗句,用来烘托环境,比喻“有匪君子”的神采。《小雅?斯干》则有“如竹苞矣”的句子,形容人们像竹子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诗人屈原也留下了“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诗句,将竹子聚群丛生、刚直挺拔的特点和人们的精神气质联系起来。
2.3秦至隋朝时期,竹文化日趋成熟
秦统一中国后,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长达550年的混乱局面,也促进了竹文化在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日趋成熟。
竹子的加工深度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度大为增强。如毛笔的制作与使用更加普遍。考古发掘这一时期的毛笔也就多起来。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3支,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2支,甘肃武威磨咀子东汉墓出土了2支。这些毛笔与战国时期的毛笔有明显的不同。战国时期以毛缠缚于笔杆一端作笔头,而秦汉时则改为将先制作好的笔头安装于镂空的笔杆一端。竹已被深加工用来制作“竹布”。晋.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箬竹,叶疏而大,……彼人取嫩者、浸纺绩为布,谓之竹练布。”,“竹箨也被用来编制成帽子,称为竹叶冠、“刘氏冠”,因刘邦没有发迹时曾戴过这种用竹箨制作的帽子。
精细竹简的制作及广泛的使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竹(木)简和缣帛是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并从宫廷和官方走向民间。到了东汉,虽然蔡伦发明了纸,但当时并没有取,代简帛。如从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为吏之首》《大事记》和《郡腾文书》是书写在竹简上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详细记载墓主随葬物品清单的“遗册”,是书写在竹简上;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如《墨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六韬》等大批先秦著作和《汉元光元年历谱》等珍贵史料也都是书写在竹简上的。因此,由于竹简、缣帛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
地位和巨大贡献,古人就用竹帛、竹素代指书籍和历史。晋陆机的《长歌行》就有“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的句子。同代的张景阳在《杂诗》中有“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的诗句。
竹子在建造房屋、交通运输、舟楫航行、农业生产、军事领域及朝廷施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不论是官方或民间,用竹建筑材料都比较流行。《汉书?礼乐志》记载了用竹子建造的竹宫:“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拜望。”西汉时,以竹木为筏,作为运载牲畜和货物的交通工具;以竹为钉,作为造船的零件;竹缆,更是舟楫航行、竹木排运所必备,逆流航行时以竹缆在岸上牵引。在生产上,四川自流井盐区采用“吊筒吸卤法”采盐,现称为“提捞法”,就是先用“破竹缠绳,夹悬铁锥”来舂掘盐井,后用竹竿通节(留底节不通)吸卤入筒,从而把卤水打上来煮盐。在古代军事上,汉时就有用于攻战运兵的“箪”,箪即大竹筏。而攻城用
的“竹龙”当兵器用的弓、箭等,更是军事上不可缺少的。古代朝廷在授予权力、调兵遣将、传达命令等施政时,常以竹符作为凭证,上书文字,一分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为信。汉时使用较多的有三种,一日“行使符”,是地方官行使权力的凭证;二日“符传”,是指挥作战,统帅军队的凭证;三日“符节”,是对外派遣使臣的凭证。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拿的用来指画记事用的狭长板子,名日“朝笏”,有的就是用竹片制成的。
这一时期,人们不仅充分挖掘了竹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人们对竹的认识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精神境界,从而推动竹文化有了一个重大发展。当时,人们爱竹入迷,乃至出现了竹崇拜,赋予竹降子延寿的神奇力量。北魏时,在今山东、浙江部分山区盛行“夏种树,冬种竹”的诞辰习俗,以祈求人的生殖力和生命力像竹一样强盛,子孙后代繁衍不息。这时的名士文人已将竹人格化,把它当作刚直不阿,高洁坚贞的象征,以竹喻人、赏竹咏竹之风日盛。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官至黄门待郎,性格刚直,生性爱竹,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再如王羲之的《筇竹杖贴》、戴逵的《松竹赞》、南齐诗人谢眺的《秋竹曲》《咏竹》等作品,是留给后人的佳作名篇,开创了咏竹诗这一诗歌新门类的先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见附录A)。
2.4唐宋时期,竹文化空前繁荣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和鼎盛时期。随着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传统竹文化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并延续至宋代。
这一时期,竹在经济领域发挥了更大更全面的作用。唐宋两朝朝廷都对竹的栽培和加工高度重视,唐朝在将作监内专设了专门管理竹材的官员。司苑内设置了上林署,专门负责竹木栽培。宋时,竹作已独立为将作监的一作,规模比唐时更为庞大,每年采购用于加工的原竹就达五十万竿。
宋时,竹开始用于建造竹索桥。如在四川都江堰附近就有一座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建的竹索桥。著名诗人范成大对此桥作了详细的记述:“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相并排连,上布竹笆……挂桥于半空。”我国现在仍保存有古老的竹索桥,如灌县珠蒲桥就是约公元960年建造的。竹作为建材,在建造房屋时常被采用,特别是南方农村尤为多见。苏东坡在文章中说“(岭南人)庇者竹瓦。”就是在建房时以竹作瓦。王禹的《黄风竹楼记》记载得更加明白:“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是,以其廉价而工省也。”竹被打通竹节后,常用来当作引水的水管、槽道,用于农业灌溉和日常饮水,称为“竹笕”。白居易在《钱塘石记》中写道:“(钱塘湖)北有石函,南有笕,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陆游的《剑南诗稿》中也提到“地炉枯叶夜煨竽,竹笕寒泉晨灌蔬”。
这一时期,竹在文化领域的作用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一般认为,竹纸的起源在晋代的中晚期。北宋时,竹纸开始使用,到南宋时已普遍使用。北宋书法家描摹的晋王羲之的《雨后贴》和王献之的《中秋贴》就是写在竹纸上的。这两件作品现在就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米芾、苏东坡等宋代著名书法家对竹纸十分欣赏,称赞竹纸“滑,发墨,宣笔锋,舒舒虽久,墨终不渝”。姚黄、学士、邵公三种竹纸是当时最有名的,受到书家喜爱。到南宋时,因为制造规模不断扩大,制作工艺不断改进,竹纸成了与楮皮纸相媲美的书写纸张,甚至逐渐取代了享誉日久的剡溪腾纸。
……
前言/序言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竹子虽无牡丹之富丽,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娇艳,兰草之芳香,但她虚心文雅、高风亮节、挺拔秀丽的特征,寒冬不凋、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的风韵,不畏逆境、坚忍不拔、宁折不屈的品格,坦诚无私、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为人们所称颂。当人们在工作之余漫步于青青竹林之中时,一种自然舒适和惬意便会油然而生,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难怪苏东坡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王徽之发出“何可一日无此君”的慨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又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自古以来,竹就是园林观赏、家庭栽植和改善生态环埂的重要材料.并且在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从园林观赏和家庭盆栽的角度介绍竹的栽培、应用以及深厚的文化背景。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在秦朝时秦始皇就把竹子作为观赏植物栽植于宫廷园林之中,汉代以后的应用就越来越普遍。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正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就有了密切关系。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开始了竹简的使用,使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尚书》《礼记》和《论语》等得以保存和流传,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揭开了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中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因此,本书第1章和第2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竹子的栽培应用史和传统竹文化的孕育发展过程,并在附录中收录了历代大量咏竹诗词,收集了有代表性的竹传说故事和竹文字语汇。
该书重点介绍了25属80个观赏竹种,列表介绍了80个观赏竹种,其拉丁学名依据《花卉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出版社),各属的排列顺序依据其拉丁学名第一个字母的排列顺序。为了尽量压缩篇幅,只突出介绍各个竹种的观赏形态、主要习性和分布,他方面不再涉及。第10章主要介绍观赏竹在园林造景上的应用,其中重点介绍了观赏竹的价值及其在家庭盆栽中的应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引用 (含图片)谢孝福编著的《观赏竹》、吴著富主编的《咸宁竹文化》、江泽慧编著的《世界竹酚>、《竹子研究汇刊》杂志中的部分论文以及浙江安吉竹博园、安吉竹乡竹制品商行、云南巨龙竹网、江西泰和珍稀观赏竹繁育基地等单位的资料与图片。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刘青林为本书作全面审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著者
2003年12月10日于中国农业大学
《翠竹清韵》 内容简介 《翠竹清韵》是一部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基底,融合了传统美学与现代人文关怀的散文集。本书共分为“风”、“雅”、“颂”、“赋”四个篇章,分别从不同维度,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隐匿于寻常生活,却又深刻影响着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和生活智慧。作者并非直接描绘某个特定事物,而是通过对文化现象、生活细节、人物精神的深入挖掘与感悟,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蕴。 第一篇:风 “风”篇,顾名思义,意在捕捉中华文化中那股流动不息、潜移默化的精神气质。作者在这里不着意于描摹具体的风物,而是侧重于从历史长河中那些看似寻常,实则影响深远的精神脉络中汲取养分。例如,作者可能通过对古代文人雅士的饮宴、游历的片段式描绘,来展现他们对于“风流”的理解,这种“风流”并非浅薄的浮华,而是指一种超然物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一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又或是,从古老的农耕习俗中,捕捉那些代代相传的关于节气、关于时令的智慧,这些智慧并非冷冰冰的知识,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是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生活哲学。 本书并非要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通过对这些文化“风”的感悟,引申出更广泛的思考。比如,作者可能会在描写一次秋日登高望远时,联想到古人“登高而思远”的传统,并借此探讨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才能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不被眼前的浮躁所裹挟,寻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方向。又或者,在描绘一次寻常的街市景象时,触及其中蕴含的市井人情,从邻里之间的问候,到小贩的叫卖声,捕捉那些朴实而温暖的人间烟火气,并借此反思在现代都市的疏离感中,我们如何才能重拾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系。 第二篇:雅 “雅”篇,则侧重于展现中华文化中那些精致、典雅、蕴含着深厚审美情趣的方面。但这种“雅”,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体现在一举一动、一器一物之中。作者不会直接描写某个精美的瓷器,而是可能通过描绘一次茶道的体验,来展现茶在冲泡、品饮过程中的仪式感,以及它所承载的“清、敬、和、寂”的禅意。这种对“雅”的感悟,是从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中获得的,是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中体现出来的。 又或者,作者会从一首被遗忘的古曲中,去感受其旋律中流淌的古典韵味,那婉转悠扬的音调,仿佛将人带入另一个时空,去体味古人的情怀。这种“雅”,是内在的修养,是外在的格调,是心灵深处的共鸣。作者还会探讨“雅”与“俗”的关系,并非将两者对立,而是发现,“雅”往往孕育于“俗”之中,那些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往往也最能体现“雅”的精髓。例如,一句生动的民间俗语,一个充满智慧的生活小窍门,在作者的笔下,也能焕发出“雅”的光彩。 第三篇:颂 “颂”篇,旨在歌颂那些中华文化中值得珍视的价值、精神与情操。这里不乏对历史人物的致敬,但并非空泛的赞美,而是从其具体的品德、行为中,提炼出其闪光点,并引发读者对当下人生的启示。例如,作者可能会借由对一位古代贤臣的坚守原则的描绘,来反思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又或者,通过对一位普通劳动者辛勤付出的细节描写,来歌颂平凡岗位上闪耀的敬业精神,展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强调劳动的尊严与价值。 “颂”篇也包含了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遗产的赞美。这种赞美体现在作者对传统节日的温情回顾,对那些代代相传的民间技艺的细致观察,以及对那些凝聚着民族智慧的古老建筑、器物的深情凝望。这些并非是对过去简单的留恋,而是从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中,汲取力量,坚定民族自信,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作者会深入挖掘这些文化遗产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如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品格,并以此来激励读者,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第四篇:赋 “赋”篇,则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与精神的升华,是对前面三篇所探讨的“风”、“雅”、“颂”的融汇与升华,同时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自由挥洒。这里,作者可能不再拘泥于对具体事物或人物的描写,而是以更加自由、灵动的笔触,将自己的感悟、思考、情感融入其中。这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对美好事物的赞叹。 比如,在描绘一次雨后的黄昏时,作者可能不仅仅是描写景色的变化,而是借由雨后的清新与宁静,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喜悦,将自然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融为一体。又或者,在一次与故人的回忆中,不只是讲述往事,而是借由对故人某些特质的怀念,来探讨友谊的真挚与可贵,以及人生中那些无法复制的情感联结。 “赋”篇也包含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这种思考并非悲观,而是源于对生命深刻的体悟。作者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珍惜,对当下生活的珍重,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这种“赋”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翱翔,是一种情感的恣意流淌,是一种对生命最深沉的礼赞。 总而言之,《翠竹清韵》并非一本内容单一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面折射中华文化多重面向的棱镜,通过作者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展现了中华文化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精髓。书中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将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隐藏于那些看似寻常的景物、人事、生活细节之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并在字里行间,找到与自身心灵的共鸣,获得人生的启迪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