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顶红

朱顶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英民,王有江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图鉴
  • 花卉
  • 园艺
  • 朱顶红
  • 球根花卉
  • 观赏植物
  • 花卉栽培
  • 植物学
  • 红色花朵
  • 夏季开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367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37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花盆栽图说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1-01
页数: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朱顶红,亦称柱顶红,有百合花之姿,君子兰之美,这是有开发潜力的新兴花卉之一。
《朱顶红》书从朱面红花的起源、植物学特性、欣赏与文化、分类与品种、新品种选育栽培与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与应用等方面,在搜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认真总结和升华了多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较好地阐述上述诸多问题,还包括了网上朱顶红贸易,以及朱顶红资源科研单位及企业等。本书可供园林园艺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吕英民,1966年生,博士后。河北辛集市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君子兰协会理事长。1991年获得河北农业大学园艺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博士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领域为花卉资源与新品种选育。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北京市园林局资助项目1项,参加国家高科技计划(863)项目一项,科技部农业推广项目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了面向21世纪教材《观赏植物生物学》《盆景学》《园林花卉学》《观赏植物学》等教材的编写。

目录


前言
1 概述
2 起源与植物学特性
2.1 朱顶红的起源
2.2 朱顶红的形态特征

3 分类与品种
3.1 朱顶红的种类
3.2 朱顶红的栽培品种

4 朱顶红的育种
4.1 朱顶红的育种历史
4.2 朱顶红的育种目标
4.3 鲜为人知的具有很高育种价值的朱顶红种

5 朱顶红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5.1 土壤(介质)
5.2 光照与温度
5.3 肥料
5.4 水分

6 繁殖技术
6.1 种子繁殖
6.2 鳞片扦插繁殖
6.3 组织培养

7 栽培技术
7.1 栽培容器的选择
7.2 栽培技术要点
7.3 盆栽促成技术
7.4 水培技术
7.5 矮生栽培

8 朱顶红的养护
8.1 花后养护
8.2 不开花的原因
8.3 如何让朱顶红在春节开花
8.4 如何使朱顶红一年多次开花
8.5 朱顶红的夏季管理
8.6 越冬诀窍
……

精彩书摘

(4)复季管理要点
在6月份,朱顶红可以摆放在室外度夏。朱顶红喜欢把花盆直接埋在土里,而不是把朱顶红移栽到露地土壤里。朱顶红可以在露天向阳处,而不要遮荫,要在排水良好的地点放置,以防积水鳞茎腐烂。
(5)进人休眠阶段及体眠后的促成技术夏季结束,叶片会变黄或萎蔫。在第一次早霜到来之前,将花盆移到室内。从鳞茎颈部把枯死的叶片剪除,保留绿色的叶片。把露在培养基质外的鳞茎埋人基质,不要使根系变干。为了使鳞茎再次开花,所以要模拟朱顶红的自然生命周期,迫使鳞茎进入休眠。使花盆在12℃低
温、光线暗淡冬件下贮藏6-.8周,在这个时期不要浇水。
当你准备让朱顶红进入花期时,则结束休眠期,促成栽培的时间从准备让朱顶红开花的时间开始倒退6~8周。把干枯的部分从鳞茎上剪除,不要将鳞茎取出,立即向花盆中浇水,并把花盆放置到正常室温。如果朱顶红当年没有开花,不用担心,再培养~年,第二年就可以开花,有些鳞茎并不是每年都可以开花。如果鳞茎经过浇水一直没有变绿,就要检查鳞茎是否已经腐烂,如果腐烂就需要挖除。浇水过多可以引起鳞茎腐烂。
7.4水培技术
(1)促休眠
9月份将鳞茎创出,剪除根、叶,晾晒10多天,强制休眠。
(2)养前准备
10月初将休眠鳞茎,用0. 05%高锰酸钾稀释水溶液消毒处理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备用。
(3)催根
将消毒的鳞茎,植于注满清水和素沙的浅碟,扶正催根。
(4)水培
待鳞茎长出0.5cm左右的根后,移入洁净的玻璃罐头瓶,注满清水(最好是煮沸后的凉白开水),扶正,勿歪斜。
(5)莳养
只要把培养瓶置于有暖气或火炉的房间,温度一般保持在10~20℃左右,7~10天检查一下培瓶,并换水。水不足时及时添加,无需特别护理。
(6)促开花
12月初,天气转严寒,要保温促花,需将培瓶放于向阳窗台,若温度保持在20℃以上,就能在春节前后开花。
这种培养法,近似水仙养法。但水仙水养后,鳞茎干瘪,养分耗尽,次年不能开花;而水培朱顶红,它却能在花后天暖时移人盆中土养,只要多供给点水肥,便能很快恢复元气,变为壮苗,仍能连续水培。
7.5 矮生栽培
春天把开过花的朱顶红栽到有基肥的土壤里,使其花球更新复壮。养到霜降时把花球挖出来晒几天,然后放在4~8℃低温的地方保存。
12月份时把朱顶红花球栽种到花盆中,盆底放一些底肥,浇足水,然后放在有阳光约20℃至25℃的环境中,湿度相对要大一些,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2点喷水各1次,盆土应见湿见干。15天左右就可以看到花剑从球里长出,这段时间要每天适当通风,等花剑生长到!10cm时,用水仙花刻刀在花剑两侧轻轻上下刮几次,应注意刀刃应与花剑成直角,使花剑表皮层受伤,深度约1mm,宽约1mm至2mm。再及时处理伤口,用消毒棉或餐巾纸把伤口流出的液体擦干,放到有阳光、通风、湿度小的地方,约三四天不要喷水,环境的相对湿度也要小一些。大约1周左右伤口就可愈合,再加大环境湿度。花剑因受伤而生长缓慢,消耗体内的营养也少了,使体内有足够的营养供给开花。使花茎比较矮时花苞就开放了,花直径也更大。
8 朱顶红的养护
在夏季保持浇水施肥使叶片充分的生长与发育,叶片制造大量的有机营养贮存到鳞茎中,用于第二年开花,当在秋季叶片变黄时则把朱顶红鳞茎以上的部分剪除,从土中把鳞茎取出来。
8.1 花后养护
只要朱顶红的花后开始衰败就要从距花葶基部2英寸处剪掉,以免从其他正在发育的花或叶片中争夺营养。不要伤害叶片,叶片保持健康和旺盛的光合作用为第二年的开花制造并积累营养。为了朱顶红第二年开花做准备,就要在当年的10月1日以后停止浇水和施肥。当叶片萎蔫并耷拉下来以后就要把叶片剪除。然后把花盆放在一个温暖干燥的地方一直到第二年1月份。在休眠期间不要浇水也不要施肥休眠期过后,把花盆移到阳面的窗台上,开始浇水和施肥,新的一轮生长开花周期就又开始了。
8.2 不开花的原因
①过度施用氮肥
②过于肥沃的土壤用于盆栽
③由于病害如赤斑病的危害
④过度遮荫可以导致花开得很小
⑤土壤排水性和通气性不好所致
⑥鳞茎还未完全成熟就掘起或移栽
花后2~3个月生长非常旺盛,所以要给以适当的肥水。当叶片完全干枯死亡后,要确保花盆内的土壤完全干燥。在休眠期使鳞茎在花盆中并将花盆放置在冷凉处,温度最好在5~10℃,这一时期不要浇水。因为朱顶红的可开花鳞茎从开始生长到开花大约需要6~8周,所以为了延长朱顶红的花期,可以通过在不同时期使鳞茎种球开始生长,如从1月份可以延续到3月下旬定植或开始浇水,在开始浇水之前,确认是否需要换盆,如果鳞茎长得比较大了就要换合适大小的花盆,使根系充分的发育。对于子球,要从母球上取下来,定植到另外的小花盆里,大约大约需要2~3年才能开花。当叶片和花莛抽生出来后,朱顶红生长的温度要提高到24℃。开花期间,冷凉的温度可以延长花期。
……

前言/序言

  朱顶红,花葶顶端多开红色花而得名,也称柱顶红、孤挺花、百枝莲。其叶形和花形皆像君子兰,因而有“君子红”之美称;其花与中国兰花相似,又称华胄兰、柱顶兰;因花在花葶上常相对而生,又称对红、对胄兰。
  朱顶红,这是一种不寻常的花,名、色、香、姿、韵、神俱佳;朱顶红,也是一种被淡忘的花,目前国内外花卉书籍中很少细说,其书刊更是寥若晨星;朱顶红,更是一种待开发的花,因具有君子兰和兰花的共同优点,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因此,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书海觅营养,四处搜集资料,认真研究探讨,直至到养花基地和植物园现场探看。我们像辛勤的蜜蜂一样,采百花之精华,酿成甜美之蜜,编写成这本小书。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按中国林业出版社百花盆栽图说丛书编委会的要求编撰成了这本《朱顶红》书。
  《朱顶红》书是花卉图书中一枝奇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这方面研究和实践的空白。诚然,我们也不否认,对朱顶红的研究和探索尚有好长路要走,特别是我们《朱顶红》书中欠缺和遗憾尚存,作者愿与专家和朋友们携手修改好《朱顶红》书,开拓朱顶红花市场,为朱顶红花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工作。
  本书在编撰写过程中参考了近年来朱顶红研究成果和科普书刊,并借用了所列参考的部分书中的墨线图和部分彩图。特别是借用了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王凤祥编著的《朱顶红》书中的部分内容和墨线图。同时,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朱红霞、杨莹、孙晓霞同学的协助并进行了文字整理。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编 者
  2003年12月6日于北京
《夜宴繁星》 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追寻、守护与成长的故事,发生在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星辰流转,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 故事的序章,在古老而神秘的“星痕山谷”拉开帷幕。山谷深处,世代居住着一群与星辰有着不解之缘的隐士。他们不仅通晓天象,更能从星辰的轨迹中解读命运的低语,守护着一股古老而强大的力量。我们的主人公,年轻的星语者“辰风”,便是这群隐士中的翘楚。他心思缜密,天赋异禀,对星辰有着超越常人的理解。然而,他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份执念:在一次夜观星象时,他无意中窥见了遥远天际的一抹异常光芒,那光芒既熟悉又陌生,仿佛预示着某种被遗忘的过去,或是即将到来的浩劫。 辰风的执念并非空穴来风。山谷外,一股暗影正在悄然滋长。传说中,一种名为“蚀星者”的邪恶力量,觊觎着星辰山谷守护的力量,企图吞噬星辰的光辉,将世界拖入永恒的黑暗。这种力量潜伏已久,伺机而动,每一次的出现都伴随着生灵涂炭,文明的崩塌。近来,各地出现的离奇天象异常,星光黯淡,甚至有星辰从夜空中陨落,这些迹象都指向了蚀星者的复苏。 辰风深知,这份异常的光芒,很可能就是蚀星者入侵的先兆。他决定离开宁静的山谷,踏上寻找那抹光芒源头的旅程,阻止蚀星者的阴谋。他的心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更有对守护星辰,守护家园的坚定决心。 旅途中,辰风并非孤身一人。他遇到了性格豪爽、身手不凡的佣兵“剑影”。剑影曾是皇城禁卫,因一场误会而浪迹天涯。他对辰风的使命虽然不甚了解,但被辰风的真诚与勇气所打动,决定加入他的行列,一同面对未知的危险。剑影的出现,为辰风的旅途增添了一份保障,也带来了另一层关于过去与救赎的羁绊。 另一位与辰风相遇的是身怀绝技的药剂师“月华”。月华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草药世家,对各种植物与灵药有着深厚的造诣。她性格温婉,却拥有坚韧的内心。她跟随辰风,是为了寻找一种传说中的“星辰草”,这种草药据信是治愈一切伤痛,甚至能净化被黑暗侵蚀的生命的良药。在旅途中,月华不仅为辰风和剑影提供了 essential 的疗伤与支援,她的智慧与对生命的尊重,也深刻地影响着辰风。 他们的旅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们穿越危机四伏的“迷雾沼泽”,在妖兽横行的“枯骨荒原”中搏斗,甚至潜入阴森恐怖的“暗影之城”,与潜伏的蚀星者爪牙周旋。每一次的战斗,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蚀星者的强大与狡猾。他们不仅要面对物理上的攻击,更要应对蚀星者利用人心的弱点,散播恐惧与绝望的心理战术。 在一次深入调查中,辰风意外发现,蚀星者并非一股纯粹的邪恶力量,他们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段被掩埋的历史,一段与星辰山谷以及辰风的家族息息相关的悲剧。他开始怀疑,自己所追寻的光芒,并非只是预示着灾难,更可能隐藏着解开一切谜团的关键。 随着故事的深入,辰风与剑影、月华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他们从最初的萍水相逢,到生死与共的战友,再到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家人。他们共同经历的磨难,让他们成长,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 然而,旅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与蚀星者头目的正面交锋中,辰风遭遇重创,失去了与星辰联系的能力。同时,剑影也因一次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月华则为了守护他们,险些被黑暗吞噬。这一切的打击,几乎将辰风击垮。 但在最绝望的时刻,辰风的脑海中闪过星辰山谷中长者的话语:“真正的星光,并非来自遥远的星辰,而是源于内心的光明。”他意识到,力量的来源并非只有外部的星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勇气、爱与希望。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他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力量,并领悟到一种新的与星辰沟通的方式。 最终,辰风一行人抵达了蚀星者的老巢——一颗被黑暗笼罩的“陨星”。在那里,他不仅揭开了蚀星者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们为何会走向极端的原因,更找到了阻止蚀星者阴谋的关键。原来,蚀星者曾经也是守护星辰的战士,但因为一次巨大的背叛与牺牲,他们被黑暗所吞噬,走上了复仇之路。 故事的高潮,是一场在陨星上爆发的史诗级战斗。辰风以他领悟到的全新星辰之力,与蚀星者领袖展开殊死搏斗。剑影与月华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辰风,也守护着那份希望。 在战斗的最后关头,辰风并没有选择彻底毁灭蚀星者,而是用他的慈悲与智慧,试图化解他们内心的仇恨与痛苦。他用真诚的星光,照亮了蚀星者领袖内心深处的黑暗,让他们看到了过往的悲剧,以及未来的希望。 故事的结局,并非所有人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但辰风成功阻止了蚀星者吞噬星辰的阴谋,并将那颗被黑暗笼罩的陨星,重新沐浴在星辰的光辉之下。蚀星者们虽然没有被彻底消灭,但他们的力量被削弱,并且开始反思自己的道路。 辰风、剑影、月华,他们带着各自的成长与领悟,回到了星辰山谷。辰风成为了新一代的星语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向后辈们讲述着关于守护、关于爱、关于希望的真谛。剑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救赎,月华则继续致力于用她的医术,为这个世界带来治愈与安宁。 《夜宴繁星》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魔法与冒险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友情、关于如何面对黑暗与绝望,并从中寻找光明与希望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内心的光明,以及身边朋友的陪伴,才是最强大的力量。而星辰,也并非遥不可及,它存在于每一个仰望星空,心中怀揣梦想的人们心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封面设计非常典雅,是那种低调却很有质感的深红色调,让人一看就觉得里面内容不一般。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的,他只说“这本书能帮你重新认识时间”,这句话当时听起来有些玄乎,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沉静而富有穿透力的叙事风格牢牢抓住了。它不像传统的时间哲学著作那样堆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关的、却又在潜意识中相互勾连的片段和场景,构建了一个极其复杂又迷人的精神迷宫。书中有大量的心理侧写,对“等待”这一状态的描摹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种度日如年的煎熬,以及在漫长等待中思维是如何像藤蔓一样无限延伸、自我缠绕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记忆重构”那几章的处理,他似乎能直接潜入读者的脑海,将那些尘封已久的、模糊的过往片段重新打磨、上色,使之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质感。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走到窗边,用力呼吸几口新鲜空气,才能从那种被作者构建出来的,近乎催眠的状态中抽离出来。这本书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需要用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逗号、每一个分号,都像是精心布置的陷阱,引诱你深入,直到你忘记了现实世界的时间流速。它的文字密度极高,初读时会有轻微的眩晕感,但坚持下去,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必须要坦白,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相当“折磨”的,但却是那种心甘情愿被折磨的类型。如果说文学作品是通往不同世界的桥梁,那这本简直是一条蜿蜒曲折、布满暗礁的河流,稍不留神就会被卷入漩涡。它的结构极其碎片化,章节之间跳跃性很大,有时候前一页还在描述一场宏大的历史事件的侧影,下一页就突然切入到某个人物内心深处一个极其微小的、关于气味或触感的瞬间感知。这种拼贴式的叙事手法,初看之下会让人感到不知所措,仿佛在试图用一把散落的乐高积木搭建一座看不见原型的建筑。但正是在这种强迫读者自我连接的过程中,作者成功地解构了线性的因果关系。我发现,这本书真正探讨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如何理解发生过的事”。它挑战了我们对逻辑和连贯性的固有认知。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镜子与倒影”的篇幅,写了不下十种不同的解读角度,每一种都自圆其说,却又相互矛盾,让人不禁怀疑,我们所看到的“真实”,到底有多少是源于我们自己投射的偏见。我尝试在阅读时做笔记,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笔记本身就意味着试图捕捉和固化那些流动的、难以名状的体验,而这本书的精髓恰恰在于捕捉不住。它更像是一场无声的、与作者灵魂的深度对谈,那种智力上的高强度拉扯,让我读完后感觉整个人都被“重新拧紧”了一遍,每一个神经末梢都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它的书名吸引的,总觉得这个名字里蕴含着某种热烈而又隐秘的生命力,预期它会是一本充满植物学知识或园艺技巧的书。结果大跌眼镜!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冷峻、克制,像是在寒冬的早晨被一杯冰水泼醒。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来描绘任何“美感”,相反,作者似乎对人类存在的徒劳感有一种近乎病态的迷恋。书中引用的哲学典故和艺术史的旁征博引,让这本书的知识门槛显得非常高,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那些陌生的术语和典故,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但正是这种“不友好”,反而凸显了作者的傲骨。他似乎不屑于取悦读者,而是以一种近乎布道的姿态,将他所理解的世界的运行法则硬塞给你。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重复性劳动”的一章,作者将其提升到了一种形而上的高度,将日复一日的机械动作,描绘成人类抵抗虚无的最后堡垒。这种视角转换是颠覆性的,它让我在处理日常琐事时,都多了一层审视的深度。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有意思,大段留白的处理非常大胆,仿佛在用物理空间来暗示“沉默”和“未言之语”的重要性。它不是一本能让你放松心情的书,更像是对你心智的一场严酷的测验,通过了,你才能窥见作者搭建的那个精巧而又略显悲观的世界模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压抑的梦境,醒来后世界依然如故,但我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却被彻底调校了参数。这本书的叙事声调非常独特,它不是以“我”或“我们”为中心,而更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拥有无限视角的“观测者”在记录。它的语言有一种奇特的、古典的韵味,即使描写现代场景,也仿佛被镀上了一层古老羊皮纸的质感。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立统一”的结构来推进思想,比如“光明与腐败”、“秩序与崩塌”总是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里,没有绝对的褒贬,只有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边界”的探讨。无论是地理上的国界、身体的界限,还是道德上的红线,作者都试图去模糊、渗透和瓦解它们。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真正的存在,发生在两种状态互相渗透的那一瞬间。我常常需要大声朗读某些句子,因为它们只有在被发声时,才能真正释放出那种回荡在空旷大厅里的共鸣感。这本书对于那些追求文本表层意义的读者可能不太友好,因为你越想抓住它明确的“主旨”,它就越是滑走。它更像是一面磨砂玻璃,光线可以穿透,但内容却始终处于一种朦胧而又引人遐思的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深度冥想,而不是消遣。它的力量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事实上,情节少得可怜),而在于它对“氛围”的极致营造。作者对环境声音的捕捉能力堪称一绝,书中对雨滴敲击窗棂的声音、旧式钟摆的滴答声、甚至是远处火车汽笛的微弱震动,都有极其精准的文字描摹。这些听觉细节被反复重现和变奏,构成了一种潜藏在文字底下的“背景音乐”,不断地牵引着读者的情绪。我感觉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在嘈杂的环境下阅读,因为它要求你彻底沉浸其中,与周遭的一切隔绝。作者对于“光影”的运用也十分精妙,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些被忽略的、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并在那里停留很久,细细剖析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或慰藉,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精密的工具箱,让你去拆解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反应机制。读完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多了一种对自身局限性的清晰认知。这是一种沉重的收获,但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上的提升。我向那些厌倦了通俗文学、渴望一场智力冒险的读者,强烈推荐这本书,前提是,你必须做好准备,进入一个比你自己建造的世界更复杂、更真实的文本迷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