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系列:郑天杰先生访问纪录

口述历史系列:郑天杰先生访问纪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官曼莉<纪录>,陆宝千<访问> 编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郑天杰
  • 访谈录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当代史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35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46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国民党海军在各大军阀集团势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状况
  ※ “重庆号”巡洋舰防空与沉船始末
  ※ 国民党敌后游击队--海上布雷游击战队的绝地反击

内容简介

  《口述历史系列:郑天杰先生访问纪录》以口述者的生平为线索,同时参照其战友的回忆录,系统地介绍了国民党海军内部派系之间的纷争,以及海军在抗战时期的作战情形,是研究民国海军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作者简介

  郑天杰(1911-1994),福建林森人,马尾海军学校毕业后,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抗战时期,在皖南赣北地区从事布雷游击工作。抗战胜利后,出任驱逐舰灵甫号舰长、南京区海军警备指挥官。到台后,历任汾阳舰舰长、海军指挥参谋大学教育长、"国防部第五厅副厅长" 、"驻美大使馆""海军武官"、"海军总部"督察长、人事署署长等职。作者长期从事台湾军队的教育、训练,以及军事书刊的编译等工作,著有《历法丛谈》等学术专著。

目录

弁 言
前 言
引 言
一、张荫麟译泰莱《海战见闻记》之正误
二、包遵彭先生著《中国海军史》
一 血战余生(民国前一年至民国三十七年)
第一讲
家世与早年教育(民前一年至民国十四年)
一、家 世
二、早年教育
(一)启 蒙
(二)开 智
(三)广 益
第一讲 附 录
公 谱
第二讲 马尾负笈
一、海军艺术学校
二、海军学校
三、航空班
四、航海班
第三讲 舰课巡洋
一、应瑞舰练习--九一八、一o二八
二、南京水鱼雷营
三、通济练习舰南巡
四、应瑞舰见习--闽变
五、应瑞舰航海员
第四讲 留学英国
一、福乐必赐舰练习生
(一)地中海、黑海巡航
(二)西印度群岛巡航
(三)北海、波罗的海巡航
(四)英伦群岛巡航
二、少尉课程
三、上尉课程
四、旅英琐记
(一)英伦耶诞
(二)康德黎长子
(三)单车环岛行
(四)英国皇室几件大事
(五)军事学术研究会
第五讲 抗日作战
一、由英回国
二、驻防岳阳
三、保卫大武汉
四、伤兵之旅
五、再上前线
六、皖南赣北游击
(一)永和洲布雷
(二)升任大队长
(三)长沙会战
(四)游击生涯杂记
七、驱驰湘筑渝滇
(一)报考驻外武官
(二)担任联络官
(三)调任人事股股长
(四)中训团党政班
八、汉口受降
(一)出任汉口海军处长
(二)调任汉口练兵营营长
第六讲 灵甫舰长(民国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
一、英伦接舰
(一)上海选兵
(二)澳洲皇后号西行
(三)英德巡航
二、万里归程
三、南京海军警备指挥官
二 浩劫余生(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
第七讲 灵甫风波
一、重庆北驶
二、灵甫南航
(一)白鹅潭寄泊
(二)逗留香港
(三)港穗去来
三、无妄之灾
第八讲 教学相长
一、海军官校主任教官
二、海军指挥参谋学校教育长
三、"国防大学"教官
第九讲 "国防部"行走
第十讲 华府岁月
一、"海军武官"
二、"驻美"心得
三、在华府所见的八二三台海作战
第十一讲 督察人事
一、督察长
二、人事署长
第十二讲 "总统府"参军
三 忧患余生(一九六七年迄今)
第十三讲 解甲归田
第十四讲 风雨同舟--海军史释疑
一、黄秉衡:《八十自述》
二、包遵彭著:《中国海军史》
三、电雷学校之设立
四、海总部撤销复改组成立
五、民国海军之派别
六、海军与抗战
第十五讲 士不可以不弘毅--国事私臆
四 余生闲话
附录一:历次问答汇集
一、灵甫风波
二、海军人事
三、抗日作战
四、近代海军
五、海军教育
附录二
(一)京汉江巡日记 赵梅卿
(二)南航散记 赵梅卿
(三)英岛踏车记 郑天杰
(四)德国潜艇基地--海立孤岭的命运 郑大超
(五)回忆录 畲振兴遗稿

精彩书摘

  南京海军警备指挥官
  灵甫舰返国后,即在南京执勤。九月四日至十月三十日,驻防上海。当时,长江军情紧急。十一月十四日,我奉命驻守京畿,担任南京区警备指挥官,指挥灵甫舰、永绥军舰及炮艇一队、快艇一队(七八条船,队长姓杜)与南京海军总部警卫营。十九日,拜会交通部长俞大维。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俞先生,但却系首度与俞先生谈话。这次拜会,因为属于礼貌性质,故与俞先生仅就陈绍宽与海军事进行交谈。十二月十日,桂永清总司令手令我开上海加油(见本讲附录,《桂永清总司令手令》,原件已交海总部保存)。十二日,桂老总即乘灵甫舰赴南京。航经通州、江阴时,突闻“碰!碰!”几响,岸上共军向我们开炮,我们立即准备还击。不久,即安抵南京。我在南京负责警备这段时间,不时巡逻防区。根据陆军地图研判防区附近的状况,将现有兵力,做最佳的调度。一度曾奉命装载海总部的人员及档案到上海,并在高昌庙加油维修后返京。三十八年一月中旬,蒋公邀请海军总司令桂永清、重庆舰长邓兆祥、我与重庆舰副长刘荣霖等同进晚餐,以示慰劳。席间,并未深谈。两三天以后,蒋先生就宣告引退了。
  我由英返国及在担任南京海军警备指挥官期内,有两件目击的大事。
  一为金圆券的发行:
  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十九日,政府改革币制,公布限期收兑法币、金银外币,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圆,美金一元换四圆金圆券,金圆券一圆合银币二元。人民所有金银外币,禁止买卖或持有。多数守法的百姓,都按照规定前往中央银行兑换金圆券。未料,不久,上海物价发生严重的波动,十月,上海等地发生民众抢购风潮。当时,大家什么都要,就是金圆券不要。我记得我也花相当多的金圆券抢购了五两当归,连当归都要抢购,表示对于金圆券之不信任。
  从抗战中期以后,法币便急遽贬值。犹记民国二十六年,一英镑约等于十六元法币。一美元相当于四元法币。到了三十六年,我在英国,接到内人与友人的来信,内中提到当时一美元约等于十三万元法币。十年之间,法币贬值了三万倍。到三十七年,一美金相当于一千二百万元法币。短短一年之间,法币又贬值了四百倍。全国经济,乃面临了严重的崩溃危机。
  胜利后,中央对沦陷区内伪币兑换法币之比例,为一元法币等于伪币二百元。沦陷区中产阶级一夕之间沦为穷人,造成了社会、经济问题,制造出许多同情共产党的人,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这不是沦陷区接收大员操守好坏的问题,接收人员究竟能接收多少东西?事实上,许多物资已被日本消耗殆尽。接收人员吃得了多少?问题主要出在法币对伪币一比二百的比例上。同时,也可以说是观念、用人与方法的问题。吾人应检讨之。请参见一九八三年五月十日,《中央日报》,慰慈著《红潮谍影》一文,提到金圆券的发行,影响人心、战局者极大。
  一般人通常将发行金圆券失败的责任归咎于王云五先生,这是错误的。据王云五先生表示,发行金圆券之前,有鉴于全国经济萧条景象,蒋公向各方征询改革意见。他在这时,向蒋公提出金圆券发行案,但是,他曾向蒋公表示,发行金圆券必须有一项先决条件,那就是要在敉平共军以后,才可以发行。蒋公问手下:“共军几时能解决?”当有人回答说:“两三个月就可以解决。”蒋公遂决定发行金圆券。不料共军并未如期敉平,金圆券却提前发行,乃造成了全国经济的崩溃。
  ……

前言/序言


口述历史系列:郑天杰先生访问纪录 简介 一、时代背景下的个体记忆:香港社会变迁的缩影 本书收录了对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郑天杰先生的深度访谈记录。不同于侧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这部口述史著作以个体生命历程为切片,细致描摹了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初香港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迁。郑先生的个人经历,从早年的贫苦生活,到在动荡年代中投身社会服务,再到亲历香港工业的兴衰与经济结构的转型,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充满细节的香港社会生活史。 访谈内容涵盖了战后重建时期的物资短缺、公共屋邨的早期生活图景、以及民间互助组织如何填补政府职能的空白等议题。通过郑先生的视角,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香港市民在物质匮乏中展现出的坚韧、社区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朴素渴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早期社区营造和非正式援助网络的记录,为研究香港社会福利史和基层治理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二、教育理想的坚守与实践:从蓝领子弟到教育先行者 郑天杰先生的职业生涯与香港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访谈详细记录了他如何克服家庭经济困难,通过自学和夜校教育体系逐步提升自我,最终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历程。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当时香港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官立与津贴学校之间的差异,以及私立学校在提供基础教育方面的关键作用。 重点篇幅描述了郑先生在推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香港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积极参与筹建和运营多所职业培训机构。访谈中,他对“教育公平”有着深刻的见解,他回忆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课程设置,努力为更多底层民众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这些实践细节,揭示了教育工作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以坚定的信念去实践教育理想,以及他们所面对的体制性挑战。 三、社会服务与公共事务的参与:公民社会的萌芽与成长 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是郑天杰先生长期以来在社会服务领域所扮演的角色。访谈梳理了他参与各类慈善机构、行业工会和地区委员会的始末。这部分内容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贡献,更是香港公民社会组织(NGOs)发展的一个侧面写照。 通过郑先生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早期社会工作者是如何在公营服务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凭借极大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开展工作的。访谈细致地描绘了筹款的艰辛、与政府部门的周旋,以及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时所采用的策略和面临的伦理困境。特别是在香港政治环境日益复杂的时期,郑先生如何平衡其社会服务者的身份与日益显现的政治诉求,以及他对“中立性”的理解与实践,为理解香港社会运动的演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此外,访谈中关于行业协会的记录尤为丰富。郑先生曾长期参与多个行业工会的组织工作,他对早期劳资关系的紧张、工人权益的争取过程,以及工会如何从单纯的福利保障机构逐步走向参与政策倡导的转变,提供了生动且细致的口述证据。 四、跨代传承与文化认同的思考 访谈的后期,将焦点转向了文化传承和代际差异。郑天杰先生作为经历过“狮子山精神”洗礼的一代,他对新一代香港青年在面对全球化和本土意识觉醒时的困惑与挑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分享了自己对香港核心价值的理解——那种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的精神如何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被重新诠释。访谈中不乏对家庭教育、传统价值观如何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得以维系的讨论。他对文化保育的关注,特别是对香港地方语言、习俗在城市重建浪潮中的流失感到忧虑,并阐述了他通过社区活动和历史记录来努力保存这些“活的文化遗产”的努力。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口述历史系列:郑天杰先生访问纪录》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一位杰出社会贤达的珍贵记忆,更在于其提供了理解香港社会肌理的微观视角。本书的叙事结构清晰,语言朴实,细节丰富,为社会学、历史学、公共行政学以及口述历史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田野资料。它深刻地揭示了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守,塑造了今日之香港。本书是深入理解香港社会精神、教育发展历程和公民社会形成的关键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出版方显然对这本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纸张的选择上,那种微微泛黄、略带粗粝感的质地,完美呼应了“口述历史”的主题,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感。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也经过精心设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内容如此密集的著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细节关怀。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虽然分辨率受限于年代,但每一张都经过了细致的修补和考证,配以简短而精准的图注,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视觉体验,让抽象的文字描述瞬间具象化。这种对实体阅读体验的重视,让这本书的价值感倍增,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物品。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出版者对尊重历史的敬畏之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者(即被访者)的个人魅力,通过文字的力量被成功地放大和传递了。他/她的语言风格,时而带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那种特有的儒雅和幽默,时而又在谈及重大转折点时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清醒的洞察力。这种多维度的性格侧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饱满,绝非脸谱化的英雄人物。我仿佛能听到他在讲述那些关键事件时的语气起伏,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坚持。这种“在场感”,是口述历史最宝贵的部分,也是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种面对复杂人生和时代洪流时,个体应该持有的态度和智慧。这种智慧的传递,比任何理论说教都要来得有力且持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让人一下子就沉浸到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历史氛围中。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口述实录,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个人化的观察。作者在梳理材料时,显然下足了功夫,文字流畅自然,丝毫没有那种生硬的访谈记录感。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老前辈的对面,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种代入感是任何纯粹的史料堆砌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一些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特定年代的俚语用法,或是当时人们面对重大事件时的细微表情变化,都展现出极高的叙事功力。这不仅仅是记录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期的窗口,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或复杂议题时的平衡感,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又兼顾了叙事的艺术性。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丝毫没有拖沓感,即便篇幅不短,也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似乎深谙“张弛有度”的叙事之道,时而聚焦于宏大叙事下的个人抉择,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时而又将焦点拉回到生活琐事上,那些关于家庭、友谊、日常困境的片段,反而构成了最扎实的时代注脚。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环境变迁和社会思潮碰撞那几章印象深刻,文字中流淌出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那种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者的复杂心境,被描摹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那些文字引发了我自身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思考,不得不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这种由内而外渗透出来的思想深度,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的传记或回忆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时代精神的切片样本,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边缘叙事”的关注和挖掘。它没有一味地追逐那些早已被主流历史反复书写的高光时刻,而是将笔触更多地投向了那些在历史大潮中看似微小,实则至关重要的个体选择和生活侧面。正是这些看似“非主流”的细节,拼凑出了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性光辉的时代群像。作者在引导访谈时,似乎总能精准地找到那个“被遗忘的角落”,并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将其带到光亮之下。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历史的维度,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鲜活的、有着自己独特困境和胜利的生命共同编织而成的。这本书无疑为口述历史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

人的记忆其实并不那么可靠,很多口述史学的缺点就在于此,人们不自觉的会忘记,修正、强化某些事实,但是口述史学毕竟生动,形象,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所以还是值得一读!

评分

书很好!送货也很快!赞赞赞!好极了!

评分

这一个系列的书都不错。当事人基本都驾鹤了,文字上可能会客观些吧~

评分

中研院口述史料,精品中的精品,希望九州出版社能多引进一批。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价格实惠,送货也快。。

评分

价格实惠,送货也快。。

评分

有不少海军专业的内容,可算收获

评分

泊下关中山码头,国防部特派周副处长齐光代表慰劳,金陵女子大学学生4 人献花致敬;重庆军舰及灵甫军舰官兵700人皆自33年派赴英国受训接舰回国者;重庆军舰舰长为邓兆祥上校,副长为刘荣霖中校,灵甫军舰舰长为郑天杰海军中校,副长为池孟彬少校;两舰长己于14日下午前往海军总部报到;闻桂永清代司令己于14日晨在镇江时已对两舰官兵训话;中午随舰返京,1600并在重庆军舰上茶会招待新闻界导引参观。 8月20日,海军总部安排张灵甫将军夫人登舰献花;灵甫军舰泊京期间,蒋纬国夫妇等政要人士,亦先后登舰参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