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海軍在各大軍閥集團勢力的夾縫中艱難生存的狀況
※ “重慶號”巡洋艦防空與沉船始末
※ 國民黨敵後遊擊隊--海上布雷遊擊戰隊的絕地反擊
弁 言
前 言
引 言
一、張蔭麟譯泰萊《海戰見聞記》之正誤
二、包遵彭先生著《中國海軍史》
一 血戰餘生(民國前一年至民國三十七年)
第一講
傢世與早年教育(民前一年至民國十四年)
一、傢 世
二、早年教育
(一)啓 濛
(二)開 智
(三)廣 益
第一講 附 錄
公 譜
第二講 馬尾負笈
一、海軍藝術學校
二、海軍學校
三、航空班
四、航海班
第三講 艦課巡洋
一、應瑞艦練習--九一八、一o二八
二、南京水魚雷營
三、通濟練習艦南巡
四、應瑞艦見習--閩變
五、應瑞艦航海員
第四講 留學英國
一、福樂必賜艦練習生
(一)地中海、黑海巡航
(二)西印度群島巡航
(三)北海、波羅的海巡航
(四)英倫群島巡航
二、少尉課程
三、上尉課程
四、旅英瑣記
(一)英倫耶誕
(二)康德黎長子
(三)單車環島行
(四)英國皇室幾件大事
(五)軍事學術研究會
第五講 抗日作戰
一、由英迴國
二、駐防嶽陽
三、保衛大武漢
四、傷兵之旅
五、再上前綫
六、皖南贛北遊擊
(一)永和洲布雷
(二)升任大隊長
(三)長沙會戰
(四)遊擊生涯雜記
七、驅馳湘築渝滇
(一)報考駐外武官
(二)擔任聯絡官
(三)調任人事股股長
(四)中訓團黨政班
八、漢口受降
(一)齣任漢口海軍處長
(二)調任漢口練兵營營長
第六講 靈甫艦長(民國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
一、英倫接艦
(一)上海選兵
(二)澳洲皇後號西行
(三)英德巡航
二、萬裏歸程
三、南京海軍警備指揮官
二 浩劫餘生(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
第七講 靈甫風波
一、重慶北駛
二、靈甫南航
(一)白鵝潭寄泊
(二)逗留香港
(三)港穗去來
三、無妄之災
第八講 教學相長
一、海軍官校主任教官
二、海軍指揮參謀學校教育長
三、"國防大學"教官
第九講 "國防部"行走
第十講 華府歲月
一、"海軍武官"
二、"駐美"心得
三、在華府所見的八二三颱海作戰
第十一講 督察人事
一、督察長
二、人事署長
第十二講 "總統府"參軍
三 憂患餘生(一九六七年迄今)
第十三講 解甲歸田
第十四講 風雨同舟--海軍史釋疑
一、黃秉衡:《八十自述》
二、包遵彭著:《中國海軍史》
三、電雷學校之設立
四、海總部撤銷復改組成立
五、民國海軍之派彆
六、海軍與抗戰
第十五講 士不可以不弘毅--國事私臆
四 餘生閑話
附錄一:曆次問答匯集
一、靈甫風波
二、海軍人事
三、抗日作戰
四、近代海軍
五、海軍教育
附錄二
(一)京漢江巡日記 趙梅卿
(二)南航散記 趙梅卿
(三)英島踏車記 鄭天傑
(四)德國潛艇基地--海立孤嶺的命運 鄭大超
(五)迴憶錄 佘振興遺稿
這本書的行文節奏處理得非常巧妙,絲毫沒有拖遝感,即便篇幅不短,也讓人欲罷不能。作者似乎深諳“張弛有度”的敘事之道,時而聚焦於宏大敘事下的個人抉擇,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時而又將焦點拉迴到生活瑣事上,那些關於傢庭、友誼、日常睏境的片段,反而構成瞭最紮實的時代注腳。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環境變遷和社會思潮碰撞那幾章印象深刻,文字中流淌齣一種對曆史進程的深刻反思,那種既是參與者又是記錄者的復雜心境,被描摹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那些文字引發瞭我自身更深層次的聯想和思考,不得不細細品味其中的味道。這種由內而外滲透齣來的思想深度,使得這本書遠超一般的傳記或迴憶錄的範疇,它更像是一份時代精神的切片樣本,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齣版方顯然對這本書傾注瞭極大的心血。紙張的選擇上,那種微微泛黃、略帶粗糲感的質地,完美呼應瞭“口述曆史”的主題,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感。字體的大小和行間距也經過精心設計,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內容如此密集的著作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細節關懷。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雖然分辨率受限於年代,但每一張都經過瞭細緻的修補和考證,配以簡短而精準的圖注,極大地豐富瞭讀者的視覺體驗,讓抽象的文字描述瞬間具象化。這種對實體閱讀體驗的重視,讓這本書的價值感倍增,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物品。每次翻閱,都能感受到齣版者對尊重曆史的敬畏之情。
評分與其他同類作品相比,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對“邊緣敘事”的關注和挖掘。它沒有一味地追逐那些早已被主流曆史反復書寫的高光時刻,而是將筆觸更多地投嚮瞭那些在曆史大潮中看似微小,實則至關重要的個體選擇和生活側麵。正是這些看似“非主流”的細節,拼湊齣瞭一個更真實、更具人性光輝的時代群像。作者在引導訪談時,似乎總能精準地找到那個“被遺忘的角落”,並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將其帶到光亮之下。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曆史的維度,讓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曆史是由無數個鮮活的、有著自己獨特睏境和勝利的生命共同編織而成的。這本書無疑為口述曆史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整理樹立瞭一個新的標杆。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黑白照片,讓人一下子就沉浸到一種莊重而又親切的曆史氛圍中。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翻開目錄後,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口述實錄,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個人化的觀察。作者在梳理材料時,顯然下足瞭功夫,文字流暢自然,絲毫沒有那種生硬的訪談記錄感。讀起來,感覺就像是坐在一個老前輩的對麵,聽他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那種代入感是任何純粹的史料堆砌都無法比擬的。尤其是一些對細節的捕捉,比如某個特定年代的俚語用法,或是當時人們麵對重大事件時的細微錶情變化,都展現齣極高的敘事功力。這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更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特定曆史時期的窗口,讓人對那個時代的社會肌理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或復雜議題時的平衡感,既保持瞭曆史的真實性,又兼顧瞭敘事的藝術性。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者(即被訪者)的個人魅力,通過文字的力量被成功地放大和傳遞瞭。他/她的語言風格,時而帶著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那種特有的儒雅和幽默,時而又在談及重大轉摺點時展現齣鋼鐵般的意誌和清醒的洞察力。這種多維度的性格側寫,使得人物形象立體飽滿,絕非臉譜化的英雄人物。我仿佛能聽到他在講述那些關鍵事件時的語氣起伏,感受到他內心的掙紮與堅持。這種“在場感”,是口述曆史最寶貴的部分,也是這本書最成功之處。它教給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是一種麵對復雜人生和時代洪流時,個體應該持有的態度和智慧。這種智慧的傳遞,比任何理論說教都要來得有力且持久。
評分好文筆,那個年代真是英雄輩齣
評分還沒看,書外包裝還好。有必要再追評!
評分10民國38年1月25日靈甫軍艦由上海開往南京,翌日,裝載海軍總部人員檔案及物資等返滬; 28日泊高昌廟進行整修,時為戊子年除夕。 2月間重慶軍艦叛逃至解放地區,當時靈甫軍艦官兵亦多為留英??,且受當時局勢影嚮,人心難免浮動;時艦長鄭天傑海軍上校曾建議總司令(1)改派靈甫軍艦為訓練軍艦,南下駐左營,(2)限製靈甫軍艦油量在5小時訓練航程以內,(3)分批調換艦上人員;。桂永清總司令當麵錶示贊同,3月2日並下手令,派靈甫軍艦為訓練艦。惟此一命令後因故而未實現。
評分書很好!送貨也很快!贊贊贊!好極瞭!
評分經過雙方一再協商,並由楊元忠司令至香港英國海軍遠東艦隊總司令白林德的萬噸巡洋艦旗艦上協商,最後商定由靈甫軍艦航行至虎門,等於是迴到自己的國土,然後再駛嚮香港交還給英國海軍,民國38年5月27日由中華民國海軍第四軍區司令楊元忠少將及英國駐香港海軍基地司令羅勃生代將共同主持,典禮一切從簡,草草結束,而將靈甫軍艦交還給英國。
評分鄭天傑艦長自然不理會英方無理耍求,除嚮第四軍區司令楊元忠報告外,並嚮外交部駐港機構,概耍說明事件的經過,請求必耍的協助;而楊元忠司令亦嚮桂總司令發電報告,認為英國違反雙方所定的協定,我國應提齣抗議,耍求英國海軍將靈甫軍艦放行。至於該艦交還英國海軍,應隨後再作協商。此建議經桂總司令核淮,楊元忠司令便據此嚮英海軍交涉索艦,但英海軍堅稱靈甫軍艦離開廣州,西駛海南島行為,違反雙方原有的協議;惟我嚮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將靈甫艦交還,等放是被迫繳械,因而堅持不同意以此方式交還靈甫軍艦,雙方公文往返,爭執一個多月依然無法解決,
評分中研院口述史料,精品中的精品,希望九州齣版社能多引進一批。
評分人的記憶其實並不那麼可靠,很多口述史學的缺點就在於此,人們不自覺的會忘記,修正、強化某些事實,但是口述史學畢竟生動,形象,可以補充正史的不足,所以還是值得一讀!
評分送書很快、很及時,書還沒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