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叢書:陳獻章集(套裝上下冊)

理學叢書:陳獻章集(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陳獻章 著,孫通海 校
圖書標籤:
  • 陳獻章
  • 理學
  • 宋明理學
  • 哲學史
  • 學術著作
  • 文化
  • 曆史
  • 思想
  • 中國哲學
  • 套裝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02553
版次:1
商品編碼:10948769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8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87
套裝數量:2
字數:67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集的點校整理,除使用瞭以上的存世全集版本外,還使用瞭其他的本子。本集整理工作的內容和方法說明如下:一、標點、標綫、分段。本集文字均進行瞭標點、標綫和分段處理。二、校勘。本集使用瞭多種版本進行校勘,力圖使文字通遠而又反映原貌。三、補遺。本集在整理中,據他本補瞭各體詩二十四首,賦一首,題跋二首,書二十首。四、附錄。白沙子全集各本均附有刊本序跋,自何本始,又附有一些其他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
捲一
奏疏
乞終養疏
謝恩疏


認真子詩集序
奉餞方伯張公詩序
東曉序
李文溪文集序
澹齋先生挽詩序
綠圍伍氏族譜序
夕惕齋詩集後序
送張進壬廷實還京序
關西丁氏族譜序
湯氏族譜序
送李世卿還嘉魚序
望雲圖詩序
贈李劉二生還江右詩序
味月亭序
贈容一之歸番禺序
道學傳序
雜詩序送李山人詩序
送容一之如永豐詩序
東圃序
壽張撫州六十一詩序
周氏族譜序
誅李亨詩序
送羅養明還江旨序


韶州風采摟記
古濛州學記
程鄉縣儒學記
程鄉縣社學記
重修梧州學記
龍岡書院記
丁知縣廟記
肇慶府城隍廟記
恩平縣儒學記
新遷電白縣儒學記
新會縣輔城記
雲潭記
潘氏祠堂記
增城劉氏祠堂記
永慕堂記
潮州三利溪記
尋樂齋記
風木圖記
處素記
慈元廟記
夢記二則
吳川縣城記
襄陽府先聖廟記


論前輩言銖視軒冕塵視金玉三則
安土敦乎仁論
無後論
仁術論
……
捲二
捲三
捲四
下冊
捲五
捲六
陳獻章詩文補遺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陳獻章詩文續補遺

精彩書摘

侯姓丁氏,諱積,字彥誠,彆號三江漁樵人,世傢寜都之關西。丁氏係齣丹陽司馬,司馬之後世有,顯人。曾祖某,祖某,父某,皆隱德弗仕。曾祖妣某,祖妣某,妣菜。侯生有美質,自少岐嶷。入邑庠補弟子員,挺立,不為時輩所喜。登成化戊戌進士,明年,齣知新會縣。
新會,廣藩巨邑,素號難治。侯聞邑中有白沙陳先生,喜日:「吾得所師矣。」侯之同年梁編修儲、李主事祥皆先生門人,侯請書以為先容。比下車,未視篆,郎上謁先生,欲事以師禮,月分其所得俸,先生每避邐之。凡有所聞,行之惟恐後。四方學者往來白沙之門,侯聞林縣博光、張造土訊至,必欣然往會,旦夕聽共議論,若渴得飲焉。與一峰羅先生雖素昧平生,然每思慕其賢,訃聞,專使走湖西緻奠,捐俸金以助葬事。其尊賢樂善,無問於存亡如此。
有中貴弟梁長,責民償逋過倍,復妄訴之侯。侯廉知其情,係長獄,悉追貸券焚之,由是權豪縮頸。是是非非,苟罹於法,雖素親愛,不少貸。未腧年,民大趨令。侯於乾謁之來,厲詞色以拒之,甚者揭其姓名以示眾。嚴賭博竊盜之禁,既寞於法,復大榜其門日。某賭博、某竊盜之傢,月朔令赴縣庭聽戒諭,俟其悔然後去其榜。其良傢子弟陷於賭博者,侯悉聚之糜下,使日誦小學書,親為講解,冀燮化其氣習。嘗為民辯寃忤當道,係獄且危,百姓惶懼,欲用計為侯解。侯示以手書曰:「君子但求無愧於心而已,禍福之來有命,爾等慎勿妄動,以貽我羞。有積年起滅詞訟者,官司病之,莫敢誰何,侯盡擒之,斃於獄。侯尤善節財用,前此上下往來非誼之饋,一歲所費無算,民苦之,侯痛革其弊。蓋異時當甲首者,均平錢悉貯於官,復令齣私錢供用,名曰「當月錢」。官吏裏胥乘時侵剋,每歲雖單丁小盧,所費亦。
……

前言/序言


理學叢書:陳獻章集(套裝上下冊) 捲一 上冊:理學精髓與心學探微 《理學叢書:陳獻章集》上冊,旨在係統呈現明代大儒陳獻章(白沙先生)在理學領域卓著的貢獻,尤其聚焦於其“心即理”學說的精髓及其對後世思想的深遠影響。本冊內容精選陳獻章最具代錶性的著作,力求以最純粹、最直接的方式,引導讀者進入白沙先生的心學世界。 捲一·理學入門:格物窮理的現代闡釋 本部分著重解析陳獻章早期在理學思想上的探索與奠基。不同於宋明理學的既有範式,白沙先生在繼承周敦頤、張載、程頤、硃熹等先哲學說的基礎上,提齣瞭更為精煉和個性化的見解。我們在此將對其“格物窮理”的內涵進行現代視角的解讀。傳統的“格物”往往側重於對外在事物的探究,而白沙先生則強調“格物”之功,在於“明理”,即通過對內在理數的體悟,達到對事物本源的認知。這並非否定外在世界的存在,而是將其視為體悟內在真理的契機。本冊將選取陳獻章的《易說》、《書說》等篇章,通過對其對《易經》和《尚書》等經典解讀的深入剖析,展示其如何將抽象的義理與具體的文本相結閤,如何在字裏行間發掘聖人之道,從而引齣“格物”的根本在於“緻知”,而“緻知”的最終目的則是“明德”。 捲一·心即理:白沙學派的核心基石 “心即理”是陳獻章學說的核心,也是其對中國哲學史最獨特的貢獻之一。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心即理”的真正含義,駁斥對其可能存在的誤解,例如將其簡單等同於唯心主義或主觀臆斷。白沙先生所言“心即理”,並非指心對外在世界的任意創造,而是強調心體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理性,以及個體之心能夠通過體悟與此普遍理性相契閤。這種契閤是通過“靜坐”和“無意”等工夫實現的,旨在排除雜念,迴歸心之本體,從而體悟那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天理”。本冊將重點收錄《白沙先生文集》中關於“心”、“理”、“天命”、“性”等核心概念的論述,並輔以陳獻章與其門人弟子之間關於此學說的問答錄,清晰地勾勒齣“心即理”的邏輯進路和實踐路徑。我們將詳細闡述,如何在“心”的體悟中找到萬事萬物的普遍法則,如何在“不動念”中體察“真性”,從而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 捲一·性與天命:道德本體的溯源與升華 陳獻章對“性”與“天命”的闡釋,進一步豐富和深化瞭“心即理”的內涵。他認為,人的性是天理之所賦,而天命則是天理之所施。體悟“心即理”,便是體悟天理,也就是體悟天命。這並非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主動的體悟和踐行,將天理內化為自身之性,使個體之性與天理融為一體。本冊將選取陳獻章關於“性即天理”、“天命之謂性”等論述,深入分析其如何將儒傢的性善論推嚮新的高度,以及如何將“天命”的觀念從外在的決定,轉變為內在的自覺。我們將探討,白沙先生如何通過對“生而知之”的強調,揭示人心本具的道德潛能,以及如何通過“敬”和“誠”的工夫,將這種潛能轉化為實際的道德行為。 捲一·為學之方:靜坐與涵養的實踐智慧 “靜坐”是陳獻章實踐其心學的重要方法。本部分將係統介紹“靜坐”的理論依據、具體操作以及其在道德修養和認識真理方麵的作用。白沙先生並非鼓吹一種消極的逃避,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積極的內省與體悟。通過“靜坐”,排除對外在物欲的乾擾,專注於內心的體悟,從而達到“無意”之境,也就是不以人的意念強加於事物,而是順應事物之理。本冊將收錄陳獻章關於“靜坐”的語錄和詩文,並結閤當時的曆史背景,解釋其“靜坐”與佛教禪定、道傢養生之間的異同,突齣其獨特的儒傢理學旨趣。此外,我們將探討“涵養”的功夫,即如何通過日積月纍的體悟和實踐,不斷深化對“心即理”的理解,將學問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最終達到“人皆可為堯舜”的境界。 捲一·影響與評價: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作為明代心學的開創者之一,陳獻章的思想對後世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其學生王陽明形成“緻良知”學說之前,白沙學派已然構築瞭一個完整的心學體係。本部分將簡要梳理陳獻章學說的主要傳播途徑,以及其對王陽明、湛若水等後輩學者的啓發。同時,我們將引用曆代學者的評價,既包括肯定其學說的價值,也探討其可能存在的爭議,力求呈現一個全麵而客觀的學術圖景。本冊將為讀者提供一個進入陳獻章思想世界的入口,使其能夠初步理解這位偉大學者如何在傳統理學的基礎上,開闢齣一條通往“心”的深刻認知之路。 下冊:思想脈絡與文學藝術 《理學叢書:陳獻章集》下冊,將進一步拓展對陳獻章思想的認識,並深入挖掘其在文學、藝術以及處世哲學方麵的成就。本冊內容更為豐富,力求展現白沙先生作為一位全方位思想傢和實踐者的獨特魅力,以及其思想在不同領域的滲透與實踐。 捲二·經學義疏:思想體係的文獻支撐 盡管陳獻章的“心即理”學說最為人所稱道,但其經學研究同樣是他思想體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部分將精選陳獻章對儒傢經典,如《詩經》、《禮記》等的解讀,重點分析其如何將“心即理”的學說貫穿於對經典的闡釋之中。例如,在解讀《詩經》時,他並非僅僅停留在文字訓詁,而是力求從中體悟聖人“以心傳心”的旨意,揭示詩歌背後所蘊含的普遍人性與天理。在解讀《禮記》時,他則強調“禮”的根本在於“心”的敬,認為外在的禮儀隻有與內在的恭敬之心相閤,方能體現其真正的意義。本冊將收錄陳獻章關於《詩》、《禮》等經典的序、跋、論等篇章,展示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刻的義理功夫。 捲二·政論與實踐:儒者擔當的現實關懷 陳獻章並非閉門造車的學者,他始終懷有儒者“兼濟天下”的擔當。本部分將集中展現其在政治、社會和經濟等方麵的見解和實踐。他曾多次上書朝廷,就國傢大政提齣自己的看法,例如關於邊防、賦稅、吏治等問題。其政論中,無不體現其“心即理”的學說,他認為治理天下,關鍵在於“正心”、“誠意”,使官員之心閤於公理,方能實現社會的安定與繁榮。本冊將選取陳獻章的奏疏、書劄等,通過對其政治思想的梳理,展現其對民生疾苦的關懷,以及其如何將儒傢倫理道德的原則應用於實際的政治實踐。 捲二·處世哲學:以靜觀世,以誠待人 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陳獻章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與獨立,並以誠信待人?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其處世哲學。他強調“事事皆是天理”,認為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能從中體悟天理,保持內心的安寜。這種“靜”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事上磨煉”,在事功中體悟真理。同時,他重視“信”,認為誠信是立身之本,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石。本冊將收錄陳獻章關於“靜”、“誠”、“信”等方麵的論述,以及其與友人、門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從中可以窺見其豁達的人生觀和高尚的人格。 捲二·文學藝術:情與理的和諧統一 陳獻章在文學藝術方麵同樣造詣深厚,其詩文作品不僅是其思想的載體,更是其個人情懷的流露。本部分將對陳獻章的詩歌、散文進行賞析。其詩歌風格清淡自然,意境悠遠,往往將抽象的哲理融入其中,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其散文則文筆流暢,議論深刻,兼具說理和抒情的特點。本冊將選取其代錶性的詩歌和散文作品,並對其藝術特色進行分析,例如其對山水景物的描繪如何與內心體悟相結閤,其對人情世故的描寫如何體現其儒傢情懷。 捲二·書法藝術:筆墨中的精神氣象 陳獻章的書法,以其獨特的“飛白”技法而聞名,被譽為“白沙體”。本部分將從藝術史的角度,對其書法藝術進行介紹。其“飛白”並非簡單地筆畫枯竭,而是通過對筆墨力度的精準控製,營造齣一種空靈、飄逸的藝術效果。這種風格與他“心即理”的學說有著內在的聯係,都強調精神的自由與超脫。本冊將收錄陳獻章的書法作品圖片,並配以藝術評論,分析其用筆、結字、章法等方麵的特點,以及其書法所體現齣的精神氣象。 捲二·思想傳播與流派:白沙學派的傳承與發展 作為明代重要思想流派的開創者,陳獻章的思想經過其弟子的傳播和發展,形成瞭獨特的“白沙學派”。本部分將概述白沙學派的形成過程,介紹其主要代錶人物,如湛若水、陳九川等,並探討白沙學說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通過對白沙學派的介紹,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陳獻章思想的生命力和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 捲二·後世評價與研究現狀:深入理解陳獻章的時代意義 最後,本部分將對陳獻章的學說在後世所受到的評價進行梳理,並介紹當前學術界對陳獻章研究的最新動態。通過迴顧曆代學者對其思想的解讀和評價,可以更全麵地認識陳獻章的學術貢獻和思想價值。同時,瞭解當前的研究熱點和方法,也有助於讀者更深入地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及其思想的時代意義。 《理學叢書:陳獻章集(套裝上下冊)》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全麵、深入理解陳獻章思想的平颱。無論是對理學、心學有濃厚興趣的學者,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有求知欲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啓迪。本套裝將陳獻章的思想之光,以精煉的文字和係統的編排,呈現在您的麵前,邀您一同走進這位明代先哲的精神世界,感受其思想的博大精深與不朽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文學鑒賞角度來看,這套書所收錄的散文和詩詞部分,展現瞭一種令人驚嘆的文字功底與人格魅力。那種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的文風,讀起來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尤其是一些抒發個人抱負或對時局感慨的段落,其用詞的精準和情感的剋製,達到瞭極高的境界。與當下流行的浮躁文風相比,這裏的文字沉穩、內斂,卻又力量無窮,仿佛大音希聲。我有時會閤上書本,對著窗外沉思許久,試圖去捕捉那種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深邃意境和人生哲理。這套書不隻是供人“閱讀”的,更是供人“體味”和“沉浸”的。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偉大靈魂是如何在文字中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對提升個人的文字錶達能力和審美情趣,都有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傳統的函套包裹著兩冊書脊,甫一上手便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文化氣息。紙張的選擇很考究,泛著微微的米黃色,摸上去質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翻閱,眼睛也不會感到太大的疲憊。內頁的排版布局也頗為講究,字號適中,行距疏朗有緻,使得閱讀過程極為順暢。更難能可貴的是,一些關鍵的注釋和譯文部分,采用瞭不同的字體或排版方式予以區分,讓那些復雜的文言文在首次接觸時也能有一個清晰的導引。對於一個像我這樣,雖然對傳統文化心生嚮往,但真正深入研究卻時感吃力的讀者來說,這種用心的設計簡直是福音。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的享受。雖然厚度可觀,但拿在手裏把玩,那種對古人智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書頁邊緣的裁切平滑得恰到好處,即便是跨頁閱讀,過渡也自然流暢,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處理上花費瞭極大的心血。整體而言,它為閱讀體驗設立瞭一個很高的基準綫。

評分

坦白說,我最初對這套書的期望值是偏嚮於“入門普及”的,畢竟“集”類的書籍往往給人一種晦澀難懂的印象。然而,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為有一定基礎的進階讀者準備的珍貴藏本。其中涉及的諸多史料辨析和文獻考訂,顯示齣極高的學術水準。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某些曆史事件背景下人物思想轉變的梳理,那份對曆史脈絡的精準把握,絕非一般通史能夠企及。那些復雜的傢書、尺牘往來中,透露齣的不僅是哲學思辨,更有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片段與情感糾葛,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閱讀這些一手材料,就像是親身走進瞭曆史現場,那些關於士人的抱負與睏頓,不再是書本上的僵硬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體驗。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為我們還原瞭一個多維度的曆史人物群像。

評分

這套書的檢索係統和輔助工具設計,體現瞭一種人文關懷。盡管內容本身是古典文本,但編纂者顯然深知現代讀者的需求。書中的索引做得非常詳盡,無論是人名、地名還是關鍵術語,都能快速定位。特彆是那些篇目之間的相互引用關係,清晰地以腳注或尾注的形式標注齣來,極大地節省瞭交叉參考的時間。這對於撰寫研究筆記或者進行深度閱讀時的梳理工作來說,是極大的便利。我曾嘗試在其他地方尋找類似文本的電子版,但往往因為缺乏可靠的校勘和索引而放棄。這套實體書的編校質量,保證瞭信息的可靠性,讓我可以放心地將其中引用的內容作為研究的基石。它不僅僅是資料的堆砌,更是一套經過精心設計、旨在服務於深入學習的工具書。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對明代心學的探討,尤其對那些不同於王陽明體係的流派深感興趣。這套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如虎添翼。我發現,不同於那些廣為流傳的哲學巨著,其中收錄的一些篇章,其思想的細膩之處和邏輯的嚴謹性,往往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悟一二。書中對儒傢經典中“知行閤一”概念的獨特闡釋,提供瞭一種迥異於主流的視角,讓我得以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去重新審視這個概念。比如,其中論述“格物”與“緻知”的關係時,那種強調內在體察多於外在窮理的傾嚮,非常具有啓發性。每一次閱讀,仿佛都是與那位先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他那看似平實卻蘊含深意的筆觸,總能在我思緒混雜之時,帶來片刻的清明。對於學術研究者而言,這樣的原始資料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讓我們能夠直接觸碰到思想的源頭,而非僅僅依賴二手解讀。

評分

捲三

評分

附錄三

評分

逝世日期公元1500年3月9日

評分

暮年多感,奈對花,對酒更聞鵑”。“聞說,謫仙去後,何人敢擬,酒豪詩傑,草草山窗,還我舊時明月”,錶現瞭他感嘆流年易逝的世俗情緒,這些情緒,具有元代士人多愁善感、格外消沉的共同特點。他的有些即興之作,如〔朝中措〕《早春書易玄九麯新居壁》“行廚竹裏,園官菜把,野老山杯,說與定巢新燕,杏花開瞭重來”,寫齣瞭山居恬淡的情趣。

評分

大傢著作,名社齣版,值得閱藏

評分

論前輩言銖視軒冕塵視金玉三則

評分

作者簡介

評分

一直在京東自營購買書籍!正版的,喜歡!

評分

杜光庭(850—933),字賓聖,一作聖賓,號東瀛子(一作登瀛子)、青城先生、廣成先生等。處州縉雲(今屬福建)人(一曰括蒼人,或雲京兆杜陵人)。唐懿宗鹹通年間(860—873)應九經舉不中,遂入天颱山學道,師從道士應夷節,為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從此聲名漸起。後受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賜號弘教大師,充麟德殿文章應製,為內供奉,遂成道門領袖。中和元年(881),隨僖宗避難成都,此後留蜀不返。受到前蜀主王建的賞識,命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後遷戶部侍郎。乾德五年(923),蜀後主王衍受道籙於苑中,命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不久去官,隱居於青城山,號登瀛子。年八十五卒。杜光庭一生勤奮好學,工於詩文,時人盛贊其為“詞林萬葉,學海韆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杜光庭奉行上清紫虛吞日月氣法,篤信修身成仙的理論;他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麵作瞭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終其一生,杜光庭著述宏富,“杜撰”一詞即由他而來。存世著作有《道德真經廣聖義》、《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道門科範大全集》、《墉城集仙錄》等,凡三十餘種三百餘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