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资本论全集全套共三卷册 |
| 作者: | 马克思 |
| 市场价: | 135.00元 |
| ISBN号: | 9787010041179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04-01-01 | 版次:1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04-01-01 | 印次:1 | 字数: |
| 主编推荐 | |
| 《资本论(第1卷)》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二十三卷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1年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第十卷重新校订的。其中有插图卡尔·马克思像(1867年);马克思1867年8月16日给恩格斯的信;《资本论》卷德文版的扉页;马克思给《资本论》卷法文本出版者拉沙特尔的信。 《资本论(第2卷)(精)》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二十四卷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3年柏林版第二十四卷重新校订的。 《资本论(第3卷)》内容包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等。 |
| 目录 | |
| 资本论:卷 卡·马克思 版序言 卡·马克思 第二版跋 卡·马克思 法文版序言和跋 弗·恩格斯 第三版序言 弗·恩格斯 英文版序言 弗·恩格斯 第四版序言 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 篇 商品和货币 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注释 人名索引 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 文献索引 报刊索引 名目索引 计量单位和货币名称表 插图 卡尔·马克思像(1867年) 马克思1867年8月16日给恩格斯的信 《资本论》卷德文版的扉页 马克思给《资本论》法文本出版者拉沙特尔的信 《资本论》卷德文第四版的扉页 资本论:第二卷 弗·恩格斯 序言 弗·恩格斯 第二版序言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十八章 导言 第十九章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注释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报刊索引 名目索引 计量单位和货币名称表 插图 《资本论》第二卷德文版的扉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手稿的一页 恩格斯编辑和重抄的《资本论》第二卷手稿的一页 资本论:第三卷目录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序言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上) 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Ⅰ.概论 Ⅱ.靠牺牲工人而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 Ⅲ.动力生产、动力传送和建筑物的节约 Ⅳ.生产排泄物的利用 Ⅴ.由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Ⅰ.原料价格的波动及AE?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Ⅱ.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Ⅲ.一般的例证:1861—1865年的棉业危机 第七章 补充说明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第十二章 补充说明 Ⅰ.引起生产价格变化的原因 Ⅱ.中等构成的商品的生产价格 Ⅲ.资本家的补偿理由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第十五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论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第二十章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二十六章 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下)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续)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Ⅰ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Ⅱ(续)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Ⅲ(续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和汇兑率 第三十六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三十七章 导论 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概论 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形式(级差地租Ⅰ) 第四十章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Ⅱ) 第四十一章 级差地租Ⅱ——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 第四十二章 级差地租Ⅱ——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 第四十三章 级差地租Ⅱ——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第四十四章 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绝对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起源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 第四十九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竞争的假象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第五十二章 阶级 弗·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册增补 注释 人名索引 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 文献索引 报刊索引 名目索引 计量单位和货币名称表 插图 |
| 作者简介 | |
| 卡尔·马克思(1818-1883),生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里尔市。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18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1846年5月,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7年9月,《资本论》卷出版。马克思在晚年以主要精力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第二、三卷。 |
这套精装本的翻译质量,尤其是中央编译局的把关,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保障。理论经典最怕的就是晦涩难懂的翻译,但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既忠实于原著的严谨性,又尽量照顾到了德语思维向中文逻辑的转换,使得复杂的辩证法得以相对清晰地呈现。当然,艰深是必然的,但这套译本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堂奥。我特别欣赏它在关键术语上的处理,既有注释的详细,又不至于打断主体阅读的流畅性。对于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或者对政治经济学有严肃学习意图的读者,这套书的译本质量,是决定他们能否坚持读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不得不提其精妙之处。第一卷的奠基性描述,第二卷的流通和再生产的动态展示,到第三卷对具体资本形态和分配规律的揭示,构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有机整体。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宏大系统的逻辑推演。我发现,只有把三卷连贯起来看,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构建理论大厦的磅礴气势。即便是作为工具书偶尔查阅某个章节,那种整体的逻辑链条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形成一种强大的背景支撑力。这套书需要你投入时间去感受它的“呼吸”,去理解它的内部关联,一旦进入这个体系,你对整个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的认知都会被彻底刷新。
评分说实话,我更倾向于把这三卷当作一本厚重的历史文献来对待,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教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跳出来,结合我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周遭发生的新闻事件去印证书中的论述。你会惊讶地发现,尽管很多论述写于一百多年前,但它们对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洞察力依然尖锐得令人心惊。这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是这套书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它迫使你放下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假设,去追问事物的本源。对于那些对社会变迁、权力运作抱有深刻探究欲望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本绝佳的“社会解剖学指南”。每一次重读,都会因阅历的增加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它的深度是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设计给震撼到了。典藏精装的质感,无论是触摸还是视觉上都散发着一种庄重和历史的厚重感。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让人瞬间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每一页的排版都清晰考究,字体选择也十分得体,即便是面对如此宏大的理论体系,阅读体验依然保持着极高的舒适度。这种用心对待图书本身的匠人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对于真正热爱经典、注重阅读质感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外在的呈现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让人对接下来要深入研读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敬意。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开始啃这本书,坦白说,初次接触确实被其体系的庞大和逻辑的严密性给“劝退”了不少次。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作品,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步步为营的智力攀登。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跟随编译局高水准的翻译和梳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概念便开始逐渐显影。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透视世界运行的框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其他领域的书籍都无法比拟的。每一次攻克一个章节的难点,都像是大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塑和升级。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思考”——如何剖析社会结构,如何审视资本的内在矛盾。这种思维层面的根本性转变,才是它作为人类思想瑰宝的真正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