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儿童史》(上下)以儿童研究为主题,下卷所涉及时段为自18世纪迄今。主要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探讨了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这些重要主题的研究和思考。
《西方儿童史》是一部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论著,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古代到17世纪,下卷自18世纪迄今。全书一方面从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的不同定义及对待、年龄段的划分的变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儿童的社会角色、儿童礼仪、家庭环境、学习规划、活动场所等角度,构成完整的儿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研究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重要主题的思考。
艾格勒·贝奇,意大利作家、教育家,教育学与教育学史教授,曾任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哲学系主任。
多米尼克·朱利亚,法国历史学家,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偏重于旧制度和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历史、宗教和历史教育。
儿童服装反映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真实世界,也是儿童观念和证明,是儿童教育中物质和象征层面的双重体现,例如节日服装(洗礼、重大庆典、初领圣体、化装舞会)、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服装、被召唤到宫廷服务的德国或俄国贵族的儿童的制服、学校校服、根据不同区域使用不同颜色的班级罩衫、“水手装”(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种资产阶级儿童制服遍布整个欧洲)、一直持续到19世纪50年代的让人想起农村和劳动者简单生活的小男孩所穿的束腰衬衣等。儿童服装越来越轻便,摆脱了鲸须和紧身胸衣,以及上浆的领口和袖口的束缚,它已经不再像假肢一样僵硬,逐渐遵从了来自英国的运动风格。19世纪末,小男孩和小女孩开始穿短靴,出门时也不再戴贝雷帽或普通帽子;他们在衣着方面更加自由,似乎终于摆脱了整个19世纪都存在的具有束缚性和矫正外形特点的所有设计理念。
……
阅读这部作品的后半部分,关于战后消费主义和大众传媒对儿童身份重塑的讨论,让人感到既熟悉又警醒。作者对电视、广告、以及后来的早期电子游戏如何将儿童塑造成一个独特的、高价值的消费群体的描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不再仅仅关注“我们如何对待孩子”,而是转向“商业是如何定义孩子是什么”。那种将儿童视为未来市场的精明算计,在作者的笔下暴露无遗。我个人尤其关注关于身份认同的部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如何在全球媒介的裹挟下,形成一种混合的、甚至是被异化的童年经验,这个议题的探讨非常前沿。总而言之,这部史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社会对“童年”的迷恋与焦虑的根源所在。
评分初读这部著作的下卷,我立刻被其宏大的叙事和细致的史料梳理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沉睡在尘封史册中的儿童形象,一一唤醒,置于我们眼前。尽管我对西方近现代史的了解仅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田野调查。特别是在探讨18世纪启蒙运动对儿童观念的冲击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哲学家们的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家庭结构、教育实践乃乃至于服装款式的细微变化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穿着精致洛可可服饰、却在严格礼仪中挣扎的贵族幼童,也能感受到平民阶层在工业革命阴影下,童年被无情挤压的残酷现实。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远超出了我以往对“儿童史”的想象,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珍视的“童年”概念,原来它是如此脆弱且充满历史的偶然性。
评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和阶层儿童经验时的审慎和平衡。这部下卷显然聚焦于西方世界,但其内部的差异性处理得非常精妙。例如,它清晰地对比了英美中产阶级家庭中,“情感化”育儿模式的兴起,与同期欧洲大陆某些地区对儿童“早期劳动”的依赖,这显示出“现代童年”并非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而是在不同社会场域中被建构出来的多重产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视觉材料——那些早期摄影作品和儿童读物的插画——的引用和解读。这些图像不仅仅是历史的注脚,更像是佐证了某种文化心态转变的强有力证据,它们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对“纯真”的定义与规训。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成长”这个概念的理解都被拓宽了,它不再是线性的生理发展,而是文化与权力交织的场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不像一些严肃的历史专著那样,读起来令人昏昏欲睡,反而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尤其在描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诸如桑德福·彻奇(Sandford Church)等社会活动家如何掀起保护儿童权益的浪潮时,那种社会力量的碰撞感跃然纸上。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那些“被遗忘的声音”的方式,比如通过日记、信件甚至法庭记录中对儿童的描述,重构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微观史学的运用,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血有肉。举例来说,当谈及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运动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慈善,而是揭示了其中复杂的社会阶级焦虑与道德恐慌,读来令人深思,也让我对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儿童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情。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扎实得令人钦佩。它不仅梳理了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审视历史中“儿童”角色的全新分析工具。作者似乎巧妙地融合了福柯式的权力分析和人类学的“文化转向”视角,来解剖从“小大人”到“需要保护的特殊阶段”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对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儿童角色的剧烈变动,如被征用为宣传符号,或在战后成为重建国家的希望象征,作者的论述显得尤其深刻和尖锐。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性思考,使得全书的学术价值大大提升,它不是在歌颂历史的进步,而是在冷静地剖析进步背后的代价和矛盾。对于任何想进行深入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参照系。
评分很不错的书内容丰富
评分物流簡直垃圾,到貨的時候包裝的袋子竟然破了一個大口子!還好裡面的書沒有丟,沒有損壞!這是第一次在京東出現這個問題!書還是好的!
评分很有意思的研究,,值得读一下
评分儿童史研究,新史学的门类
评分好书,按推荐书单上购买收藏的
评分很有意思的研究,,值得读一下
评分以前关注过女性史,近期儿童史似成为西方史学研究热点之一,买来有空时了解一下。
评分书不错 需要安静地读和思 才能领略其中智慧
评分很不错的书内容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