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上古史

一口气读完上古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清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上古史
  • 史前史
  • 考古学
  • 文化
  • 文明
  • 通俗历史
  • 科普
  • 历史读物
  • 趣味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ISBN:97878072460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96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那混沌初开之后的岁月中,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度过了怎样的漫长岁月……
  伏羲、女娲、神农、轩辕、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禹……这些在我们民族历史的传说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都做出了哪些伟大业绩?
  让我们回到那遥远的过去,去体味先民们的生活……
  让我们去看他们的家园,那也是我们的故园……

作者简介

  张清华,字学鸿,号听雨楼主,笔名南石山人,墨仙。1939年出生于上海,汉族人。
  早年学习西洋画得林葆生先生启蒙,后考入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第一届),师从宋省予先生。
  现为:福建省中华职教社榕城艺校国画专职教师、福建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福建风土书画研究院院委、
  福州中山书画社常务理事、福建泉声艺苑名誉理事,福建省仙艺苑会员。
  擅长:传统写意花鸟,兼作山水、人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1.中国历史的开端/1
2.猿人/11
3.古人/21
4.新人/29
5.母系氏族公社/37
6.采集与渔猎/46
7.原始农业/60
8.原始畜牧业/70
9.原始手工业/77
10.原始村落/86
11.图腾崇拜/95
12.自然崇拜/101
13.父系氏族公社/108
14.农业的进步/119
15.手工业的发展/123
16.婚姻形态的变化/131
17.文字的出现/139
18.私有制的产生/148
19.最初的阶级压迫/154
20.原始城市/159
21.原始艺术/165
22.原始宗教/176
23.原始科学/186
24.原始社会组织/195
25.从氏族到部落/201
26.华夏源头/208
27.东夷溯源/213
28.三苗寻根/219
29.涿鹿之战/223
30.阪泉之战/228
31.颛项与帝喾/232
32.尧舜禹禅让/236
33.征伐三苗/242
34.禹治洪水/246
35.夏王朝的建立/251

精彩书摘

  1.中国历史的开端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屈原《天问》
  我们中国人今天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西部有“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西南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西北有阿尔泰山,北部有蒙古戈壁、沙漠,东北有兴安岭和长白山,东边和东南为海洋所环抱——大山、大海、大戈壁把这片千顷沃壤阻隔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国历史的帷幕便是在这片古老而神异的土地上徐徐拉开的。
  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但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历史古籍中,对此作出最早阐释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两则神话传说。其中,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中是这样描述的:
  传说洪荒之初,天与地合在一起,整个宇宙呈混沌状态,巨人盘古便诞生其中。一万八千年后,他突然醒来,感觉四周死一般的沉寂,实在难以忍受,便顺手抄起一把板斧,用力一挥,把宇宙劈开一道缝隙。整个世界也随之、转动起来,清澈轻盈的东西慢慢向上移动,混浊凝重的东西徐徐下沉,没有多久,混沌的宇宙便幻化作了朗朗乾坤。
  盘古担心天地还会愈合,便脚踩地、手托天,身子也跟着猛长起来。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与地已是愈来愈远,再难相合。此时,盘古也耗尽了几十万年的精力,扑卧在苍茫的原野上死去了。
  他呼出的气汇成雨露和春风;他喊出的声音化作雷霆;他的左眼变作太阳,右眼变成月亮;他的毛发和胡须则成了覆盖大地的森林和草木;他的躯干和四肢成为五岳;他的眼泪变成江河。从此,世界有了黑夜和白昼,大地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若干年后,又一尊天神女娲诞生了。她独自一人来到凡界,见景色秀美,却独少生灵,便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捏小人为乐。后来她嫌捏弄小人费时费力,便把枝条沾了黄泥乱甩。顿时,贵贱人等应运而生,生息繁衍,始到今天。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生成和发展的神话和传说,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但科学表明,人类是由一种早已绝迹的古猿发展而来的。这种绝迹的古猿,既是人类的祖先,也是现代类人猿的祖先。现代类人猿和人类之所以有亲属关系,正是因为二者都出自于共同的远祖。这类消失的古猿目前被认定为是8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拉玛古猿最初发现于印度北部山区,当时获得有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后来在巴基斯坦及非洲的肯尼亚,欧洲的匈牙利、希腊、雅典和西亚的土耳其等一些地方,也先后发现了这类古猿化石。1975年,在我国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煤窑的堆积层中,也发现40多枚这类古猿的牙齿和一个完整的下颌骨,下颌骨上面还保留有门齿、犬齿、前臼齿共12枚。我国人类学家把它定名为拉玛古猿禄丰种,其地质年代属第三纪上新世早期,距今在800万年以上。
  从拉玛古猿到人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据科学推测,在地质年代的中新世末期,地壳发生了剧烈的变动,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从此崛起,同时,气候也随之发生了逆向变化,中亚细亚和非洲许多地区开始变得干旱,荒漠地区不断扩展,热带森林面积逐渐递减。这一变化使得一些树居的猿类,随着森林面积的缩小而南移,成为森林古猿,同时也促使那些能够生活的猿类由树居生活转变为地面生活。下地的古猿不得不经常搬动石块寻找食物,或者用棍棒挖掘野生植物的块根充饥。经过多少万年的循序渐进,逐渐形成了简单的劳动,于是古猿的劳动萌芽了。古猿学会从事劳动之后,第一个结果就是促进四肢的分化,形成直立行走。从简单的劳动开始,又经过多少万年的发展,猿的四肢逐渐产生分化,前肢逐渐从支撑身体的作用中解脱出来,分化成手;后肢则单独承担起支撑身躯的作用,分化成脚。由于猿的四肢发生分化,手和脚有了分工,于是便能直立行走了。直立行走的形成,“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
  猿能够直立行走以后,首要的意义就在于扩大了视野,并使意识得以发展。
  第二个结果便是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猿的手脚有了分工,能直立行走,因此“手变得自由了”。有了手,劳动者日益发展,能愈来愈多地从事其他工作。广泛的劳动又增加了协作的条件和场所,互相协作的劳动,使“这些形成中的人已经达到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猿类互相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不发达的喉头由于声调的抑扬顿挫不断增加缓慢地然而肯定地达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这样,语言便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
  所以,人类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因此,语言在人类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斯大林说:“有声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们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结合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想,组织社会生产与自然力量作胜利斗争并达到我们今天所有的进步的力量之一。”
  归纳起来,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首先是劳动,“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和猿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又是人和猿相区别的标志。人和动物的不同是,“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是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简单的、无意识的半本能性质的劳动,在高等动物中偶尔也会出现。然而,制造工具的劳动,即使是偶尔,猿类也是不可能的。如现代类人猿中的黑猩猩、大猩猩等,为了获取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食物,它们也会用箱子作为架子或使用木棍,但它们绝不会制造工具,所以恩格斯说:“没有一只猿手制造过哪怕是最笨的石刀。”
  到了距今300万年左右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古猿学会了制造工具,最原始的人——猿人开始形成。从猿转变成人,这在人类进化史上完成了第一个光辉的历程。人猿相揖别,标志着人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历史学家根据人类体质和智力的演进,把人类的进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猿人、古人、新人,人类学家则称之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今天,人类学家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不少猿人、古人、新人的化石,这为研究人类的进化史积累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中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猿人遗迹遍布南北各地。其中特别重要的发现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等。大批猿人遗骸和遗物的发现,不仅为世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中国远古人类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且充分地说明了早在200多万年以前,中国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

前言/序言

  上古时代一般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中国的上古时代一般指的是夏朝以前。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古老而神异的土地上,“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中国历史的帷幕便是从这里徐徐拉开的。
  我们就是从这里来的,这里有我们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漫漫来时路。
  在那混沌初开之后的岁月中,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度过了怎样的漫长岁月?从茹毛饮血到自己生火,从赤手空拳与大自然搏斗到发明石器、陶器直至青铜器,从采集和渔猎发展到种植作物、饲养家畜,从结绳记事到书写文字,从栖身洞穴发展到部落、聚落直至城市和国家……
  他们逐渐走出蒙昧、野蛮的时代,进入了文明社会;他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在不断丰富物质资料和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质朴而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在长期的战争、交往、迁徙和联盟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共同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
  伏羲、女娲、神农、轩辕、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尧、舜、禹……这些在我们民族历史的传说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都做出了哪些伟大业绩?
  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还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本书努力帮助读者朋友们穿越时空,回到那遥远的过去,去体味先民们的生活,去看他们的家园——也是我们的故园。
  翻开本书,我国夏朝之前数百万年的历史画卷将由远及近地向你慢慢展开,供你去体味、去欣赏。
史海拾遗: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图书名称: 史海拾遗: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对“一口气读完上古史”这类快速浏览式历史读物的简单复述,而是以严谨的考据和深入的思辨,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广阔、复杂且充满迷雾的上古历史图景。我们不满足于线性叙事和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而是尝试重构一个基于考古学证据、文献批判和比较人类学视角的中华文明起源模型。 第一编: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文明的漫长孕育期 第一章:远古的足音:旧石器时代的生存智慧 本章聚焦于中华大地百万年间人类活动的踪迹,从北京猿人到峙峪文化,强调早期智人如何适应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剧变。我们详细考察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技术的演进,如细石器技术在北方草原的扩散,以及南方洞穴遗址中发现的早期艺术与符号表达的萌芽。重点在于探讨当时社会组织的基本形态——狩猎采集群体的流动性、亲属关系结构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未来定居生活的潜在基础。 第二章:农耕的曙光与定居的革命:新石器时代的多元爆发 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多中心、多路径的复杂过程。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南北方在新石器时代展现出的巨大差异性与并行性。 在黄河流域,我们详述了仰韶文化(如半坡遗址)与大汶口文化的社会转型。仰韶文化所体现的聚落布局、陶器艺术风格的区域性差异,以及早期农业(粟、黍)的推广,揭示了早熟定居社会的形成。大汶口文化则更侧重于对社会阶层的早期分化进行考察,尤其关注其晚期墓葬中玉器、象牙梳等昂贵随葬品的出现,暗示着早期权力结构正在酝酿。 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如河姆渡文化(稻作文明的奠基者)和良渚文化,被赋予了独立的视角。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与精湛的骨器制作,展示了适应湿热环境的生存策略。而良渚文化的玉器群(琮、璧)及其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遗址,则被视为中国史前文明复杂化、礼制化的关键证据,其宗教信仰和宇宙观的构建,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礼仪制度。 第二编:从部落到邦国:礼制与权力结构的萌芽 第三章:跨越时代的连接:红山文化与北方草原的互动 本书将红山文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东北亚联系网络中进行考察。红山文化的玉器,特别是“猪龙”形象,不仅是本土信仰的体现,也可能与遥远的西伯利亚或更远的文化有过交流。我们着重分析了牛河梁遗址所揭示的“坛、冢、庙”组合,这被视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早期王国)的雏形,其中蕴含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对资源的集中控制,是理解夏商周国家形成的关键环节。 第四章:文明的汇流与冲突:龙山时代的社会张力 龙山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中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本章通过对龙山文化中晚期聚落的防御工事(如城墙的出现)与内部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了早期社会内部的紧张关系。我们探讨了“以玉为礼”的制度化过程,以及“战争”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各个区域文化(如陕南的石峁文化、中原的陶寺文化)开始相互渗透、竞争,为最终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神话与史实的交织:尧舜禹时代的文献批判 传统的“尧舜禹禅让”故事被置于严格的文献学和考古学框架下进行审视。本书不再盲目接受传统记载的叙事,而是将其视为后世对早期政治合法性构建的投射。我们对比了《史记》、《尚书》以及零星甲骨文的记载,试图还原一个更贴近史实的权力更迭过程——从部落联盟到世袭王权的过渡,可能是充满了血腥与兼并的复杂过程,而非简单的“德行感召”。陶寺遗址出土的陶鼓、玉器与天文现象的关联,为理解“圣人”在早期政治中的角色提供了物质证据。 第三编:区域性文明的独立探索 第六章:巴蜀的孤岛:长江上游的青铜前奏 与中原同时期,长江上游的古蜀文明(如宝墩文化)展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本书探讨了其相对封闭的环境如何催生出独特的文化面貌,例如,与中原地区不同的丧葬习俗和对外交流的稀疏性。这部分内容旨在打破“中原中心论”的局限,展现上古中国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多重文明单元的并存与互动。 第七章:岭南与海疆:海洋文明的边缘视角 针对被传统史学忽视的岭南地区,本章考察了该区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的特征。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与东南亚地区的潜在联系,以及当地特有的石器和陶器技术,揭示了在黄河流域青铜技术尚未完全统治前,中国南部区域的独特发展轨迹。我们分析了早期聚落对河流和海岸线的依赖,这与内陆农业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结:史前的遗产与文明的边界 本书的最终结论是,中华文明的上古史是一个漫长、多源、充满张力的复合体。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或文化从A点到达B点的旅程,而是数千年间,无数次技术革新、社会重组、环境适应以及权力斗争的结果。我们所继承的“古老”传统,是无数次在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周边地区进行的长达数千年的实验、失败与融合的产物。本书希望提供的,是一种审慎的、以证据为基础的理解,而非一味追逐神话的浪漫化叙事。它要求读者放下对“一口气读完”的急躁,投入到对史前复杂性的细致品味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信史”与“传说”之间的边界时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上古史的尴尬之处就在于史料的稀缺和真伪难辨,很多我们熟知的片段都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祛魅”,将所有神话一概斥为虚构,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和富有想象力的处理方式。它似乎在问:即便是一个神话,它在当时的人心中,是否也拥有着等同于事实的“历史意义”?书中将一些经典的创世神话、英雄谱系,置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进行解读,使得这些看似荒诞的故事,突然间折射出了早期社会群体的心理结构、对自然力的理解,甚至是早期的政治伦理。这种将神话还原为社会文化现象的解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人不再把它们当作无稽之谈,而是当作理解那个时代人们思维方式的钥匙。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历史的复杂性,又满足了现代读者对故事性的需求,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一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融合体,它既有学术性的严谨气质,又夹杂着一种近乎散文诗的抒情色彩。初翻时,你会感觉到它在努力克制那种过于情绪化的表达,但在描述到文明的重大冲突或关键人物的命运转折时,笔锋会陡然变得激昂有力,充满画面感。尤其是在描绘早期部族间的迁徙与对抗时,那种紧张感仿佛穿透了千年的时光,直击人心。但这种张力控制得非常好,它绝不流于煽情,所有的激情都建立在对史实逻辑的推演之上。例如,对于某个早期技术突破的描述,作者不仅仅是告知读者“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发生”,以及“这个变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不可逆的影响”。这种兼顾宏大叙事和微观机制的写作手法,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大开大合的气势,又不失细节的支撑,保证了思想的深度和阅读的流畅性,让人爱不释手,仿佛在跟随一位极富魅力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体现出一种极强的作者主观判断和取舍,这一点我欣赏,但也有些许保留。它显然不是一部试图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而是精选了那些被作者认为对理解“上古”核心脉络至关重要的片段进行深入挖掘。这种“聚焦”的优点是让读者能够快速抓住主干,避免被海量信息淹没,它成功地提炼出了上古历史中的几次关键性转折点。然而,也正因为这种高度的个人化筛选,某些我认为可能同样重要的支线或地域性的发展,可能就一笔带过了,这对于追求全面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感到不够尽兴。但换个角度看,这恰恰是作者的野心所在——他不是想做记录员,而是想做“阐释者”。他将这些零散的考古发现、神话传说和文献碎片,用他自己构建的逻辑框架重新编织起来,形成了一个自洽的叙事闭环。这种大胆的整合与重构,使得全书的论述脉络清晰、逻辑连贯,尽管历史的真相往往是碎片化的,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解读工具”,帮助我们建立起对那个遥远时代的初步认知框架。

评分

作为一本试图梳理“上古”脉络的著作,其对“时间感”的把握尤其值得称道。上古史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远古”,很难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时间序列。但这本书巧妙地利用了地理变迁、气候更替乃至关键遗址的发现顺序,来作为时间推进的锚点,成功地将相对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随着章节的推进,我们仿佛也一同经历了环境的压力、技术的迭代,以及社会组织的复杂化过程。它没有那种动辄万年的时间跨度带来的阅读疲劳,而是通过一系列可感知的里程碑事件,将漫长的时间浓缩在了清晰的逻辑链条之中。这种构建起来的时间轴是富有弹性和层次感的,它让我们认识到,“上古”并非一个静止的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塑造和突破的动态过程。通过这本书,我对“历史的深度”有了一个全新的体悟,它不再是书本上的刻度,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充满挣扎与创造的生命历程。

评分

这部书的视角真是新奇得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那种传统史学著作的沉闷和刻板,反而充满了叙事的力量。作者似乎不是在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在讲述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烟火气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对早期文明社会形态的描摹,那种从蒙昧走向开化的过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书中对于氏族制度的演变、早期宗教信仰的萌生,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挣扎与调和,都有非常细腻的笔触。读起来,我仿佛能真切感受到那些远古先民在面对未知时的敬畏与勇气。它没有堆砌复杂的考古学名词,而是用一种近乎神话的、却又有着深刻历史逻辑的语言,将那些模糊不清的“上古”图景勾勒出来。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沉浸其中,体验到人类文明之初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史诗,而不是教科书,它激发了读者对“我们从哪里来”这个根本问题的深层思考,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完成了对人类早期历史一次精神上的溯源。

评分

正版书,还没看,但感觉不错

评分

一口气读史的书都买了,喜欢,是粗略了解的好书

评分

正版书,还没看,但感觉不错

评分

希望此书不错吧。。。。

评分

好书啦

评分

很好

评分

对上古史做个扫盲,了解一些基础的东西

评分

正版书,还没看,但感觉不错

评分

对上古史做个扫盲,了解一些基础的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