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精深”与“扎实”。对于那些致力于古代文史研究的同仁们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必备的参考典籍,其价值不言而喻。但即便对于我这样,只是想在浩瀚的古典学术海洋中打捞一些真知灼见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提供了极高的阅读密度。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看完就忘的“快餐文化”产物,而是需要你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带着笔和笔记本去啃读的“硬菜”。我尤其欣赏朱季海先生在引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原始文献的绝对忠诚,他很少做过度演绎,而是将证据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判断。这种严谨的学风,在当代很多追求速度的学术成果中是越来越难得的。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一次高强度的智力训练,虽然过程可能略显吃力,但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知识的重量和学术的厚度,是真正沉淀下来的学问。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校议”类的书籍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专家的“内参”,离我们普通读者太远。但这本《著作集》的排版和注释做得相当到位,使得即使是像我这样,不是科班出身,但对古典文献抱有一份好奇心的人,也能勉强跟上节奏。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将所有论证过程堆砌在一起,让人喘不过气;朱季海先生的行文风格中,似乎保留了一种文人特有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特别是他处理《南齐书》中史料矛盾或人物传记细节不清的地方,他的推测和论断,常常带着一种审慎的温度,让人感觉他不是在做冷冰冰的文字游戏,而是在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示范了一种如何对待古籍的态度——尊重文本,但绝不盲从,勇于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审慎质疑。这对于提升我们阅读古籍时的批判性思维,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啊!我最近沉迷于古代典籍的考据和校勘工作,市面上那些零散的资料翻起来太费劲了。这本《朱季海著作集:南齐书校议·庄子故言》简直是及时雨,它把朱季海先生在《南齐书》校注上的心血和对《庄子》的独到见解汇集一堂。光是“校议”二字,就足以看出其学术的严谨性。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抽丝剥茧般的文字辨析能力,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而是结合当时的史料背景、语境习惯,提出了极具说服力的修正意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跟着作者一同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穿梭,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给予的。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存疑或异文较多的地方时,朱先生的论证逻辑清晰,引据充分,让人不得不信服。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特别是想深入了解《南齐书》这部史书的底层文献构造的学者或深度阅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学术平台。
评分作为一个对先秦诸子哲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通常会选择一些比较轻松的导读类书籍,但这次尝试朱季海先生的这本著作,我必须承认,门槛是有的,但翻开之后,那种文字的魅力逐渐显现出来。重点是,他对《庄子》的“故言”的梳理和阐发,视角非常新颖。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文本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某些看似寻常的词句背后可能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意涵或者历史语境。这种“返璞归真”式的解读,让那些我原以为已经完全理解的篇章,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虽然有些地方的考证过程稍微有些艰涩,涉及到大量古代用词的细微差别,但我发现,只要耐下心来,跟着他的思路走,最终的收获是巨大的。这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哲人的对话,朱先生充当了绝佳的引介人,帮我们拨开了层层历史的迷雾,直抵思想的核心。读完后,感觉对《庄子》的理解不再是蜻蜓点水,而是有了一些可以深入思考的支点。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时代,光看官方正史是不够的,那些野史和笔记往往能提供更生动、更鲜活的侧面。这本集子中关于南齐史料的校勘工作,就体现了这一点。朱季海先生似乎对那些史家笔下的“微言大义”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我注意到,他在辨析一些官职名称、地域划分或者礼仪制度的差异时,引用了大量的旁证,从别的史书,甚至是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佐证。这种跨学科的参照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南齐社会结构的认知。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几个朝代更迭事件,而是变得立体、可触摸了。至于《庄子故言》部分,虽然不如《南齐书》校议那样直接指向具体的历史事件,但那种对哲学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流变的研究,同样让我对“变化”和“永恒”的思考有了新的维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部精妙的“思维导图”,引导读者构建起更复杂的历史和哲学认知网络。
评分南齊書卷二十五校議
评分南齊書卷五十校議
评分南齊書卷六校議
评分南齊書卷二十七校議
评分朱季海是一代大家,章太炎得意弟子之一,书值得好好看看。
评分南齊書卷二十九校議
评分南齊書卷四十校議
评分南齊書卷二十二校議
评分朱季海(1916--2011),名学浩,江苏苏州人。当代国学大师、学者。16岁时师从国学大师、朴学大师,著名学者、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古文经学家章太炎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最小的弟子,因聪明过人而十分用功,深为章太炎器重,称其为“千里驹”。1935年章氏国学讲习所创办后,朱季海担任主讲人。精通英、德、日、法语和训诂考证之学。其著作《楚辞解故》被誉为学术界“天书”。1946年曾在南京国史馆工作,因不满官场黑暗阿谀,愤然辞职。传奇的他一生只任过2年半公职。1949年在苏州第三中学教书。20世纪90年代,曾为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文学、史学、美术三个系学术带头人指导讲学。在过去苏州的国学界,他资格最老、学问最大,经曾任苏州市宣传部长的俞明曾介绍,朱季海被聘为苏州博物馆顾问,苏州宣传部工农联盟顾问。2005年被聘为苏州复兴私塾顾问(挂职)。2011年96岁的他,身体一直不怎么好,苏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等栏目对其有多次报道。首先,他受到章太炎先生文化思想熏陶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实践,有极为纯熟的乾嘉、章黄的学术素养:经史子互通,以“小学”通经而不事空谈,学风务实、文风简约,当代少有。有人说他的《楚辞解故》是“天书”,怎么会呢?《楚辞解故》顾名思义,是对前人故训所做的再梳理,每一条前人有多个说法的,他都有分辨,也不过是用材料说话。例如“离骚”,“离”历来有三种解释:解为“别”和“叛”,都用的是“离”的常用义,解为“遭”,是以“离”为“罹”;朱先生梳理后,根据多种故训,确定为后一种解释。由于证据充足,将这个语义考证做成确案。这在训诂界一看就懂,何称“天书”?只是,他的解故取材时代偏早,一般人难以有此积累而已。 第二,他因博览群书,积累丰厚,对古文献的语言、思想有高度的敏锐判断能力,甚至可以说是鉴赏力。是非真伪在他的短短数言中表述清晰,极具说服力,胜过许多洋洋巨文。朱季海先生善于“校”,但不是死板的核对,他的功夫在“理”,清理和释理,虽说“述而不作”,实为“述而能作”,一般的人达不到这样的“不掺水”的功夫。 第三,他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能够立足现代来弘扬传统,严守文人将古训传世的使命,不越雷池来妄谈世风,看似迂阔而实为清醒。每次见他,他都会对我说:“千万不要听那些认为章黄是‘复古’的谰言。太炎怎么会复古?他处处立足当代。有些人把‘还原历史’解释为‘回到历史’。怎么回得去?现代是真的,历史也应当是真的,‘还原’不过是求真,懂得‘小学’才能求真!这就是‘朴学’。”他的学问是有根的,从根上解读古籍。现在的有些学者连书都不好好看,材料习惯从网上“调用”,观点习惯从第二手、三手甚至多手转用的文章中“抄用”,这么做学问,怎么能看懂朱先生的书?就是很用功的人,时间不到,也难以企及朱先生的根底。在当前这种浮躁之风盛行的情况下,读他的书、文令人感慨。现在的评论善于炒作,号称“新闻效应”,是不能正确解读朱先生的学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