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果品産地貯藏保鮮與病害防治》由河北科技師範學院高海生教授等編著,作者總結瞭多年來從事果品貯藏保鮮技術工作的經驗和科研成果,並收集瞭部分新的實用技術資料,係統介紹瞭果品采收、包裝與運輸,果品産地貯藏保鮮的基本條件、産地貯藏保鮮的設施條件,北方水果、南方水果、常見瓜果、主要於果的産地貯藏保鮮與貯藏期病害防治技術,果品保鮮劑的配製與使用技術等內容。全書內容係統,知識新穎,語言通俗,技術先進實用,可操作性強,可供果樹(經濟林)種植人員、經銷人員、市場管理人員及各級農業技術人員閱讀,並可作為大中專院校及職業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一、果品采收、包裝與運輸
1.果實的成熟度如何劃分?
2.果實成熟度如何確定?
3.果實采收前應做哪些準備?
4.如何進行采果?
5.采果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6.如何進行果品包裝場所的操作?
7.如何進行選果分級?
8.果品貯藏、運輸和銷售時如何進行包裝、堆碼處理?
9.如何掌握好新鮮果蔬的運輸流嚮?
10.為什麼說鐵路運輸是果品流通的主要運輸方式?
11.新鮮水果鐵路運輸的技術條件有哪些?
12.新鮮水果公路運輸的技術條件有哪些?
13.果實貯藏前如何進行預冷處理?
二、果品産地貯藏保鮮的基本條件
1.果實的呼吸作用有幾種類型?
2.影響果實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3.果實呼吸與貯藏的關係如何?
4.降低貯溫是果實貯藏保鮮的首要措施嗎?
5.果品貯藏保鮮如何利用其耐藏性和抗病性?
6.果品貯藏保鮮如何控製其後熟和衰老?
7.水分蒸發對果實貯藏的影響有哪些?
8.影響果實水分蒸發的因素及控製蒸發的措施有哪些?
9.為瞭防止果實失水,如何保持貯藏的高濕環境?
10.果實入貯時如何控製好質量關?
11.如何防止果實貯藏中的“齣汗”和“結露”?
12.什麼是水果的冷害?冷害的癥狀有哪些?如何控製冷害的發生?
13.什麼是水果的凍害?如何防止凍害的發生?
14.果品貯運病害發生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5.采前哪些因素導緻果實非傳染性病害的發生?
16.采後哪些因素導緻果實傳染性病害的發生?
17.為什麼說果蔬田間病害和貯運病害密不可分?
18.果品貯藏經常使用的藥物有哪些?
三、果品産地貯藏保鮮的設施條件
1.果品堆藏如何進行管理?
2.果品溝藏如何進行管理?
3.果品窖藏如何管理?
4.土窯洞貯藏果實如何管理?
5.通風庫貯藏果實怎樣管理?
6.強製性通風庫貯藏果實怎樣進行管理?
7.如何利用冰窖進行果實的簡易低溫貯藏?
8.機械冷藏庫有哪些特點?
9.冷藏果品如何避免庫溫波動?
10.果品冷藏時如何利用儀錶進行庫溫測定?
11.庫房貯藏果實如何進行消毒處理?
12.産地農民如何建造低成本的微(小)型冷藏庫?
13.如何正確使用氣調庫?
14.如何進行果品的塑料薄膜簡易氣調貯藏?
……
四、北方水果産地貯藏保鮮與貯藏期病害技術
五、南方水果産地貯藏保鮮與貯藏期病害防治技術
六、常見瓜果産地貯藏保鮮與貯藏期病害防治技術
七、主要乾果半貯藏保鮮與貯藏 其病害技術
八、果品保鮮劑的配製與使用技術      
精彩書摘
       (2)河沙、鋸末混藏湖南邵陽地區在陰涼通風、不進陽光、可控製空氣流通的水泥地麵倉庫內,用木屑、河沙混閤作填充物貯藏闆栗,效果較好。其做法是:闆栗與河沙、鋸末以1:3~4的比例混閤堆放。貯藏分3個時期,從總苞采收至11月中旬為前期,主要做好栗果的後熟、散熱發汗和預貯;11月中旬至翌年2月初為中期,通過逐漸關閉門窗和室內定期噴水,使室內保持90%的空氣相對濕度,防止闆栗脫水失重;2月初至4月中旬為貯藏後期,適當降低填充物的濕度,並繼續覆蓋和保持室內空氣濕度,防止栗果吸水發芽和脫水、乾燥、變質。
    通過上述管理,可有效地解決栗果貯藏保鮮中的腐爛、失水、發芽3個技術問題。
    (3)地麵沙藏闆栗沙藏是我國各地常用的方法之一。河北遷安栗農的經驗是將栗果經水漂洗,挑齣浮漂栗後進行濕沙堆藏。方法是選一平坦通風地段,上用葦席等搭棚遮陰,在其下麵用不帶泥土的沙粒按1份栗果2份沙的比例堆貯,一層栗一層沙,不要使栗果外露,每層栗果不超過10厘米,最後整個堆麵蓋一層麵沙。沙子的濕度以手握成團,鬆開時剛好散開為宜。堆藏1周左右適量噴1次水,噴水數量和次數要視沙堆的濕度酌情而定。噴水過多,底層果易變黑,噴水太少,上層栗果易風乾。
    在江浙等地采用室內沙藏。方法是選地勢高燥、通風良好的空屋(以土質地麵為宜),采用層沙層果的濕沙貯藏法,沙要濕潤不流水為宜。底層沙厚15厘米,其上放栗果一層,再蓋沙厚3~5厘米,放栗果一層,以此類推堆高60厘米左右,寬度不超過2米,上麵再蓋濕沙15厘米左右。以後每隔20--30天翻動檢查1次。
    ……      
前言/序言
       
				 
				
				
					《現代食品工程學原理》  內容簡介  《現代食品工程學原理》是一部係統、深入探討現代食品加工與製造背後科學與工程原理的著作。本書旨在為食品科學、食品工程、生物工程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研究人員和行業從業者提供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前沿的應用視角。全書緊密圍繞食品的化學、物理、生物學特性,以及如何利用工程學原理對這些特性進行控製和優化,以實現高效、安全、高質量的食品生産。  第一部分:食品的物質基礎與工程學特性  本部分聚焦於理解食品的構成及其在加工過程中的行為。     第一章:食品的宏觀與微觀構成: 詳細闡述瞭碳水化閤物、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礦物質、水等食品主要組分的結構、性質及其在食品中的功能。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組分的分子結構如何影響其物理化學性質,例如澱粉的糊化與迴生,蛋白質的變性與凝膠,脂肪的乳化與氧化等。同時,也會介紹非營養性成分,如色素、香氣物質、天然抗氧化劑等的化學本質和在食品中的作用。    第二章:食品的流變學特性: 介紹瞭流體在流動和形變時的力學行為。本書將涵蓋牛頓流體和非牛頓流體的基本概念,如黏度、屈服應力、塑性等,並重點介紹食品體係中常見的流變模型,如冪律模型、賓漢姆模型、赫歇爾-巴剋利模型等。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讀者將理解這些流變特性如何影響食品的泵送、混閤、噴霧、擠壓等加工操作,以及對食品的質構(如口感、稠度)産生的影響。    第三章:食品的傳熱傳質原理: 這是食品工程的核心內容之一。本章將係統講解傳導、對流、輻射三種傳熱方式在食品中的應用,並深入分析固-液、液-液、氣-液等相界麵的傳質過程,包括擴散、對流擴散等。我們將詳細推導和應用傳熱傳質方程,探討邊界條件的影響,並分析不同食品物料在加熱、冷卻、乾燥、蒸發、結晶等過程中的傳熱傳質行為,為理解和設計各類食品熱加工設備(如殺菌釜、冷凍隧道、乾燥器)提供理論基礎。    第四章:食品的熱力學性質: 探討食品在不同溫度、壓力、組成下的能量狀態。本章將介紹食品的相變熱力學,如水的汽化潛熱、冰的熔化潛熱,以及食品組分(如糖、鹽)對水活度、冰點的影響。此外,還將討論食品體係的自由能、焓、熵等概念,及其在食品穩定性和加工過程中的意義。  第二部分:食品加工單元操作與設備  本部分將工程學原理應用於具體的食品加工過程,介紹主要的單元操作及其設備。     第五章:粉體工程與顆粒物料處理: 關注麵粉、糖、澱粉、奶粉等顆粒狀食品的加工。本章將深入研究顆粒的物理特性,如粒徑分布、密度、堆積密度、流動性等,並討論如何通過篩分、研磨、混閤、造粒、壓實等操作來改善其性質。讀者將瞭解不同類型混閤設備(如V型混閤器、雙錐混閤器、槳葉混閤器)和研磨設備(如球磨機、錘式粉碎機)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食品生産中的應用。    第六章:流體輸送與泵送技術: 重點介紹液體和半流體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如何被安全、高效地輸送。本章將詳細介紹離心泵、容積泵(如齒輪泵、螺杆泵)等各類泵的工作原理、選型依據以及在食品行業中的具體應用。同時,將分析管道係統的設計、阻力計算以及如何減少物料損失和設備磨損。    第七章:分離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 闡述利用物理、化學方法將食品中不同組分分離的原理和設備。本章將涵蓋過濾(闆框過濾、膜過濾)、離心分離(碟片式離心機、管式離心機)、沉降、萃取、膜分離(超濾、納濾、反滲透)等多種分離技術。讀者將學習這些技術如何應用於果汁澄清、油脂提取、蛋白質分離、牛奶淨化等過程中,並理解不同分離技術的選擇依據。    第八章:熱交換設備與加熱冷卻技術: 深入探討用於食品加熱、殺菌、冷卻、冷凍和乾燥的各類熱交換設備。本章將詳細介紹管殼式換熱器、闆式換熱器、夾套式反應器等設備的設計原理、傳熱計算和操作優化。特彆關注滅菌技術,包括巴氏殺菌、高溫短時滅菌(HTST)、超高溫滅菌(UHT)以及瞬時高溫短時滅菌(UHTST)等,並分析其對食品營養、風味和微生物的影響。    第九章:乾燥與濃縮技術: 介紹如何通過去除水分來延長食品保質期和改變其物理形態。本章將係統講解蒸發(如薄膜蒸發、多效蒸發)、噴霧乾燥、冷凍乾燥、滾筒乾燥等技術。讀者將學習不同乾燥方法的原理、設備結構、操作參數的選擇以及對食品質量的影響,包括粉末形態、溶解性、熱敏性成分的保護等。    第十章:擠壓技術與膨化食品加工: 關注利用高壓、高溫和剪切力對食品進行加工。本章將深入講解擠壓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以及擠壓過程中物料的塑化、糊化、膨脹和熟化機理。讀者將學習如何通過調整擠壓參數(如螺杆構型、溫度、濕度、轉速)來控製擠壓食品(如早餐榖物、膨化零食、植物蛋白製品)的質構、形態和營養成分。  第三部分:食品質量控製與過程安全  本部分強調工程學在保障食品安全、維持品質以及實現可持續生産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食品安全與微生物控製工程: 探討食品加工過程中微生物的生長、存活機製以及如何通過工程學手段進行控製。本章將分析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如不同類型微生物的生長麯綫、耐熱性、耐受性等,並重點介紹熱力學滅菌模型(如Z值、D值)、輻射滅菌原理(如紫外綫、電離輻射)、過濾滅菌技術以及化學消毒劑的應用。同時,將討論加工過程中交叉汙染的風險及預防措施。    第十二章:食品品質的工程學調控: 關注如何通過工程學手段維持和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質、營養品質和功能品質。本章將從物料特性、加工參數、設備設計等角度,深入分析影響食品色澤、風味、質構、維生素含量、蛋白質生物利用度等的因素。讀者將學習如何通過優化加工工藝,如控製溫度、壓力、時間、剪切力等,來最大程度地保留食品的營養價值和提升其感官體驗。    第十三章:過程控製與自動化技術: 介紹現代食品工廠中廣泛應用的自動化控製係統。本章將講解傳感器技術(如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流量傳感器、pH傳感器)、執行器(如閥門、電機)以及分布式控製係統(DCS)、可編程邏輯控製器(PLC)等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應用。讀者將瞭解如何通過實時監控和反饋控製,實現對加工參數的精確控製,提高生産效率,降低能耗,並確保産品的一緻性。    第十四章:能源與資源利用效率: 探討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如何優化能源和水資源的消耗。本章將分析不同加工單元的能耗情況,介紹熱能迴收技術(如餘熱利用、熱泵技術)、高效傳熱技術以及節水工藝。同時,還將關注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如副産物的迴收利用、廢水處理與再利用等,為實現食品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工程學解決方案。    第十五章:新興食品加工技術與未來展望: 展望食品工程領域的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本章將介紹諸如高壓處理(HPP)、脈衝電場(PEF)、超聲波輔助加工、微波輔助加工、3D食品打印等新型加工技術,並分析其在食品殺菌、保鮮、質構改良、營養強化等方麵的應用潛力。同時,也將探討智能製造、大數據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以及未來食品工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食物安全、營養健康、環境可持續性)中的角色。  《現代食品工程學原理》的編寫風格嚴謹而清晰,理論推導嚴密,案例分析貼閤實際,圖文並茂,旨在幫助讀者建立紮實的食品工程學知識體係,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産中的問題。本書不僅適閤作為高等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對渴望提升專業技能的行業技術人員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