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編柞蠶放養技術》由遼寜省蠶業科學研究所專傢編著。內容包括:柞蠶習性與氣象環境,柞蠶實用品種,春蠶製種技術,春蠶放養技術,鞦蠶製種技術,鞦蠶放養技術,柞蠶主要病害防治,柞蠶主要蟲害、鳥害和獸害防治,柞蠶放養過程中的20個“為什麼”,柞蠶放養過程中的20個“怎麼辦”,柞蠶放養常用藥劑及配製,幾種蠶具的製作工藝等。《新編柞蠶放養技術》語言通俗易懂,內容科學實用、針對性強,適閤柞蠶養殖者、柞蠶業技術人員及推廣人員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一、概述
二、柞蠶習性與氣象環境
(一)柞蠶的習性
(二)柞蠶與氣象環境
三、柞蠶實用品種
(一)抗大
(二)大三元
(三)9906
(四)882
(五)H8701
(六)方山黃
(七)青黃一號
(八)早418
(九)選大一號
(十)金鳳
四、春蠶製種技術
(一)種繭準備
(二)種繭保護
(三)暖繭
(四)製種
(五)鏡檢
(六)保卵
五、春蠶放養技術
(一)種卵準備
(二)齣蠶前的準備
(三)收蟻
(四)保苗與養蟻
(五)勻蠶、移蠶和撒蠶
(六)窩繭
(七)摘繭
六、鞦蠶製種技術
(一)看蠶訂種
(二)看繭購種
(三)看卵購種
(四)種繭的取樣和數量確定
(五)備種
(六)種繭運輸
(七)製種
七、鞦蠶放養技術
(一)放養形式
(二)放養準備
(三)收蟻
(四)小蠶期的放養管理
(五)大蠶期的放養管理
(六)窩繭
(七)摘繭
(八)蠶繭的保管
八、柞蠶主要病害防治
(一)柞蠶膿病
(二)柞蠶空胴病
……
九、柞蠶主要蟲害、鳥害和獸害防治
十、柞蠶放送過程中的20個“為什麼”
精彩書摘
1.備種目標
要根據曆年來的市場需求情況確定備種目標。備種目標包括品種、種級、雜交組配、數量和種源。所備的種繭必須具有各級檢驗部門齣具的檢疫閤格證明。
2.看蠶訂種
春蠶種生産單位或個人應在9月中下旬(已有1/3的蠶營繭)到鞦蠶種生産單位進行看蠶訂種。主要內容為:①調查生産單位的繁種用種是否和自己所購蠶種相對應。也就是說,買雙母種繭時,必須用春繁單母投種。②看蠶食葉量是否超標;是否用芽柞繁種(芽柞指1年生柞樹,其葉質含水量大,不宜用於繁種);蠶的取食能力強弱,在相同的飼料條件下,蠶能將葉脈和嫩梢頂端取食殆盡的為健蠶,而隻將葉肉取食成篩網狀的為弱蠶。③看品種是否混雜。柞蠶的不同品種都有各自的固有體色,如果不是兩個異色品種的單交二代,那麼體色都應該是一緻的,如果齣現兩種以上體色,就說明該品種不純正。④看蠶體質是否健壯。健蠶頭大尾小,環節緊湊,剛毛豐密且頂端突起明顯,體色鮮亮。抓取時蠶兒足部抓樹牢固,手觸頭部時左右擺動,吐胃液自衛。⑤看蠶是否有膿病、微粒子病、軟化病和僵病發生。微粒子病蠶達到1%時,就不可作母種用瞭。膿病蠶、軟化病蠶的總數達到5%以上時也不可用作母種。⑥看蠶的發育整齊度。在批次清晰的情況下,如果蠶兒齣現“老少三輩”,就說明蠶兒生長發育不健康。
3.備種數量
在確定備種數量時,應從以下4個方麵考慮。
(1)根據市場需求預測確定備種數量春蠶的放養量受春蠶繭價格的製約。一般情況下,如果上年春蠶豐産,供應市場有餘,春蠶繭售價低,養春蠶效益不高,則會影響下一年的放養積極性。所以,備種量要相對減少,以免造成損失。
(2)根據種繭産地確定備種數量遼寜南部蠶場樹勢相對較弱,單位産卵量偏低,吉林永吉等地區樹勢很強,單位産卵量很高,兩地區的備種數量比在1:0.85左右。
(3)根據品種確定備種量柞蠶品種不同産卵量也存在很大差異,在備種時要充分考慮。
(4)根據當年氣候條件確定備種數量當年的溫度、光照、降雨、霜凍對種繭的單位重量、産卵量和發病等影響很大。如發生晚霜凍和高溫乾旱時,蠶兒食入的是老硬葉片或次生葉片,使蛾期産卵量偏少,備種時就要增加計劃種繭量的10%左右。
4.運輸時間及注意事項
種繭運輸時間分早期和晚期兩種。早期一般在11月上旬。應傍晚裝車,夜間運行。運輸過程中要防止傷熱,用塑料筐或麻袋盛繭,塑料筐每筐不超過10韆剋。此期的種繭大多要經過主管部門檢驗,種繭運迴後要進行選搖,準備接受檢驗。晚期一般在11胃下旬(小雪前後)進行。運輸過程中要注意保溫、防凍,用紙闆箱、繭籠子等盛繭,為防凍害,還要加棉毯、棉紙做內襯。運輸時要做到專車專用,嚴禁與農藥、化肥、煙草、塗料、化妝品等有毒有害物質混車配貨。嚴禁途中作長時間逗留。嚴禁有害射綫照射檢疫和檢查。
……
前言/序言
《悠然田園:鄉村養蠶的自然之道》 在中國廣袤的鄉村田野,有一種古老而充滿詩意的生活方式,它伴隨著四季的輪迴,依靠著大自然的饋贈,孕育齣如絲綢般光潔溫潤的生命。本書《悠然田園:鄉村養蠶的自然之道》並非一本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描繪的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哲學,一種迴歸土地、傾聽生命節拍的質樸追求。它不深入探討柞蠶養殖的具體技術參數,也不提供詳細的設備清單或病蟲害防治方案,而是著眼於一種更宏觀、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鄉村養蠶的獨特魅力。 想象一下,清晨的薄霧尚未散盡,你漫步在晨光熹微的桑林或柞林之間,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清新。露珠在嫩綠的葉片上閃爍,仿佛隱藏著生命最初的秘密。這裏沒有工業化的嘈雜,沒有快節奏的壓力,隻有蟲鳴鳥叫,隻有風吹過樹葉沙沙的低語。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這樣的田園秘境,去感受這份寜靜與純粹。 第一章:自然的韻律與桑蠶的低語 在這一章,我們將把目光從具體的技術細節移開,聚焦於自然界與蠶之間的古老聯係。我們將探討不同季節的交替如何影響著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生物如何巧妙地適應著這些變化。我們會描繪陽光穿透樹冠灑下的斑駁光影,雨水滋潤萬物的生命力,以及晚風中夾雜的泥土氣息。這些自然元素,看似與養蠶技術無關,實則構成瞭養蠶活動最深層的背景和最根本的支撐。 書中會穿插一些關於“天人閤一”的傳統哲學思想,從古代文人對自然景色的描摹,到民間歌謠中對農事時節的感悟,來烘托齣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態度。我們將看到,在過去,養蠶並非一項孤立的技術操作,而是與播種、收獲、節氣變化等一係列農事活動緊密相連,是農耕文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承載著人們對豐收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自然規律的敬畏。 我們會引用一些古典詩詞,描繪蠶婦們在桑林中采葉的場景,她們的辛勤勞動被賦予瞭田園詩的意境,她們的收獲被看作是大自然慷慨的迴報。例如,唐代詩人韋莊筆下的“綠葉成陰子滿枝,一蠶生一箔兒”,便是對養蠶這一農事活動的生動寫照,字裏行間流露齣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生命繁衍的贊美。 第二章:田園裏的生命低語:觀察與感知 這一章的重點在於培養讀者的觀察力和感知力,去“讀懂”蠶在不同生長階段的“語言”。我們不會教授如何測量桑葉的嫩度,也不會講解如何通過觀察蠶體顔色來判斷其健康狀況。相反,我們將鼓勵讀者放下功利心,用一顆好奇而溫柔的心去靠近這些微小的生命。 想象一下,在夏日午後,微風吹過,蠶室裏彌漫著淡淡的桑葉清香。你靜靜地坐在旁邊,看著蠶寶寶們一刻不停地咀嚼著鮮嫩的桑葉,它們發齣細微卻有力的“沙沙”聲,那是生命在進行最本真的活動。你不需要知道它們的成長速度是否達到標準,隻需要感受這種生命蓬勃的律動。 書中會描繪不同齡期的蠶寶寶的形態變化,從剛孵化時如米粒般大小的幼蟲,到蛻皮後逐漸增大的身體,再到吐絲結繭時那一團團潔白的光華。這些變化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生命史詩,不需要任何專業術語來解讀,隻需要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體會。我們會強調,每一次蛻皮都是一次蛻變,每一次吐絲都是一次生命的奉獻。 或許,你會看到一隻蠶寶寶因為某種原因顯得有些遲緩,它不那麼活躍,也不像其他同伴那樣積極進食。這時,你不需要立刻聯想到某種“病變”,而是可以試著去思考,是什麼原因讓它産生瞭這樣的變化?是桑葉的質量?是環境的溫度?還是它自身的原因?這種思考,是一種對生命的關懷,而非單純的技術診斷。 第三章:傾聽土地的呼吸:季節與環境的智慧 本章將從更廣闊的視角來探討環境對養蠶活動的影響,但並非以技術指導的形式,而是以一種對土地的尊重和理解來展開。我們會描繪春夏鞦鼕的輪轉,不同的季節帶來的氣候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巧妙地被鄉村的養蠶者所利用。 例如,春季溫暖的陽光和充沛的桑葉,是大蠶開始快速生長的最佳時期。我們會描繪農民們如何在春天裏,欣喜地望著逐漸茂盛的桑樹,想象著即將到來的豐收。到瞭夏季,雖然氣溫升高,但適度的遮陰和通風,能夠為蠶創造舒適的生長環境。我們會描繪如何在炎熱的午後,為蠶室搭起草簾,用清涼的水灑濕地麵,來調節溫度。 書中還會提及一些關於“風水”和“環境學”的民間智慧,並非科學的解釋,而是對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經驗總結。例如,選擇背風嚮陽的屋捨,避免過於潮濕的環境,這些看似樸素的觀念,實則蘊含著對生命生長規律的深刻理解。 我們不會提供具體的通風口設計圖紙,也不會講解如何精確控製濕度百分比。相反,我們會通過描繪鄉村的建築特點,比如老房子的厚重牆體,或者敞開的窗戶,來展示先人是如何因地製宜地利用自然條件來適應養蠶的需求。我們會強調,那些古老的農捨,本身就是與自然對話的産物。 第四章:人與蠶的溫情故事 這一章將褪去一切技術色彩,純粹地講述人與蠶之間可能發生的溫情故事。我們會通過一些虛構的場景和人物,來展現養蠶者對蠶的關愛,以及這種關愛所帶來的獨特情感體驗。 想象一下,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奶奶,她年輕時就開始養蠶,如今,她的手指依然靈巧,她的眼神依然充滿慈祥。她對待蠶寶寶,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嗬護,溫柔對待。她會時不時地輕聲呼喚它們的名字,盡管蠶寶寶並聽不懂。她會在蠶寶寶們蛻皮時,靜靜地守候,祈禱它們順利度過難關。 或許,你會看到一群孩子們,他們對蠶充滿瞭好奇。他們小心翼翼地將桑葉送到蠶的嘴邊,看著它們滿足地咀嚼。他們會在蠶結繭時,用小手指輕輕觸碰那些正在鏇轉的絲綫,感受著生命創造的奇跡。對於孩子們來說,養蠶是一堂生動的自然課,更是一次與小生命的親密接觸。 書中會描繪一些因為養蠶而産生的關於“感恩”和“奉獻”的故事。蠶寶寶們默默地生長,然後奉獻齣寶貴的絲綢,而養蠶者則以辛勤的勞動和無微不至的關懷來迴報這份饋贈。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生命與生命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成就,構成瞭鄉村生活中一幅幅動人的畫麵。 第五章:詩意的棲居:鄉村養蠶的生活美學 最後的這一章,將升華養蠶活動的意義,將它定位為一種對詩意棲居的追求,一種對田園生活的浪漫想象。我們將不再提及任何養蠶的具體過程,而是著重於養蠶所能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由此産生的精神上的滿足。 想象一下,在收獲的季節,當金黃的絲繭堆滿瞭竹匾,那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收獲,更是對過去幾個月辛勤付齣的肯定,是對大自然慷慨饋贈的感恩。這種收獲,不是功利的計算,而是對生命周期圓滿完成的欣慰。 書中會描繪一些關於“慢生活”的理念,而養蠶本身就是一種需要耐心和細緻的“慢”活動。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能夠迴歸到這樣一種與自然同步的節奏,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我們會描繪養蠶者在辛勤勞作之餘,能夠享受到的悠閑時光,比如坐在老屋的門前,品一杯清茶,望著遠山,感受微風拂麵。 我們會引用一些關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來比喻養蠶者所追求的那種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養蠶,在這個語境下,不再僅僅是為瞭獲取絲綢,而是成為瞭一種連接人與土地、連接過去與未來,連接物質與精神的紐帶。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是一種對內心寜靜的探尋。 《悠然田園:鄉村養蠶的自然之道》,它邀請你暫時放下手機和電腦,走進那片充滿生機與詩意的土地。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怎麼做”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去感受”的書。它希望喚醒你內心深處對自然的熱愛,對質樸生活的嚮往,以及對生命本身的那份敬畏。這本書,送給所有渴望在喧囂塵世中尋找一方心靈棲息地的人們,送給所有願意傾聽自然低語、感受生命脈動的朋友。在這裏,你或許找不到關於柞蠶養殖的具體技術細節,但你一定會找到一種久違的,屬於鄉村的,屬於自然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