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果品产地贮藏保鲜与病害防治》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高海生教授等编著,作者总结了多年来从事果品贮藏保鲜技术工作的经验和科研成果,并收集了部分新的实用技术资料,系统介绍了果品采收、包装与运输,果品产地贮藏保鲜的基本条件、产地贮藏保鲜的设施条件,北方水果、南方水果、常见瓜果、主要于果的产地贮藏保鲜与贮藏期病害防治技术,果品保鲜剂的配制与使用技术等内容。全书内容系统,知识新颖,语言通俗,技术先进实用,可操作性强,可供果树(经济林)种植人员、经销人员、市场管理人员及各级农业技术人员阅读,并可作为大中专院校及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果品采收、包装与运输
1.果实的成熟度如何划分?
2.果实成熟度如何确定?
3.果实采收前应做哪些准备?
4.如何进行采果?
5.采果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如何进行果品包装场所的操作?
7.如何进行选果分级?
8.果品贮藏、运输和销售时如何进行包装、堆码处理?
9.如何掌握好新鲜果蔬的运输流向?
10.为什么说铁路运输是果品流通的主要运输方式?
11.新鲜水果铁路运输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12.新鲜水果公路运输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13.果实贮藏前如何进行预冷处理?
二、果品产地贮藏保鲜的基本条件
1.果实的呼吸作用有几种类型?
2.影响果实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3.果实呼吸与贮藏的关系如何?
4.降低贮温是果实贮藏保鲜的首要措施吗?
5.果品贮藏保鲜如何利用其耐藏性和抗病性?
6.果品贮藏保鲜如何控制其后熟和衰老?
7.水分蒸发对果实贮藏的影响有哪些?
8.影响果实水分蒸发的因素及控制蒸发的措施有哪些?
9.为了防止果实失水,如何保持贮藏的高湿环境?
10.果实入贮时如何控制好质量关?
11.如何防止果实贮藏中的“出汗”和“结露”?
12.什么是水果的冷害?冷害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控制冷害的发生?
13.什么是水果的冻害?如何防止冻害的发生?
14.果品贮运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5.采前哪些因素导致果实非传染性病害的发生?
16.采后哪些因素导致果实传染性病害的发生?
17.为什么说果蔬田间病害和贮运病害密不可分?
18.果品贮藏经常使用的药物有哪些?
三、果品产地贮藏保鲜的设施条件
1.果品堆藏如何进行管理?
2.果品沟藏如何进行管理?
3.果品窖藏如何管理?
4.土窑洞贮藏果实如何管理?
5.通风库贮藏果实怎样管理?
6.强制性通风库贮藏果实怎样进行管理?
7.如何利用冰窖进行果实的简易低温贮藏?
8.机械冷藏库有哪些特点?
9.冷藏果品如何避免库温波动?
10.果品冷藏时如何利用仪表进行库温测定?
11.库房贮藏果实如何进行消毒处理?
12.产地农民如何建造低成本的微(小)型冷藏库?
13.如何正确使用气调库?
14.如何进行果品的塑料薄膜简易气调贮藏?
……
四、北方水果产地贮藏保鲜与贮藏期病害技术
五、南方水果产地贮藏保鲜与贮藏期病害防治技术
六、常见瓜果产地贮藏保鲜与贮藏期病害防治技术
七、主要干果半贮藏保鲜与贮藏 其病害技术
八、果品保鲜剂的配制与使用技术
精彩书摘
(2)河沙、锯末混藏湖南邵阳地区在阴凉通风、不进阳光、可控制空气流通的水泥地面仓库内,用木屑、河沙混合作填充物贮藏板栗,效果较好。其做法是:板栗与河沙、锯末以1:3~4的比例混合堆放。贮藏分3个时期,从总苞采收至11月中旬为前期,主要做好栗果的后熟、散热发汗和预贮;11月中旬至翌年2月初为中期,通过逐渐关闭门窗和室内定期喷水,使室内保持90%的空气相对湿度,防止板栗脱水失重;2月初至4月中旬为贮藏后期,适当降低填充物的湿度,并继续覆盖和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防止栗果吸水发芽和脱水、干燥、变质。
通过上述管理,可有效地解决栗果贮藏保鲜中的腐烂、失水、发芽3个技术问题。
(3)地面沙藏板栗沙藏是我国各地常用的方法之一。河北迁安栗农的经验是将栗果经水漂洗,挑出浮漂栗后进行湿沙堆藏。方法是选一平坦通风地段,上用苇席等搭棚遮阴,在其下面用不带泥土的沙粒按1份栗果2份沙的比例堆贮,一层栗一层沙,不要使栗果外露,每层栗果不超过10厘米,最后整个堆面盖一层面沙。沙子的湿度以手握成团,松开时刚好散开为宜。堆藏1周左右适量喷1次水,喷水数量和次数要视沙堆的湿度酌情而定。喷水过多,底层果易变黑,喷水太少,上层栗果易风干。
在江浙等地采用室内沙藏。方法是选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空屋(以土质地面为宜),采用层沙层果的湿沙贮藏法,沙要湿润不流水为宜。底层沙厚15厘米,其上放栗果一层,再盖沙厚3~5厘米,放栗果一层,以此类推堆高60厘米左右,宽度不超过2米,上面再盖湿沙15厘米左右。以后每隔20--30天翻动检查1次。
……
前言/序言
《现代食品工程学原理》 内容简介 《现代食品工程学原理》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现代食品加工与制造背后科学与工程原理的著作。本书旨在为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生物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和行业从业者提供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的应用视角。全书紧密围绕食品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特性,以及如何利用工程学原理对这些特性进行控制和优化,以实现高效、安全、高质量的食品生产。 第一部分:食品的物质基础与工程学特性 本部分聚焦于理解食品的构成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行为。 第一章:食品的宏观与微观构成: 详细阐述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水等食品主要组分的结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功能。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组分的分子结构如何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例如淀粉的糊化与回生,蛋白质的变性与凝胶,脂肪的乳化与氧化等。同时,也会介绍非营养性成分,如色素、香气物质、天然抗氧化剂等的化学本质和在食品中的作用。 第二章:食品的流变学特性: 介绍了流体在流动和形变时的力学行为。本书将涵盖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基本概念,如黏度、屈服应力、塑性等,并重点介绍食品体系中常见的流变模型,如幂律模型、宾汉姆模型、赫歇尔-巴克利模型等。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读者将理解这些流变特性如何影响食品的泵送、混合、喷雾、挤压等加工操作,以及对食品的质构(如口感、稠度)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食品的传热传质原理: 这是食品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章将系统讲解传导、对流、辐射三种传热方式在食品中的应用,并深入分析固-液、液-液、气-液等相界面的传质过程,包括扩散、对流扩散等。我们将详细推导和应用传热传质方程,探讨边界条件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食品物料在加热、冷却、干燥、蒸发、结晶等过程中的传热传质行为,为理解和设计各类食品热加工设备(如杀菌釜、冷冻隧道、干燥器)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章:食品的热力学性质: 探讨食品在不同温度、压力、组成下的能量状态。本章将介绍食品的相变热力学,如水的汽化潜热、冰的熔化潜热,以及食品组分(如糖、盐)对水活度、冰点的影响。此外,还将讨论食品体系的自由能、焓、熵等概念,及其在食品稳定性和加工过程中的意义。 第二部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与设备 本部分将工程学原理应用于具体的食品加工过程,介绍主要的单元操作及其设备。 第五章:粉体工程与颗粒物料处理: 关注面粉、糖、淀粉、奶粉等颗粒状食品的加工。本章将深入研究颗粒的物理特性,如粒径分布、密度、堆积密度、流动性等,并讨论如何通过筛分、研磨、混合、造粒、压实等操作来改善其性质。读者将了解不同类型混合设备(如V型混合器、双锥混合器、桨叶混合器)和研磨设备(如球磨机、锤式粉碎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第六章:流体输送与泵送技术: 重点介绍液体和半流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被安全、高效地输送。本章将详细介绍离心泵、容积泵(如齿轮泵、螺杆泵)等各类泵的工作原理、选型依据以及在食品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将分析管道系统的设计、阻力计算以及如何减少物料损失和设备磨损。 第七章: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阐述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将食品中不同组分分离的原理和设备。本章将涵盖过滤(板框过滤、膜过滤)、离心分离(碟片式离心机、管式离心机)、沉降、萃取、膜分离(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多种分离技术。读者将学习这些技术如何应用于果汁澄清、油脂提取、蛋白质分离、牛奶净化等过程中,并理解不同分离技术的选择依据。 第八章:热交换设备与加热冷却技术: 深入探讨用于食品加热、杀菌、冷却、冷冻和干燥的各类热交换设备。本章将详细介绍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夹套式反应器等设备的设计原理、传热计算和操作优化。特别关注灭菌技术,包括巴氏杀菌、高温短时灭菌(HTST)、超高温灭菌(UHT)以及瞬时高温短时灭菌(UHTST)等,并分析其对食品营养、风味和微生物的影响。 第九章:干燥与浓缩技术: 介绍如何通过去除水分来延长食品保质期和改变其物理形态。本章将系统讲解蒸发(如薄膜蒸发、多效蒸发)、喷雾干燥、冷冻干燥、滚筒干燥等技术。读者将学习不同干燥方法的原理、设备结构、操作参数的选择以及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包括粉末形态、溶解性、热敏性成分的保护等。 第十章:挤压技术与膨化食品加工: 关注利用高压、高温和剪切力对食品进行加工。本章将深入讲解挤压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挤压过程中物料的塑化、糊化、膨胀和熟化机理。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调整挤压参数(如螺杆构型、温度、湿度、转速)来控制挤压食品(如早餐谷物、膨化零食、植物蛋白制品)的质构、形态和营养成分。 第三部分:食品质量控制与过程安全 本部分强调工程学在保障食品安全、维持品质以及实现可持续生产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食品安全与微生物控制工程: 探讨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存活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工程学手段进行控制。本章将分析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如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耐热性、耐受性等,并重点介绍热力学灭菌模型(如Z值、D值)、辐射灭菌原理(如紫外线、电离辐射)、过滤灭菌技术以及化学消毒剂的应用。同时,将讨论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第十二章:食品品质的工程学调控: 关注如何通过工程学手段维持和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和功能品质。本章将从物料特性、加工参数、设备设计等角度,深入分析影响食品色泽、风味、质构、维生素含量、蛋白质生物利用度等的因素。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优化加工工艺,如控制温度、压力、时间、剪切力等,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价值和提升其感官体验。 第十三章:过程控制与自动化技术: 介绍现代食品工厂中广泛应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本章将讲解传感器技术(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pH传感器)、执行器(如阀门、电机)以及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读者将了解如何通过实时监控和反馈控制,实现对加工参数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并确保产品的一致性。 第十四章: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探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优化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本章将分析不同加工单元的能耗情况,介绍热能回收技术(如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高效传热技术以及节水工艺。同时,还将关注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如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废水处理与再利用等,为实现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工程学解决方案。 第十五章:新兴食品加工技术与未来展望: 展望食品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本章将介绍诸如高压处理(HPP)、脉冲电场(PEF)、超声波辅助加工、微波辅助加工、3D食品打印等新型加工技术,并分析其在食品杀菌、保鲜、质构改良、营养强化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同时,也将探讨智能制造、大数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及未来食品工程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环境可持续性)中的角色。 《现代食品工程学原理》的编写风格严谨而清晰,理论推导严密,案例分析贴合实际,图文并茂,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食品工程学知识体系,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本书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对渴望提升专业技能的行业技术人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