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侨乡农田水利研究:基于广东考察

明清侨乡农田水利研究:基于广东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鲍彦邦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广东历史
  • 农田水利
  • 乡土中国
  • 社会经济史
  • 移民史
  • 地方志
  • 水利工程
  • 农业史
  • 客家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132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99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清侨乡农田水利研究:基于广东考察》动态地把握了明清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广东农田水利发展脉络,对广东沿海、沿江、山区、海岛等不同区域的农田水利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尤其对农田水利修筑的经费来源、技术改进与提高,官府和民间社会对农田水利管理的方式与措施,以及改进和发明各式提水工具等,均进行了系统研究。
   《明清侨乡农田水利研究:基于广东考察》不但重视王朝制度的宏观分析,而且选取广东为个案,将制度在地方的落实加以显现,展示了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互动关系,是第一部研究华南地区农田水利社会史的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

鲍彦邦(1937-2010),广东珠海市人,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196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硕士,曾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省委理论组等单位工作。1978年以后,一直在暨南大学历史系工作,1996年晋升教授,长期承担中国古代史本科教学任务,并负责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史硕士研究生,参与筹建中国古代史博士点。早年师从我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创始者之一梁方仲先生,潜心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后致力于明代清运和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出版的学术专著《明代漕运研究》,获广东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明清侨乡农田水利研究——基于广东考察》是其多年研究广东社会经济史的力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斯人己逝 思想犹存(代序)
第一章 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及其管理机构
第一节 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一、明清政府的农田水利建设政策
二、中央加强对广东农田水利建设的领导
第二节 广东农田水利建设的领导与管理机构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领导与督修
二、农田水利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二章 农田水利的修建形式与集资方式
第一节 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形式
一、官修形式、
二、民修形式
三、官民协修形式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的集资方式
一、官府出资
二、民间集资渠道

第三章 堤围工程建设的迅速扩展与修筑技术的提高
第一节 石、灰等建材的采用和推广
一、明代石、灰等建材的逐步推广
二、清代石、灰等建材的广泛使用
三、清末民初钢筋、水泥等新型建材的采用
第二节 堤围工程建设的迅速扩展
一、堤围工程建设迅速扩展的原因
二、堤围工程建设扩展的状况与规模
第三节 堤围修筑方式的改进及技术的提高
一、堤围修筑方式的改进
二、筑堤技术的提高
三、护堤方式的改进与提高
四、涵、窦、闸、关等配套设施的完善
五、筑堤经验的日臻成熟与创新意识

第四章 陂塘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与修筑技术的改进
第一节 陂塘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
一、陂塘工程建设发展的原因
二、筑陂技术的改进及其特点
三、筑塘方式的改进及技术的提高
四、筑井的规模及其发展
第二节 渠圳沟与涵窦闸修筑方式的改进及其技术水平的提高
一、渠圳沟修筑方式的改进与技术的提高
二、涵、窦、闸修筑方式的改进及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五章 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方式及其措施
第一节 堤围的管理方式及章程
一、制定岁修抢险章程及措施
二、加强巡基护堤的管理
第二节 工人管理章程
一、民工组织的管理方式
二、开工程序及工银支放
三、稽查、监督与奖罚制度
第三节 工程管理章程
一、购石和采石章程
……
第六章 各式提水工具的利用与推广
第七章 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八章 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精彩书摘

3.春筑灰墙。
修筑基堤常常在基中央“春灰墙”或“筑灰墙”,以加固基堤,防范基堤渗泄,防御蛇鼠蚁蜞损害基堤。大约自明中叶起,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都兴起春灰墙、筑基骨(如前者)、春龙骨、筑灰墙、砌地龙(如后者)等,名称不同,其春筑技术和方法大致一样。值得指出的是,在土堤中春灰墙似乎比较普遍,这是土堤改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石堤中也有春灰墙,但采用者并不多。
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在长期春灰墙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春筑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桑园围志》修筑章程中专门载有“春灰墙”一目。从文献中可知,要提高春灰墙的质量,必须讲究春筑的几个环节。一是在基中央掘隧道的宽度,以基面宽度三分之一为宜,如基面宽一丈五尺,则隧道宽为五尺。二是灰沙墙的墙址高低,“以冬月水涸潮退时掘至平水面为准”。三是沙灰比例与要求,按沙占四分之二,灰土各占四分之一配置,须拣去沙灰中之石子,土则槌成尘粒,以禾筛簸之,使“沙灰土搅若一”。四是春筑方法,每层下于隧道之沙灰“厚盈尺”,令工人“密夯杵,匀春之”,直至“融结”而止。①其检验方法,可掷铜钱于上试之,若“钱跳而旋覆”即可。如此重复操作,筑至基面为止。为使灰沙墙与基旁泥土胶结为一层,每层春毕则于基两旁采用“夯杵加筑”,令其与灰沙墙胶结一起。本省各地筑灰墙的技术和方法都大同小异,所用的材料略有差异,如粤东海阳县“砌地龙”则以灰沙石筑成,就地取材修筑“灰堤”,这是粤东沿海堤围改造土堤或沙堤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值得注意。
……

前言/序言


《近代中国口述史:生命、记忆与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挖掘近代中国普通人生动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口述史力作。它不以宏大的政治叙事或经济指标为主线,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通过大量精心访谈的口述资料,试图重构一段被忽略却尤为珍贵的历史画卷。本书精选了来自中国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四十余位受访者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涵盖了辛亥革命至改革开放前夕的漫长时期,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文化演变、生活习俗变迁不可或缺的视角。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策略。它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以文学化的笔触,将受访者的声音、情感、思考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每一个口述片段都经过细致的整理和解读,力求还原其最真实的面貌。书中人物的经历,无论是时代的风云变幻,还是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质感。读者将跟随这些鲜活的个体,穿越百年时光,体验家国命运的跌宕起伏,感受乡土的温情与变迁,聆听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低语与呐喊。 第一部分:乱世求生与乡土家国 本书开篇,便将读者带入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辛亥革命的炮火、军阀混战的阴影、日本侵略的烽烟,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在书中则化为个体生存的艰难考验。 《在枪林弹雨中寻食记》:来自江南水乡的一位老人,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期如何在大户人家做长工,躲避土匪和兵灾,在饥饿与恐惧中挣扎求生的经历。他讲述了如何学会察言观色,如何在乱世中找到一丝生机,以及他对那个年代“吃饱饭”的朴素愿望。通过他的叙述,我们看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性影响,以及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逃荒路上,家没了,根还在》:一位来自北方黄泛区的老妇人,用嘶哑的声音讲述了她一家人三次逃荒的经历。从土地的贫瘠到洪水的肆虐,再到战乱的波及,她描述了流离失所的痛苦,亲人离散的绝望,以及在异乡讨生活的艰辛。然而,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她依然紧紧抓住对家乡的记忆,对亲人的思念,这种对“根”的眷恋,成为她在苦难中支撑下去的精神力量。 《祠堂里的规矩与时代的呐喊》:本书选取了一位来自南方宗族大家庭的成员,他详细描述了近代以来,宗族制度在乡村社会中的作用,从祭祀祖先、调解纠纷到教育子弟,祠堂不仅是物质空间,更是精神象征。然而,他也讲述了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如何在家乡兴办新学,传播救国思想,以及宗族内部在接受新思想时所产生的碰撞与融合。这部分内容,深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在乡村社会的交织与博弈。 第二部分:变革浪潮与思想碰撞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思潮涌入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受到冲击。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展现了这一变革时期,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以及普通民众在思想上的觉醒与探索。 《从科举到新学:一个读书人的迷茫与抉择》:一位曾是旧式秀才的老先生,回顾了他从参加科举考试到目睹其衰落,最终选择进入新式学堂学习的历程。他细腻地描绘了从“之乎者也”到“科学民主”的观念转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他讲述了新学堂对知识体系的革新,对学生思想的解放,也暴露了传统文化在面对西方思潮时的焦虑与失落。 《青春的火焰:在学生运动的潮头》:几位在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重要学生运动中扮演过角色的老人,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回忆了他们当年投身救亡图存运动的场景。他们讲述了在街头游行的呐喊,在报刊杂志上的论辩,以及为了国家民族命运而甘愿牺牲的热血。他们的叙述,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复述,更是对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理想、勇气与担当的生动注解。 《听收音机里的“洋戏”:新文化下的日常》:一位来自城市家庭的女性,讲述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文化如何通过电影、音乐、文学作品悄然渗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她描述了在收音机里收听外国歌曲的兴奋,在舞厅里跳交谊舞的时尚,以及通过电影了解异域风情的奇妙体验。她的回忆,为我们展现了近代中国城市生活的新风貌,以及传统与现代在日常生活中的融合。 第三部分:艰辛岁月与生活智慧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从土地改革到集体化,再到后来的困难时期,普通人的生活依然充满了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这些艰辛岁月中人们的坚韧与乐观。 《土地归了谁?农民的希望与失落》:本书收录了几位来自不同地区农民的口述,他们回忆了土地改革的复杂过程,从分到土地的喜悦,到互助组、合作社的建立,再到人民公社化的浪潮。他们讲述了土地改革对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集体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他们的叙述,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以及农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年困难时期:一块红薯熬过冬天》:几位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老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描述了如何用最少的口粮维持生命,如何在饥饿中保持尊严,以及邻里之间如何互相扶持,共渡难关。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人间温情,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巨大困难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 《缝纫机、自行车与收音机:一个时代的物质记忆》:几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受访者,回忆了他们拥有人生中第一台缝纫机、自行车或收音机的喜悦。这些在今天看来寻常不过的物品,在当年却是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大件”。他们的讲述,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轨迹,也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朴素的物质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图景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线聚焦于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改造。 《集体生活与个人命运:单位里的共和国》:几位曾在工厂、学校、机关单位工作过的受访者,回忆了“单位”在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们讲述了单位如何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社交的中心,如何提供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的全方位保障。他们也讲述了在政治运动中,单位如何成为思想控制和集体规训的场所,以及个人命运如何与单位的命运紧密相连。 《阶级烙印与社会流动:历史的重负》:本书选取了几位曾被划为“阶级敌人”或其子女的受访者,他们讲述了在那个强调阶级成分的年代,他们的生活所经历的坎坷与歧视。他们回忆了被审查、被批斗的恐惧,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他们的叙述,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身份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红色的童年与绿色的田野:一代人的成长记忆》:几位在不同时期成长的受访者,分享了他们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无论是学校里的红领巾,还是乡间田野的玩耍,他们的回忆,勾勒出了一代人独特的成长轨迹。他们讲述了在那个特定年代,他们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他们的梦想是如何萌发的,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留下的复杂情感。 结语 《近代中国口述史:生命、记忆与社会变迁》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幅由无数普通人的生命故事编织而成的巨幅挂毯。通过这些鲜活的口述,我们得以窥见近代中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普通人生存的智慧与力量。本书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层思考,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珍视那些被忽略的生命叙事,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宏大的历史叙事固然重要,但支撑起历史的,永远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真实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明清时期的水利文献涉猎不多,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入门途径,它将晦涩的专业术语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历史叙事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排涝”与“灌溉”双重需求的平衡艺术。广东沿海地带,既要防范台风带来的洪水,又要确保旱季的灌溉水源,这种矛盾的需求是如何通过精妙的水道设计和开合闸门的调度来实现的,书中给出的技术解释清晰易懂,完全没有佶屈聱牙之感。它让我意识到,古代的工程师们,其实是顶尖的系统管理者和风险评估师。此外,作者对不同地理单元的比较分析也十分精彩。例如,将珠三角平原与丘陵地带的水利模式进行对比,凸显出地域环境对技术选择的决定性影响。这种横向的比较不仅丰富了区域史的内涵,也展现出中国南方水乡景观的多样性,绝非铁板一块。

评分

这本关于明清时期广东侨乡农田水利的研究著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了我们对传统社会经济史的认知。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挖掘那些散落在地方志、家族谱牒乃至田间地头的口述史料,试图描绘出一幅细致入微的灌溉网络图景。我尤其欣赏其对“水利”与“侨批”(侨汇)之间复杂互动的分析。通常我们研究水利,总会聚焦于国家层面的大工程,或是族群内部的权力分配,但这本书巧妙地引入了海外移民的经济活动作为驱动力。想象一下,那些在异国他乡辛勤劳作的先辈,他们的汇款不仅仅是改善了家乡的物质生活,更是成为修建堤坝、疏浚河道的关键资本。这种将微观的家族利益与宏观的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传统水利工程背后社会动因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手册或权力斗争记录,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利用有限资源,通过跨国界的经济联系来塑造自身生存环境的生动史诗。全书的逻辑推进如水流般顺畅,层层深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和深厚的历史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性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它似乎成功地打破了经济史、社会史和环境史之间的壁垒。作者没有固守单一学科的框架,而是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初步概念(尽管可能没有直接使用复杂的软件,但其空间分析的思维非常明显)以及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来重构当年的水利布局及其影响范围。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水网图与人口迁移图,作者推导出水利设施的密度与侨汇流入量的正相关性,这无疑为“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量化支持。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水利知识的代际传承”进行了探讨。那些关于季节性降雨规律、土壤保持技术等非文字记载的隐性知识,是如何通过家族和师徒关系得以延续,并直接影响了工程的寿命和效率。这种对非正式知识的挖掘和肯定,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技术史”的定义范畴。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亲身走进了清末民初的岭南水乡。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称奇,不仅仅停留在制度和技术的层面,更关注到具体的“人”——那些世代守护水渠的老农、热衷于修缮水利以光耀门第的乡绅。书中对于不同村落间水权分配的描述,简直像是一部微型的政治学案例研究。比如,对于某条支流上游水头控制权的争夺,作者通过引入伦理规范和地方自治的实践,展现了高度复杂的社会协商过程。这让我反思,我们过去对传统社会治理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化了。在缺乏强有力中央干预的背景下,地方精英如何通过一套半正式半公开的规则体系来维持灌溉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是极其值得深思的课题。书中对“水会”或“理事会”这类组织的运作细节描摹得入木三分,清晰地展示了地方治理的智慧与韧性。这种注重田野调查的史学精神,使得这本书的论证充满了泥土的芬芳,摆脱了传统书斋研究的刻板印象。

评分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事实的还原,更在于它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隐性呼应。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成为焦点议题的背景下,回顾数百年前的古人在资源约束下如何维持一个高效、公平的农业生产系统的经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在收尾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开出药方,但通过对传统社区水利维护机制衰落过程的描述,暗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对地方自治和社区参与的削弱,是如何间接导致一些古老水利系统的功能退化。这并非一本简单的“怀旧”之作,它是在用历史的透镜审视当代基础设施管理的困境。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如果能将书中描绘的那种基于社区信任和长期规划的水利维护模式,与现代科学管理相结合,或许能为我们解决眼前的灌溉难题提供新的思路。整部作品逻辑严谨,材料扎实,是一部非常值得所有关注中国区域史、社会经济史以及环境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细读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