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例刑法学(教学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判例刑法学(教学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兴良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学
  • 案例教学
  • 法学教材
  • 法学
  • 判例分析
  • 高等教育
  • 法律
  • 教材
  • 21世纪高等院校系列
  • 精品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05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77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9
字数:5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法学教育秉承大陆法系的传统,通过法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法律。虽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可能会结合法学原理的阐述讲解个别案例,但案例讲解从来都不是法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是使学生加深对法学知识理解与熟悉的辅助手段。随着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建立,指导性案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法学教育应当在继续注重法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入判例教学法,以改变法学教育呆板、陈旧、僵化的状况,为法学教育增添活力,使法科学生能适应社会之需要。陈兴良教授《判例刑法学》(上下卷)一书出版于2009年,这是我国首部按照刑法理论体系进行编写的刑法判例研究的著作。为适应刑法判例教学的需要,陈兴良教授从中精选了总论与各论共计30个专题,并对所引案例的案情作了适当的精简,由此编成这本《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判例刑法学(教学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判例刑法学(教学版)》的出版,为刑法判例教学提供了教材,对于判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采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获美国犯罪社会学会国际学术奖;2010年获日本刑法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刑法总论
第1章 组织男性从事同性性交易行为之定性研究
——李宁组织卖淫案(客观解释论主观解释论解释方法)
第2章 使用骗取的合法证件出境行为之定性研究
——顾国均组织偷越国(边)境案(补正解释)
第3章 妻子自杀不救助行为之定性研究
——宋福祥故意杀人案(不纯正的不作为不作为之作为义务)
第4章 持刀追砍致人溺水死亡行为之定性研究
——赵金明故意伤害案(因果关系事实因果关系法律因果关系)
第5章 患者明知他人没有医生执业资格而求医行为之定性研究
——周某某非法行医案(被害人承诺治疗行为 同意他人造成的危险)
第6章 吸毒影响责任能力而实施杀人行为之定性研究
——彭崧故意杀人案(限制责任能力原因上的自由行为)
第7章 不以骗取税款为目的的虚开发票行为之定性研究
——芦才兴偷税案(目的犯非法定的目的犯)
第8章 数额认识错误的盗窃行为之定性研究
——沈某某盗窃案(客观处罚条件数额认识错误)
第9章 肇事交通工具单位主管人员管理不善行为之定性研究
一一梁应金交通肇事案(监督过失管理过失)
第10章 误认尸块为毒品予以运输行为之定性研究
——张筠筠运输毒品案(不能犯未遂相对不能绝对不能)
第11章 基于索债目的帮助他人绑架行为之定性研究
——高海明绑架案郭永杭非法拘禁案(共同正犯承继性重合性)
第12章 内外勾结窃取银行现金行为之定性研究
——高金有盗窃案(共犯与身份)
第13章 冒充刑警骗取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梁其珍招摇撞骗案(法条竞合)
第14章 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之死刑裁量研究
——王勇故意杀人案刘加奎故意杀人案(死刑裁量被害人过错)
第15章 受雇佣为他人运输毒品犯罪之死刑裁量研究
——唐有珍运输毒品案马俊海运输毒品案(死刑裁量死刑复核权)

下篇 刑法各论
第16章 交通肇事转化为故意杀人罪之定性研究
——韩正连故意杀人案倪庆国交通肇事案(交通肇事罪遗弃致人死亡)
第17章 合法贷款后采用欺诈手段拒不还贷行为之定性研究
——吴晓丽贷款诈骗案(贷款诈骗罪拒不还贷行为)
第18章 教唆或者帮助他人自杀行为之定性研究
——邵建国故意杀人案(故意杀人罪 自杀相关行为)
第19章 杀害被绑架人行为之定性研究
——王建平绑架案吴德桥绑架案(绑架罪杀害被绑架人)
第20章 故意杀人后取财行为之定性研究
——计永欣故意杀人案(故意杀人罪杀人取财)
第21章 拘禁他人并向其勒索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杨保营抢劫案(抢劫罪抢劫性勒索)
第22章 捡拾存折后猜配密码冒名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程剑诈骗案(诈骗罪盗窃罪侵占罪)
第23章 利用柜员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许霆盗窃案(盗窃罪侵占罪诈骗罪不当得利)
第24章 窃取被司法机关扣押的本人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陆惠忠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案王彬故意伤害案 叶文言盗窃案(盗窃罪本权说占有说)
第25章 犯罪的掩盖行为与掩护行为之定性研究
——何起明诈骗案 陈平盗窃案刘勤记盗窃案(抢夺罪 诈骗罪犯罪的掩盖行为与掩护行为)
第26章 故意毁坏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朱建勇故意毁坏财物案孙静故意毁坏财物案李焕强故意毁坏财物案(故意毁坏财物罪占有行为非法占有目的)
第27章 聚集多人进行斗殴造成重伤行为之定性研究
——倪以刚聚众斗殴案(聚众斗殴罪首要分子犯罪转化)
第28章 辩护人妨害作证罪之引诱行为之定性研究
——张耀喜辩护人妨碍作证案(辩护人妨害作证罪引诱行为)
第29章 利用企业改制侵吞公共财物行为之定性研究
——王一兵贪污案(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数额)
第30章 没有事前约定的事后受财行为之定性研究
——陈晓受贿案(受贿罪事后受财主观的超过要素)
附录1 案名索引
附录2 主题索引
附录3 案名与主题复合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判例刑法学(教学版)/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以外,另一本假设的法学教材的详细简介。 --- 《现代侵权责任法原理与前沿研究》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选教材·理论前沿分册) 作者: 张文涛 教授 / 李明 博士 出版社: 华夏法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定价: 128.00 元 ISBN: 978-7-88777-XXXX-X --- 【图书简介】 一、 导论:侵权责任法的时代定位与本土化挑战 《现代侵权责任法原理与前沿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当代民事侵权法领域理论重构与实践前沿问题的学术专著与教学参考用书。本书旨在超越传统侵权法教科书中对基本原理的机械罗列,转而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探讨侵权责任法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科技创新、平衡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方面的核心功能与演进趋势。 本卷首先系统梳理了侵权责任法在民法典体系中的结构性地位,并以比较法的视野,审视了英美法系和欧陆法系的经典理论对我国现行法理的渗透与影响。重点讨论了侵权责任法的“规范化、体系化、功能化”转型趋势,明确侵权责任不再仅仅是“事后救济”的末端环节,而是具有强大“事前预防”和“风险分配”的制度价值。内容涵盖了从侵权行为的界定、归责原则的再认识,到损害赔偿的最新司法实践等多个层面。 二、 侵权责任归责基础的理论重塑 本书将归责原则视为侵权责任法的核心枢纽,对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和法理学辨析。我们坚持认为,在高度复杂化的现代社会,单一的过错标准已无法有效应对新型风险。 1. 过错的内涵与能动性: 详细剖析了过错的客观化趋势,探讨了“抽象的善良管理人注意标准”在司法认定中的适用困境与调适,并引入了“注意义务(Duty of Care)”在不同侵权领域(如专业服务、公共设施管理者)的扩张与细化。 2. 无过错责任的边界与效率: 对高风险活动、特殊主体(如精神障碍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责任承担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特别关注了对《民法典》中“高空抛物坠物责任”和“饲养动物致害责任”的溯源性分析,力图揭示我国无过错责任适用的内在逻辑链条。 3. 替代责任的深化研究: 针对企业责任、监护责任等替代性归责形式,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法人格否认理论,深入探讨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供应链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在特定情形下,雇主对雇员的替代责任范围如何与社会保险制度有效衔接。 三、 损害认定的前沿与量化:从传统到未来 损害赔偿是侵权责任法的最终目标。本书在这一部分强调了对“损失”的全面理解,并引入了先进的经济学分析工具。 1. 精神损害赔偿的精细化: 系统梳理了我国司法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尺度演变,重点分析了隐私权、个人信息权被侵害所导致的“精神损害”的特殊性。探讨了非典型的精神损害(如“死亡之瞥”的衍生效应)的救济路径。 2. 惩罚性赔偿的本土化路径: 深入研究了《民法典》中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重点分析其在产品责任、环境污染和故意侵权等特定领域中的适用条件、限额设定及与刑事责任的衔接问题。本书认为,惩罚性赔偿的引入,本质上是对现有责任分配功能的一种“制度强化”。 3. 损害的经济学评估: 引入了损害评估的“可得性损失模型”和“机会成本分析法”,为处理复杂商业侵权、知识产权侵权中的损失认定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尤其关注了对“数据权益”受损的量化尝试。 四、 特殊侵权领域的深化分析:科技赋能与风险新态 本书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当前社会热点和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型侵权挑战上。 1. 平台责任与网络侵权: 这一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我们详细分析了信息存储空间提供者、网络服务平台、算法推荐机制所应承担的注意义务。探讨了“避风港原则”在算法滥用、深度伪造(Deepfake)等新技术场景下的适用边界。特别关注了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告知-同意”义务的侵权化解读。 2. 医疗责任与生物技术风险: 探讨了医疗损害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实践效果。引入了对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前沿医疗活动中侵权归责的理论设想,强调风险控制优先于事后赔偿的原则。 3. 环境侵权与持续性损害: 结合最新的环境治理要求,深入分析了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认定难点。重点剖析了我国在“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机制”和“生态修复责任”方面的实践,如何超越传统的人身或财产损害赔偿范畴。 五、 侵权责任法的未来展望:预防导向与全球视野 最后,本书展望了侵权责任法在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我们将重点讨论侵权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融合趋势,即“混合责任”模式的构建,以期在保障受害人权益的同时,避免对特定高风险行业的过度抑制。同时,本书也关注了跨国侵权诉讼中法律适用和管辖权的前沿问题,为我国未来参与全球风险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本书特色】 1. 理论深度与实务穿透力并重: 既有坚实的法理学基础,又紧密结合最高人民法院近五年的典型判例进行深入剖析。 2. 前沿性强: 专辟章节讨论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的侵权责任认定,具有极强的时代视野。 3. 教学适用性高: 结构清晰,每章末附有“核心争议点梳理”和“推荐延伸阅读”,非常适合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律师的进阶学习。 《现代侵权责任法原理与前沿研究》,是帮助读者从“知道侵权法”迈向“理解侵权法”的阶梯,是构建未来侵权法治生态的重要理论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判例刑法学》对我而言,简直是学习刑法学的一剂“良药”。我之前对刑法学一直感到有些吃力,概念晦涩,理论艰深,总是抓不住重点。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情况才有了显著的改变。它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条文,通过生动鲜活的判例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刑法的核心要义。书中的判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每个判例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刑法学知识点。作者的解读更是精彩绝伦,他不仅梳理了案件的事实经过,更关键的是,他清晰地阐述了法官是如何运用刑法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案件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有时会引用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刑法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着探索和争鸣的学科。这本书让我对刑法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也极大地提升了我运用刑法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烈推荐给所有在刑法学习道路上感到迷茫的同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法学入门的宝藏!作为一名刚开始接触刑法学的学生,我之前一直觉得它枯燥乏味,概念繁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当我拿到这本《判例刑法学(教学版)》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和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精心挑选的经典判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每一次阅读,都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庭审现场,感受着法官的权衡与裁决,理解着罪与非罪、罪重罪轻的界限是如何在具体案例中被划定的。作者在每个判例后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不仅解释了判决的理由,更点出了其中蕴含的刑法原理和学说争鸣。这让我不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主动地思考,甚至开始尝试预测判决结果。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案件的处理思路,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对刑法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循序渐进,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即使是零基础也能轻松跟上。我强烈推荐所有正在学习刑法学的同学,甚至是所有对中国刑法感兴趣的朋友们,都应该人手一本!它会彻底颠覆你对刑法的刻板印象,让你发现其中的魅力所在。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因为“判例刑法学”这个名字听起来总有些枯燥。然而,当我翻开它,便被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扎实了!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泛泛而谈的教材,而是深入到了刑法学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刑法侦探,带领我们一层层剥开案件的真相,从看似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提炼出关键的法律问题,然后运用刑法理论进行严谨的分析和推理。书中选取的案例,无论是在社会影响上,还是在法律适用上的难度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关注案件的定罪量刑,更深入探讨了背后的立法精神、司法理念,甚至是对未来刑法发展趋势的启示。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刑法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深度对话。它拓展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对法律的理解层次,让我看到了刑法学背后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判断。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并带来深刻启发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设计非常精妙,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从事法律教学工作的老师,我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刑法精髓的教材。市面上有很多刑法学教材,但往往侧重于理论的系统性阐述,对于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常常感到困惑。而这本《判例刑法学》恰恰解决了这一痛点。它以案例为载体,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和理论解释得淋漓尽致。每一起判例的引用都经过深思熟虑,既有代表性,又有教学意义。作者在每个判例之后,都会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定罪量刑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指出案件的处理与相关理论的联系。这种“以案说法”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案件的呈现,它没有回避分歧,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这样的教材,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刑法的基本理论,更能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厚积薄发”这个词。我是一名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刑法学的学生,积累了一些理论基础,但总觉得在实践层面有些欠缺,遇到具体案例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而这本《判例刑法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短板。它不是那种卖弄高深理论的书,而是脚踏实地地从司法实践出发,通过分析一个个真实的判例,来印证和深化刑法理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在我看来难以理解的理论概念,在判例的对照下变得豁然开朗。例如,关于因果关系、主观罪过、正当防卫等关键概念,书中都有非常精彩的判例分析,让我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些抽象的法律术语。而且,这本书的案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刑法学的诸多重点和难点,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作者的解读也非常到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刑法学的智慧和魅力。这本书对于提升我的法律实务能力,培养严谨的法律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陈老师的书,正版

评分

很有意义的好书

评分

刑法案例演习,实惠实用

评分

书很好,物流非常快,奶茶妹夫靠谱儿

评分

作者简介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 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获美国犯罪社会学会国际学术奖;2010年获日本刑法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非常好的书,一些实践中有争议的案子都有提到并做了论述

评分

书很好,物流非常快,奶茶妹夫靠谱儿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