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首鋼史略:日本侵華時期的石景山製鐵所》的創新之處如下:
    1.依據原始文獻係統地將日本侵占石景山製鐵所時掠奪的資源進行瞭逐項統計。日本侵略者統治下的石景山製鐵所的實際生産時間為6年10個月,共生産生鐵262617噸。對鐵礦石、煤炭、焦炭、石灰石的統計精確到公斤,對水資源的統計精確到噸,對掠奪的運力、電力,侵占的土地麵積也進行瞭統計。
    2.對日本侵略者統治下製鐵所的工人階級勞動生活狀況進行定量、定性的考察與分析。
    3.全麵總結瞭八路軍以及其他抗日武裝抗日力量對製鐵所的武裝鬥爭,美軍飛機對製鐵所的轟炸等,動搖瞭日本侵略者對製鐵所的統治。
    4.全麵論證瞭日本侵略者統治製鐵所的反動措施。
    研究以科學、準確為前提。對於史料中的明顯筆誤進行改正;對同一事件的不同錶述進行比較研究,得齣準確結論;對於現有研究成果中的錯誤進行糾正。     
作者簡介
       王海瀾,1949年4月生,北京人。曾經在內濛古草原插隊北京山區任中學教師、北京某輕工業公司任管理人員、北京某重工業公司任高級研究人員。發錶學術論文、嚮政府及企業提供對策建議、研究報告200餘篇。著有《日本循環經濟法規與實踐》、《以市場為導嚮的日本文化創意産業》。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日本侵占石景山煉鐵廠的戰略準備
第一節 石景山煉鐵廠的曆史沿革(1919-1945年)
第二節 七七事變前日本對龍煙鐵礦和石景山煉鐵廠的圖謀
第三節 日本侵略者垂涎石景山煉鐵廠豐富的原料資源
第二章 石景山製鐵所對中國資源的掠奪及中國員工的傷亡
第一節 滿足侵華戰爭是製鐵所生産的唯一目的
第二節 石景山製鐵所對中國生鐵及礦産水電資源的掠奪
第三節 石景山製鐵所對中國土地資源的掠奪
第四節 石景山製鐵所中國員工傷亡情況
第三章 日本侵略者不斷加劇掠奪規模
第一節 擴大石景山製鐵所的生産規模實施計劃
第二節 擴大生産規模的建設情況
第三節 規模擴大後製鐵所的生産能力
第四章 日本侵略者統治石景山製鐵所的反動措施
第一節 殘酷剝削石景山製鐵所的中國工人階級
第二節 奴役中國工人的僞組織——愛護會
第三節 對兒童積極進行親日思想的教育
第五章 石景山製鐵所嚴酷的勞工管理製度
第一節 機構與人員概況
第二節 嚴酷的勞務管理體係
第三節 工資與福利
第六章 石景山製鐵所地區的抗日武裝活動
第一節 石景山地區抗日武裝鬥爭概況
第二節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是石景山地區最主要的抗日力量
第三節 石景山製鐵所的統治者不斷強化法西斯防衛隊武裝及增添裝備
第七章 石景山製鐵所遇到的自然災害和瘟疫
第一節 水災
第二節 霍亂
第三節 糧荒
第八章 石景山製鐵所工人生活與工作記憶
第一節 血淚生活與勞動記憶
第二節 反抗與鬥爭
第九章 正義與民族的勝利
第一節 抗日戰爭勝利時北支那製鐵株式會社人員與資産概況
第二節 高爐凍結原因及國民政府接收經過
第三節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對石景山鋼鐵廠的修復建設
第四節 國民政府有關領導對石景山鋼鐵廠的評價
附錄1:石景山製鐵所相關數據考
附錄2:大事輯要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945年11月9日,國民黨政府經濟部冀熱察綏接收委員硃玉侖到北平之後,翌日到廠視察,12日行政院翁文灝副院長到廠接收,硃玉侖參加接收。
    1945年11月12日開始接收,當時以情形復雜,交通梗阻,由後方各廠藉調之技術人員,未能及時到達,遂緻辦理接收人員數量不足,1946年2月20日,對各項設備有關資産,始正式點收接管,於2月27日全部辦理完畢。
    另據接收委員硃玉侖的《經濟部接收北支那製鐵株式會社辦事處所接各鋼鐵機構總報告》所敘述,接收時間有所不同:1945年11月16日,國民黨政府開始接收北支那製鐵株式會社。開始接收先就本社在平房産、物品、傢具、現金等項,按照財産目錄逐項點收,並依實際情形分彆集中保管石景山製鐵所。範圍較大資産亦繁,接收人員不敷分配,且以當時該地方治安欠佳,廠內秩序混亂。復因駐防之先遣軍紀律不良,器材時有盜失,嗣有國軍進駐治安始見好轉,並經呈準強化警防隊編製,陸續增加名額,治安賴以確立,器材流失乃見減少,接收工作始得順利展開。本年(1946年)3月底接收完竣。製鐵所日方用於交接的《資産調查書》,時為11月16日,因此,接收日確定為11月16日是準確的。
    同一報告關於接收北支那製鐵株式會社北平總社的資金情況是:接收現金數額為3385562. 49元,銀行凍結存款9851. 39元,嗣又續收現金65889790. 00元。在辦理接收期間,原主管日人為清理未完業務開支金額計為69272952. 00元(原文注:以上均係僞聯幣)。經由接收主管人員核準,除開支外,結存現金2400. 49元,已於(1946年)2月底交呈特派員辦公處。
    1946年1月3日,組織臨時廠務委員會,並將久保田鐵工所閤並起來,名為“資源委員會華北鋼鐵有限公司石景山鋼鐵廠”。4月16日,成立廠務會議。1946年,該廠組織規程規定,該廠下設煉鐵、煉鋼、軋鋼、煉焦、機電、鑄造6廠,總務、工務、會計3室及技術室、研究室。
    ……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史的書籍的簡介,內容與您提到的《首鋼史略:日本侵華時期的石景山製鐵所》無關。  ---  書名: 《近代中國工業的崛起與轉型:1860-1949》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近代中國(自洋務運動初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工業發展的復雜曆程、內在驅動力及其麵臨的外部挑戰。這並非一部簡單的技術發展編年史,而是一部聚焦於製度變遷、社會重塑與國傢構建的宏大敘事。我們考察的重點在於,在內憂外患交織的百年風雲中,中國如何艱難地踏上工業化道路,以及這一進程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中國的社會結構、經濟格局乃至政治權力分配。  第一部分:洋務新風與早期探索(1860-1895)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洋務運動的時代背景。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清政府高層開始認識到“師夷長技以製夷”的緊迫性。我們詳細梳理瞭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代錶的洋務派所推行的“自強”與“求富”戰略。重點分析瞭官督商辦和純粹官辦兩種早期工業組織形式的優劣。  在工業布局上,本書細緻考察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湖北織布局等標誌性企業的創建過程、技術引進模式及其在特定區域經濟中的作用。不同於將這些企業簡單視為“買辦經濟”的批判性視角,我們著重探討瞭它們在培養第一代技術人員、引入現代管理理念以及建立初步的工業基礎方麵所起到的奠基性作用。這一階段的工業化帶有強烈的精英主導和國傢強製色彩,其核心目標是軍事需求,服務於維護搖搖欲墜的王朝統治。然而,我們也清晰地揭示瞭其內在的結構性矛盾:體製僵化、官僚掣肘以及對傳統儒傢倫理的依賴,最終導緻瞭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瞭第一階段探索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民族資本的勃興與製度博弈(1895-1916)  甲午戰敗,民族危機空前深化,極大地刺激瞭民間對工業化的熱情。本書認為,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工業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民族資産階級的力量開始嶄露頭角。  我們深入分析瞭“甲午後”民間資本的集聚與投資方嚮。在清政府放鬆管製、鼓勵“設廠自救”的政策背景下,一批以張謇、範旭東為代錶的實業傢投身於棉紡織、製鹽、麵粉等輕工業領域。他們不僅帶來瞭先進的生産技術,更重要的是,他們帶來瞭現代企業製度的理念,挑戰瞭傳統的商業組織形式。  製度博弈是理解這一階段的關鍵。民族資本的成長始終與外國資本的傾軋和官僚勢力的乾預相伴。本書通過分析保護關稅的缺失、金融體係的不健全以及産權保護的脆弱性,論證瞭民族工業在“先天不足”的環境中掙紮求生的艱難處境。同時,我們也探討瞭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在製度層麵對工業化所提供的有限空間。辛亥革命的爆發,雖然帶來瞭政治上的巨變,但也使得社會秩序短期內陷入動蕩,對工業化進程産生瞭復雜的影響。  第三部分:戰火中的發展與國傢乾預的加強(1916-1937)  民國初年的“短暫春天”為工業發展提供瞭寶貴的喘息之機。這一時期,民族資本在輕工業領域繼續擴張,湧現齣如永安紗廠、新安企業集團等一批具有現代企業管理特徵的實體。本書將重點放在對這一時期技術吸收與創新模式的考察上。由於缺乏自主的研發體係,這一階段的工業增長主要依賴於對西方現有技術的引進、模仿和微小改進。  然而,軍閥混戰和政治失序很快吞噬瞭早期的發展成果。本書重點分析瞭國民政府在北伐勝利後,如何嘗試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工業發展體係。國民政府的“國傢資本主義”路綫,錶現為對戰略性資源(如鐵路、礦産、軍工)的收歸國有,以及通過四大銀行對特定産業進行定嚮扶持。  我們詳細對比瞭國傢資本與民族資本在資源獲取、融資能力和市場準入方麵的差異,並探討瞭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對中國工業,特彆是齣口導嚮型産業的衝擊。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國傢試圖扮演工業化的主導者,但其效率受到內部派係鬥爭、地方割據以及連綿不斷的內戰的嚴重製約。  第四部分:抗戰時期的工業“西遷”與技術失血(1937-1945)  全麵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工業史上一次殘酷的“壓力測試”。本書詳盡記錄瞭沿海沿江工業企業為躲避戰火,嚮內地(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湖南等地)進行的規模空前的“工業大遷移”。  “西遷”不僅是地理位置的轉移,更是一場對組織管理、資金籌措和技術維護能力的極限考驗。本書通過檔案和口述史料,還原瞭數以萬計的機器設備如何在戰火中被拆解、運輸,並在簡陋的條件下被重新組裝和投産的過程。這一階段的工業發展,帶有濃厚的國傢安全和生存意誌色彩,技術人纔的培養和保留成為瞭重中之重。  與此同時,本書也正視瞭戰爭對工業基礎設施的毀滅性破壞。敵占區的工廠被掠奪、技術人員傷亡、原材料供應被切斷,導緻中國整體工業生産力在戰爭期間遭受瞭不可逆轉的損失。抗戰結束後,留給國民政府的,是一個滿目瘡痍、亟待重建的工業體係。  第五部分:內戰陰影下的工業遺産(1945-1949)  抗戰勝利後,中國工業麵臨著從戰時管製嚮和平建設轉型的挑戰。本書分析瞭國民政府試圖恢復生産、引進外資的努力,但這些努力很快被惡性通貨膨脹、接收日僞資産引發的腐敗問題以及國共內戰的全麵爆發所淹沒。  這一時期,工業的命運與政治軍事局勢緊密捆綁。部分民族資本因無法適應戰後經濟的劇烈波動而破産;而中國共産黨在解放區則初步嘗試瞭對沒收的工廠進行社會主義性質的管理和運營。本書總結道,到1949年,中國留下的工業遺産,在數量上仍遠低於其人口和國土規模,且技術結構嚴重失衡,集中在沿海少數省份,但其在過去九十年中積纍的技術經驗和人纔基礎,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奠定瞭無可替代的起點。  本書通過對以上五個階段的係統梳理,試圖揭示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中,如何在技術引進、製度創新、國傢權力與民間資本的互動中,艱難地走齣一條不平衡、非連續的現代化道路。它強調瞭工業化不僅僅是機器的堆砌,更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形態的深刻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