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傢釋疑解難農業技術叢書:泥鰍養殖技術問答

專傢釋疑解難農業技術叢書:泥鰍養殖技術問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雷,焦洪超 著
圖書標籤:
  • 泥鰍養殖
  • 水産養殖
  • 農業技術
  • 養殖技術
  • 技術問答
  • 專傢解答
  • 農業科普
  • 池塘養殖
  • 高産養殖
  • 養殖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盾齣版社
ISBN:97875082591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07179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專傢釋疑解難農業技術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4
字數:9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專傢釋疑解難農業技術叢書:泥鰍養殖技術問答》主要內容包括:泥鰍養殖的概況,泥鰍的養殖種類和習性,泥鰍苗種的繁育和培育,成鰍的養殖,泥鰍活餌料的培養,泥鰍的病害防治,泥鰍的捕撈和運輸。《泥鰍養殖技術問答》內容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強,適閤廣大農村養殖戶及淡水養殖技術人員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一、泥鰍養殖的概況
1.泥鰍有哪些養殖價值?
2.泥鰍的養殖前景如何?

二、泥鰍的養殖種類和習性
1.泥鰍有哪些養殖種類?
2.泥鰍的生活習性如何?
3.泥鰍的繁殖習性如何?

三、泥鰍苗種的繁育
1.養殖泥鰍一般需多長時間?要走哪幾步?
2.泥鰍種苗從哪兒來?
3.怎樣捕捉野生泥鰍種?
4.人工繁育泥鰍苗需要經過哪些步驟?
5.怎樣選擇繁殖用親鰍?
6.怎樣進行親鰍的強化培育?
7.怎樣進行泥鰍的自然産卵受精?
8.怎樣進行泥鰍的人工授精?
9.怎樣進行泥鰍卵的孵化?
10.鰍卵孵化期間有哪些注意事項?
11.怎樣鑒彆泥鰍苗的質量好壞?
12.怎樣進行鰍苗的計數?
13.怎樣進行大鱗副泥鰍的人工繁殖?

四、泥鰍苗種的培育
1.放養鰍苗前鰍苗池要進行哪些準備?
2.鰍苗放養要注意哪些事項?
3.怎樣進行鰍苗培育?
4.怎樣用稻田培育鰍苗?
5.怎樣專池培育鰍苗的活餌料——水蚤?
6.怎樣用池塘培育鰍種?
7.怎樣用稻田培育鰍種?
8.鰍種怎樣越鼕?

五、成鰍的養殖
1.成鰍有哪些養殖方法?
2.池塘養殖泥鰍怎樣建池?
3.放養泥鰍前池塘要做哪些準備工作?
4.鰍種放養要注意哪些事項?
5.放養野生鰍種要注意哪些事項?
6.泥鰍的餌料有哪些?
7.池塘養殖泥鰍怎樣飼喂?
8.池塘養殖泥鰍有哪些日常管理工作?
9.稻田養泥鰍,稻田怎樣改造?
10.稻田怎樣養成鰍?
11.養鰍稻田怎樣施藥?
12.木箱怎樣養泥鰍?
13.流水池怎樣養泥鰍?
14.網箱怎樣養泥鰍?
15.庭院怎樣養泥鰍?
16.水生作物田如何養泥鰍?
17.鰍鱔怎樣套養?
18.怎樣進行魚鰍混養?
19.怎樣利用池塘排水溝養泥鰍?
……
六、泥鰍活餌料的培養
七、泥鰍的病害防治
八、泥鰍的捕撈和運輸

精彩書摘

(5)催産用具容量為1~2毫升的醫用注射器及配套的針頭數支,用於親鰍注射的催産劑、解剖盤、剪刀、刀子、鑷子等,用於摘取精巢的毛巾數條,硬質羽毛數支,1000毫升的細口瓶1個,格林氏液或醫用生理鹽水,20毫升或50毫升的吸管2支,水盆或水桶數個。
(6)催産藥物經試驗研究,發現用於大鱗副泥鰍催産的藥物以地歐酮(DOM)+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或地歐酮十促黃體素生成素類似物的混閤激素效果較好,單獨使用HCG價格高,效果也不好。
注射藥量,地歐酮0.5~1毫剋/尾十絨毛膜促性腺激素300~500單位/尾,或地歐酮0.5~1毫剋/尾十促黃體素生成素類似物2~3微剋/尾。
(7)催産方法首先,用生理鹽水將每尾魚的用藥量配成注射液,一般20剋左右的親鰍注射0.5~0.7毫升。
然後,檢查親鰍的成熟度。作為繁殖用的親鰍,性腺的成熟度要好,檢查方法是將雌鰍腹部朝上,腹部外形要膨大而柔軟,富有彈性,有透明感,顔色微紅,卵巢輪廓到肛門處,生殖孔開放;雄鰍胸鰭上布有追星,最好輕壓腹部能擠齣精液,且精浪入水後即散開。
最後,挑選閤乎條件的雌鰍進行催産注射。注射時兩人一組,一人用泥鰍控製網固定泥鰍,另一人用醫用注射器進行注射。采用背部肌內注射方法,針尖與鰍體呈45。角,嚮頭部方嚮注入藥物,入針深度0.2厘米。
為瞭防止入針過深傷害泥鰍,可以在針尖上纏繞棉綫或在針上套上一小段膠皮管的方法處理針具,要求露齣針尖0.2厘米。
……
《泥鰍養殖技術問答:專傢釋疑解難》 內容簡介 本書精心收錄瞭泥鰍養殖領域專傢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常見問題與疑難解答,內容涵蓋從苗種選擇、池塘建設、水質管理、疾病防治到日常管理、病蟲害防治、捕撈與銷售等各個環節。本書以問答形式呈現,直擊養殖戶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痛點,為廣大泥鰍養殖從業者提供瞭一套係統、實用、易懂的技術指導。 第一部分:苗種繁育與選擇 問:如何判斷泥鰍苗種的質量? 答: 優質泥鰍苗種應體質健壯,遊動活潑,規格整齊,無畸形、傷口及病斑。體錶應光滑,顔色鮮亮,腹部飽滿。仔細觀察苗種是否精神,反應是否靈敏,這是判斷其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避免選擇那些行動遲緩、體色暗淡、腹部凹陷、尾部畸形或身上有明顯斑點的苗種。 問:哪些因素會影響泥鰍苗種的孵化率? 答: 影響泥鰍苗種孵化率的因素眾多,包括親魚的健康狀況、催産劑的使用劑量和方法、孵化水溫的控製、孵化用水的水質以及孵化過程中的溶氧量等。親魚的體質和性腺發育程度是基礎,健康的親魚纔能産下高質量的受精卵。催産劑的選擇和使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調配,過量或不足都會影響孵化效果。孵化期間的水溫至關重要,需保持在適宜的範圍內(一般為25-28℃),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胚胎發育。此外,孵化用水的水質要清潔,溶解氧要充足,以保證胚胎正常呼吸。 問:如何選擇適閤的泥鰍苗種來源? 答: 選擇信譽良好的繁育場是關鍵。優先選擇那些擁有先進繁育技術、嚴格質量控製體係,並能提供苗種質量檢測報告的供應商。實地考察苗種場的生産設施、親魚培育情況以及苗種的健康狀態,能夠更直觀地瞭解其生産水平。同時,瞭解苗種的品種特性,選擇適閤當地氣候、水文條件和市場需求的品種。嚮有經驗的養殖戶或當地漁業技術推廣部門谘詢,獲取可靠的苗種信息。 問:網箱育苗與池塘育苗各有什麼優缺點? 答: 網箱育苗的優點在於易於管理,可以有效隔離敵害,提高苗種的成活率,且齣入水方便,節約人力。缺點是網箱易受水流、風浪影響,且受空間限製,大規模育苗成本較高。池塘育苗的優點是成本相對較低,適閤大規模繁殖,泥鰍苗種可在自然環境中生長,適應性更強。缺點是管理難度較大,容易受到敵害生物侵擾,水質管理也更復雜。選擇哪種育苗方式,需要根據養殖規模、技術水平、場地條件和經濟投入等因素綜閤考慮。 第二部分:養殖池塘建設與改造 問:建設泥鰍養殖池塘需要考慮哪些主要因素? 答: 池塘的選址至關重要,應選擇地勢平坦、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土壤粘性較好(不易滲漏)的地塊。池塘的規格要根據養殖規模和管理模式來確定,但總體而言,不宜過深,一般水深在0.8-1.5米之間,以利於泥鰍的棲息和活動。池塘的形狀以長方形為佳,有利於日常管理和捕撈。池塘的防滲、防逃措施也需要提前規劃,如築好塘埂,設置防逃網等。 問:如何對舊池塘進行改造以適應泥鰍養殖? 答: 舊池塘改造首先要進行清淤、消毒,清除塘底淤泥和寄生蟲、病原體。清除池塘內的雜草和敵害生物,確保池塘清潔。根據泥鰍的生活習性,可以在池塘底部鋪設沙石或種植水草,為泥鰍提供棲息和隱蔽的場所。同時,要改善池塘的溶氧條件,可適當增加增氧設備。對於滲漏嚴重的池塘,需要進行防滲處理,如用粘土夯實塘埂或鋪設防滲膜。 問:泥鰍養殖池塘的水質要求有哪些? 答: 泥鰍對水質的要求相對較高。水質要清新、透明度適中(一般為30-40厘米),pH值在6.5-8.5之間,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物質含量要低。溶解氧要充足,尤其是在夜間和高溫季節,要保證泥鰍的正常呼吸。水溫適宜,一般在15-30℃範圍內,最適生長溫度為20-28℃。水體中應含有適量的有機質,為泥鰍提供天然餌料,但要注意防止水體過度富營養化。 問:如何設置泥鰍養殖池塘的進排水係統? 答: 良好的進排水係統是水質管理的關鍵。進水口應設置防蟲網,防止敵害生物進入。齣水口應安裝防逃網,防止泥鰍外逃。同時,齣水口的位置和設計應有利於池塘的換水和排汙,能有效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有害物質。對於大規模養殖,可以考慮采用環形水流設計,促進水體循環,提高增氧效果。 問:泥鰍養殖池塘需要哪些配套設施? 答: 除瞭基本的池塘結構,泥鰍養殖還需要一些配套設施。增氧設備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高溫季節或高密度養殖時,需要配備葉輪式增氧機、曝氣管等。投餌設備,如投餌機,可以提高投餌效率和均勻度。捕撈工具,如地籠、地網等,是捕撈泥鰍的必備。水質監測設備,如溶氧儀、pH計、氨氮測定儀等,是科學管理水質的重要工具。此外,消毒劑、藥物、飼料等也需要按需準備。 第三部分:水質管理與調控 問:如何通過換水來調控池塘水質? 答: 換水是改善水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當池塘水體齣現老綠、發黑、泡沫過多、透明度過低、氨氮或亞硝酸鹽超標等情況時,應及時進行換水。換水時,應優先選用無汙染、清潔的新鮮水源,並注意觀察新舊水質的差異,逐步更換,避免水溫、水質驟變對泥鰍造成應激。換水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每次換水量不宜超過總水量的1/3至1/2。 問:如何增加池塘水中的溶解氧? 答: 增加溶解氧的方法多樣。首先,閤理密養,避免超密度養殖,是減少耗氧量的根本。其次,科學投喂,不過量投喂,避免飼料殘渣分解消耗氧氣。再次,使用增氧設備,如葉輪式增氧機、曝氣泵等,是快速提高溶解氧的有效手段。此外,種植適量水草,可以白天通過光閤作用釋放氧氣,夜間則會消耗氧氣,需注意平衡。閤理控製水溫,降低水溫可提高水的溶氧量。 問:泥鰍養殖中如何監測和控製水體pH值? 答: pH值是水質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泥鰍的生長和健康。定期用pH計測量池塘水體的pH值,一般泥鰍適宜的pH範圍為6.5-8.5。如果pH值過低(偏酸性),可采用生石灰或純堿進行調節,具體用量需根據水體體積和pH值偏離程度計算。如果pH值過高(偏堿性),也可適當用酸性物質進行調節,但要注意操作的謹慎性,避免劇烈波動。 問:如何預防和處理水體富營養化? 答: 水體富營養化會導緻藻類大量繁殖,水體缺氧,甚至引發黑臭水。預防是關鍵,要閤理投喂,避免浪費,及時清除殘餌和死亡的泥鰍。控製養殖密度,避免過載。定期進行清淤,去除底部的有機質積纍。如果齣現富營養化,可采用生物方法,如投放食藻性的魚類或螺類,或使用微生物製劑分解有機質。必要時,可適當換水稀釋。 問:如何通過水色判斷水質的好壞? 答: 水色是直觀反映水質的重要指標。清澈透明的水色(肉眼可見池底)可能錶明水體缺乏營養,浮遊生物不足。黃綠色或淺綠色水色,透明度在30-40厘米左右,錶明水體中有適量的浮遊生物,是理想的水色。深綠色水色,透明度小於20厘米,錶明浮遊生物過多,可能存在富營養化傾嚮。而茶褐色或黑色水色,則錶明水體中懸浮物過多,有機質含量高,水質嚴重惡化,應立即采取措施。 第四部分:病蟲害防治與藥物使用 問:泥鰍養殖中常見的病害有哪些? 答: 泥鰍養殖中常見的病害包括細菌性疾病(如赤皮病、腸炎病、爛鰓病)、寄生蟲病(如指環蟲病、車輪蟲病、中華鯴、錨頭鰠)以及病毒性疾病(如齣血病)等。這些病害通常與水質惡化、應激、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 問:如何預防泥鰍病害的發生? 答: 預防勝於治療。首先,要選擇健康的苗種,這是源頭控製。其次,要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保持水質清潔,控製養殖密度,提供充足的氧氣。再次,要科學投喂,保證營養均衡,增強泥鰍的自身免疫力。此外,定期對養殖工具、池塘進行消毒,並對進水口設置過濾網,防止病原體和敵害生物的傳入。 問:泥鰍病害的治療原則是什麼? 答: 治療泥鰍病害應遵循“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綜閤防治”的原則。一旦發現病害,要及時診斷,準確用藥。選擇高效、低毒、環保的藥物,並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避免濫用或錯用。治療時,可根據病害類型選擇內服藥或外用藥,或兩者結閤。同時,改善水質,增強泥鰍的抗病能力,促進康復。 問:常用的泥鰍病害防治藥物有哪些? 答: 針對細菌性疾病,常用的藥物有磺胺類藥物(如磺胺二甲嘧啶)、四環素類藥物(如土黴素)、恩諾沙星、氟苯尼考等。針對寄生蟲病,常用的藥物有硫酸銅、高錳酸鉀、阿維菌素、敵百蟲等。在選擇藥物時,要注意藥物的適用範圍、毒性以及對泥鰍和環境的影響。 問:在使用藥物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答: 使用藥物時,必須嚴格遵循“對癥下藥、按時按量、注意方法、安全用藥”的原則。準確診斷病害,選擇閤適的藥物。按照藥物說明書規定的劑量和用法進行施用,避免過量或不足。注意藥物的毒性,避免對泥鰍造成藥害。對於內服藥,要均勻拌入飼料中投喂。對於外用藥,要根據水體體積計算用量,並均勻潑灑。停藥期內嚴禁捕撈銷售,以確保産品安全。 第五部分:日常管理與飼料投喂 問:泥鰍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飼料需求有何不同? 答: 泥鰍在稚魚、幼魚、成魚階段的飼料需求和營養水平有所不同。稚魚階段需要易消化、高蛋白、營養全麵的開口料。幼魚階段,隨著生長發育,需要更高能量和蛋白質的飼料,以促進生長。成魚階段,飼料的能量和蛋白質需求相對穩定,但要保證足夠的生長和繁殖所需的營養。 問:如何確定泥鰍的投喂量和投喂頻率? 答: 投喂量和頻率應根據泥鰍的生長階段、密度、水溫、水質以及泥鰍的攝食情況來確定。一般而言,幼魚階段日投喂量為體重的3%-5%,成魚階段為體重的2%-3%。投喂頻率一般為每天2-3次。在低溫季節,投喂頻率和量可適當減少。觀察泥鰍的攝食情況,當投喂後15-30分鍾內基本吃完,且無殘餌,則錶明投喂量適宜。 問:泥鰍的適宜生長水溫是多少? 答: 泥鰍喜溫,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在20-28℃之間。水溫低於15℃時,生長緩慢,低於10℃時,進入半休眠狀態。水溫高於30℃時,攝食量下降,活動減弱,容易引起缺氧和病害。 問:如何進行日常巡塘,及時發現問題? 答: 日常巡塘是保障泥鰍健康生長的重要環節。巡塘時,要觀察泥鰍的活動情況,是否正常攝食,有無浮頭現象。注意水色、透明度、pH值等水質指標的變化。檢查池塘的防逃設施是否完好,有無破損。觀察池塘周圍環境,有無異常情況。及時清理池塘中的殘餌、死鰍等,保持環境清潔。 問:在高溫季節如何管理泥鰍養殖? 答: 高溫季節是泥鰍養殖的難點。此時,泥鰍生長快,但對水質要求更高,容易發生缺氧和病害。需要加大換水頻率,增加增氧設備的使用時間。閤理投喂,避免過量導緻水質惡化。注意防暑降溫,可在池塘邊緣種植遮陽植物或搭建遮陽網。加強病害的預防和監測,及時發現和治療。 第六部分:捕撈、加工與銷售 問:如何選擇閤適的捕撈時間? 答: 捕撈時間的選擇取決於市場需求、泥鰍的規格大小以及氣候條件。一般在泥鰍生長達到商品規格時即可捕撈。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捕撈,此時水溫較低,泥鰍活動相對平靜,捕撈和運輸過程中應激較小。避免在酷暑或惡劣天氣下捕撈。 問:常用的泥鰍捕撈方法有哪些? 答: 常用的捕撈方法有地籠捕撈、地網捕撈、電魚(慎用,需符閤法規)、撒網捕撈等。地籠捕撈適用於半捕撈,能有效控製捕撈量,減少對泥鰍的損傷。地網捕撈效率高,適閤大規模集中捕撈。選擇哪種捕撈方法,取決於養殖密度、池塘條件和捕撈人員的技術水平。 問:捕撈後的泥鰍如何進行暫養和運輸? 答: 捕撈後的泥鰍需要進行暫養,以提高商品率並減少運輸損耗。暫養池的水質要良好,溶氧充足,並適當投放一些飼料。暫養時間一般為2-3天。運輸過程中,要保持水溫穩定,增加水體溶氧,避免泥鰍擠壓受傷。可使用增氧設備,並適當稀釋水體。 問:泥鰍的加工方法有哪些? 答: 泥鰍的加工方法多樣,常見的有鮮活銷售、冷凍加工、醃製加工、深加工(如泥鰍罐頭、泥鰍乾)等。選擇何種加工方式,取決於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 問:如何拓展泥鰍的銷售渠道? 答: 拓展銷售渠道是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關鍵。可直接銷售給農貿市場、超市、飯店、水産品經銷商等。也可通過電商平颱、社交媒體等綫上渠道進行銷售。發展訂單農業,與加工企業簽訂長期閤作協議,也能保證穩定的銷售。參與各類水産品展銷會,提高品牌知名度,也是拓展銷售的有效途徑。 本書力求內容詳實,解答深入,希望能為泥鰍養殖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産中的難題,提高養殖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邏輯推進,簡直是一場對耐心的終極考驗。它的行文鬆散,段落之間缺乏必要的過渡和銜接,常常在不經意間就從一個看似相關但實際跨度很大的主題跳躍到另一個完全不相乾的點上。比如,前一頁還在詳細描述如何通過調整pH值來抑製有害菌群,下一頁可能就開始討論市場供需關係對價格的影響,兩者之間的聯係需要讀者自己去艱難地建立。更要命的是,某些關鍵術語的界定在全書中並不統一,導緻我在閱讀過程中需要不斷迴頭查找前文,以確認作者此刻指代的到底是什麼概念。這種閱讀體驗,完全破壞瞭學習和吸收知識的流暢性。我需要的是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的專業文本,而不是一本散亂的、需要讀者自行梳理脈絡的資料匯編。說實話,花時間去‘破譯’作者的思維跳躍,遠比學習實際技術本身要耗費更多的精力,這真是一本反效率的學習工具。

評分

這本號稱是“專傢釋疑解難”的農業技術叢書,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我滿心歡喜地以為能找到針對現代農業生産中那些令人頭疼的疑難雜癥的權威解答,結果翻開後纔發現,內容組織簡直是一團糟。作者似乎把所有想到的技術點都一股腦地塞瞭進來,卻沒有進行任何邏輯上的梳理和層次上的劃分。你想找一個關於某個特定病蟲害防治的技巧?對不起,你得先翻過好幾頁關於土壤改良和水質調控的基礎知識,而且這些基礎知識的闡述也顯得非常陳舊和概念化,完全沒有結閤當前最新的科研進展。更彆提排版瞭,字體大小不一,圖錶缺失或者標注不清,很多關鍵數據點需要反復對照纔能勉強看懂,這哪裏是“釋疑解難”,分明是“增加閱讀難度”。我感覺作者是把一堆零散的筆記堆砌起來,冠以一個宏大的書名就推嚮瞭市場,對於一個追求效率和精準度的現代農戶來說,這種閱讀體驗簡直是種摺磨。希望未來的再版能有專業的編輯介入,進行一次徹底的結構重塑,否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實在難以支撐其厚度。

評分

這本書在論述深度上,簡直是像在進行一次蜻蜓點水式的遊覽。它的覆蓋麵極廣,從魚苗的孵化到成體的捕撈,中間涉及的各個環節都有涉及,但問題在於,每一個環節的討論都淺嘗輒止,缺乏深入的機理分析和變量控製的探討。例如,在談到飼料配方對生長性能的影響時,它僅僅列齣瞭一個基礎的營養成分比例錶,卻避開瞭當下營養學界熱議的特定氨基酸平衡、特定酶製劑的添加效果差異,也沒有探討不同生長階段對必需脂肪酸的需求動態變化。這就像醫生隻告訴你“多喝水,多休息”,卻不告訴你具體需要補充哪種電解質或藥物劑量。作為一本“專傢”叢書,我期待的是那種能讓人醍醐灌頂、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的深度剖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應該怎麼做”的錶麵操作層麵。這種錶層化的敘述,對於想要提升養殖效益、追求更高産齣的專業人士來說,提供的幫助實在是太有限瞭,更像是給外行人準備的入門讀物。

評分

坦白講,我對這本書的“專傢”光環抱有極大的期望,但實際閱讀體驗卻像是被一位健談但思維跳躍的老農拉進瞭他的小院拉傢常。書中的問答形式本應是最直接有效的,但很多“問”的設置非常程式化,而“答”則往往過於籠統,缺乏那種能立刻在實際操作中落地的細節指導。比如,當涉及到高密度養殖環境下的生物安全屏障建立時,我期待看到具體的操作規程、不同級彆防護的材料清單或者成本效益分析,然而書裏給齣的隻是泛泛而談的“保持清潔”、“定期消毒”之類的口號。這讓我不禁懷疑,作者的“經驗”是否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或者說,他所處的環境與我正在麵對的現實環境差異巨大。對於我們這些常年與市場波動、突發疫情打交道的實踐者來說,我們需要的不是科普讀物,而是操作手冊。這本書更像是給初入行的新手提供一個大緻的輪廓,但對於那些想要精進技藝、解決瓶頸問題的中高級從業者而言,它的價值微乎其微,簡直是浪費瞭寶貴的案頭時間。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時代脫節”。裏麵的很多“最新”技術和設備介紹,我翻遍瞭近期的行業展會和技術交流資料,發現早就被迭代更新瞭好幾代。舉例來說,關於水體增氧設備的選擇,這本書還大篇幅討論瞭幾種早已被淘汰的高能耗老式曝氣頭,對於如今主流的微納米氣泡技術或者高效射流曝氣係統的原理、能效比,卻隻是一筆帶過,甚至完全沒有提及。這讓我感到非常睏惑,齣版社在校稿和定稿的過程中,難道沒有進行任何技術驗證嗎?一個宣稱是“叢書”係列的作品,理應代錶著該領域的頂尖水平和前沿方嚮。如果一本技術指南連跟上當前主流技術發展的步伐都做不到,那麼它的指導意義就大打摺扣瞭。購買這本書的初衷就是為瞭吸收最新的養殖理念,結果卻像是翻閱瞭一本保存完好的、但已經泛黃的舊黃曆,收獲甚微,徒增感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