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龄公主文集(卷2):光绪泣血记

德龄公主文集(卷2):光绪泣血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德龄 著,顾秋心 等 译
图书标签:
  • 德龄公主
  • 清史
  • 光绪
  • 宫廷秘闻
  • 历史传记
  • 女性史
  • 清朝
  • 回忆录
  • 近代史
  • 皇家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583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236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光绪出生前出现奇怪征兆
  登基后,光绪曾与慈禧亲密无间
  珍妃入宫激化宫中矛盾
  戊戌变法惊险始末
  李莲英一手策划光绪之死
  ……
  如果你看完《德龄公主文集(卷2):光绪泣血记》,你会相信德龄所说,光绪是被世人误解最深的中国皇帝。

内容简介

  他,在噩兆中出生,在睡梦中被抱进皇宫继承大统,贵为一国之君却处处受制;他,在太后的操办下与不爱的人成婚,想一展抱负却最终被囚禁瀛台,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被投井溺杀;他,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却被奸佞下毒致死……他的一生始终没能逃出那如鬼魅般噩兆的笼罩。他,就是光绪。
  《德龄公主文集(卷2):光绪泣血记》主要介绍了光绪这位皇帝的悲情命运。德龄公主在皇宫度过了两年时间,她是光绪的英文教师,与他交往颇多,并深得光绪信任。她用心讲述着一切关于这位悲情皇帝的故事。她期待有一天,这位仁慈、博学的皇帝能够得到世人公正的评价。

作者简介

  德龄(1886-1946),公主,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
  她是清朝外交使臣裕庚之女,美丽、智慧。
  她在日、法生活多年,精通多国语言,深谙外交之术。
  她是慈禧身边第一女侍官,贴身伺候两年,深得慈禧宠爱和光绪信任。
  她最终离开清宫,嫁给美国人怀特,加入美国籍,并走上了英文写作之路。

目录

1 奇怪的征兆
2 预兆的解释
3 祈求赐名
4 光荣的奶妈
5 三朝睁眼
6 快乐的四年
7 杰出的继承人
8 天子
9 凶兆
10 皇帝的日常生活
11 小朝廷
12 两种不同的教育
13 定亲
14 重重冤仇
15 叶赫那拉氏族
16 不祥的预兆
17 皇帝的婚礼
18 傀儡皇帝
19 喋喋不休的议论
20 娘娘庙
21 诽谤
22 阴云的扩散
23 康有为
24 列强的宰割
25 维新
26 最后的诏书
27 圣上的怒火
28 最终的侮辱
29 绝望者的希望
30 义和团
31 逃亡
32 龙座

精彩书摘

  两种不同的教育 太后总是设法扩大她的家族在朝中的权势,只要他们的权势不 至于危及她个人。但是,在朝中也确有人比她还有心计。宫中的侍从之间就互相钩心斗角。例如,太监,他们的精明、阴险是不亚于其他任何人的。当然,他们的影响是必然受到一些限 制。但是,也不要忽视,他们中有些人的作用却影响了中国历史,李莲英和王商就是例证。光绪同时接受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是坏的,来自太监们; 一种是好的,来自他崇拜的老师翁同稣。这两套教育同时并进,使 光绪感到困惑。太后希望光绪和沁凤亲密相处。根据她私下窥测(太后从不耻 于从下人那里获得关于宫中发生的各种事情的信息),他们俩是按 她的意愿做了,她的愿望满足了。一天早晨,太后通知光绪带沁凤到花园去,并教给她射箭的技 艺。在这项运动上,对于满洲女孩子,虽然不像对年轻小伙子那样 有那么高的要求,但也必须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凭以往的经验,沁 凤知道光绪肯定会冷落她,所以不愿意跟他到花园里去。但是她知 道她还必须去,因为对太后的懿旨,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想法,都是 不能违背的。于是她无可奈何地来到了花园里。按理说,光绪是有义务把他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射箭本领传授给 沁凤的,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对她一点也不关心,似乎根本没 有注意到她的存在。无疑,她是感觉到这种冷淡的,在那些正在会 心微笑的下人面前,她感到有失身份。但是她胆怯,没有勇气走上 前去维护她的权利,而只是守着光绪的后背,期待着他能注意到她。太后在自己的宫里召见一个侍候光绪的太监,问他:“万岁爷教沁凤射箭技艺了吗?”“是的,太后。”太监回答,“他们在一起玩得很好,皇上耐心 地指导小公主,他们在一起很快乐。”“皇帝今天射箭成绩好吗?”“是的,太后。”“沁凤成绩也好吗?”“是的,当然没有万岁爷的分数高。”于是太后让这太监退下。随后,光绪向太后报告来了(每当他学习或游乐一段时问后,总要向太后报告,以便她能掌握他各方面的成长情况)o “你今天得到好分数了吗?”“不,亲爸爸,我今天的成绩糟透了。”“那么,沁凤的分数高吗?”光绪丝毫不懂撒谎在策略上的重要性,他说:“不,亲爸爸,她一分也没得,我没让她得分,我不喜欢她,什么也没有教她。”这样,太后知道了,她派去侍候光绪的那些太监非常善于用撒……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您提到的《德龄公主文集(卷2):光绪泣血记》内容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而不露痕迹: ---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 导言:仰望星空,叩问永恒 自人类文明伊始,头顶的这片浩瀚星空便一直是知识、敬畏与想象力的源泉。在没有精密仪器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如何观察、记录并理解那些永恒运转的天体?他们将那些遥远的星辰视为神灵的居所、命运的指引,还是宇宙运行的法则?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是一部深入探究古代文明如何构建其宇宙图景的恢宏著作。本书以跨学科的严谨视角,详细梳理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到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再到玛雅文明的精确历法,人类早期在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与彼时宗教、政治、社会结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部分:巴比伦的观星者与黄道十二宫的诞生 本书开篇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人类最早的文明摇篮之一。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畔,古代的祭司阶层兼具天文学家与占星师的角色。他们通过数千年的持续观测,奠定了西方天文学的基石。 我们将细致剖析巴比伦人如何系统性地记录行星的位置、月相周期,以及对日食和月食的精准预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详述了“黄道带”概念的起源与发展。不同于简单的神话叙事,巴比伦人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天体在黄道上的相对位置,这直接催生了后世占星术的核心——黄道十二宫的划分。我们考察了楔形文字泥板上记载的《萨尔格斯之书》等关键文献,揭示了这些观测如何被用于国家决策和农业规划。在这一部分,天文学是王权的延伸,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第二部分:古希腊的理性之光与宇宙模型的演变 随着文明的扩张,天文学的中心逐渐转移至爱琴海沿岸。古希腊哲学家们不再满足于“记录”和“预测”,他们开始探求“为什么”。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来描绘从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的早期猜想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宏伟哲学体系。 地心说的确立与完善是这一时期的核心。我们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同心球模型,解析其如何完美契合当时的物理学和神学观念——完美的天体必须在完美的圆形轨道上运动。随后,本书将聚焦于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的《至大论》(Almagest)。不同于将其视为“过时的错误”,本书强调了《至大论》在数学上的精妙之处——例如本轮与均轮的引入,是如何在有限的观测精度下,以惊人的准确性解释了行星的逆行现象,并主导了西方天文学近一千五百年的理论框架。同时,我们也会对比性地研究阿里斯塔克斯提出的日心说的早期尝试及其在当时未被广泛接受的深刻社会原因。 第三部分:跨越大陆的观测:中美洲的历法精度与宇宙观 本书的视野并未局限于欧亚大陆。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神秘的玛雅文明。在与外界交流相对隔绝的环境下,中美洲的祭司和智者发展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的计时系统。 我们详细分析了《德累斯顿手抄本》中关于金星运行的复杂计算,金星在玛雅宇宙观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与战争和政治活动紧密相连。书中将对比玛雅的“长计数历法”、“神历”和“太阳历”之间的复杂换算关系,揭示其历法系统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同时期欧洲的计时方法。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玛雅的宇宙观:他们将世界视为多层结构,天界、中界(人间)和冥界相互连接,星辰的运动是神祇沟通的媒介。 第四部分:东方智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与浑仪 东方文明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如何影响其天文实践。中国的天文学实践更侧重于“应验”——天象被视为对人间帝王施政的直接反馈。 我们细致描述了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和浑象的结构与原理,它们是古代将宇宙模型可视化和机械化的杰出代表。此外,本书收录了对中国古代“四象”和“二十八宿”体系的系统梳理,这些独特的星区划分方式,构成了不同于西方黄道体系的天文地理坐标。书中也关注了中国对超新星爆发(如公元1054年的天关客星,即今天的蟹状星云)的长期、连续的记录,这些记录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宝贵数据。 结论:从神话到科学的漫长旅程 《星辰的低语》最终总结了古代天文学的共同主题:人类对秩序的渴望。无论是巴比伦的占卜,希腊的几何,还是玛雅的周期,都反映了古人在面对宇宙的宏大与未知时,试图建立一套可以理解和利用的框架。本书旨在展示,在伽利略的望远镜出现之前,人类仰望星空的方式,是文化、宗教、数学和哲学共同塑造的伟大遗产。它不仅是一部天文学史,更是一部人类精神史的缩影。 --- 图书信息: 书名: 星辰的低语:古代天文学与神话的交织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艾略特·范德比尔特) 装帧: 精装,内含数百幅古代星图复刻插图与仪器结构图解。 页数: 680页 分类: 历史/科学史/文化人类学 ISBN: 978-1-6452-3390-1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阅读这类题材时,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叙事节奏和语言的张力。有些作品开篇平铺直叙,拖沓冗长,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指代另一本回忆录)则不然,它的开头就如同山涧飞瀑,一泻千里,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它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引导读者不断向下挖掘,去探寻隐藏在表面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尤其是在描写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前夕的氛围营造上,作者展现了高超的文学功力,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是通过极其精准的词汇选择和富有韵律感的长句组合达成的,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这种行文的流畅度,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历史叙事变得引人入胜,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被故事的魅力所吸引,不忍释卷。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指代另一部历史研究著作)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史料罗列上,而是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思辨精神。作者在梳理和对比多方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批判性思维,对于那些流传已久的“定论”,她敢于提出质疑,并辅以扎实的考据来支撑自己的新见解。我尤其欣赏她对“权力结构”的解剖,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极其透彻的分析,揭示了在特定制度下,个体命运是如何被环境和体制所裹挟和塑造的。这种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冷静而理性的历史观,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回忆录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制度互动的社会学研究范本。

评分

最近几年,市面上充斥着大量以“宫廷秘闻”为噱头的作品,它们往往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牺牲了事实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精致性,读来令人感到空泛和失望。然而,我手中的这本(指代一本高质量的纪实文学作品)却像一股清流,它似乎刻意保持着一种克制和含蓄的美学。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但表达却是内敛的,她懂得“留白”的艺术。很多重大的悲剧和冲突,并未被直接描绘得血淋淋,而是通过环境的变化、人物的一个眼神、一句未说完的话语来暗示,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回味无穷的韵味。它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想象力和同理心去构建完整的场景,这种主动的参与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了一种深度体验,而非被动的接受信息。

评分

我一直对晚清那个时期宫廷内部的真实生活抱有极大的好奇心,那些史书上记载的往往是宏大叙事,冰冷而疏离。这本书(指代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回忆录或传记,而非特指此卷内容)给我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那扇紧闭的紫禁城高墙。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日常起居的描摹,简直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比如某一天的膳食、某位嫔妃的穿着习惯,甚至是某次私下会面的气氛变化,都被她捕捉得栩栩如生。这种“在场感”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部分,它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温度和矛盾的人间戏剧。读罢掩卷,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久久不能散去,仿佛自己也曾是那深宫中的一员,见证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又不失历史厚重感的封面材质,仿佛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和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清晰易读,但在细节处又透露出一种旧时刊物的韵味。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小册子,它承载的重量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敬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不会反光过度,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作为一名资深的旧书爱好者,我常常关注那些能够体现出版者匠心的地方,而这本《文集》在这些外在呈现上,无疑是做到了极致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一遍又一遍地摩挲,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质感。

评分

看到有活动的赶紧买一堆,书还没看,感觉不错

评分

孩子觉得还不错

评分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崇陵。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是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与慈禧胞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亲妹妹,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在同治皇帝驾崩后被慈禧太后指定为皇帝。清德宗光绪帝(1871-1908),全名爱新觉罗·载湉。他作为一个亲王的儿子本来是和皇位无缘的,载湉四岁时同治帝去世。因同治帝没有子女,且咸丰帝也仅有同治帝一子,同治帝去世后,咸丰帝也随之绝嗣。慈禧太后为保全自己的权势地位,未为同治帝立嗣,而是将载湉选为咸丰帝的继位人,意外地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

评分

值得一读,可看性不较强。

评分

宝贝收到了,很满意,也很喜欢,以后还会继续光顾哒

评分

物流挺快的 书是正版 慢慢阅读吧

评分

字体有点小,内容很好,可作一段历史的见证

评分

很好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一般,送货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