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高铁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苏萍,朱咏 著
图书标签:
  • 高铁
  • 中国经济
  • 区域发展
  • 交通运输
  • 经济地理
  • 基础设施
  • 中国发展
  • 城镇化
  • 空间经济学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2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75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30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以高铁为针大地为衣把区域经济重新缝合。根据全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高速铁路2020年将达到3万公里,2025年达到38万公里左右,2030年基本实现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高铁真正成为牵引力巨大的“火车头”、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杠杆”。同时,国家在提出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并积*推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同时,相继出台了近百个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这些发展战略已经和正在加速改变中国经济地理版图。黄苏萍、朱咏*的《高铁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上海大学社会学文库》围绕高铁压缩时空距离、重构产业和城镇化格局、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并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格局这一主线,利用政策评估、案例比较、国际经验借鉴等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高铁网络建设对中国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变化的影响,并探讨了如何打造我国高铁沿线现代服务业集聚带,进一步推动高铁网络与区域经济*高层级上的互动。

作者简介

  黄苏萍,复旦大学人口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就业、社会政策等,在《人口与经济》、《城市规划学刊》、CanadianSocial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高铁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机制-基于产业布局、城镇分布、行为方式的实证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高铁影响下上海流动人口构成新变化解析与社会管理创新路径选择研究”,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积分制管理政策实施评估”,上海大学085工程项目“高铁时代上海城市社会管理”,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全球城市人口发展战略——一项基于社会政策的综合研究”。

  朱咏,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正处级调研员,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金融学兼职教授。曾任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分析师。建设银行上海分行财务顾问科长,哈尔滨市松北区副区长,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金融和能源政策分析、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等。决策咨询成果多次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批示,翻译和*作出版过《大型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技术与实践》、《商业银行理财顾问业务》等书籍。

目录

第1章 高铁战略正在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1.1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1.2 中国高铁的雄伟蓝图
1.3 高铁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1.4 中国高铁战略影响世界
1.5 研究意义
1.6 框架内容
第2章 世界高铁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概览
2.1 日本高铁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法国高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3 德国高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4 西班牙高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5 英国高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6 意大利高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7 瑞典高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城镇化新态势需要高铁网络
支撑
3.1 高铁与区域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推进、人口移动
的互动关系
3.2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高铁网络支撑
3.3 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战略密集出台,高铁网络成
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利器
3.4 各种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新区、生态区、扶贫攻
坚等规划密集出台,需要高铁网络建设形成良性互

3.5 高铁助推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老工业
基地振兴
3.6 高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从鄱阳湖生态区到洞庭湖、
丹江口库区、三江源和贵州全省
3.7 高铁助推扶贫攻坚: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大别山、
罗霄山、六盘山、秦巴山、吕梁山、燕山太行山、
滇西、大兴安岭南麓等片区
3.8 高铁服务改革:从综合配套改革、自贸试验区到改
革发展新区
第4章 “四纵四横”客运专线桥接主要城市群和经济区,
骨干网络支撑国土开发战略
4.1 “京沪高铁”——连接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
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的黄金通道
4.2 “京广高铁”——联通环渤海经济圈、中原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港澳的大动

4.3 “京哈(大连)高铁”——连接环渤海经济圈、辽
宁沿海经济圈、吉林中部城市群、哈大齐工业走廊
的快速通道
4.4 “东南沿海高铁”——连接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
部经济区、珠三角城市群的快速通道
4.5 “徐州一郑州一兰州高铁”——连接长三角城市群、
山东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快
速通道
4.6 “沪昆高铁”——连接长三角、长株潭、黔中、滇
中城市群,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4.7 “沪汉蓉高铁”——沿江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
支撑长江经济带战略
4.8 青岛一石家庄一太原客运专线——“高铁”跨越
太行山,连通华北和华东
第5章 高铁、城际客运加快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沿江等世界级城市群崛起
5.1 京沪、沪宁、沪杭、沪蓉、杭宁、杭甬、合宁等
高铁、城际客运支撑长三角世界城市群
5.2 京津、京广、京沪、津秦、京沈等高铁、城际网络,
推动京津冀一体化
5.3 厦深、京广、广深港、南广、贵广、广珠、广佛等
高铁构成珠三角城市群快速客运框架
5.4 成渝城市群高铁网络:催生“成一渝一万”高铁经济
走廊
5.5 武汉高铁枢纽:“十”字成形“米”字铺展,支撑
武汉城市圈建设
5.6 海峡西岸城市群:规划构建“四环、八射”的城际
客运网络系统
5.7 昌九、沪昆、合福高铁开通,加快鄱阳湖生态区建

5.8 织密以贵阳为中心的高铁网,大幅提升贵阳区位优势
第6章 更多客运专线。延伸、放大“四纵四横”网络作
用。带动更广区域发展
6.1 柳州至南宁客运专线——广西第一条高铁客运专线
6.2 成都至绵阳至乐山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纵贯
成都经济区
6.3 哈齐客运专线——联通黑龙江省三大城市,贯通
哈大齐工业走廊
6.4 长吉高铁——东北第一条高速铁路,整合东北经济
圈资源
6.5 沈丹高铁——使沈阳至丹东一小时经济圈成为现实
第7章 兴建西部开发性新线、改造既有路网,支撑均衡
发展和全面开放
7.1 兰新客运专线:现代“钢铁丝绸之路”,当前世界
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7.2 南广高速铁路:广西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大动

7.3 贵广客运专线:西南地区最便捷的铁路出海大通道
7.4 “向莆高铁”——连接闽赣两省的“最美高铁线”
7.5 “合福高铁”——连接皖江城市群、国家级徽州文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
经济区,形成内陆腹地至东南沿海地区新通道
7.6 宁安城际:加快安徽沿江城市融人长三角的步伐
7.7 九景衢:华中、西南与东南沿海之间的又一条便捷
通道
7.8 “西安一成都高铁”——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
经济区交流合作大通道
7.9 津秦高铁——地处华北、东北咽喉,将东北高铁网
联人全国高铁网
7.10 海南环岛高铁——海南旅游名片,带动国际旅游岛
加快发展
7.11 西安到大同客运专线——形成晋、陕通往全国的
高效便捷快速客运网
7.12 郑渝高铁——联系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主要客运
快速通道
第8章 高铁网络与区域发展互动平台:高铁新区、高铁新
城、高铁枢纽城市
8.1 高铁站、高铁新区、高铁新城与高铁枢纽城市
8.2 高铁新城、高铁新区与高铁枢纽对城市空间布局的
影响
8.3 我国部分高铁枢纽、新城、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
作用
8.4 抓住长三角高铁网络建成机遇,提升虹桥商务区辐
射功能
8.5 武汉高铁枢纽是湖北打造中部崛起新高地的重要抓手
8.6 长沙高铁枢纽引领长株潭城市群和湘江经济区崛起
8.7 郑州高铁枢纽:依托“米”字形网络带动中原经济
区跨越式发展
8.8 合肥:骨干高铁汇聚后成长为新型高铁枢纽
8.9 南京高铁枢纽:将长三角能量向中、上游传递
8.10 贵阳高铁枢纽:将西南偏远欠发达省区推向现代化
发展的最前沿
第9章 高铁、高速公路、航空、“宽带中国”叠加:打造
我国高铁沿线快速发展带
9.1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为打造高铁
沿线快速发展带打下基础
9.2 “互联网+”与“高铁+”的互动
9.3 打造我国高铁沿线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带
9.4 打造浙皖赣闽四省边界新型高铁旅游经济圈
第10章 省域高铁网络建设:未来高铁建设的主战场
10.1 沪苏浙皖四省市高铁网络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支撑
10.2 赣鄂湘三省高铁网络建设及对省域发展战略的支撑
10.3 鲁豫陕晋四省省域高铁网络建设及对省域发展战略
的支撑
10.4 滇、黔、桂三省区高铁网络建设及对省域发展战略
的支撑
10.5 成渝两省市高铁网络建设及对省市域发展战略的支撑
10.6 京津冀一省二市高铁网络建设及对区域发展战略
的支撑
10.7 黑吉辽三省高铁网络建设及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
10.8 闽粤两省高铁网络建设及对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
第11章 结束语:高铁与区域发展展望——决战
11.1 建成世界级高铁网络和综合交通体系,支撑小康社会
建设目标
11.2 完善高速铁路投融资体制和建设、管理、运营模式,
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11.3 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打造软实力,发挥高铁对区域
发展的驱动作用
11.4 走出国门编织世界高铁网,支撑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
附件
参考文献



《铁轨上的中国:近代以来铁路建设与社会变迁的轨迹》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近代以来,特别是自19世纪末以来,铁路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铺设如何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深刻重塑了中国的经济版图、社会结构乃至文化心理。它并非仅仅是关于工程技术的记录,而是一部将铁路视为社会肌理变迁核心驱动力的历史叙事。 第一部分:钢铁之梦的开端——晚清的引进与初探(约350字) 本书追溯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肇始,从李鸿章、盛宣怀等洋务派精英的远见卓识,到列强势力在“瓜分狂潮”中对筑路权的觊觎与争夺。这一阶段,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的革新,更是关乎国家主权与民族存亡的政治议题。我们详细考察了第一条官办和商办铁路的诞生,以及它们在当时保守势力阻挠和民间迷信论调下的艰难处境。重点分析了铁路沿线因基础设施建设而引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土地征用、劳动力动员以及对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网络的初步冲击。从秦皇岛到山海关,从淞沪铁路的兴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如何努力地在主权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与挫折。这一时期的铁路,更多承载着军事运输和政治控制的意图,其经济辐射效应尚处于萌芽阶段,却已播下了深刻变革的种子。 第二部分:民国时期的扩张与碎片化(约400字) 进入民国时期,军阀割据与战乱使得铁路网络的整体规划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然而,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和外国资本介入的领域,铁路建设仍在继续,并呈现出高度的区域化和碎片化特征。本书着重探讨了以粤汉、川汉铁路为代表的“民间集资”模式,分析了这些努力如何与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和地方势力的博弈交织在一起。铁路沿线城镇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明显分化:传统坐商受到挑战,而依托货运和客运站点的现代商业(如旅馆、仓储、新式工厂)开始崛起。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考察了铁路对人口流动和社会阶层的无形影响。铁路工人、技术人员的出现,形成了新的职业群体;而铁路的普及,也使得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体得以更便捷地进行跨区域交流,这对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催化作用。然而,这一时期的铁路系统也饱受战争破坏、管理混乱和路权争议的困扰,其对全国经济一体化的贡献远未达到预期。 第三部分:国家建设的动脉——新中国成立后的系统整合(约450字)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被置于国家统一规划和优先发展的核心地位。本书将重点放在“一五”计划期间,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如何作为实现工业化和巩固国家统一的“先导工程”。我们详细研究了“铁龙”如何在西部、东北等战略区域被强行拉通,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壮举,更是政治意志的体现。通过对特定线路的案例分析,如宝成线、兰新线的建设过程,揭示了铁路对偏远地区资源开发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意义。在社会层面,铁路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城乡间的物质和信息壁垒,使得国家层面的物资调配和人员调动成为可能,这极大地促进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循环。同时,铁路沿线站点逐渐演变为新的城市发展极点,形成了典型的“站城关系”。本书也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铁路系统在物资运输中的“超负荷”运转状态,以及它在保障国家基本生存需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部分:转型时期的挑战与历史的回响(约300字)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铁路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性运输”转向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效益型运营”?本书分析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铁路货运量激增背景下,基础设施老化、运输效率低下的结构性矛盾。我们考察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对铁路运力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国家为应对这一需求所采取的既有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措施。这种转型过程,既是对历史遗留问题的修补,也是对未来运输需求的前瞻性布局。最终,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视角: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将视野置于铁轨之上,观察这套钢铁骨架如何支撑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结构,以及它在每一次时代转折中扮演的角色。铁路的历史,是中国国家能力构建与社会空间重塑的生动缩影。

用户评价

评分

“高铁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图景:曾经因为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而相对独立的区域,如今被一条条流动的银色巨龙紧密相连。这种连接,带来的不仅仅是空间的压缩,更是经济活力的迸发。这本书,我想一定是在探讨,高铁是如何打破原有的经济地理格局,创造出新的经济版图的。比如,它是否会详细阐述高铁如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那些曾经的“经济洼地”,是否因为高铁的便捷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又或者,高铁的建设是否催生了新的城市群,改变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我特别好奇,高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它是否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加速了乡村的现代化进程?这本书如果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高铁的经济社会效应,用扎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勾勒出中国经济地理变迁的宏大画卷,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金属质感的光泽,银色线条勾勒出的高速列车,仿佛要冲破画面的束缚,直奔远方。这种视觉冲击力,已经预示了书中内容的不凡。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那些能够深刻改变国家面貌的宏大工程,高铁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想象一下,过去需要耗费一天一夜的旅程,现在几个小时就能抵达,这不仅仅是时间的缩短,更是空间界限的消融,是生产要素流动效率的质的飞跃。书中肯定会深入剖析高铁建设如何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如何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的自由迁移,从而优化产业布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曾经的偏远地区,因为高铁的开通,是不是迎来了新的投资机会?沿线城市,又如何从一个交通枢纽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甚至能预想到,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数据、研究案例,从宏观的统计数字到微观的企业转型,全方位地展现高铁带来的经济地理变迁。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非常吸引我,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我一直感到好奇的领域。中国的高铁网络无疑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之一,其建设速度和覆盖范围都令人惊叹。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出行上的便利,对于它如何“重塑经济地理”的宏观影响,可能就不是那么直观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论据和生动的案例,来阐述高铁是如何改变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甚至影响人口迁移的。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高铁沿线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或者,高铁是否推动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率?我尤其对那些意想不到的改变感兴趣,比如,高铁的便利性是否催生了新的旅游经济模式,或者促进了高端服务业在二三线城市的兴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将那些抽象的经济学原理,通过高铁这个具体的载体,变得鲜活而易于理解。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项伟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意义都远不止于表面的便利。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交通的瓶颈直接制约了经济的整体发展。读到“高铁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这种重塑可能涉及到很多我之前从未深思过的层面。比如,在过去,区域经济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地理条件和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而高铁的出现,是不是大大削弱了地理位置带来的劣势?那些曾经因为远离中心城市而被边缘化的地区,是否因为高铁的连接,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甚至成为新的产业集聚地?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高铁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是加速了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还是促进了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无数个关于“点”与“线”的故事,高铁就像一条条金色的丝线,将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全新的经济地图。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高铁的技术和规模,更是关于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

读到“高铁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讨的书。在中国,高铁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工程,它更像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引擎是如何运转的?它具体是如何影响到经济地理的?比如,过去很多产业的选址,很大程度上会考虑到物流成本和市场距离。有了高铁,这种考量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些曾经因为地理位置而处于劣势的企业,是否因为高铁的出现,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高铁的开通,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才的流动方向?那些曾经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的人才,是否因为高铁的便利,愿意选择在中小城市发展,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高铁速度和里程的描述上。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揭示高铁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些改变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